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農業社會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未知和恐懼使之將一切希望都寄託於神靈,在古人看來,天是萬物的締造者,掌管著萬物的生死禍福,甚至是人間的改朝換代。所以人們對上天充滿了濃鬱的敬畏之情。在原始社會,人們祭天是為了感謝上天的賜予,他們常常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擺上祭品,祭品通常是收穫的穀物和肥碩的牲畜,以及甘甜的美酒。晚上整個部落的人們圍著火堆一起跳舞,慶祝豐收與表示對上天的感恩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不斷增長,但是人們對神靈的依賴並沒有絲毫的減弱,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在早期祭祀中,無論帝王將相或是平民百姓,無不信天、敬天、拜天,他們都以種種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護。從《周禮》開始,祭祀開始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認為只有天子才可祭拜天神地,諸侯大夫可以祭山川,而士庶平民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與灶神。據記載,最早舉行正式的祭天儀式的君王是周王,王被稱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主要突出一個「尊「字,天子才有資格祭天。
周代將每年的冬至確定為祭天日,由於祭祀的地點是在國都南郊圈丘,因而也稱作「郊祭」。在祭祀之前,天子和文武百官都要進行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牲口和祭器,在祭祀之時,天子身著龍袍,率諸侯至郊外進行祭祀儀式。太子手持鎮圭,面朝西立於圈丘東南側,這時響起的鼓樂齊鳴聲便是通報天帝降臨享祭。然後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牲口,下令將其宰殺,牲口隨同敬獻的玉璧、玉圭和增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天子手持火把點燃積柴,使煙火高升於天,以便天帝嗅到祭品的氣味,這就是婚燎,也叫鋰(yin)祀。
接著,在聲樂中繼續迎接由活人扮演的「屍」,「屍」登上圈丘,作為天帝的化身接受祭品。「屍」就座於玉璧、鼎、篇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面前,此時先向「屍」進獻牲口的鮮血,然後再供獻五種不同品類的酒,即「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後,進獻委稷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進獻者,稱為。
待飲完之後,天子與舞樂齊舞。最後,祭祀者將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飲福」,天子也將會把祭祀時用的牲肉賜給宗室臣下,稱「賜昨」。後代的祭天儀式多以周禮為藍本進行制定,但「屍」被神主或神位牌取代了。祭天儀式,是封建國家的第一大禮,也是王室的特權,歷代帝王都將祭祀與國家政事聯繫在一起,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徵和重大節日時,都會去天壇祭天。
地上的神靈較多,且地上的神靈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除了祭祀地神、社神外,山林、川谷、丘陵供給民眾生存需要的物資,對人們的生活有巨大的貢獻,所以人們對山神(山鬼)、水神、石神、火神等地界神靈亦進行敬獻。如農曆七月十四日是瑤族主幹支系盤瑤的傳統「半年節」,節日當天每家每戶包粽子,殺雞備酒祭祀祖先和本地的土地神,並且邀請親朋好友把酒言歡;八月八日為潮神誕辰,在古時候,沿江而居的人們在當日都會宰牲備酒祭祀潮神,祈求風調雨順,不再坍江。
祭祀的潮神:一是祭伍子胥,二為祭張老相公。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荒唐部》中對「弄潮」記載道:吳王既賜子胥死,乃取其屍,盛以鴟夷之皮,浮之江中。子骨因流揚波,依潮來往。或有見其乘素車白馬在潮頭者,因為立廟。每歲八月十五潮頭極大,機人以旗鼓迎之,弄潮之戲,蓋始於此。伍子胥是吳國忠心耿耿的大夫,但是因為多次勸諫吳王殺勾踐,遠西施,被吳王賜死,並將其屍體拋入了錢塘江。但是倍感冤屈的他,死後魂魄不散,積累的怨恨化作了洶湧的怒濤,因而後人將伍子背當作浙江一帶的潮神,每年在八月十五日浪潮最大之時,便擊鼓迎接潮神前來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