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代詞帝李煜的絕命詞。
在他寫完這首《虞美人》沒多久,就被宋太宗趙光義賜死。
他是個失敗的國主,卻是個成功的詞人。
在降宋之前,他也寫詩填詞,但是他為後人所熟知的幾首詞都是寫於被俘虜之後。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故國的留戀、亡國的悔恨、淪為階下囚的悲痛,全都體現在他的這些詞作中。
午夜夢回,他常常想起金陵城破,「肉袒出降」的情景。
他以一首《破陣子》記錄了當時國破的慘狀,短短幾句令人斷腸。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傳聞此曲最初是為了歌頌唐太宗徵討四方的功績。
北宋的柳永、張先、晏殊等人都曾寫過此曲,最為後人所熟知的當屬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壯懷激烈,與原曲也最為契合。
而李煜的這首《破陣子》雖不如辛棄疾的悲壯,卻也是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詞人在國破家亡,淪為階下囚後沉痛的心情,字字血淚,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不忍卒讀。
詞的上半闋主要是回憶南唐昔日的繁華景象。
開頭兩句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角度落筆,總寫南唐的江山之盛。
南唐最初是由李煜的祖父李昪(曾用名徐知誥)所建立,後來傳位中主李璟,李璟傳李煜,至滅亡歷經了三十八年,詞人這裡是取整數,故而為四十年。
而南唐最強盛的時候有三十五個州,但是具體方圓多少公裡就不好說了,所以這裡的「三千裡」算是泛指。
「四十年」、「三千裡」,一實一虛,既對稱又突出了南唐江山之錦繡,為後文的抒情作鋪墊。
而接下來「鳳閣」和「玉樹」這兩句,是詞人精心截取的兩個畫面,進一步突出南唐的繁華。
最後一句「幾曾識幹戈」,以強烈的反問語氣,抒發了詞人的沉痛、悔恨之情。
他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問?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一是歷史因素,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昪一直提倡「休養生息」,甚至因此被臣子譏諷為「田舍翁」;中主李璟初繼位時曾有意開疆拓土,奈何實力不濟,反而使國力日漸衰退,後來便老老實實偏安一隅了。
最後繼位的李煜也不是好戰之人,很長一段時間,南唐都是相對和平安定的,所以李煜根本沒有想到戰爭會來得如此之快。
第二是因為像王國維所說的,他「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每日過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根本無法想像戰爭到底是何等殘酷。
這一句反問,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悔恨痛苦,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也使前四句繁華景象的描寫都有了著落。
接著的下半闋描寫的是他淪為俘虜後的生活情景。
「一旦」二字承上啟下,使上下兩片無縫銜接。
「沈腰潘鬢」一連用了兩個典故,極力凸顯了他悽涼的心境。
「沈腰」說的是南朝文壇大佬沈約,他因為患病而日漸消瘦,腰帶頻減;而「潘鬢」指的是古代第一美男,西晉文學家潘安,他在30多歲的時候,因仕途不順,兩鬢斑白。
「沈腰潘鬢消磨」只此6字可知他的囚徒生涯是有多麼心酸悲痛。
接下來他專門截取了離開故國,辭別太廟的那個場面,將他的悲憤之情推向了頂端。
為什麼「辭廟日」會令他如此印象深刻呢?
大概是因為這一天是他人生中的轉折點,從此他再也不是一國之主,而是俘虜。
最後他以「垂淚對宮娥」結束了整首詞,他滿腹的愁苦無人傾訴,只能對著一眾宮娥默默垂淚,何等悲哀。
全詞從南唐的繁華寫到亡國後的囚徒生涯,跌宕起伏中,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他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悲痛之情。
無論是從藝術手法還是抒發的情感上來說,這首詞都不輸《虞美人》,短短幾句令人斷腸。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