「東交民巷」位於北京的東城區(老東城區)。它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裡!提及「東交民巷」國人的感情裡總會帶有一絲複雜!回顧往昔,恐怕沒有哪條街巷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力能夠超越「東交民巷」。
歷史上「東交民巷」地區衙署眾多,明朝時這裡有上林苑監、左典察、右典察、前典察、後典察等十署,清朝時這裡有吏部、戶部、禮部、宗人府、鴻臚寺等衙署,由於毗鄰皇城,一些王府宅第如淳王府、肅王府也坐落在此。
這是庚子事變後,攝影師站在東交民巷一座建築的樓頂上(至於哪座建築尚待考證,懷疑是滙豐銀行)所拍攝的《列國使館修繕環視圖》當中的東交民巷部分。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崇文門城樓」、「聖米厄爾天主堂」和遠端的「內城東南角樓」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法國、美國、俄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日本等列強相繼在東交民巷地區設立使館、兵營和銀行、飯店、醫院、教堂等附屬設施。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各國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其中一項就是將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並強調使館區內各國可派兵駐守,一切事物由各國自行處理,清政府一概不能過問,而且中國人不得在使館區內居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今日的東交民巷 燕都拍攝
鬥轉星移,如今綠樹成蔭的街巷早已替代了庚子年的硝煙戰火,為了警醒後人勿忘國恥,市政府對東交民巷的歷史風貌進行了整體保護。本期的北京訪古我將結合老照片以「時空穿越」的方式為各位簡單介紹一下東交民巷地區(含臺基廠、正義路)尚且保存的部分歷史遺蹟。
一:日本公使館
日本公使館舊址,該大門為日本近代著名建築師清水英夫所設計 燕都拍攝
日本舊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日本公使館最早位於東四六條胡同內,光緒年間搬到了東交民巷路北,當時的日本公使館只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西式平房,史稱「日本舊公使館」。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日本以原址狹小,不敷使用為藉口迫使清政府將周圍的詹事府、肅王府及部分民宅劃為新館用地。並將使館正門開在御河路(即今天的正義路)如今這裡是北京市市政府的辦公所在地!
二:英國公使館
英國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正義路是北京一條綠樹成蔭、環境優雅的道路。而在百年前這裡卻是一條被稱作「御河」的河道。和日本公使館隔河相對的就是英國公使館。現在為公安部辦公場所。英國是最早在東交民巷修建使館的列強,這裡原是淳親王府,英國搶佔王府當做使館後對原有建築進行了改造並增添一些西式建築。
如今從正義路還可以看到昔日淳親王府的部分建築 燕都拍攝
三:法國公使館
法國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火燒圓明園,11月,在與清政府籤訂的《北京條約》中清廷允許法國在北京設立公使館。最初法方看上了位於東交民巷內的肅王府,但「肅親王」是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其王府若租給列強實在是有失大清國臉面,清政府難以接受,提出可將宗室景崇府租給法方。法方一開始並不接受,但恭親王奕訢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不但同意法方在府邸花園空地上自建房屋,而且使館一切修繕費用,均在每年一千兩租銀內扣除,這樣法方才同意把公使館安在景崇府內。
1900年6月,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時,法國使館建築部分被焚毀。《辛丑條約》後,法國公使館範圍比原先擴大很多。現存的原建築有大門、漢白玉中央噴水池和四棟配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義大利公使館
義大利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義大利公使館舊址位於現在的臺基廠大街,公使館設立於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1900年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時,義大利公使館被毀。《辛丑條約》籤訂後,義大利趁機擴大新館用地,將東起臺基廠,西抵禦河(今正義路),北臨東長安街的大片地區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現存原辦公樓、教堂、官邸等幾處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照片的對比中可以看到,義大利公使館的大門雖有較大變動,但大門兩側的四面坡頂、方形單層對稱門房還是原有的模樣! 燕都拍攝
五:荷蘭公使館
荷蘭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早在同治年間,荷蘭便在京設立了公使館,其老館位置在東交民巷西段路南的巾帽胡同內。1900年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時,老館被焚毀。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荷蘭在原址以東重建公使館,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荷蘭公使館舊址。現存大門和樓房兩棟。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奧匈公使館
奧匈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的聯盟。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奧匈帝國任命嘉理治為首任駐華公使,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公使館代辦阿圖爾·馮·納色恩買下北鄰長安街、西臨臺基廠約12800平方米的地產,經兩年多的施工建成了奧匈帝國公使館。但這座公使館在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辛丑條約》後,奧匈帝國將公使館的範圍擴大數倍,南端直至臺基廠頭條,整座公使館東部為使館建築,西部為兵營。如今奧匈公使館的大門和主樓還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基廠頭條 燕都拍攝
奧匈公使館舊址位於今天的臺基廠頭條,清朝末年,由於總稅務司辦公地點在此,便以其負責人「羅伯特·赫德」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赫德路」,如今在臺基廠頭條西口北牆上當年「赫德路」的標示牌依舊保存,記錄了東交民巷地區的百年滄桑!以後您要是經過臺基廠頭條西口,不妨留意一下!
一塊不顯眼的路牌卻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滄桑 燕都拍攝
七:美國公使館
美國公使館舊址 燕都拍攝 由於現在的美國公使館舊址前常有大巴車停靠,因而無法再現同樣位置的「時空穿越」,僅從側面拍攝!
美國公使館最早設在東交民巷路南,與俄國使館隔街相對。其西面為華俄道勝銀行和荷蘭公使館。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和其它列強一樣美國公使館也藉機擴大地盤,搬遷到東移後的荷蘭公使館以西,西界直至前門棋盤街東側,南至城牆根,形成了使館在東部,兵營在西部的格局!現有大門、主樓和四座官邸保存。
當年美軍日常訓練的廣場就在正陽門城樓下面,而且這裡離大清國的國門「大清門」(現毛主席紀念堂所在地)只有百米之距,「眼皮子底下耀武揚威」——這句話放在這兒再合適不過了。
當年美國公使館內官邸舊影
美國公使館原大門開在東交民巷。現在的出入大門改在了前門東大街23號,如今這裡匯集了多家享譽世界餐飲界的品牌餐廳,而且就餐環境十分優雅! 燕都拍攝
除了使館官邸,為了方便在此居住的外國人,東交民巷地區還建有銀行、飯店、醫院、郵局、教堂等配套服務設施,如今銀行類建築保存最多。在本期的北京訪古中我也選擇其中三組有代表性,「可穿越」的建築為您做簡單介紹
八:正金銀行
正金銀行舊址 燕都拍攝
正金銀行1880年創辦於日本橫濱,清光緒九年(1883年)在上海設分行,宣統二年(1910年)在北京東交民巷興建了正金銀行北京支行大樓。這是一座兩層西洋古典式建築,由於地處轉角地段因而平面呈「L」型,設計者是日本建築師妻木賴黃。現在正金銀行舊址已闢為「法官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
歷史上與正金銀行隔街相對的便是著名的「六國飯店」。通過這張老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組建築。在過去,正金銀行和六國飯店可以說是東交民巷的標誌性建築。上世紀八十年代六國飯店在重新裝修時不慎失火焚毀,現在正義路北口路東的「華風賓館」就是在昔日六國飯店的部分原址上修建的。
九:聖米厄爾天主堂
聖米厄爾天主堂舊址 燕都拍攝
聖米厄爾天主堂始建於1901年,落成於1904年,創建者是法國傳教士高司鐸,後又由法國人斬利國擴建形成最終的格局,這也是外國人在北京修建的最後一座天主堂。教堂位於東交民巷與臺基廠大街交叉路口東北處,為哥德式風格,最初只供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使用,後來附近參加教會的中國人也可進去祈禱。解放後這裡曾一度成為小學校,1986年重新修整恢復宗教活動。
十:法國郵政局
在這組照片對比圖中,老照片拍攝於1900年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時期,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聯軍設置的防禦工事。新照片是2016年我站在同一角度所拍攝,寧靜平和代替了硝煙戰火!
法國郵政局舊址 燕都拍攝
法國郵政局舊址位於東交民巷路北側,毗鄰法國公使館。建築主體為單層磚木結構的西洋建築形式,坐北朝南,正面牆體東西兩側各開一門,並砌有六扇連續拱券式大窗。整座建築除了大門的門廊有所改變外,其餘保存尚好。
關於法國郵政局的建造年代一些書籍和資料均認為是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但從目前發現的老照片來看,早在1900年,日後成為「法國郵政局」的這座建築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在當時是一家名為「PEKING HOTEL」的飯店(這裡的「北京飯店」是不是今天長安街上北京飯店的最早前身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通過老照片可以肯定,1910年應該是這座建築作為「法國郵政局」的時間,並不是該座建築的建造時間。
在本期的北京訪古中,我為您簡單介紹了十組東交民巷地區的歷史建築,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實地走訪一下。東交民巷地區現存的歷史老照片較多,但自1860年起整片地區的建築布局一直都是在變化的,尤其是1900年後變化非常大。因而「東交民巷」的歷史變遷一直是北京歷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關注北京的歷史和文化。
謝謝各位收看,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