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姓氏摭談!看看您的姓氏來源哪裡?

2021-03-04 掌上永新


掌上永新·窩裡銀的網絡精神家園

關注民生事  傳遞正能量

永新資訊.永新風俗美食.交友點歌.潮流趣事

商務合作 | 電話:15579645860  

微信號:zsyxxlzj


永新姓氏摭談

文/龍林森

一、唐至清代期間,永新出現的姓氏


  永新姓氏是中華姓氏中的一小部分。永新自有人類以來至建立縣制,何時有姓氏出現,因無歷史記載,現已無法考證。

  東漢末期,建安八年(203年),孫權分遣諸將討豫章、廬陵等郡「山越」,建安九年(204年),平廬陵「山越」,建安九年至二十年(204—215年)之間,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澧田鎮南城中居村洲頭和沙市鎮湯排村下排交界的高洲。此時有無姓氏出現,也沒有文字記載。根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以前挖掘出來的古墓中有馮、羅二姓祖先的碑文出現,這只能說明此地在龍、周二姓居住前,曾經有馮、羅二姓在此地居住過,至於是不是永新最早出現的姓氏,沒有確鑿的證據。永新的姓氏到底在什麼年代什麼地方出現?最早出現的是哪些姓氏?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從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料顯示,永新縣的主體姓氏,均為歷代由北方遷移而來的中原諸姓。這些姓氏各自的源流如何,這裡不予探討。由於時間關係,我想簡略告訴大家的是:唐至清代,永新出現過哪些姓氏?

  據史載,唐顯慶二年(657年)前的姓氏無考。唐顯慶二年復置永新縣(縣治在今禾川鎮)以後,唐代(618—907)和五代十國(907—960)時期,永新出現的姓氏有20個,按各自最早的一支族人遷入時間推斷,依次為:賀、龍、王、劉、張、戴、段、蕭(肖)、尹、周、郭、陳、顏(巖),文、左、姚、李、吳、牛、湯。

  宋代(960—1279),有30個,依次為:沈、邱(丘)、古、曠、彭、謝、胡、林、藍(蘭)、曾、高、溫、甘、眭(suī)、朱、汪、譚、徐、羅、鄧、歐陽、夏、江、尤、宋、康、樊、馮、阮(ruǎn)、蔡。

元代(1271—1368),有9個,依次為:杜、鄒、馬、漆、唐、田、袁、黃,穰ráng(稂láng)。

  明代(1368—1644),有28個,依次為:鄭、金、顧、史、洪、練、傅(付)、魏、遊、盛(聖)、熊、楊、董、巴、蔣、匡(kuāng)、賴、薛、柳、趙、廖、毛、寧、許、葉、潘(pān)、錢、卓。

清代(1644—1911),有23個,依次為:曹、何、鍾、安、鄺、程、符、梁、蘇、孫、連、侯、倪(ní)、雷、方、聶、姜、饒(ráo )、睦、呂(lǚ)、賈、俞、邊。

  明清期間,其族人遷入永新,其具體時間不詳的,有8個:萬、黎、留、嚴、丁、龔、盧、韓。

  綜上所述,唐至清代,永新有118個姓氏的族人遷入永新。

二、唐和五代十國時期,永新出現的各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唐和五代十國時期,遷入永新的20個姓氏族人,各自最早的一支,於何時從何地遷入永新的哪一個村落,其開基祖是誰?以及此後這個姓氏族人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如何?現在,這個姓氏有多少人口?全縣有多少姓氏和人口?下面只作簡要介紹:

  (一)賀。始祖賀革、賀憑,原籍會(kuài)稽(今江浙地區)。賀革於唐武德五年(622年),任南平郡監州,留居永新西鄉田東(今蓮花縣南嶺鄉田東)。賀憑於唐會昌二年(842年),以著作郎任永新縣令,任滿謝官,擇居良坊【原屬永新縣,清乾隆八年(1743年),歸屬蓮花廳。今屬蓮花縣轄】。後分革公派和憑公派。且有多支賀氏族人徙居永新。永新賀氏主要為革公派和憑公派。革公派有煙閣莘塘、象形琥溪賀氏等,憑公派有才豐清塘、龍田賀氏等。今永新賀姓人口約3.6萬,居全縣第2位。

  (二)龍。始祖龍庚(字西仲),原籍湖南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道州來到廬陵任吉水(今吉水縣)丞。唐乾符元年(874年),68歲的龍庚秩滿休官回湘,途經永新而「避寇永新」,安家於永新縣城東郊顧村之蓮塘(今禾川鎮泉山村蓮塘)。至第四世龍況、龍侃,生五子:龍欽、龍琮(cóng)、龍瑊(jiān)、龍顒(瑀)(yǔ)、龍琳。後分欽、琮、瑊、顒(瑀)、琳五派,分衍極廣,遂使永新成為中華龍氏的第二發祥地。後龍瑊、龍顒(瑀)外遷。今永新只有欽、琮、琳三派後裔,人口約3.2萬,居全縣第3位。

  (三)王。王氏於唐乾符三年(876年)自安福金田徙居永新石橋鎮燎原村王家。此後,有多支王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王姓人口約2.2萬,居全縣第8位。

  (四)劉。安福笪(Dá)橋劉氏後裔劉祥於唐景福年間(892—893)自安成下村(今安福縣嚴田鎮龍雲村)徙居永新北山(即後隆山)中村版塘(今埠前鎮仰山村版塘),為版塘劉氏開基祖。此後,有多支劉姓族人徙居永新,成為永新第一大姓。永新的劉姓族人,多為漢高祖劉邦和其同父異母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笪橋劉氏系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尊安成太守劉遐為安成笪橋劉氏始祖(今版塘劉氏分衍的三門前、袍田等劉氏)。此後,有多支劉氏族人遷入永新。來自號稱「劉半縣」安福的劉氏,主要還有2支:

  1、水部劉氏。系劉邦的後裔,屬於長沙劉氏大宗南派。一世祖劉德言,曾任水部員外郎,故稱水部劉氏。徙居永新的水部劉氏主要有三支:龍門劉氏、樟梘劉氏、炎村劉氏。

  (1)龍門劉氏的開基祖是劉德言第16世裔劉驪珠,於元至正年間(大約1347年前後),任永新提領期滿,由廬陵江背中洲(今吉安縣官田村江背村中洲),徙居永新十二都龍門溪(今龍門鎮鐵鏡村龍門溪,1958年,修禾山水庫移民,今無人居住)。

  (2)樟梘劉氏的開基祖是劉彥升(一說劉貴清),於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從安成荊山徙居永新東鄉樟梘(今石橋鎮樟梘村)。

  (3)炎村劉氏的開基祖是劉仕寧,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徙居永新北鄉炎村(今蘆溪鄉炎村)。

  2、蜜湖劉氏。系劉邦的後裔,屬於長沙劉氏大宗南派。蜜湖劉氏形成於唐代,尊安成令劉像為其始祖。北宋初年(約960年),蜜湖劉氏第10世劉克都(子敏),由安成蜜湖徙居蓮花南溪(南陂)老屋場(今蓮花縣坊樓鎮屋場村)。南宋紹興年間(1133-1163),劉克都第12世劉繼道徙永新八都小君衝(今無人居住),結廬而居。其子劉儔(chou)遷至沾溪(今象形鄉花溪村)。

  徙居永新的劉氏族人其支派較多,今永新劉姓人口約7.4萬,約佔全縣總人口的14%,居全縣第1位。

   (五)張。始祖張欽(字德廣),原籍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唐天復年間(901—904)授節度推官,平陸侯,「以功封開國男,監永新,官滿因家之」。此後,有多支張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張姓人口約9000人,居全縣第15位。

  (六)戴。戴儉(字秉權)於唐光化年間(899—901)自泰和縣西塘鄉黃陂村徙居永新石橋鎮梅荷村梅田,為永新戴姓開基祖。後有2支戴姓徙居永新。今永新戴姓人口約4000人,居全縣第30位。

  (七)段。始祖段翊(yì),原籍饒州鄱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唐光化三年(900年)自鄱陽赴廬陵任永新縣令,居永新。段翊生有二子:段謙、段謨。後分鄱陽、西湖二派。今永新段氏人口約1萬,居全縣第14位。

  (八)蕭(肖)。唐八葉宰相之一蕭復的後裔、朝議大夫蕭霖於唐末(905—907)從湖南長沙徙居永新,蕭霖之子蕭儼任南唐銀青光祿大夫等職,由永新而遷螺陂(今吉水縣白沙鎮螺陂村),由螺陂而遷文昌鄉之伊富(今屬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蕭儼的後裔返遷永新後,蕭梅軒於南宋中期(1203年前後)從永新縣城北務巷徙居臺嶺鄉程佳村湖塘,稱禾山蕭氏,尊蕭儼為其始祖,蕭梅軒為湖塘開基祖。此後,有多支蕭(肖)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蕭(肖)姓族人,絕大部分把「蕭」寫成「肖」,人口約1.88萬,居全縣第9位。

  (九)尹。尹氏傳至唐開元年間(713—733)的工部尚書尹思貞,生有二子:尹愔(yīn )(官至集賢院學士)、尹憶(官至江南按撫使),自此分為南、北兩派。最早遷入永新的是尹氏南派始祖尹憶之孫尹濯(zhào),居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平南將軍,改廣州刺史,封鄱陽侯,留鎮洪都(今江西南昌市),於五代十國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避地永新。其後裔徙居湖南攸縣、茶陵和江西泰和,後又從茶陵、泰和返遷永新,而世居永新(如煙閣竹山、才豐聯合、在中苦竹坪、龍源口黃淇、龍門沙田等尹姓)。此後,尹氏北派始祖尹愔的後裔尹權(字仕宏),贈朝議郎,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徙居永新牛田富溪(今坳南鄉牛田村富溪),後分衍多處(如才豐南株、澧田九西等尹姓)。今永新尹姓人口約2.7萬,居全縣第5位。

  (十)周。周存仁於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自吉水縣盤谷鎮泥田村徙居永新石橋鎮江背村周家(中洲)。此後,有多支周氏族人遷入永新。從吉水縣盤谷鎮泥田村徙居永新的周氏,繁衍較快、人口較多的主要有2支:

  1、文竹周氏。宋元禧年間(1017—1022),周瑄自吉水泥田徙居永新文竹鎮文竹村。

  2、厚田周氏。明洪武年間(1368—1398),周思誠自吉水泥田徙居永新沙市鎮厚田壠(張南村)坊下圍裡。

  今永新周姓人口約2.76萬,居全縣第4位。

  (十一)郭。郭在美於五代十國時期(907—960)自陝西省華縣徙居永新禾川鎮秀水村,其孫郭朝卿自秀水村徙居本鎮東裡村蘆塘。此後,有多支郭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郭姓人口約4500人,居全縣第28位。

  (十二)陳。永新陳氏主要為義門陳氏。五代十國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義門陳氏潁川堂泰和柳溪派後裔陳雲蒸、陳雲慶、陳雲興三兄弟從泰和縣早禾市遷入文竹鎮白源村渡頭,後因水災移居相隔一公裡之遙的白薴。後唐同光三年(925年),陳雲慶、陳雲興兩兄弟從白薴遷往湖南茶陵墨莊,陳雲蒸留居白薴。此後,有多支陳氏族人徙居永新。其中繁衍人數較多的有三支:

  1、螺岡陳氏。陳勝四(如林)於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從吉安螺岡(今吉安市螺子山)徙居永新高市鄉。

  2、環溪(環滸)陳氏。陳應榜於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跟從嶽飛徵洞庭湖楊麼,次年(1140年)凱旋迴朝,路過永新石橋

我:

環溪,因病去世,葬於環溪。其子陳良友廬墓3年,遂在環溪安家。

  3、西汀陳氏。陳秋白於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從湖南省茶陵縣東山徙居永新高市西汀。

今永新陳姓人口約2.4萬,居全縣第7位。

  (十三)顏(巖)。始祖顏詡(xǔ),原籍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五代十國後唐莊宗同光年間(923—926),自金陵赴吉州任永新縣令。考滿,為避戰亂,遂於與他的兩個弟弟顏翊(yì)、顏翔,叔侄20餘人一同擇居於永新北鄉八都雙乳峰下搗石裡(今象形鄉花溪村搗石)。後分詡公派、翊公派、翔公派。翔公徙居湖南。永新留詡公派,翊公派。今永新顏姓人口1.37萬,居第11位。

  (十四)文。文時(字春元),原籍四川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五代十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授帳前指揮使輕車都尉,守鎮江西。「嘗巡永新,愛山水佳秀,遂留家邑北五都錢市坑東(今蓮洲鄉錢溪村)」。文氏為國內著姓之一,文時遂成為江西文姓始祖。今永新文姓人口約6000人,居第24位。

  (十五)左。始祖左鄴,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唐光化初(898—900)任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司馬。後唐寶大年間(924—925),左鄴任期屆滿返鄉,為避戰亂,途經永新北鄉逢橋,遂於逢橋左坊定居。左鄴生三子:左璩(qú)、左琭(lù)、左璡(jīn)。分長派、中派、小派。此後,另有3支左姓徙居永新。今永新左姓人口約1.3萬,居全縣第12位。

  (十六)姚。姚氏於後唐(924—936)從泰和縣姚家徙居永新蓮洲鄉錢溪村下街。後有3支姚姓徙居永新。今永新姚姓人口約400人,居全縣第74位。

  據明萬曆六年《永新縣誌》載,唐宰相姚崇(651—721),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陝南)人,少讀禾山甘露寺及元陽觀,又縣北十裡之聰明泉。宋宰相劉沆《聰明泉》詩云「四百年中三出相」。由此可以推斷:姚氏族人最遲於唐顯慶年間(656—661)徙居永新。姚崇的後裔今徙居何地?蓮洲鄉錢溪村下街的姚姓的開基祖是誰?待考。

  (十七)李。永新李氏起源於隴西,在永新,主要有兩大派:一是李倫的西平派,即唐西平王李晟之後裔;二是李柔的晉陽派,即唐高宗李淵之後裔。徙居永新最早的是茶源埠李氏。西平派李蟾(chán)(第4世)的後裔李少三(第10世),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自泰和縣桐陂徙居永新茶源埠(今懷忠鎮茶源村)。李少三逝世後,其二子徙居於遂川和寧岡。直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第21世李盤英才從寧岡(永寧)竹坪返遷永新懷忠茶源埠。

  其次是浣溪李氏。西平派第18世李仲開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從吉水谷村(今吉水縣盤谷鎮)遷至永新北鄉浣溪上舍(石)橋頭(今象形鄉黎江村萬碩)。

  再次是西門李氏。晉陽派後裔李希勉由泰和前程徙居永新縣城西白泥湖(今禾川鎮西門村)。一說李希勉先徙居永新東裡窯前再遷到城西白泥湖。

  第四是梘田李氏。西平派第24世李天麟的兒子李約於明中葉(1400年前後)從吉城南明樓(吉水縣黃泥塘)徙居永新西鄉梘田(今澧田鎮梘田村)。

  永新李氏以西平派為主流。今永新李姓人口約2.7萬,居全縣第6位。

  (十八)吳。吳皙(xī)於南唐末(961—975)自九江赴吉州永新縣任主簿,徙居於永新縣城西義井(今永新縣地方稅務局南門口)處。吳皙逝世後,其長子吳熄返回九江奉祖;次子吳炤(照)留居永新,由義井徙居南鄉煙岡(今煙閣鄉)。後分為8派:廉裡派、桂岡派、洲湖派、歐田派、汴田派、橫路派、南唐派、湖山派。此外,另有 4支吳姓族人徙居永新禾川鎮袍田、石橋鎮白鷺、坳南鄉牛田、澧田鎮弓田箭市等。今永新吳姓人口1.46萬,居全縣第10位。

  (十九)牛。牛氏大約於唐代徙居永新縣城南(此地今無牛姓),後牛瑞府從永新城南遷居才豐鄉龍安村花園,才豐鄉龍安村花園的牛姓族人,是牛僧孺的後裔。其祠堂為「牛氏宗祠·唐相第·吉慶堂」。 但永新城南的牛氏族人於唐代何時從何地遷入永新,其開基祖是誰,是否是牛僧孺?待考。今永新牛姓人口約150人,居全縣第98位。

  (二十)湯,原為殷姓。唐末,殷氏從安福徙居永新錢市街(今蓮洲鄉錢塘村錢市街),住了3代。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大理寺評事殷成(字公立)自錢市街遷居夏陽(今石橋鎮奇山村夏陽),當時為避宋廟諱(皇帝父祖的名諱,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朝廷詔令全國,凡姓殷的臣民都要改姓湯,於是殷成便改為湯成,為夏陽湯姓開基祖。湯成生四子,尚存世三個,後夏陽湯氏分為下墟派、市江派、田心派。今永新湯姓人口約6900人,居全縣第20位。

  唐代至清代徙居永新縣的118個姓氏的族人,後來都有從永新外遷的,這裡不提及。而在永新定居至今的,大多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其中一部分村莊相當大,如:1、劉姓:懷忠村新居村、象形鄉花溪村、埠前鎮汶水村和三門前村。2、賀姓:象形鄉琥溪村、龍田鄉龍田村。3、龍姓:才豐鄉聯合村、在中鄉在中村、澧田鎮南城村。4、周姓:沙市鎮厚田村、文竹鎮文竹村。5、尹姓:龍門鎮沙田村。6、李姓:蓮洲鄉黃門村、龍源口鎮泮中村、澧田鎮梘田村。7、陳姓:龍門鎮黃崗村、高市鄉樟木山村。8、王姓:文竹鎮團結村。9、蕭(肖)姓:臺嶺鄉南汶村。10、吳姓:龍源口鎮南塘(唐)村。11、左姓:懷忠鎮左坊村、澧田鎮芰田村。12:段姓:高溪鄉下雨村。13、顏(巖):蓮洲鄉溶溪村、龍田鄉沐江村。14、彭姓:高溪鄉梅花村。15、湯姓:石橋鎮奇山村。16、汪姓:文竹鎮東路村、高溪鄉石市村。17、胡姓:蓮洲鄉雙胡村。在這17個村落中,人口最多的是象形鄉琥溪村的賀姓,達2700多人;其次是高溪鄉梅花村的彭姓和龍門鎮黃岡村的陳姓,達2400多人,其餘的都在800人以上。

  永新其餘的姓氏族人大多數是從民國時期(1911—194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入永新的。

  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解放軍南下,三線建設、知識青年下鄉、外縣大中院校畢業生分配和貴州、安徽、湖南,廣東等地不同性質的移民,以及改革開放打工潮的湧現,致使很多不同姓氏、不同民族的人因就業、婚配而徙居永新,使永新的姓氏和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遞增狀況。政協永新縣委員會編纂的《永新姓氏輯錄》載:據縣公安部門戶籍資料統計,截止2014年4月30日,全縣共有455個姓,總人口520743人,分布在全縣23個鄉(鎮)中257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內。現在的姓氏數量大致不變,人口約53萬(主要增加2014年5月以後補上戶口的人口),全縣有13個鄉、10個鎮、2個場,238個行政村,11個社區、13個居委會。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由交通不便的小山村遷居交通便利的中心圩鎮和縣城的人數日益增多,這些村民遷居圩鎮或縣城後,組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村莊或街道生活小區,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人文環境和居住格局。永新各姓氏的居住地,將會有新的變化。

-關於作者-

龍林森,永新詩詞學會秘書長。退休於江西吉安楓渡水力發電廠(公司)。Lls1216五木博客博主,毛澤東詩詞民間研究學者,廬陵詩詞學會和文山藝社會員。曾參與《江西電力工業志》的編撰工作,主筆《楓渡水電廠志》;對永新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為《永新姓氏輯錄》主撰人之一。著有《毛澤東詩詞欣賞札記》、《逸居閒筆》,均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掌上永新徵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眾平臺誠邀大家積極投稿,把更多的關於永新美圖、美文分享給更多永新人;

2、投稿請發送到郵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聯繫小編小聽微信:zsyxxt,還可以添加以下二維碼:

▍作者:龍林森

▍綜合編輯:掌上永新(小聽微信:zsyxxt,投稿郵箱:3252394449@qq.com)

THE END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掌上永新相親平臺,尋找另一半的TA!

相關焦點

  • 中國姓氏10大來源:你的姓氏從哪裡來?低頭看看自己的根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每個人大概都至少能說一句「百家姓」,而我們認識新的人時,往往要先問:「您貴姓?」 相識相與的大門,以姓氏開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從母系氏族社會產生中華古姓算起,迄今已有約一萬年的歷史。
  • 永新姓氏之尹氏
    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劉賀尹龍周 李陳肖顏王 吳羅胡彭左 史馬湯文汪 人口次多的姓氏是:朱譚段張 金盛徐湯 黃郭曾謝 鄧甘戴康 樊傅林宋 江夏歐陽 這個順序詳細介紹每個姓氏!
  • 中國姓氏分支表曝光:看看你的家族姓氏起源於哪裡?
    大家知道中華民族的姓氏嗎?不知道大家有了解沒有,小編發現現在有許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是找不到的。大家肯定會有疑問,那我們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就會問我們的祖先起源於哪裡?所以最近幾年也很流行「認祖歸宗,追本溯源」,有許多年輕人在全國各地找尋同宗的人。
  • 中國姓氏分布圖出爐,甘肅人快看看你的根在哪裡?
    中國姓氏分布圖出爐,甘肅人快看看你的根在哪裡? 2019-06-03 2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華姓氏分支表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說不定會是皇帝的後代
    加入黃氏家族平臺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黃」,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黃氏家族平臺」,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黃氏大家庭。中華姓氏分支表:看看你的姓氏起源於哪?說不定會是皇帝的後代文/盧老師講歷史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姓,而且這個姓氏不是現在現代社會才有的,從很久以前的古代就有了。大家應該都知道《百家姓》上面記錄著上百個姓氏,這就是我國非常有名的傳統書籍,這個《百家姓》是在北宋時期編著的。現在裡面的姓氏已經達到了五百六十八個姓,一個字的姓氏為四百四十四個,兩個字的姓氏有一百二十四個。
  • 十五個姓氏分布,看看自己的姓氏哪裡最多
    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植根於每個人心中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自己擁有一個稀有姓氏後,某一天,你發現了有跟你一樣的姓氏,那感覺比在異地老鄉見面還要親切。但是,你的姓氏在中國哪個地區分布最廣呢?
  • 中國前300名姓氏人口排行榜,快來看看您的姓氏排第幾?
    姓氏自古以來都是華夏子孫家族延續的一種標誌,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和部落首領的名字,它出現的作用就是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通婚。
  • 滿族姓氏的來源
    □ 文/ 金誠  一個民族的姓氏,原是該民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符號,或者說是這個民族中一個家庭系統的符號。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中稱「哈拉」,家族稱「穆昆」。  我們讀清史、看影視片,常接觸到一些滿族人的名字。例如籤訂尼布楚條約的索額圖、鴉片戰爭時期中堂穆彰阿等等,但很少人知道他們姓什麼。
  • 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看你的家族,在哪裡人最多呢?
    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看你的家族,在哪裡人最多呢?自古以來,咱們炎黃子孫就以姓氏分家,姓氏也是家族延續的標誌,俗話說:「同姓是一家」,那你知道自己的姓氏在哪裡人最多嗎?今天小編就通過最新曝光的中國姓氏分布圖,來給你大家講講咱們國家幾大主要姓氏的分布區域。在現今的社會,張姓作為中國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心腹地帶,也就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這兩個省份中,就常駐人口來說,張姓人數佔了極高的比例。
  • 河南人,我國姓氏分布圖出爐!看看你的根在哪裡?
    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據估算,中國87%的人口都姓著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國人姓李、王或張,總共超過2.75億人。大多數中國姓氏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地理「基礎」,這一點較少為人所知。
  • 請問您貴姓?來看看蘇州名門望族姓氏榜單中有你的姓氏嗎!
    根據蘇州市公安局提供的蘇州市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現在蘇州十大姓氏為↓蘇州第一大姓氏王氏【421169人】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蘇州第六大姓氏周氏【250551人】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蘇州的周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不大,但周姓在明朝可是顯赫家族,聽說到了民國時期還曾經是資本家呢!
  • 潮汕姓氏來源趣談
    潮汕姓氏有一姓多源,也有多姓同源,多姿多彩,無奇不有。目前共有姓氏549個,大致可分為以下18類:(一)以傳說炎黃古帝之姓為姓氏:姜、姬。(二)以古帝王稱號為姓氏:堯、舜。(三)以古朝代名為姓氏:殷、商、周、秦、隋、唐、宋。
  • 我們的姓氏—中國人的姓氏文化起源
    說到姓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從出生到死亡,它和名字一起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姓氏相較於名字,前者則顯得更重要一些,名字可以改,而姓氏則是萬萬不能隨便改的,否則就要被唾棄成不肖子孫了。那姓氏的又是什麼來的呢?
  • 別以為英文的姓氏很高級 它們的來源簡單又粗暴
    一般人拿到別人名片會特別關注公司名字,職位,或者名片風格,看看對方的檔次,級別或公司整體風格。   然而,我那位歷史愛好者朋友卻格外喜歡研究對方的名字。   在他看來,英文名字不僅個人代號,從其中還能追溯對方的家族背景和祖輩歷史。   一開始,小編以為他在吹牛,一臉難以置信。然而,聽完那位朋友科普,感到不明覺厲。
  • 你的姓氏祖宗是誰?中華姓氏分支表曝光:共12000多個姓氏!
    你的姓氏祖宗是誰?中華姓氏分支表曝光:共12000多個姓氏!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姓氏,我國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統蒙學物百家姓就是宋朝時期的作品,在裡面一共有568個姓氏,444個單姓,124個複姓。
  • 最好聽的九個姓氏,都是美如詩歌,來源悠久,您是這少數人之一嗎
    文/青山獨往最好聽的九個姓氏,都是美如詩歌,來源悠久,您是這少數人之一嗎姓氏在我國有著很長的歷史,成為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最好聽的九大姓氏,看看有哪些上榜的。第一位:納蘭。這個姓氏滿族人只有滿族人用,比如說大詞人納蘭性德。當然此後又被翻譯成那拉,清朝不少妃子皇后都是這個姓氏,比如說慈禧。但若追根溯源,這個姓氏也不是滿姓,而是起源於蒙古。
  • 大清滅亡,滿清的7個貴族姓氏都改成了什麼?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
    說到清朝滿族人的姓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愛新覺羅、烏拉那拉、富察氏等等,但是在大清覆滅的時候,這些姓氏也隨著消失不見,但是這些貴族姓氏都去哪裡了呢?這些姓氏都改成了別的姓氏,分布在全國各地,那麼,大清滅亡,滿清的7個貴族姓氏都改成了什麼?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
  • 淺談任姓的姓氏來源、文化、名人!
    關注我,了解自己的姓氏! 姓氏文化 任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關於任姓的起源,有以下來源: 一、源自黃帝 據《姓纂》的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 2020年最新姓氏排名,您的姓氏排名第幾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 青菜、苦瓜都是姓氏!?日本罕見姓氏有哪些?
    雖然的確大部分日本人,都能在這些俗稱只需要三文錢的制式印鑑裡,買到刻有自己姓氏的印鑑;但其實也有許多的日本人,因姓氏稀有,很難找到符合自己姓氏的印鑑,需要去印章店額外刻制印鑑才行呢!今天一起就來看看日本罕見姓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