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國內99%的咖啡供應,一杯賣30多元,雲南咖農為什麼還是這麼窮?

2021-02-22 賣家

10400棵咖啡樹,楊加林和妻子,手握鐮刀,一刀刀砍下去,砍了整整四天。枝繁葉茂的咖啡樹,忽喇喇似大廈傾。

2011年前後,雲南保山市咖啡豆的收購價,開始斷崖式下跌。從高峰十多元一斤,一路跌到2016年,只剩三、四元一斤。

為了生存,楊加林砍去了一半咖啡樹。他揮著鐮刀,內心沉痛:「全國99%的咖啡,都產自雲南。」雲南咖農至少有40萬,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上。

保山地處雲南西南部,北緯25度08分。咖啡本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產物,保山已超出範圍,卻在乾濕分明,晝夜溫差大的庇佑下,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路子,成為全國最大的咖啡種植基地。

「這麼大的需求量,咖農為啥掙不到錢?」楊加林想不通。他瘦削黝黑的臉龐上,滿是飽經風霜、苦心操勞的痕跡。三十出頭的年紀,看起來如年過五旬。

過去十年,村民陸續砍樹棄田,年輕人鑽入大城市,「在上海,做個流水線工人,日子都比種咖啡好過。」

楊加林捨不得。50畝咖啡田,砍掉一半,還有一半。他把剩下的樹交給妻子,自己到上海打工,掙錢還債。

踏上火車的那一天,楊加林心想:「等債還完了,還要回來種咖啡。」

1956年,保山國營潞江農場率先實驗,試種阿拉比卡系列咖啡豆成功。由此,潞江壩的咖農開始大面積種植小粒咖啡。

今年60歲的張和雲,仍記得當年潞江農場的盛況。3000人的農場,種著咖啡樹和橡膠樹,大人集體給樹施肥,小孩子在田裡樹間穿來穿去。「當時不知道咖啡是什麼,只知道這東西養活了我們一家。」

上世紀80年代,保山政府將咖啡作為特色產業來打造。建立咖啡示範園、扶持龍頭品牌、加大營銷宣傳。

1987年,雀巢的技術總裁到保山考察,喝了一口保山咖啡,忍不住道:「這是我在中國喝過最好的咖啡。」

「入口是熱帶水果的清爽香氣,甘甜明顯,果酸明亮,混合了黑巧克力濃鬱的香氣,入口順滑,層次豐富。」電影《一點就到家》裡,這樣描述雲南咖啡的口感。

「我們的咖啡豆,不比那些國外著名品牌的差。」20歲那年,張和雲開始種咖啡,他見證了保山咖啡的香氣一路飄到國外市場,甚至還有普洱等地的供應商,將當地咖啡豆運到保山加工,最後以保山咖啡的名義賣出去。

阿拉比卡的子品種鐵皮卡,是保山咖農最得意的傑作。栽下樹苗後,是咖農四年的培育和守望,樹苗每年至少施肥兩次,警惕天氣過幹或過溼。四年後,才能結出第一批果子。

11月的保山,溫暖乾燥,是採摘咖啡果的季節,農忙延續到來年4月。摘回來的果子,經脫殼機去殼,晾曬,等著收購商上門收購。

2000年後,帶殼咖啡豆的收購價突破4元每斤。當時的保山咖農,少則種著幾畝咖啡田,多則上百畝。這樣的價格,每年最多能收入十多萬元。咖啡樹成了保山咖農的「生命樹」。

這一年,16歲的楊加林,砍掉父親種的6畝大型咖啡樹,自己又擴種4畝,栽下鐵皮卡。收成後,咖啡豆價格漲到6元一斤,楊加林掙了五、六萬。

嘗到甜頭的楊加林,將咖啡田擴種至 50畝。農忙時,還要請七、八個臨時工幫忙摘果子。一直到2011年,咖啡豆價格都在平穩攀升,最高時接近13元一斤。

掙來的錢,楊加林拿來蓋了一間土木結構的房子,一家六口搬了進去。

2011年,是保山咖農最不堪回首的一年。

過去的收購季,村裡每天至少來兩位收購商。到了這年11月,楊加林翹首以待,卻見不到收購商的身影。

樹上的果子亟待採摘,家裡10噸豆子堆了一周後,收購商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價格只能給到6元一斤,你賣不賣?」

「大家都懵了,當然不賣!」大多咖農選擇囤貨,楊加林急用錢,「割肉」賣了3噸,他心裡還揣著希望:「一定會漲起來的。」

過了兩天,收購商又傳來消息,價格跌到5元,且有繼續下跌的跡象,咖農在惶恐之下紛紛脫手。

之後幾年,咖啡豆的收購價,一直徘徊在谷底。咖農們熬不住了,不約而同地開始砍樹。村裡50戶人家,一半人砍掉咖啡樹,老人在家種芒果、甘蔗,一年收入要比種咖啡多一倍。年輕人則都奔向北京、上海、昆明。

楊加林沒捨得砍樹,家裡卻已捉襟見肘。

他的50畝咖啡田,一年要花兩三萬元施肥、請工人,到頭只能掙五萬。他發不出工人工資,便抵押房子和土地,向銀行貸款。每年貸2萬,一借就是5年。

2016年,咖啡豆價格跌入谷底,只剩3元一斤。楊加林掙不到錢,反而欠銀行10萬元。

咖啡樹鬱鬱蔥蔥,咖啡果火紅爆滿,楊加林和咖農卻不敢摘,任由果子爛在樹上,「採摘耗費人工、加工成本,不如不摘。」

楊加林狠下心,喊來妻子,兩人移平了一半咖啡田,改種芒果、玉米等作物。

但是咖啡樹的命運,並沒有好轉。

2019年上半年,雲南省遇上乾旱,部分咖啡樹幹死,還有的只開花不結果。

保山原本共30萬畝的咖啡田,只剩下10萬畝左右。當年,雲南省咖啡總產量,只有13萬噸,比高峰時少了3萬多噸。

這年,收購價雖漲了幾元,卻遠不夠支撐咖農的生活。楊加林和妻子養著兩個老人,兩個正上小學的孩子,眼看米缸已見底,還欠著銀行的貸款。

村裡在上海打工的朋友勸楊加林,來上海吧。2019年初,楊加林隻身去了上海。臨走前,他還在想,還完錢,一定要回來繼續種咖啡。

夏天,在體感溫度超過40度的車間裡,楊加林做著貨物包裝工,每月掙6000元,要寄5000元回家。

晚上關了燈,他向工友炫耀雲南的咖啡豆,「質量好,還賣到了國外。」咖農不掙錢的事情他掖著沒講,疑問也只懸在自己心裡:「我們的咖啡豆質量那麼好,為什麼賣不出好價錢?」

從2013年開始,國內的咖啡消耗量,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2017年猛增29%。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杯高端咖啡的價格賣到了30元以上。

但咖啡市場雖越來越大,咖農卻越來越窮。

雲南每年產10多萬噸生咖啡豆,產量居全球第九,但給雲南貢獻的GDP,只有10億元左右。

以楊加林、張和云為代表的保山咖農,大多只做初加工。他們將咖啡豆賣給收購商,有些收購商有烘焙咖啡的能力,有些則沒有,繼續轉賣。幾經周轉,才到咖啡品牌手裡,諸如星巴克、瑞幸、全家等,中間存在不少差價。

豆賤傷農,而市場的無序競爭,也間接導致了保山咖啡豆被賤賣。

近十多年,雲南本地興起了不少咖啡品牌,大多做著速溶咖啡的生意,銷往線下商超,以及淘寶、天貓等平臺。

2015年進入咖啡行業的中啡,在網上銷售速溶咖啡。普通的速溶咖啡,價格在1元錢一杯上下。其品牌負責人郭磊發現,速溶咖啡的價格越來越低。有品牌把價格降到5毛錢一杯,其他品牌為競爭,便降成3毛錢,最低的,還出現了1毛錢一杯的速溶咖啡。

於是,中啡也加入了價格戰。價格壓縮,成本自然要剋扣。很多網店的速溶咖啡評價欄裡,都寫著「沒有咖啡味道」、「質量差」等類似的評價。「這些咖啡用的是極次的咖啡豆,且含糖量高,咖啡因含量低。」

雲南咖啡的口碑,在消費者心裡一降再降,收購價隨之一跌再跌,最終導致咖農出走。

因接觸粉塵,楊加林皮膚經常過敏,高壓工作下生了病,低血壓倒在車間裡。只在上海待了三個月,楊加林就被迫回了保山。他很想看看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卻沒來得及出門。

2019年底,咖啡豆收購價回升到了六、七元一斤。楊加林比以前更努力地種咖啡,只能勉強收回成本。他知道種咖啡能靠天靠地,可要將咖啡賣出好價錢,他卻不知道該靠誰。

2019年,郭磊砍掉中啡的三合一速溶咖啡,「不再打價格戰。」轉做純咖啡粉、掛耳咖啡,以及熟咖啡豆,提升品質。

轉產後,2020年,中啡在天貓的銷售額超過1億元。

楊竹是保山較早打造品牌的咖農,2009年,他開了自己的第一間淘寶店,隔年又入駐天貓,陸續推出中咖、辛鹿等咖啡品牌。如今,他的店鋪年銷5000萬。

除了自家種植園,中啡和中咖等品牌的咖啡豆供應,大多還是來自張和雲、楊加林這些咖農。

過去,咖農和品牌之間,存在多重鏈條。落到咖農手中的錢,寥寥無幾。

2019年,阿里巴巴推出了「雲南咖啡千人培養計劃」,建立咖啡創業者培訓,預計用3年時間,在雲南培養1000名專業的咖啡創業者,為雲南咖啡開疆拓土。

天貓團隊還帶領50個咖啡品牌,和雲南當地咖農、供銷社籤署現場採購協議。張和雲、楊加林等咖農,終於和品牌牽上線了。

中咖走「精品路線」,重點採購精品咖啡,張和雲等咖農按照中咖的要求種植、採摘精品咖啡豆,最終的價格,能賣到30多元一公斤。他所有的豆子裡,精品率能達到50%。

2020年10月,電影《一點就到家》上映,很多人才知道,雲南不止有普洱茶,還有咖啡。電影裡,李紹群是個固執的咖農,守著咖啡田,日復一日地研究咖啡品種。

張和雲是現實版的李紹群。

前60年人生裡,張和雲只做了一件事——種咖啡。他改良了四個品種,投入先進的滴灌設施,什麼樣的豆子最好,他瞄一眼就知道。

40歲那年,張和雲才買到咖啡機,喝上人生第一口咖啡。

「又苦又酸,本來想倒掉,但這是我自己種的,怎樣都覺得好。」這一喝,就是20年,老伴和孩子不能理解,這麼難喝的東西,張和雲是怎么喝下去的。

張和雲很清楚,他對於咖啡的感情並不停留在味覺上。收購價跌入谷底的那幾年,家裡40畝咖啡樹,他一棵也沒捨得砍。「最難的那幾年,都在吃年輕時的老本。」

去年,普通咖啡豆的價格漲到了八、九元一斤。身邊的咖農很興奮,都在討論,「會不會回到十幾元一斤?」

張和雲端起一個陶瓷缸子,從咖啡機裡接了半杯咖啡,嘬一口回道:「越喝越好喝,心裡存著希望總是沒錯的。」

相關焦點

  • 「扶貧咖啡」有了「精品範兒」!一杯30元的雲南小粒手衝咖啡性價比...
    最近,在新華路附近工作的張小姐在她經常光顧的一家咖啡館M2F裡,發覺菜單上多了兩款「玖爺、雀舞」雲南精品手衝咖啡,帶著試試看看的心情點了一杯,讓她沒想到的是這款性價比非常高的咖啡,居然還是一款「扶貧咖啡」,「回甘有點甜,還有一種黑巧克力味。」不僅是「扶貧咖啡」,更是「精品咖啡」一杯雲南保山小粒手衝咖啡在上海賣30元,其品質相當於45元左右的國外進口咖啡豆品質。
  • 雲南咖啡劣幣驅逐良幣,咖農種一年虧損十幾萬,無數人痛苦轉型
    採訪完一家咖啡店已是深夜,店主送來一杯氮氣提取的咖啡,入口甘甜伴有果香,像是一杯雞尾酒。和大眾所熟知的「苦咖啡」味道完全不同。普洱是中國咖啡的主要產區。1988年雀巢進入至今,普洱咖啡豆生產量佔到了整個雲南省的一半,而雲南省佔據著中國咖啡總產量的98%,被稱為「中國咖啡之城」。目前,普洱市咖啡綜合產值24億元,種植面積79.5萬畝,產量6萬噸。
  • 下遊咖啡價值高達1567元/公斤,為何咖農卻越種越窮?
    (觀察者網訊 文/燕妮 編輯/莊怡)「咖啡行業利潤率充足,只是和咖農無關。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致富。」雲南熱經所產業專家胡發廣一句話道出咖農貧窮根源。政府和相關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希望用科技和媒體的力量讓中國優質咖啡好豆有好銷路,讓咖農不再越種越窮。由於海拔高,生長的時間更長,溫差更大,言秀鄧(傈僳語音譯)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個多月。雖然品質更好,但一年下來,20畝坡地的咖啡豆僅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開支,年淨收益僅三四千元。
  • 《一點就到家》咖啡大多是雲南產的?怎能再錯過這杯雲南咖啡
    咖啡好,卻隱於大山,無人知曉,連國人自己都不知道!國外咖啡商,賣的其實就是雲南咖啡,比如星巴克、雀巢等!國內很多進口咖啡,豆子都來雲南!內行會熟知,國外咖啡商去雲南,低價收購咖農的豆子,壓低近10倍的價格,轉手包裝成肯亞或者哥倫比亞的咖啡,再高價出售給國內的消費者…雲南那邊種咖啡豆很久了,咖啡品質真的賊好……卻不出名!
  • 雲南咖啡產量佔全國99%:1公斤咖啡豆難換1杯咖啡
    原標題:一公斤咖啡豆換不來一杯咖啡  在大都市裡,幾十元一杯的咖啡稀鬆常見。但是,在我國咖啡主產區雲南省,咖啡豆的收購報價是15元一公斤左右。雲南省咖啡協會公布的數字是,2015~2016年採收季,企業從咖農手中收購的一公斤咖啡豆均價在13元~14元之間,市場貿易價維持在16元左右。
  • 小豆子大門道 雲南咖農蔡晴開的咖啡種植經
    新華社發 王冠森 攝新華社昆明10月4日電(記者張雯、王婧媛、王冠森)在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那瀾村的一處咖啡田間,44歲的咖農蔡晴開拉著一車水泥,走向正在建設中的新家:一棟兩層小樓。雲南普洱氣候宜人、環境優越,有著逾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根據上一產季的統計,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達78.5萬畝,產量達5.7萬噸,居雲南第一位。
  • 誰再說「雲南咖啡不行」,我跟誰急
    作為SeesawCoffee十年雲南計劃負責人,這一年,他幫助雲南的咖農賣掉了110噸精品豆。 2019年,他牽頭研發的雲南豆黑茶處理法,供應到門店後,這款 「黑茶雲南日曬」手衝產品,上新首月點單率就超過哥斯大黎加,成為店裡的爆款。
  • 7月巴西咖啡豆出口暴跌 總量增收累及雲南咖農
    據了解,巴西咖啡豆是巴西農業代表性的品種,300萬噸的年產量佔據了全球咖啡豆供應的30%,對咖啡期貨市場影響巨大。此外,雖然眼下巴西經濟早已不再是「咖啡綁架國民經濟」的時代,但巴西國民經濟對咖啡的依賴度仍達到8%~10%。
  • 薇婭直播5秒賣3噸,雲南距「世界精品咖啡產區」還有多遠?
    在此之前,雲南豆不僅在國內缺乏認知,在國際市場上,更是寂寂無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雲南還有咖啡,更別提精品咖啡。 而雲南咖啡豆種植,也像是一場賭博。舉個例子,今年,遭遇疫情、霜凍、旱災三重影響,據業內預測,雲南咖啡可能會減產30~40%。但對於絕大多數咖農來說,漲價與豐收/減產並無直接聯繫。
  • 國產咖啡豆賤賣求生:一杯咖啡30元 能買到2公斤生豆
    一杯咖啡30元的好行情並沒有延續到咖啡產區。在雲南,這個價格能買到兩公斤的咖啡生豆。當部分咖農不堪重負,轉身種芒果的同時,也有少部分人將目光轉向了精品咖啡的種植和生產。只是,精品咖啡於雲南、與國產都還是個「少數派」。
  • 雲南咖啡為什麼變好喝了?
    2020年,原本計劃去雲南待一陣子處理咖啡豆的我因為疫情被困在美國。安娜告訴我,獲獎處理法的新產季豆子給我留了一些。天!我終於買了第一批雲南咖啡!簡單了解一下雲南咖啡的種植歷史,更容易理解為什麼雲南咖啡這麼難。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神父在雲南大理的朱苦拉村教堂邊種下了第一批咖啡樹供自己及教堂飲用,開闢了雲南咖啡種植的先河。
  • 瑞幸星巴克大戰正酣,雲南咖農卻砍了20多萬畝咖啡樹?
    有著百年咖啡種植史的雲南,貢獻了中國99%的咖啡產量,但絕望的雲南咖農,過去4年間砍去了20多萬畝咖啡樹。  利潤豐厚的加工零售,貧窮困頓的種植環節,如同一場悲喜劇的兩面。  咖啡豆能否賣上價,生豆最關鍵,雲南的咖啡種植普遍以卡蒂姆雜交種為主,抗鏽退化,品種欠佳,賣不上價,同期,精品咖啡豆一公斤能賣上千元。  第二,採摘不科學、加工環節太落後。  好山好水好咖啡,在雲南,保山咖啡的品質最好,雲南本地舉行的國際咖啡論壇上,保山咖啡綜合得分在去年、今年都是第一。
  • 星巴克又在雲南搞事情!5萬咖農的收入有希望提高啦
    沒有多餘的裝飾,也沒有鋪張的陳列,10月24日上午,在保山市潞江壩叢崗村小學操場邊的大樹下,大家用分享一杯具有特殊意義的星巴克臻選雲南高雅莊園咖啡的方式,進行了簡樸而熱烈的啟動儀式。
  • 星巴克咖啡助農 連續第4年推出臻選雲南咖啡豆
    今年秋季是星巴克中國連續第四年推出雲南臻選咖啡,兩款臻選咖啡豆——星巴克臻選中國雲南晴開農場咖啡豆以及星巴克臻選中國雲南佐園農場咖啡豆,也成為星巴克中國與咖啡農攜手紮根雲南8年的創新結晶。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星巴克中國獲悉,繼去年作為首款以咖農名字命名的咖啡豆推出後,蔡晴開的咖啡豆今年再次以出眾的品質脫穎而出,蟬聯星巴克臻選。
  • 一起探索雲南咖啡的新產季
    根據云南省農科院相關數據,目前國內98%的咖啡產自雲南,主要分布在普洱、保山、德宏、臨滄和西雙版納等產區。2019年,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達158.92萬畝,產量14.62萬噸。在咖啡之都—普洱邂逅遠山 孟連12月,雲南咖啡的咖農們正在採摘處理咖啡,夥伴們迫不及待地出發去了產區,感受咖啡豐收的喜悅。
  • 雲南咖啡行業協會:雲南咖啡再次遭遇價格低谷 中國咖啡消費不必舍...
    5月24日,記者從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獲悉,近期,雲南咖啡再次遭遇價格低谷,咖農承受巨大價格壓力,為穩定雲南咖啡產業可持續發展,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呼籲:中國咖啡消費不必捨近求遠,好咖啡就在雲南。近10年來,中國咖啡消費迅速崛起,國外咖啡品牌加緊布局中國咖啡消費市場,中國本土咖啡企業也在快速成長。
  • 讓雲南咖農過上好生活 讓中國好咖啡走向世界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
    ,以期幫助當地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同時,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高品質的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項目一方面『聚焦精準、深耕執行』幫扶合作社在組織建設、產業提升、價值拓展、市場連結等方面進行系統性幫扶,另一方面在當地培養一批有理想、懂技術、愛家鄉、懂農業的本土化扶貧新咖農團隊,重點開展社區動員、技術管理、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等能力培訓,把收入留給咖農,把利益留在鄉村,真正提升咖農的生產積極性,推動雲南咖啡品質的不斷提升。」
  • 在雀巢扶持下成長的雲南咖啡,現狀有點苦澀!
    但此時的阿里還是一臉懵的:我是誰?我在哪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麼盡力幫助你,我還做錯了? 這件事的源頭,要從2020年的11月末12月初說起。
  • 尋找一杯好喝不貴的咖啡
    咖啡生豆的種植者,也叫咖農,對價格沒有任何話語權,其命運像生豆價格一樣劇烈波動:許多人在高價時設法增加產能,低價時再痛苦減產。 「為什麼今年很多人在砍(咖啡)樹?」 普洱茶與咖啡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分析,他們生產一公斤咖啡的成本大約是15元左右,而收購價遠低於這個水平,星巴克2019年1月份在普洱的收購價是13.1元一公斤。「你生產的越多,虧的也就越多。」
  • 一杯雲南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一杯雲南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2020-11-28 16: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