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4-11 23:55:24
大數據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二級市場!
讓你知道:你在和誰一起炒股?你的對手可能是誰?
上交所的權威數據
證券投資有「三知」,即認知市場、認知產品和認知自我。
對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來說,在了解市場、了解市場上的投資產品的同時,還需先了解和認知市場投資中的「自我」。只有全面深入地知曉了自己的需求、偏好和不足,投資者才能對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行為加以適度調節,成就完滿的投資生活。
為了持續引導個人投資者理性參與證券投資,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2016年度滬市個人投資者結構與行為報告》(簡稱「《報告》」),以期對個人投資者在強化認知自我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投資能力以及自我保護水平有所助益。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你是股市「老司機」還是「小學生」,或許都想知道每天紅綠決戰4小時,都是在與誰為伍,與誰而戰?
市值千萬以上算超大戶
個人投資者的結構和行為,不僅直接影響市場的穩定性、有效性和流動性,也關係到市場的持續發展。為全面了解並把握個人投資者的結構與行為變化,《報告》按照持倉規模將個人投資者帳戶細分為散戶、小戶、中戶、大戶和超大戶5類。
小貼士:
帳戶分類標準如下:個人投資者帳戶中持倉市值小於10萬元人民幣的為散戶;持倉市值10萬元至50萬元人民幣的為小戶;持倉市值50萬元至300萬元人民幣的為中戶;持倉市值300萬元至1000萬元人民幣的為大戶;持倉市值大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為超大戶。
萬萬沒想到,女性股民撐起半邊天
數據顯示,2016年,滬市投資者帳戶數持續增加。截至年底,帳戶數達到1.93億戶,其中個人投資者帳戶數為1.92億戶,佔比99.48%;在港股通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帳戶數佔比為98.44%。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證券君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個人投資者帳戶在2016年參與過二級市場交易或截至年末有持倉的滬市證券帳戶數(以下稱「活躍帳戶」)中佔比99.9%,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其中,有43.12%為女性投資者帳戶。
誰掌握財政大權,一目了然了吧!
股民多,市值佔比並不大
證券君注意到,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持股帳戶佔比,總體上呈現隨股市漲跌而升降的規律。整體上,滬市投資者持股市值仍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截至2016年末,個人投資者帳戶持有的滬市A股市值約為5.7萬億元人民幣,約佔滬市A股流通總市值(不含限售股)23.8%(約佔自由流通總市值53.9%)。
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市值不足三成啊!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超大戶市值佔主導地位
進一步剖析個人投資者帳戶情況,四大特徵值得玩味:
一是,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市值分布不均衡程度較高。
2016年,滬市個人投資者帳戶在年初、年中及年末累計持股市值的基尼係數均超過了0.8。這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在不同時點的持股分布不均衡狀況較相近且顯著,也即是小部分大戶、特大戶個人投資者帳戶持有的股票市值遠大於其他類型個人投資者帳戶持有的股票市值。據統計,持股市值前1%的個人投資者帳戶的持股總市值佔到全部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市值的58.5%。
小貼士:
基尼係數用于衡量分布的均衡性,基尼係數越接近1則表示分布越不均衡,越接近0則表示分布越均衡。
散戶抗風險能力弱
二是,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個數較少。
從2016年四個季度末的統計數據看,個人投資者帳戶內戶均持有股票的個數少於5隻,其中,散戶投資者帳戶戶均僅持有2隻股票,大戶和超大戶個人投資者戶均持有4隻股票。
專業人士指出,個股股價的波動風險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增加投資組合中股票個數而降低,但對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而言,由於資金量小、專業性缺乏以及精力有限,較難進行多隻股票的持倉管理。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集中持股特徵明顯
三是,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較為集中。
持股集中度是評估投資者持有股票集中程度的指標,可以用來衡量投資組合的風險分散程度。從持股集中度來看,個人投資者帳戶持股集中度超過0.6,較為集中,且偏愛重倉持有一到兩隻股票,因此,相對更容易受到個股股價波動風險的影響。此外,在個人投資者帳戶中,散戶戶均持股集中度顯著高於其他個人投資者,接近0.8;超大戶持股集中度接近0.7,也傾向於將資金集中在少數股票上。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四是,個人投資者帳戶的持股周期普遍較短。
2016年,各類個人投資者帳戶的平均持股周期均不足20個交易日,顯著低於多數機構帳戶30-40個交易日的平均持股周期。相比較而言,通過滬港通下港股通參與港股交易的個人投資者帳戶平均持有港股的期間為34個交易日。
個人投資者交易額佔比逾八成
證券君發現,2016年,滬市個人投資者帳戶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交易額佔比達85.6%。其中,大戶和超大戶個人投資者帳戶的交易佔滬市交易總量合計超過三分之一,對市場影響較顯著。此外,個人投資者帳戶的交易行為呈現交易頻繁,交易股票集中,偏好交易小盤股、低價股、高估值股和績差股等特徵。
整體來看,滬市二級市場的交易以個人投資者為主。2016年滬市二級市場總交易額約98.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個人投資者帳戶的交易額佔比達85.6%,較2015年上升了0.3個百分點。從歷年變化趨勢上看,滬市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比重自2012年開始便已呈現出明顯的持續增長趨勢,四年時間交易比重累計上升4.1%。在港股通交易中,個人投資者帳戶的交易額佔比為42.93%。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大戶對二級市場交易有顯著影響力
細究交易概況,大戶及超大戶個人投資者帳戶對二級市場交易有顯著影響力。儘管上述兩類個人投資者帳戶的數量不多(佔比0.4%、1.4%),但其交易額卻佔滬市全年交易額約35.1%,交易量佔比近1/3。
而新入市投資者則自帶「初生牛犢不怕虎」氣質,數據顯示,2016年,參與滬市二級市場交易的新入市投資者(即新入市活躍投資者)約佔新入市投資者帳戶數的10.5%。但在交易額貢獻上,新入市活躍投資者帳戶的全年交易額約佔到全市場的8.3%。綜合來看,儘管新入市投資者帳戶中活躍帳戶比例不高,但交易金額較大,其交易對市場有一定影響。
另從區域來看,2016年,滬市交易帳戶主要分布於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以及北京地區,帳戶數合計佔比62.7%。與帳戶分布一致的是,上述地區投資者帳戶的成交額佔比達到68.1%。具體到所在城市,上海、廣東和北京地區的投資者以22.4%、11.4%和10.2%的成交額佔比位列前三。可見,一線城市投資者參與二級市場交易較為活躍。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敲黑板!下面證券君將為你詳細揭秘個人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四大特徵:
1. 個人投資者帳戶傾向於交易少數股票
《報告》顯示,個人投資者帳戶全年交易的股票個數普遍少於20隻,各類個人投資者帳戶交易的股票個數呈現隨其資金量增加而增加的特徵。其中,個人散戶投資者帳戶平均全年交易股票個數最少,約為5隻;小戶、中戶和大戶個人投資者帳戶分別為9、12和15隻;個人超大戶帳戶全年交易股票17隻,個數最多。
2.個人投資者帳戶交易股票較為集中
2016年,個人投資者帳戶交易股票集中度普遍高於0.4,且各類個人投資者帳戶均偏好於集中買賣少數股票。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3.個人小戶和散戶投資者帳戶偏好交易小盤股、低價股、高估值股和績差股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就對高市盈率股和負市盈率股的偏好係數上看,所有類型個人投資者帳戶均大於1,呈現偏好交易高估值股和績差股的特徵。其中,散戶個人投資者帳戶偏好交易績差股的特徵最為明顯。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
小貼士:
報告以2016年12月的平均市盈率作為標準,將滬深兩市股票中平均市盈率為正的股票按30%、40%、30%比例分為低市盈率股、中市盈率股和高市盈率股,平均市盈率為負的股票分為虧損股。
4.個人投資者帳戶交易操作相對更頻繁
交易持倉比可以反映投資者在一段時間內的交易頻繁程度,其數值與投資者投機程度成正比。從交易持倉比來看,個人投資者帳戶的交易持倉比顯著高於機構投資者,一定程度上說明個人投資者的投機程度較高。
數據來源: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金融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