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祭祀之吉禮: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

2020-12-23 觀文殿大學士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對於各種禮儀風俗都有明確的章程對其有所規範。

在古代,按照大類劃分,可將禮制劃分為五種,包含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

那麼,什麼是吉禮呢?吉禮,便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廣義上來講,就是祭天,祭地,祭祖以及祭聖賢。

祭天

因受黃帝思想的延續,古人向來信奉鬼神之說。而這其中,便以天為尊。

古人認為天乃是萬物之主,有主宰一切的權利。故而,幾千年來,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常百姓,無不是信天,敬天以及拜天。用他們所能想到的種種方式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能夠獲得天神的保佑。

就算是祭祀天神,也有其中許多的門道。因為受祭祀的天神實在太多,所以也有著尊卑之分。第一,自然是天皇大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或稱百神之君;第二,為日月星辰。也就是祭祀日神,月神,五緯(金、木、水、火、土五行),十二辰以及二十八星宿;第三,便是除去第一和第二等之外的,凡是有神職且於民有利的神仙,如司命,雨神,風神等。

古來,帝王對於祭天儀式極為看重,也最為隆重。因為,通過祭天不僅可以鞏固皇權,更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來運用。所以,祭天儀式一般只有皇家有權舉行,故而古往的帝王都有「天子」一稱。

但凡是遇到皇帝登基,太子冊立,皇后冊立,御駕親徵,重大節日等,帝王都會進行祭天儀式。而明永樂年間起,更是在北京的南郊專門建立了天壇,來專供祭天儀式的進行。可見古往帝王,對於祭天儀式的看重之心。清兵入關後,也沿襲了明朝流傳下來的傳統,按照漢族的禮儀,進行祭天儀式。

祭地

如果形容天為父的話,那麼地便是母,所以古來便有父天母地的說法。大地,生長著五穀,養育著萬物。故而,祭地便是祈求能夠五穀豐登,家宅平安,六畜興旺等。

就好如天神有眾多,那麼地神也不少。譬如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等。全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自然,人們也不會一一去祭祀所有的神靈,因為實在太多了。他們也只會揀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神靈去進行祭祀。

祭地的儀式比祭天儀式較為低一檔,故而平民百姓也可以祭祀。但是其儀式也較為繁瑣。儀式當天,祭壇的各方位便要擺放各方神位,然後進行迎神燔柴、奠玉帛、進俎、行獻禮、望燎、獻犧牲和玉帛等相關程序。

眾地神之中,社神的香火最為旺盛。「社」即為地,與農民的生產以及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獻犧牲這道程序中,也有其中的門道,我們也需來講一講。

犧牲本指的是兩個物件。犧表示色純的牲畜,牲是指牛、羊、豕等。犧牲就是祭祀用的牛、羊、豕之類的牲畜。古來,進獻犧牲也有其一定的規制,天子祭祀一般多用牛,然牛、羊、豕全備稱太牢。諸侯祭祀多用羊,不能用牛,只有羊、豕,稱為少牢。現今也有小三牲用於替代,即豬,魚,雞。

祭祖

人們信奉天神的同時,自然也就相信了有鬼神的存在。經過長時間的言傳身教,祖先便仿佛具有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一般。祖先的靈魂不僅可以保佑子孫世代的繁榮,也可以起到監視子孫,施以懲戒的作用。故而,人們常常舉行祭祖儀式,祈求得到祖先的佑護。

除夕、清明、重陽以及中元節便是我國四大傳統的祭祖節日。古時,祭祖常被作為一種隆重的民俗活動進行。因著各地的風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有差異。祭祖的同時,有些地方也有同時祭天地神靈的習俗。

祭祖的規制相較於祭天或者祭祖那便要小一些。供品主要包含了三牲飯菜以及三茶五酒等。由一家之主負責主祭,燒三炷香,後叩拜,並祈求家宅平安,子孫興旺,年年豐收等。然後燒紙錢,也就是所謂的送錢糧。

這種祭祖形式,一直延傳至今,是一種帶有深刻中華底蘊的古老習俗。

祭聖賢

古代,人們除了對於天地還有祖先的祭祀外,還存在一種對於聖賢的祭祀儀式。就好比如對關公,孔子,黃帝等的祭祀。另外在古代也存在著各行各業的行業神。譬如學算命的就會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就會拜魯班。而且還有許多家神也會被我們供奉祭拜,譬如門神,灶神等。

祭孔儀式在古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漢族一直信奉的是儒道思想。而儒道的發源人便是我們的孔老夫子。最早的祭孔子儀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老夫子逝世的第二年。而進入漢武帝時期時,更是實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各地縣官紛紛建造孔廟,用於祭祀,甚至出現了「縣縣有孔廟」的現象。

而隨著歷代君王對孔子的逐漸重視,以及代代的加封,逐漸形成了隆重的祭孔形式。到達清朝時,這種祭孔儀式到達了頂峰。乾隆執政期間,便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而一般皇家的祭孔儀式也是採用最高規制的三牲太牢來進行祭祀,可見其對於祭孔儀式的重視。

祭祀,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的民族風俗,一直被沿用至今。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祭祀儀式便開始簡化祭祀步驟或者慢慢消亡。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傳統風俗,其存在的歷史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焦點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祭天儀式非常隆重,為表達對上天的崇敬,歷史上每一個皇帝都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區建造祭天場所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速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冬至節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 中國古代的吉禮
    商周時期的祭祀儀式《左傳》中有句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是戰爭,「祀」則意味著對信仰的執著和對英雄的崇拜。中國古代有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禮制,其中吉禮,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
  •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為何北魏卻西郊祭天?是鮮卑舊俗還是沒文化
    何為郊祀祭天?郊,就是在南郊祀天,在北郊祭地,在五郊祀五帝、及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等諸祭儀。中國人注重祭祀,除了祭祀天、地外,還要祭祀人鬼,可能讀者菌會有點迷惑,祭天、祭地都很容易理解,可祭祀人鬼?
  • 先祖已逝,未留一物,建堯廟,祭天祭地祭山川
    荀子云人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華夏文明自堯始,祭天祭地祭山川祭日月。雖然關於三皇五帝的人物事跡已無史可考,但也阻擋不了我們對先祖的崇拜。"先祖者,生之本"作為我們的始祖,整飭百官,射日治水,禪位於瞬,給我們後人樹立了仁德的典範。
  • 清明快到了,這些關於古代祭祀的知識你得知道!
    很快就到清明節了,大家都會回老家祭祀,祭祖,對於祭祀,古代先人是如何做的呢?今天咱們一起學習下。一,祭祀就是對祖先行禮,祭拜。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組成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 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 揭秘古代皇帝祭天細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那麼從西周到秦漢,祭天活動是如何進行的?2018年,考古人員對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外圍的考古發掘,越來越清晰地展示了古人舉行祭天場景的更多細節。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介紹,古代國家祭天活動常在郊野舉行,稱為「郊祀」,自西周以來郊祀禮儀已成常態。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傳承周代祭天禮儀時,在關中雍城置都時期將祭天禮儀推向高潮。秦人將周人曾經「祭上帝,祭祖先」的傳統禮儀上升到「祭天地與五帝」的新高度,又首創「畤祭」(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
  • 古代草原遊牧民族為何在出兵打仗前要祭天祭地?
    皇族謀反乃契丹人之大事,罪不可赦,而該殺未殺,後以一同祭天為誓,赦免其罪行,在契丹人心目中,天,乃最大。《遼史·兵志》記載:「凡舉兵,帝率蕃漢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諸陵及木葉山神,乃詔諸道徵兵。」契丹人出戰前,以青牛白馬祭拜天地和日神,這與有關契丹人起源的「青牛白馬」傳說不無關聯。
  • 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
    還是古代帝王節日的第一選擇地?我們國家的地域廣大,有著數不清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美麗的風景的確給人不同的感覺,減輕壓力和改善心情都是個好方法,旅行現在漸漸成為大家最喜歡的休閒方式,自然風光在我國也很受歡迎。
  • 祭天祭地
    時間:2015年2月21日  農曆正月初三  地點:天壇、地壇  在民俗氣氛濃厚的廟會中間,天壇和地壇以各自的祭天和祭地儀式,展示著北京的皇城風範。  同樣意在祈福的兩個古典儀式在現代上演,身為主角的兩位皇帝都是各自公園的普通職工,卻在扮演過程中咂摸出了相同的體會——就算是天子,也要有謙恭之心,要尊敬他人。  昨日初三,天壇的「皇帝」仲繼先像往年一樣,在同事的幫助下張開雙手,穿上了厚重繁瑣的龍袍,「整個過程要花15分鐘」。
  • 日本三大奇特祭祀,萬人裸祭不被理解,另外二個也很過分
    關於日本稀奇古怪的祭祀活動,大家都很好奇,特別今年在冒著病毒擴散的風險之下,依然如期舉行的岡山縣的萬人裸祭,成功地獲得了大家的關注,相信有許多人在這則新聞出現之前,一定都是對岡山的裸祭不了解,甚至還會奇怪,居然還有這麼奇葩的祭祀活動,因為日本是一個以神道教為主的國家,各種的鬼神妖怪傳說多得數不勝數,流傳下來的各種祭祀活動的數量達幾十幾萬種
  • 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
    作為五禮之首,吉禮以制度化的祭祀禮儀為主體,是帝制時代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本書深入把握吉禮制度的內在邏輯,從大祀、中祀、小祀的縱向結構和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釋奠先聖先師的橫向結構出發,主要通過三祀制度、郊祀禮儀、太廟祭祀、釋奠禮儀等方面的內容,來檢討唐至北宋吉禮的變遷,並且探究其在中國禮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 日本三大「奇祭」,萬人裸祭不堪入目,另外二個也很過分
    關於日本稀奇古怪的祭祀活動,大家都很好奇,特別今年在冒著病毒擴散的風險之下,依然如期舉行的岡山縣的萬人裸祭,成功地獲得了大家的關注,相信有許多人在這則新聞出現之前,一定都是對岡山的裸祭不了解,甚至還會奇怪,居然還有這麼奇葩的祭祀活動,因為日本是一個以神道教為主的國家,各種的鬼神妖怪傳說多得數不勝數
  • 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揭秘祭天細節 國都至雍城「通權火」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那麼從西周到秦漢,祭天活動是如何進行的?2018年,隨著考古人員對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及外圍等地點的發掘和勘探,越來越清晰地展示了古人舉行祭天場景的更多細節。血池遺址是延續700多年的國家大型「祭天台」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城西,距秦雍城大遺址15公裡。
  • 夢溪筆談:關於古代皇帝祭祀的那些事
    予集《郊式》時,曾預討論,常疑其次序,若先為尊,則郊不應在廟後;若後為尊,則景靈宮不應在太廟之先。求共所從來,蓋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則百神皆預遣使祭告,唯太清宮、太廟則皇帝親行。其冊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宮、廟謂之「奏告」,餘皆謂之「祭告」。唯有事於南郊,方為「正祠」。至天寶九載,乃下詔曰:「『告』者,上告下之詞。今後太清宮宜稱『朝獻』,太廟稱『朝饗』。」
  • 不祭天不祭地 成都今公祭普通人
    (記者肖剛)今天9時50分,成都市殯葬協會舉辦的清明祭祀活動將在龍泉驛長松寺公墓舉行,祭祀對象是逝去的普通人。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為此次公祭,市殯葬協會專門組織專家學者,收集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精華元素融入祭祀活動。儀式分為:三響,叩謝蒼天;三致,祭祀官宣讀公祭文;三獻,獻牲、獻果、獻花;三祭,水祭、土祭、火祭;三娛,儺戲、唐舞、獅舞。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他們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神靈都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祭祀鬼神也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安危,因此視之為「國之大事」,而將吉禮列在「五禮」之首。根據吉禮的規定,祭祀的對象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神,這是指人們想像中的存在於自然界的神。
  • 祭天祭地 盡展皇城風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大年初一,天壇公園祭天大典上,「皇帝」在眾多遊客的簇擁下走向祈年殿,仿佛從古代穿越而來。 本版攝影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皇帝」跪地,行祭地大禮。  時間:2015年2月21日  農曆正月初三  地點:天壇、地壇  在民俗氣氛濃厚的廟會中間,天壇和地壇以各自的祭天和祭地儀式,展示著北京的皇城風範。
  • 傳統酒文化,酒的祭祀作用,酒在祭天地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在早期祭祀中,無論帝王將相或是平民百姓,無不信天、敬天、拜天,他們都以種種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護。從《周禮》開始,祭祀開始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認為只有天子才可祭拜天神地,諸侯大夫可以祭山川,而士庶平民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與灶神。據記載,最早舉行正式的祭天儀式的君王是周王,王被稱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主要突出一個「尊「字,天子才有資格祭天。
  • 韓國端午祭的起源與發展
    在古代韓國稱端午為『SULI』、重五、重午、天中節、端陽等。此節日從何時起流入於韓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依據《三國史記》記錄的「俗以端午為車衣」,韓國端午的淵源可追溯到韓國三國時代。古代韓國端午祭時最重視的活動為『祭祖活動』。根據《高麗圖經》記載,端午時在皇宮舉行非常隆重的祭祖活動,不分晝夜,率僧徒歌唄等,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