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對於各種禮儀風俗都有明確的章程對其有所規範。
在古代,按照大類劃分,可將禮制劃分為五種,包含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
那麼,什麼是吉禮呢?吉禮,便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廣義上來講,就是祭天,祭地,祭祖以及祭聖賢。
祭天
因受黃帝思想的延續,古人向來信奉鬼神之說。而這其中,便以天為尊。
古人認為天乃是萬物之主,有主宰一切的權利。故而,幾千年來,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常百姓,無不是信天,敬天以及拜天。用他們所能想到的種種方式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能夠獲得天神的保佑。
就算是祭祀天神,也有其中許多的門道。因為受祭祀的天神實在太多,所以也有著尊卑之分。第一,自然是天皇大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或稱百神之君;第二,為日月星辰。也就是祭祀日神,月神,五緯(金、木、水、火、土五行),十二辰以及二十八星宿;第三,便是除去第一和第二等之外的,凡是有神職且於民有利的神仙,如司命,雨神,風神等。
古來,帝王對於祭天儀式極為看重,也最為隆重。因為,通過祭天不僅可以鞏固皇權,更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來運用。所以,祭天儀式一般只有皇家有權舉行,故而古往的帝王都有「天子」一稱。
但凡是遇到皇帝登基,太子冊立,皇后冊立,御駕親徵,重大節日等,帝王都會進行祭天儀式。而明永樂年間起,更是在北京的南郊專門建立了天壇,來專供祭天儀式的進行。可見古往帝王,對於祭天儀式的看重之心。清兵入關後,也沿襲了明朝流傳下來的傳統,按照漢族的禮儀,進行祭天儀式。
祭地
如果形容天為父的話,那麼地便是母,所以古來便有父天母地的說法。大地,生長著五穀,養育著萬物。故而,祭地便是祈求能夠五穀豐登,家宅平安,六畜興旺等。
就好如天神有眾多,那麼地神也不少。譬如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等。全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自然,人們也不會一一去祭祀所有的神靈,因為實在太多了。他們也只會揀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神靈去進行祭祀。
祭地的儀式比祭天儀式較為低一檔,故而平民百姓也可以祭祀。但是其儀式也較為繁瑣。儀式當天,祭壇的各方位便要擺放各方神位,然後進行迎神燔柴、奠玉帛、進俎、行獻禮、望燎、獻犧牲和玉帛等相關程序。
眾地神之中,社神的香火最為旺盛。「社」即為地,與農民的生產以及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獻犧牲這道程序中,也有其中的門道,我們也需來講一講。
犧牲本指的是兩個物件。犧表示色純的牲畜,牲是指牛、羊、豕等。犧牲就是祭祀用的牛、羊、豕之類的牲畜。古來,進獻犧牲也有其一定的規制,天子祭祀一般多用牛,然牛、羊、豕全備稱太牢。諸侯祭祀多用羊,不能用牛,只有羊、豕,稱為少牢。現今也有小三牲用於替代,即豬,魚,雞。
祭祖
人們信奉天神的同時,自然也就相信了有鬼神的存在。經過長時間的言傳身教,祖先便仿佛具有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一般。祖先的靈魂不僅可以保佑子孫世代的繁榮,也可以起到監視子孫,施以懲戒的作用。故而,人們常常舉行祭祖儀式,祈求得到祖先的佑護。
除夕、清明、重陽以及中元節便是我國四大傳統的祭祖節日。古時,祭祖常被作為一種隆重的民俗活動進行。因著各地的風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有差異。祭祖的同時,有些地方也有同時祭天地神靈的習俗。
祭祖的規制相較於祭天或者祭祖那便要小一些。供品主要包含了三牲飯菜以及三茶五酒等。由一家之主負責主祭,燒三炷香,後叩拜,並祈求家宅平安,子孫興旺,年年豐收等。然後燒紙錢,也就是所謂的送錢糧。
這種祭祖形式,一直延傳至今,是一種帶有深刻中華底蘊的古老習俗。
祭聖賢
古代,人們除了對於天地還有祖先的祭祀外,還存在一種對於聖賢的祭祀儀式。就好比如對關公,孔子,黃帝等的祭祀。另外在古代也存在著各行各業的行業神。譬如學算命的就會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就會拜魯班。而且還有許多家神也會被我們供奉祭拜,譬如門神,灶神等。
祭孔儀式在古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漢族一直信奉的是儒道思想。而儒道的發源人便是我們的孔老夫子。最早的祭孔子儀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老夫子逝世的第二年。而進入漢武帝時期時,更是實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各地縣官紛紛建造孔廟,用於祭祀,甚至出現了「縣縣有孔廟」的現象。
而隨著歷代君王對孔子的逐漸重視,以及代代的加封,逐漸形成了隆重的祭孔形式。到達清朝時,這種祭孔儀式到達了頂峰。乾隆執政期間,便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而一般皇家的祭孔儀式也是採用最高規制的三牲太牢來進行祭祀,可見其對於祭孔儀式的重視。
祭祀,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的民族風俗,一直被沿用至今。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祭祀儀式便開始簡化祭祀步驟或者慢慢消亡。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傳統風俗,其存在的歷史價值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