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星巴克大戰正酣,雲南咖農卻砍了20多萬畝咖啡樹?

2020-12-13 和訊

  在整個咖啡產業鏈上,上遊種植環節、中遊深加工環節、下遊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

  利潤豐厚的加工零售,貧窮困頓的種植環節,如同一場悲喜劇的兩面。

  文/陳紀英

  在北京,蓬勃的咖啡消費是激發欲望的淘金之地,瑞幸成立一年就逼近上市夢,高冷的星巴克也放下身段,以外賣為刀,加入激烈的街頭巷戰。

  3000公裡外,怒江西岸的高黎貢山上,象徵「力量和熱情」的小紅果,卻沒能幫助以此為生的直過民族脫困。

  有著百年咖啡種植史的雲南,貢獻了中國99%的咖啡產量,但絕望的雲南咖農,過去4年間砍去了20多萬畝咖啡樹。

  利潤豐厚的加工零售,貧窮困頓的種植環節,如同一場悲喜劇的兩面。

  根據測算,在整個咖啡產業鏈上,種植環節生豆的價值貢獻約17.1元/公斤,中遊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為83元/公斤,下遊流通環節的價值則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

  食品產業鏈對農民的極度壓榨,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著名扶貧專家李小雲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這一次,他依然為絕望的雲南咖農痛心疾首,「如果有產業,這產業的主要利益一定不在農民身上,如果這個產業沒有利益,負擔一定在農民身上。」

  誰能平息咖啡的憤怒,誰能療愈咖農的絕望?

  絕望的咖啡

  初夏時分,怒江西岸,保山叢崗村一處閣樓上,村副主任施忠相和父親像往常一樣對飲,滾燙的熱水激發之下,咖啡的焦香與掛蜜的清香融合碰撞,香氣四處氤氳——在這裡,喝咖啡如同一日三餐一樣普遍。

  年輕的施忠相對時尚的咖啡文化自然親近。

  咖啡的香味沒能讓施忠相消愁。叢崗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6年當選村副主任之後,帶領村民脫困,就成了他的主要職責。

  甚至連喝咖啡也是脫貧措施之一——在當地,各級政府部門都要求學會喝咖啡,講咖啡,這是叢崗咖啡產業升級的文化基礎之一。

  28歲的傈僳族人言秀鄧,是幫扶對象之一。原本生活在貢山之上的言秀鄧,10歲時父親身故、母親改嫁後,和弟弟成為了孤兒。

  為了討生活,孤兒兄弟沿怒江而下,來到保山叢崗村,向當地人租地,開始學習種咖啡。

  對外租用的山地,通常海拔較高,地勢陡峭,當地農戶嫌棄不種。長年操勞,言秀鄧很是辛苦,但辛苦也未能阻止言家繼續在貧困的泥潭下墜。

  最近幾年,言秀鄧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在國際市場,沒有品牌的大宗咖啡豆價格一路下跌,由2011年的226美分/磅一路下跌,到2018年跌至不足100美分/磅。

  言秀鄧家20畝山地,雖然出產品質最好的咖啡豆,但一年下來,20畝坡地賣咖啡豆只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開支,每年利潤不到3000元,貧困依然如影隨形。

  言秀鄧的20畝咖啡,一年只能賺3000元。

  作為中國咖啡種植大省,雲南省轄的普洱,臨滄、保山等總共9個州市,咖啡的產量總值,佔到全國的98.3%。

  咖啡豆價格的一路下跌,導致咖啡種植利潤薄如白刃甚至陷入虧損,不少咖農寒了心。

  過去四年,雲南咖啡種植面積不增反減,從2014年的180多萬畝下降到去年的160多萬畝,20多萬畝咖啡林被成片砍伐,裸露出來的黃土地,如同綠色叢林裡一片片傷疤。

  與種植環節一片狼藉相對應的,是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持續火熱。

  2006年,中國咖啡的消費量是2.59萬噸,到2017年增加到13萬噸,年消費量躍升到全球第19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這也是雀巢、星巴克紛紛加注中國市場,瑞幸等創業公司冒險殺入的原因。

  終端消費熱情如火,種植環節寒似凜冬,冰火兩重天的供需極度錯位之下,雲南咖啡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常年在田間地頭走訪的雲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熱經所)所長、雲南省咖啡協會會長黃家雄,給出的診斷如下:

  第一,品種老化,單一。

  單一栽培,產出低,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羸弱。

  咖啡豆能否賣上價,生豆最關鍵,雲南的咖啡種植普遍以卡蒂姆雜交種為主,抗鏽退化,品種欠佳,賣不上價,同期,精品咖啡豆一公斤能賣上千元。

  第二,採摘不科學、加工環節太落後。

  好山好水好咖啡,在雲南,保山咖啡的品質最好,雲南本地舉行的國際咖啡論壇上,保山咖啡綜合得分在去年、今年都是第一。

  但在採摘環節,咖農採摘鮮果不及時,採摘質量差,乾果、生果比例高,導致整體品質下降。

  而在加工環節,則以農戶自發加工為主,加工不及時,發酵脫膠,地塊晾曬,品質參差不齊。

  採摘和加工環節的不科學,最終導致很多成品都不符合收購商的標準,勉強合格的拿去製作低端的速溶咖啡,其餘全是廢果。

  第三,缺乏營銷,沒有品牌,喪失定價權。

  雲南雖然佔據了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主要為星巴克、雀巢、麥氏、卡夫等國際品牌供貨,未形成有認知度的自有品牌,喪失了定價權。

  「病灶」很清楚,為何過去的扶貧工作,未能讓雲南咖農們脫貧致富呢?

  李小雲認為,過去大多數扶貧措施未能奏效,最大的問題是利益機制未能疏通。農產品(000061)產業鏈條過長,每個環節都在分割利潤,每個環節拿一點小錢,「就會生產一大批窮人」。

  「價值鏈上,利益必須一致;利益不一致,就得權利對等;權利再不對等,那信息一定要對等。只有這四個條件有效滿足,利益才能留存。」

  在以往的「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下,不對等才是常態,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民,處於被盤剝的常態,「產業的利益不留在鄉村,鄉村就振興不了」。

  拼多多來了

  過去,言秀鄧家的咖啡豆,要靠每年一次的行腳商上門收購,價格全由對方說了算。

  今年,言秀鄧的咖啡豆在家門口也能賣上好價錢,這樣的改變,源於一家上海公司的入場。

  言秀鄧第一次耳聞的電商平臺拼多多,將聯手商家、「熱經所」等單位,謀劃用3年時間,通過電商為咖農解決加工渠道和銷售渠道,通過改良品種,增加咖啡附加值,打造精品咖啡品牌,助力當地咖農擺脫「有好產品,卻走不出,賣不出好價值「的困局。

  「有人上門高價收咖啡?」抱著孩子前來打探消息的咖農,眼神裡充滿疑惑。

  咖農們對於拼多多商家的溢價收購半信半疑。

  直到拼多多聯合6家平臺商家,以40.76萬元的價格,每斤比市場價溢價5毛,收購了建檔立卡貧困戶42.53噸咖啡豆等原料,咖農的疑惑才煙消雲散。

  但這場扶貧行動的操盤手、拼多多多多大學負責人藍天知道,「溢價收購只是紓一時之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希望將此作為敲門磚,引導農戶主動參與並建立新的機制。」

  為了建立長效扶貧機制,拼多多拿出了四把戰刀,從種植、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對雲南咖啡產業鏈進行重塑。

  選品環節

  平臺與熱經所合作,進行品種升級,先搞一塊30畝的精品咖啡核心試驗田和一塊740畝的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鐵皮卡、瑰夏等優選品種將會在基地紮根,3年後培育成熟,收益讓渡給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以30畝核心試驗田為引導點,逐年帶動當地咖農參與,擴大精品咖啡種植面積,實現咖啡種植品種的更新換代。

  種植環節

  實現科學化改造。一方面提供點對點技術培訓,培訓咖農進行科學種植、採摘提高咖啡品質;另一方面,在試點基地內發放芒果苗、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展開複合套種,提升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加工環節

  熱經所將引導農戶改進水洗、日曬等工序,在粗加工環節實現標準化、品質化作業。同期,拼多多則引導保山及周邊多家咖啡工廠,未來三年內,逐步幫助村民實現咖啡豆的精製化處理。

  經過精加工,一斤咖啡豆能賣上百元。

  銷售環節

  拼多多提供流量和數據扶持,加速保山優質咖啡上行。

  藍天認為,咖農不賺錢,其實並不因為整個咖啡產業鏈不賺錢,而是因為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致富。」

  拼多多四項舉措的變革目標,就是通過打造產、銷、研、加工一體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系統,實現產業鏈的利益分配向源頭的咖農傾斜。

  前述6家平臺商家的上門溢價收購,只是這場咖啡產業鏈改革的序曲。

  30年來行走在田間地頭的李小雲,曾在一次次扶貧中遭遇挫折,「產業扶貧的意義是什麼,是希望最終的好處歸於農民,但這個意義很難真正實現。」

  拼多多模式,真正讓農戶成為了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聚焦了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的核心問題、資金問題、制度問題、人才問題,希望它能真正變成促進中國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的大行動」。

  他特意提到了拼多多扶貧的精準性,「一個是窮人,一個是鄉村」。

  在一個貧富差距存在的地區,簡單粗暴的助力銷售,往往會加大貧富差距。「有能力的人賣得多,沒能力賣得少」,所以,「不是賣東西就扶貧了,大部分並沒有達成扶貧的目的」。

  拼多多的保山項目,則是瞄準型電商,初期就覆蓋了叢崗村和赧亢村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92人。

  李小雲對此期望頗高,「該模式若成功,將推動很多農村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形成偉大變革。」

  拼多多瞄準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已經賣出了第一批咖啡豆。開心的咖農們,喜笑顏開,咖農們像過節一般奔走相告。

  他們熱情地摘下果園裡的橘子,塞到拼多多工作人員手中。村裡的年輕人彈起傈僳族傳統樂器三弦,悠揚的迎客音樂,繚繞在村子上空。

  新三農密碼:「1+1」

  拼多多的保山舉措,是拼多多創新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的首站。

  簡單來說,多多農園的助農模式可以稱為「1+1」,直連消費端的「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的「最初一公裡」。

  在消費終端,2018年,拼多多向4億消費者售出了總額高達653億元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絡零售平臺之一。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離不開其獨創的新電商供給模式、原產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拼多多旗下的拼農貨,早就溯及了農產品產業鏈的上遊。

  三年前,拼農貨按下啟動鍵,對於初生的拼多多來說,這是一場深入無人區的全新冒險,問題和機遇並存。

  「比如,貢獻主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農民,始終處於價值鏈條的底端;再比如,中國真正的農產品品牌,至今依舊屈指可數。」藍天說,土地、人力甚至產品,在產業鏈中的價值極為低廉。

  這正是拼多多立足改變的現實——修正、升級三農產業,幫助農民、農業、農產品,回歸產業鏈價值分配的主場。

  在此背景下,全新實驗體「多多農園」應運而生。

  之於拼多多,多多農園的戰略角色是拼多多開展扶貧興農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拼多多的扶貧興農新品牌,同時也是一種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型電商扶貧興農模式。

  在保山咖啡項目之後,首期「多多農園」將有5個示範項目於雲南逐步進行,分別涉及茶葉、堅果、雪蓮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

  多多農園模式未來如何走出保山,鋪向全國?

  從扶助對象來看,多多農園主要聚焦於中國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扶持當地特色產業,打造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扶貧興農產業鏈,構建農貨上行新通道,實現「廣大建檔立卡戶直連4億消費者」的扶貧興農目標。

  而在路徑選擇上,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機制銜接。到2020年底,中國就將實現全面脫貧目標,實現全面小康。

  農村發展的戰略重點,將從「脫貧」進化到「振興」。因此,對於多多農園和拼多多來說,「脫貧」是階段任務,「振興」才是長期目標。

  在價值取向上,多多農園不過分看重GMV,更看重溢出到外部的正向社會影響力。

  未來5年內,在雲南之外,拼多多還將在貴州、甘肅、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寧夏等8省及自治區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

  多多農園的新模式,為何唯有拼多多能做?模式落地,離不開拼多多全平臺資源和能力的傾斜和支持。

  比如,實現農產品上行極速供應鏈系統的天網和地網。

  「天網」是指拼多多依託分布式AI技術,打造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實現海量供給和海量需求的精準匹配。對於保山這樣的貧困地區而言,天網能助其打破農產品的銷售半徑,實現小農戶無縫連接大市場。

  而多多農園深入到鄉野阡陌的一線,組成的點對點的扶貧興農網絡,就是拼多多的「地網」。

  未來天、地兩網融合協作,最終實現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直連消費端「最後一公裡」的「1+1」目標,貧困地區農貨以最短鏈條對接4億消費者需求。

  天網是「全國一盤棋」,而地網則是高度本地化,因地制宜,具體而言,包括「人才鄉土化、產業持久化、利益農戶化」。

  以人才本地化為例。從2017年底,拼多多開始通過「多多大學」和「新農人返鄉體系」,帶動有能力的青年人返鄉創業。過去三年以來,拼多多已累積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廣覆中國各大主要農產區。

  人才本地化,在李小雲看來,是「扶貧的核心問題」,「新業態、新農人、新農商,實際就是真正把技能、產業和價值留在農村,在農村培育現代農商企業,讓更多人留下來。只有這些要素留在農村,才能留住人才,而不是講空話。」

  對於拼多多來說,保山項目只是起點,多多農園接下來也會一寸一寸丈量其他貧困地區的土地。

  拼多多工作人員在咖啡種植區走訪。

  未來,多多農園模式可以複製到全國其他農業地區,複製到其他農產品品類,受益得也不止雲南咖農。70年前,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裡,頗有些無奈的調侃中國的小農經濟,「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費先生沒有看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現在,藉助拼多多平臺,怒江西岸高黎貢山上的咖啡豆,確實能飛上天,飛往全國。

  未來,當瑞幸上市,當星巴克的財報大漲,當中國咖啡消費的需求持續高增長,咖農言秀鄧或許有望真正同步、公平地分享行業增長紅利,而貧窮和苦澀,也不再是三農行業的主色調。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財經故事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承包國內99%的咖啡供應,一杯賣30多元,雲南咖農為什麼還是這麼窮?
    10400棵咖啡樹,楊加林和妻子,手握鐮刀,一刀刀砍下去,砍了整整四天。枝繁葉茂的咖啡樹,忽喇喇似大廈傾。2011年前後,雲南保山市咖啡豆的收購價,開始斷崖式下跌。從高峰十多元一斤,一路跌到2016年,只剩三、四元一斤。為了生存,楊加林砍去了一半咖啡樹。他揮著鐮刀,內心沉痛:「全國99%的咖啡,都產自雲南。」雲南咖農至少有40萬,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上。
  • 小豆子大門道 雲南咖農蔡晴開的咖啡種植經
    蔡晴開在與星巴克農藝師王萬東在咖啡園中交流。新華社發 王冠森 攝新華社昆明10月4日電(記者張雯、王婧媛、王冠森)在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那瀾村的一處咖啡田間,44歲的咖農蔡晴開拉著一車水泥,走向正在建設中的新家:一棟兩層小樓。雲南普洱氣候宜人、環境優越,有著逾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
  • 雲南咖啡劣幣驅逐良幣,咖農種一年虧損十幾萬,無數人痛苦轉型
    目前,普洱市咖啡綜合產值24億元,種植面積79.5萬畝,產量6萬噸。數據顯示,雲南種植咖啡的農民數量至少有40萬,他們主要靠種植咖啡豆為生,被稱為「咖農」。在瑞幸咖啡、連咖啡等網際網路咖啡品牌風起雲湧的當下,外界普遍認為在資本澆灌下的普洱咖農們的咖啡田地越來越富饒,事實卻並非如此。
  • 星巴克又在雲南搞事情!5萬咖農的收入有希望提高啦
    叢崗村小學的孩子們▲ 叢崗小學的一名老師施雲富,也是一名咖農,他家裡種植了20畝咖啡樹,兒女都在外面,就他一個人在家種地,請村子裡的農工幫著一起忙活
  • 連星巴克都在用的雲南咖啡豆,為何不賺錢?
    數據顯示,我國咖啡豆消費量從2006年的2.59萬噸,上升到2017年13.45萬噸,年均增長率達20.75%,為全球平均增長率的10多倍。然而,雖然中國咖啡消費潛力漸增,但目前市場主要被星巴克、雀巢、Costa等國際咖啡品牌主導,且有後來者瑞幸咖啡競爭。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是全球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
  • 連星巴克都在用的雲南咖啡豆,為何農戶不賺錢?
    數據顯示,我國咖啡豆消費量從2006年的2.59萬噸,上升到2017年13.45萬噸,年均增長率達20.75%,為全球平均增長率的10多倍。  然而,雖然中國咖啡消費潛力漸增,但目前市場主要被星巴克、雀巢、Costa等國際咖啡品牌主導,且有後來者瑞幸咖啡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是全球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2017年,全國咖啡產量達到14.72萬噸,居全球第12位。
  • 雲南咖啡產區進入採收季節
    霜降節氣剛過,雲南普洱、保山、臨滄等主要咖啡產區進入最繁忙的採收季節。近日,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披露:新產季,雲南咖啡收購價可能跌破成本價,百萬咖農十分焦慮。業內呼籲國內使用質優價廉的雲南咖啡,以幫助咖農走出「寒冬」。
  • 雲南咖啡產區進入採收季節 收購價或跌破成本價
    霜降節氣剛過,雲南普洱、保山、臨滄等主要咖啡產區進入最繁忙的採收季節。近日,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披露:新產季,雲南咖啡收購價可能跌破成本價,百萬咖農十分焦慮。業內呼籲國內使用質優價廉的雲南咖啡,以幫助咖農走出「寒冬」。主產小粒咖啡,供應星巴克、雀巢等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咖啡是『舶來品』的印象根深蒂固。」
  • 這家挪威肥料公司跑到雲南做咖啡生意,稱看好中國
    文 | 萬霽 編輯 | 陳芳 1988年雀巢進入雲南普洱時,或許並沒有想到咖啡會成為當地咖農最糾結的所在。 行業數據顯示,雲南咖啡總產量佔中國咖啡總產量的98%,普洱則佔雲南咖啡總產量的一半。
  • 讓雲南咖農過上好生活 讓中國好咖啡走向世界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
    讓雲南咖農過上好生活 讓中國好咖啡走向世界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 啟動咖啡產業扶貧二期普洱項目 2020-04-1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文梅 4月16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6萬元),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助力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戰略
  • 星巴克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 助力產業扶貧培育「新咖農」
    今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6萬元), 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助力雲南省普洱市所轄兩個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推動高品質的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
  • 秋石 | 雲南咖啡百年史
    蘇聯禁止中國向其出售咖啡豆雲南咖啡歷史被生生扯斷,這就導致雲南咖農大面積砍伐咖啡樹1988年雀巢公司進入雲南重新培育中國咖啡產業才重啟了雲南咖啡產業的發展歷史雀巢在雲南省成立了咖啡農藝服務部門經過近幾十年的努力雀巢公司先後向雲南輸送了六代外國專家以及一個中國專家團隊培訓和幫助共惠及36500多名咖農2012年星巴克在亞太區及中國的首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在雲南正式落成並投入運營星巴克在雲南普洱建成咖啡種植者技術支持中心2017年
  • 景谷縣:咖啡開摘 咖農增收
    時下,又到了咖啡採摘的季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咖農們又忙碌了起來。 「如果杯品不過,我1公斤咖啡就要少4、5元錢,損失很大的,所以每個環節我都要按公司的要求把好關,不能出任何問題。」威遠鎮暖裡村團山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榮春說。
  • 星巴克連續第4年推出高品質臻選雲南咖啡豆
    作為雲南土生土長的「咖三代」,番啟佐一家見證了雲南咖啡品質的提升,也讓他看到了雲南咖啡的未來和無窮潛力。蔡晴開和番啟佐僅僅是星巴克在雲南扶持的千千萬萬咖啡農的代表之一。從50年代「看天種咖啡「,到現在想要種出高品質的好咖啡,一代代的雲南咖啡農們為了自己的「咖啡夢」日夜奮鬥著。而幫助這些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也正是星巴克在中國一直所追求的。
  • 普洱景谷:咖啡開摘咖農增收
    時下,又到了咖啡採摘的季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咖農們又忙碌了起來。  「如果杯品不過,我1公斤咖啡就要少4、5元錢,損失很大的,所以每個環節我都要按公司的要求把好關,不能出任何問題。」他告訴筆者,如果一棵咖啡樹有蟲害,即使影響產量也寧願鋸掉讓它明年再長。自從成為雀巢、星巴克這些大企業的供貨商後,楊榮春特別重視咖啡的質量。目前,他家種植了28畝咖啡,雖然這些年來咖啡市場起起落落,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並且依靠咖啡產業脫了貧。楊榮春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的咖啡價格有所回升,預計收入在5萬元左右。
  • 雲南咖啡「危險」?令雀巢、星巴克等巨頭垂涎卻深陷低價魔咒
    最難一年雲南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80萬畝,有普洱、臨滄、德宏、保山等咖啡主產區,近40萬農戶從事咖啡種植。每年11月底到次年2月底是收穫咖啡豆的季節,4月底到5月初是加工好的咖啡豆需要填單銷售的關口。同時國外期貨價格也很低,來自國外的客戶擔心不賺錢,不敢收購那麼多的豆子。羅怡的美國客戶也向她表示不好意思,因今年期貨太低了,這期間可能會暫停收購。 「實在到賣不出去的地步,最壞的方式就是保存好,到第二年賣。第二年價格如果突然上漲的話,就很幸運。但如果一直跌的話,也只能低價賣出去。」不願換種其他作物的咖農表示。
  • 雲南咖啡「危險」?令雀巢、星巴克等巨頭垂涎 卻深陷低價魔咒
    最難一年 雲南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80萬畝,有普洱、臨滄、德宏、保山等咖啡主產區,近40萬農戶從事咖啡種植。每年11月底到次年2月底是收穫咖啡豆的季節,4月底到5月初是加工好的咖啡豆需要填單銷售的關口。同時國外期貨價格也很低,來自國外的客戶擔心不賺錢,不敢收購那麼多的豆子。羅怡的美國客戶也向她表示不好意思,因今年期貨太低了,這期間可能會暫停收購。 「實在到賣不出去的地步,最壞的方式就是保存好,到第二年賣。第二年價格如果突然上漲的話,就很幸運。但如果一直跌的話,也只能低價賣出去。」不願換種其他作物的咖農表示。
  • 我跟著星巴克去了一趟雲南,發現了他們的小秘密
    辦公室多了一臺咖啡機,就是可以研磨、萃取和打奶泡那種。無法否認,大榜這一堆土潮的CBD貧窮貴公子們的內心是有一絲激動的。畢竟以後,我們去星巴克又多了可以買咖啡豆這一個選擇,從此走路帶風,有底氣到和塑料花同事說話都可以高八度。
  • 下遊咖啡價值高達1567元/公斤,為何咖農卻越種越窮?
    (觀察者網訊 文/燕妮 編輯/莊怡)「咖啡行業利潤率充足,只是和咖農無關。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致富。」雲南熱經所產業專家胡發廣一句話道出咖農貧窮根源。政府和相關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希望用科技和媒體的力量讓中國優質咖啡好豆有好銷路,讓咖農不再越種越窮。由於海拔高,生長的時間更長,溫差更大,言秀鄧(傈僳語音譯)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個多月。雖然品質更好,但一年下來,20畝坡地的咖啡豆僅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開支,年淨收益僅三四千元。
  • 星巴克捐贈120萬美元啟動雲南咖啡產業扶貧二期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子揚)4月16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本項目旨在幫助當地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同時持續推動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