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挖出南宋夫妻火葬墓
雙流機場新航管區發現25座大型古墓
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雙流縣文物管理所對位於雙流縣東升鎮青岡村雙流機場新航管樓建設工地發現的古墓群進行了現場發掘和清理,其中一座大型西漢土坑木槨墓,規模僅次於綿陽雙包山的西漢諸侯王木槨墓。一處延續2000多年的家族墓群更是讓專家興奮不已:「這個從西漢延續到宋、明、清的家族墓群,對研究成都平原歷史上的經濟、文化均有極大價值。」
好氣派
築5000平米土臺當家族墓地
昨日上午,在雙流縣東升鎮青岡村四組,被彩條布圍起來的新航站區一號墓地,數十名考古工作人員正緊張地對數座墓室進行清理。從中間貫穿長達68米、寬2米的大探溝,表明這裡的古墓群規模十分宏大。雙流縣文物管理所專家李國告訴記者,此前,附近村民彭德軒老人曾告訴考古人員,這塊地原名「山坡林」(又名「彭家大墳包」),過去村民們在臺地上曾挖出不少帶花紋或文字符號的磚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大隊公社修建食堂時也常在此處挖掘「大頭磚」(可能系扇形磚之類)取用。為了配合機場建設,去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雙流縣文物管理所對這一片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發現這個高出地表3.5米左右,佔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平面近橢圓形的土丘,墓葬多達25個,從西漢直到南宋和明、清時代,其中漢墓就達20座。而長達68米的探溝,則是考古隊在今年8月,通過全站型電子速測儀和GPS設備對墓地進行測繪後挖開的,主要用於解剖墓地封土下墓葬走向及各封土之間的範圍和關係。
而最讓專家們稱奇的是,根據周圍地勢勘察發現,此處土坡原為平地,平臺是古人用黃土夯築而成,專門用於修建墓室,「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墓主人家族的財勢極大。」
好富有
漢代墓連棺材泡釘都鍍金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位於墓地南面的一排西漢土坑墓。「你們看,青銅器上都有金箔。」在已經發掘的19號墓坑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易立興奮地指給記者看,只見在長8米、寬5米的墓地中間,斜放著一隻銅釜,旁邊則是數片閃著微光的金箔。而在已經腐朽的棺材旁的黃泥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數枚渡了金的花瓣形泡釘,「這個泡釘是用來固定棺木的,這個家族的確很有錢,至少是官吏或者地主。」考古人員稱,19號墓坑是一個一槨雙棺墓,而在泥土中,還發現了精美的紅黑色紋路,極像聞名海內外的成都漆器,「說明這兩口棺木是漆繪木棺。」隨後,易立根據墓室內鏽跡斑斑的數串五銖錢、彩繪陶盆、陶鼎、銅器、鐵器的殘片等跡象作出判斷:「這個墓坑為夫妻合葬墓!可能與緊鄰的三座待發掘古墓是家族墓。」
現場專家表示,這座大型西漢土坑木槨墓,規模僅次於綿陽雙包山的西漢諸侯王木槨墓,價值極高。但令人十分遺憾的是,該墓已經被盜墓賊「關照」過了。指著灰白色墓壁中間約半米寬的黃土泥間隔,易立不禁搖頭嘆息。
好新奇
宋代夫妻墓搞的是火葬
在離19號墓坑約400米的地方,一座小巧而奇特的夫妻合葬墓。看上去,這個夫妻合葬墓僅及附近土坑墓的一個角落,也實在逼仄了一點。這貧富相差也太懸殊了吧?
「這是南宋時代的火葬墓。」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劉雨茂為大家解開了謎團,原來,這個合葬墓僅相當於兩個骨灰盒,跟現代公墓裡的情形差不多了。「可以通過墓內隨葬品分辯男女,」劉雨茂指著放有較多隨葬品的一間說:「這裡面放滿文士俑、武士俑,隨葬品也較大,是男主人。而另一間則只放了陶雞、陶狗和陶碟,應是女主人。」劉雨茂表示,這些陶俑多為上了彩色釉的彩陶,表現了南宋時期成都平原的經濟狀況和工藝水平。據介紹,南宋時期經濟、國力大不如前,以及當時人們受道教文化影響,火葬和簡葬盛行,這與流行厚葬的漢代已經大不相同。「從墓的形態隨葬品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出經濟、文化的演變。」現場專家表示。
好遺憾
古墓群多次被盜
在火葬墓的旁邊,11座東漢晚期磚石墓群,成為這個古墓群的另一個重點。其中一座尚未開封的磚石墓,全部由青磚整齊地封砌,墓兩端的磚面,則有清晰可見的菱形花紋和雲卷花紋,頗為精美。其餘已經發掘的磚石墓,多設置為雙棺,甚至三棺。而墓內有殘缺的農夫俑、陶罐等器物,在殘磚之間還可見陶馬、陶房、陶棺的殘件。「這些墓室都是多次被盜擾過的,因此留下的器物不多。」李國表示,除了兩座(M16、M17)與各墓相距較遠,且墓向亦有差異,年代可能偏晚之外,其餘東漢磚石墓可以確定應為家族墓。
考古現場負責人表示,這次勘探發掘主要為配合雙流機場新航管區建設,全部發掘工作將在春節前完成,希望在下一步的發掘工作中有更大的發現。而從目前的發現來看,無論墓群本身的形態,及出土器物,均對成都平原在歷史上尤其是漢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翔實具體的實物證據,具有極大考古和研究價值。
記者 楊方毅 攝影 劉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