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枝蓮紋興起在宋代,在元、明、清三代非常盛行。特別是青花纏枝蓮紋作為主題紋飾或輔助紋飾被大量運用在陶瓷器面上。
中國人為何如此喜愛纏枝蓮紋呢?
為何喜歡用青花來表現它呢?
纏枝蓮紋飾是纏枝紋的一種,纏枝紋是瓷器裝飾的紋樣形式之一。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故稱纏枝紋,明代稱為「轉枝」。其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紋或纏枝花果紋。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菊、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等紋樣統稱纏枝紋。二方連續形式的纏枝紋循環往復,變化多端且婉轉流暢,節奏明快,因此最為常見。
纏枝蓮紋興起在宋代,在元、明、清三代非常盛行。它被大量運用在陶瓷器面上,從盤、碗、瓶、壺、杯、爐、洗等等器物上皆可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廣泛適應性使其和各種器形完美的結合。它被作為主題紋飾或輔助紋飾裝飾著瓷器,以刻、劃、印、堆塑、鏤空、彩繪等各種技法表現著。
特別在元明清三朝纏枝蓮紋被大量裝飾在青花瓷器上,受到從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愛。花在中國人的傳統裡一直是美好、吉祥、繁榮、希望的象徵。蓮,辭海上的定義是「蓮、蓮蓬,《爾雅﹒釋草》『菏,芙渠……其實蓮』。後多與荷混用,蓮花即荷花」蓮花受到中國人的廣泛喜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飽釀著中國的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審美理想標準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風範的象徵,故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推崇和追慕,成為文學與藝術的永恆題材之一。
宋周敦頤《愛蓮說》充分體現了蓮的自然秉性、形態特徵同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相比賦予的審美觀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的是花喻的是人而立的則是為人的標準。
在中國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花卉植物的含義又有些不同,賦予了更多一層含義,主要象徵權威、等級和財富,象徵地位永久。他們愛蓮希望臣子象蓮花一樣潔身自好,並取諧音「清廉」。但他們更愛纏枝蓮,希望皇室百代連綿。
蓮花和佛教有極大的關係。自佛教在漢代傳入我國開始,和佛教有關的符號、紋飾、文字便在我國流傳擴散。蓮花裝飾的全盛期在魏晉以後,隨著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蓮花的內涵與中國傳統的理念互相滲透,乃成為我國工藝美術裝飾中普遍採用的題材。
中國人對蓮花和旋渦紋的喜愛由來已久,蓮花和忍冬紋都和佛教有極密切的關係,佛教思想和中國文化、心理感受的完美結合,在中國人的心中早有喜歡纏枝紋的根,佛教的傳入應該是個催化劑,使中國人對纏枝紋的喜愛從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形式美和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而蓮花和忍冬紋的結合產生的纏枝蓮紋是種完美而理想的圖案,具備形式美和豐富的內涵,特別當纏枝蓮紋以青花的藍、白色表現時,它的內容和形式是完美的,人們可以從中發現所有的美好情感寄託。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教的力量逐漸淡化,而留下來的則是纏枝蓮紋不可替代的紋飾功能,這也使得它成為了青花瓷器上不可替代的主流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