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收穫┃左凱文:江寧竹山古墓與南宋太尉王鑑

2021-02-13 迎薰樓下


 

     竹山在東山之南600餘米,海拔29米。其名始見於南宋《景定建康志》,但舊方志中多將竹山與石硊山相混,或認為石硊山後訛稱「竹山」。但實際上,竹山與石硊山是相近的二山,石硊山在江寧大學城的橋頭社區一帶。《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兩志記載的「周回一十五裡,高二十七丈」的石硊山實則為竹山。[1]1998年,考古人員在竹山南麓發現了一座罕見的火葬墓,並將該墓時代推定為元末明初。自此之後,學界對此墓的斷代多無異議,然而稍稍梳理相關資料就可發現這一推定並無任何可靠的依據。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希望給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結論。

竹山墓位置示意圖

(墓葬具體位置由周維林先生提供)

 

一、竹山墓的發掘與前人認識

1998年12月,竹山公園工人在南坡修整苗圃時,發現了一座磚室墓的墓頂及部分墓磚。江寧區博物館聞訊後遂派員對該墓進行了發掘。

墓葬為單室券頂磚室結構,墓向165度,局部被一座清代豎穴土坑墓打破。磚室內長3.4米,內寬1.6米,內高1.9米,由封門牆、墓門、墓室等部分構成。封門牆內設內開式石門兩扇,高1.57米,寬0.64米。墓室東、西兩壁各有一個拱形壁龕,東壁龕內無任何遺物,西壁龕內發現一條鎏金鑲孔雀石銅腰帶。墓室前部距墓門1.2米處,設有一邊長40釐米的方形磚砌祭臺。墓室後部正中,用4塊青磚圍砌成一個邊長40釐米、深5釐米的方坑,坑內發現有木炭屑和碎骨一堆,證明這是一座比較罕見的火葬墓。墓葬早年遭到嚴重盜擾,除鎏金鑲孔雀石銅腰帶外,出土的隨葬品還有青白釉瓷盞、青灰釉瓷碗、釉陶罐等文物5件。發掘者根據墓葬的形制結構及出土文物的時代特點,推測此墓時代為元末明初,以元末的可能性為大。[2]

據當年主持竹山墓發掘工作的江寧區博物館原館長周維林先生介紹,該墓發掘結束後,考古人員將兩扇石墓門及石門楣帶回博物館保存,磚室則回填保護。幾年後,竹山公園再次施工,磚室被推平。

江寧竹山墓的發掘簡報以《南京江寧竹山元墓》為題,發表於《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後又收錄在《南京考古資料彙編》(鳳凰出版社,2013年)之中。發掘資料公布後,學界對於該墓的時代判斷鮮有異議,《江寧文物》《江寧區文化志》《南京山水城林》等書皆採用了簡報的判斷,稱該墓為「竹山元代墓葬」或「竹山元代墓」。2017年,王志高教授在「南京江寧區境秦淮河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及遺產調查研究」項目報告中,對竹山古墓的年代判斷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此墓之形制結構及隨葬的青瓷器更具南宋時期特徵,不太可能是元末明初墓,結合《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的有關記載,墓主極有可能是葬在上元崇禮鄉竹山的南宋末年太尉、寧武軍節度使王鑑」。[3]但限於報告體例,並未進行具體論證。

竹山墓平剖面圖

 

二、竹山古墓不能確定為元墓

發掘者主要從墓葬形制、葬俗以及出土器物三個方面將竹山古墓推定為元代。但筆者根據相關資料,發現這一推論並不可靠,下面作一簡要討論。首先從墓葬形制分析。發掘者認為,竹山古墓所用墓磚小而薄,且墓底有鋪地磚,與常用大磚砌築、墓底多不鋪磚的明初墓葬區別較大,而與南京周邊地區發現的元代墓葬相似。事實上,南京地區有多座與竹山墓相似的南宋墓葬。如鄧府山公交公司基建工地南宋墓,該墓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全長2.8米,寬1.3米,高1.43米,墓室左、右兩壁及後壁為順磚平砌,並設有拱形壁龕,墓底有一層鋪地磚。[4]又如1957年南京博物院發掘的新莊村南宋墓,該墓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全長2.69米,墓底亦鋪有地磚。[5]另外,幕府山宋墓[6]與江浦黃悅嶺南宋張同之夫婦墓[7]雖皆為雙室墓,但墓壁均設有壁龕。再從葬俗分析。發掘者稱火葬盛行於宋元時期,明初則被嚴厲禁止,故認為竹山墓可能為元墓。但據目前學界的相關研究,宋代是我國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8]。宋代統治者雖採取各種措施制止火葬,但收效甚微,「四川、浙江、福建、廣東、江蘇等地,雖然在北宋時已經出現了火葬現象,但尚未盛行,一般僅在佛教徒中進行。但至宋室南遷以後,火葬迅速在廣大南方地區盛行起來,並成為社會習俗」。[9]可見,江蘇地區自南宋起方才流行火葬。最後分析出土文物。發掘者認為,竹山墓出土的青白釉瓷盞和青瓷碗底部均有雞心點,施釉不及底,且胎體較厚重,具有典型元末明初風格的瓷器。但事實上,這種風格的瓷器在南方兩宋墓葬中多有出土。如安徽繁昌老壩衝宋墓中出土的青白瓷盞內底中心有雞心點,釉不及底,上有小開片[10];鄧府山公交公司基建工地南宋墓所出醬釉瓷碗,器內無釉,器表施醬黑釉且釉不及底[11]。除墓葬外,一些遺址的南宋地層中亦發現了與竹山古墓相似的瓷器。如鎮江環城東路南宋遺址,就出土了帶有雞心點的青白瓷盞和青白瓷碗,以及施釉不及底的黑釉瓷碗。[12]

 

 

竹山古墓所出瓷盞和瓷碗


綜上所述,可見竹山古墓無論是墓葬形制,還是出土遺物,都更具南宋的時代特徵,不太可能是元末明初墓葬。事實上,從至元十二年(1275年)三月元將伯顏攻佔建康府,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四月朱元璋攻克集慶路,蒙元能有效統治南京的時間很短,因此難以形成有別於南宋的墓葬風格。而據相關學者研究,「南方地區的元墓主要承襲了各文化區內宋代文化傳統,沒有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13]。因此,僅就南京地區而言,在缺少強有力的斷代材料的支持下,很難準確區分南宋墓與元墓。故筆者認為,不能排除竹山墓為一座南宋墓的可能性。

 

三、竹山古墓的墓主極有可能是南宋太尉王鑑

欲進一步確定竹山墓的具體時代和墓主身份,則需在文獻中尋找線索。筆者檢索南京歷代方志,發現竹山上宋元時期的古蹟惟有《至正金陵新志》記載的「王鑑墓」。據該志卷十二載:「王鑑墓。太尉,寧武軍節度使,葬上元崇禮鄉竹山。」那麼,竹山墓會是王鑑墓嗎?

王鑑的事跡詳載於《至正金陵新志》卷十四之中,《宋史》《景定建康志》亦有關於他的零散記載。根據相關文獻可知,王鑑字仲明,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世居於安豐軍霍丘縣(今安徽省霍邱縣)。他十五歲即隨伯父王之彥戍邊,最初僅是一名基層軍官,後因有勇有謀,在抗擊金兵和元兵入侵,以及平定南宋民亂的過程中屢建奇功,官至寧武軍節度使。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九月因疾而終,享年八十二歲,逝後追贈太尉。王鑑雖生於安徽,但與南京頗有淵源,嘉熙二年(1238年),他「以母老,乞就養金陵」,並於是年兼任建康諸軍都統制。景定年間致仕後,王鑑在南京定居,築室於江寧東山之下,其宅「有泉、石、竹、木之勝」。王鑑善於舉薦賢能,元人張鉉稱讚他:「出入邊閫逾四十年,所薦拔麾下士皆至大官。康寧壽考以功名終,近世亦鮮其比矣。」此外,王鑑信仰佛教,在逝世的前一年他還出資重修了秀峰院。《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祠祀志》載:「秀峰院。舊在府城北隅,宋開寶八年廢。太平興國五年重建,尋又廢。紹興中移於鳳臺山西。宋景定五年,節度使[14]王鑑重建,今為尼寺。」[15]

《至正金陵新志》書影


除了文獻明確記載王鑑葬於竹山外,王鑑的個人經歷亦與竹山墓中的遺蹟現象十分吻合。

首先,竹山墓出土的隨葬品符合王鑑的身份。銅質鎏金鑲孔雀石腰帶是該墓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共由16塊飾件組成,其中長方形飾件6塊,雞心飾件4塊,餘為帶頭和帶襟。長方形與雞心飾件上皆鑲嵌有孔雀石。據《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輿服志四》,南宋朝廷將「毳冕」作為外州軍經略、安撫、鈐轄等軍官初獻時的祭服,而鎏金銅腰帶正是「毳冕」的配置之一。[16]按《至正金陵新志》,王鑑曾任「淮西路兵馬鈐轄」「淮西安撫副使」「淮西安撫使」等職,竹山墓中出土的鎏金腰帶與他的身份地位吻合。另外,據孫機先生研究,「宋代推重金帶,所以玉帶不常見,但等級卻很高」[17]。王鑑一生戰功赫赫,官至節度使,致仕時又被封為廬江郡開國侯,並「加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如此珍貴的鎏金鑲玉腰帶作為他的隨葬品,也是完全合理的。

竹山墓所出銅質鎏金鑲孔雀石腰帶


其次,竹山墓的火葬葬俗亦可能與王鑑有關。學界認為宋代盛行火葬,與貧困和土地緊張有關。徐蘋芳先生即言:「南宋時代,土地集中是空前的。佃戶數目已升到全國總戶數的三分之二。北方農民不堪金人壓迫,不斷逃亡到江南。這些既無土地又無資財的貧民,在死後只有用火葬。」[18]此外,宋代歿於遠方的官員,其子孫亦多將其火葬。司馬光曾言:「近世官遠方而歿者,子孫多焚其柩,以燼歸葬,習以為常,無議誚者。」[19]王鑑晚年既未貧困失地,亦非歿於遠方無法歸葬,看起來似乎不太可能使用火葬之俗。但實際上,宋代盛行火葬還與宗教有著極大的關係。南宋學者洪邁就稱:「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20]徐蘋芳先生認為,「不論從實際的情況或情理的推測上,都可說明它(火葬)是受了佛教的影響」[21]。王鑑生前信仰佛教,能出資重建佛寺,其逝後從佛教火葬之俗,則亦符合情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王鑑墓僅見於《至正金陵新志》,其它方志並未有相關記載。王鑑卒於《景定建康志》成書之後,該志自然不可能有相關記錄。但明清及民國方志無載,則讓人頗感疑惑。筆者推測,這很可能與王鑑逝後採用火葬,地表的相關遺蹟不多有關。張鉉撰《至正金陵新志》時,尚可依據口碑材料知其墓之所在。到明清之時,地表遺蹟無存,該墓最終為後人所遺忘。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相關文獻,以及出土文物與葬俗,可見江寧竹山古墓並非發掘者所認為的元墓,而極有可能是文獻中所載葬於竹山的南宋太尉、寧武軍節度使王鑑之墓。

 

四、竹山地區文化資源的發掘、展示與利用

與東山、方山這兩座秦淮河沿岸的名山有所不同的是,地方文獻中關於竹山的記載極少,可以檢索到的歷史文化資十分有限。目前竹山上的相關文化資源僅有江寧區博物館(東晉博物館),以及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鄧仲銘烈士而建的竹山烈士陵園及仲銘亭,竹山古墓未得到展示與利用。為此,筆者建議:

1、在竹山墓發現處樹立標誌牌。竹山墓極可能是文獻中明確記載的葬於竹山的南宋太尉王鑑之墓,可將竹山的歷史文化延伸到南宋。其墓雖已無存,但仍可在墓葬原址樹立標誌牌,介紹墓葬的相關情況。

2、在竹山上為王鑑建立紀念碑。竹山墓墓主王鑑是南宋愛國將領,在抗金、抗元戰爭中屢立戰功。而竹山烈士陵園正是江寧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王鑑樹立紀念碑,不但能豐富竹山的歷史文化資源,亦能充實竹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內涵,既表達了對古代愛國將領的尊重,又可供遊人瞻仰。

3、整理與竹山宋墓相關的文化資源。據周維林先生介紹,2005年江寧區博物館在新館興建過程中,在距竹山墓30米左右,曾發現鎏金腰帶殘件,與竹山墓出土腰帶基本相同。故建議對竹山及其周圍進行考古勘探,探明地下是否有與竹山宋墓相關的遺存。另外,據《金陵梵剎志》載,明代東山附近有翼善寺所領的小剎廣惠寺。該寺在民國時期尚存,朱偰就曾在土山至方山道旁的駱村,見到了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的廣惠寺巨碑。而據1930年代的江寧縣地圖,可知廣惠寺[22]正位於竹山南麓。我們雖未發現確鑿資料,但不排除廣惠寺與竹山墓之間或有某種特殊的關係。

 

  1930年代的竹山及南麓的廣惠寺

廣惠寺碑(1930年代)


(附記:本文的核心觀點和材料由業師王志高教授提供,在論文寫作和修改過程中得到了老師悉心指導,謹此致謝!)

原文刊於《江寧春秋》第18輯,南京出版社,2020年,第41-48頁。

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1] 此信息承業師王志高教授告之,特謝。

[2] 江寧區博物館:《南京江寧竹山元墓》,南京市博物館編:《南京文物考古新發現》,第139—141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志高:《南京江寧區境秦淮河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及遺產調查研究》,第91頁,內部資料,2017年。

[4] 南京市博物館等:《南京南郊宋墓》,《文物》2001年第8期。

[5] 陳福坤:《南京太平門外新莊村宋墓清理記略》,《考古通訊》1958年第12期。

[6]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1982年第3期。

[7] 南京市博物館:《江浦黃悅嶺南宋張同之夫婦墓》,《文物》1973年第4期。

[8] 徐吉軍:《論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

[9] 徐吉軍:《論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0] 繁昌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繁昌老壩衝宋墓的發掘》,《考古》1995年第10期。

[11] 南京市博物館等:《南京南郊宋墓》,《文物》2001年第8期。

[12] 鎮江六朝唐宋古城考古隊:《江蘇鎮江市環城東路宋代遺存的發掘》,《考古》1998年第12期。

[13] 徐學琳:《南方地區元代墓葬形制探析》,《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14] 原文為「節使」,疑脫「度」字。

[15]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古蹟志》,第2153頁;卷十一《祠祀志》,第1941頁。《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3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16]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輿服志四》,第3549—3550頁,中華書局,1977年。

[17] 孫機:《中國古代的帶具》,《中國古輿服論叢》,第27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8] 徐蘋芳:《宋元時代的火葬》,《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9期。

[19] (宋)司馬光: 《蘇騏驥墓碣銘序》,《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第5冊,第479頁,巴蜀書社,2009年。

[20]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三《民俗火葬》,第2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1] 徐蘋芳:《宋元時代的火葬》,《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9期。

[22] 地圖標名為「廣慧寺」,應為「廣惠寺」之訛。

相關焦點

  • 重慶挖出南宋江津縣令古墓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古墓群遠景。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2013 年4 月,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村民修建鄉村公路時發現一處古墓群,關於古墓的研究最近有了新進展。28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白九江透露,墓主楊元甲曾為南充、江津縣令。
  • 尋味記憶中的江寧老街——竹山路《牛大私房菜》
    尋味記憶中的江寧老街——竹山路《牛大私房菜》
  • 畫家李唐生的藝術作品,是研究南宋繪畫的關健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科舉制,李唐是從北宋畫院復入南宋畫院的畫家。歷來的論者都把他復入南宋畫院的時間定為建炎(127110年)初,年齡為八十歲左右,地點是臨安(今杭州)。可見,李唐在建炎初復入畫院之說不可信,而且,建炎乃至紹興初,南宋朝廷還根本沒有畫院。既然李唐在建炎年間入畫院根本不可能,那麼如果說李唐卒於1130年左右,即建炎年末,那就等於說,李唐在南宋井未見到宋高宗即去世了。而《畫繼補遺》記載:「予(莊肅)家有(李)唐畫胡笳十八拍,高宗親書劉商辭,每拍留空絹,卑唐圖畫。」
  • 研究收穫┃趙五正:檔案資料所見民國時期江寧縣文物保護軼事
    江寧縣政府最終決定將銅鏡及金屬釵寄送中研院史語所進行研究。1948年3月2日得到了史語所的回函。儘管「女式金釵,本所無人鑑定」,但對於銅鏡則附上了近代著名金石學家梁上椿所著《巖窟藏鏡》中的一段材料,稱帶有「真石家念二叔」銘文的湖州鏡是南宋銅鏡之代表作,質地堅白,優於北宋所制云云。考古發現今已證實「真石家念二叔」銅鏡為北宋中晚期流行[11]。
  • ...六合雄州、江寧祿口宅地成功觸頂,棲霞寶龍城、竹山路景楓來了
    不只住宅地塊熱度高,本次商辦地塊同樣亮點十足,寶龍成功拿下新堯新城商辦地塊,此前籤約的棲霞寶龍城即將落地;景楓拿下竹山路重磅商辦地塊,未來江寧商圈繁華程度進一步提升。  今天,南京再有9幅地塊迎來出讓,其中6幅涉宅地塊、3幅商辦地塊,覆蓋江寧祿口2幅涉宅地、江北橋林2幅涉宅地、六合2幅涉宅地,以及新堯新城、南京南站、竹山路的商辦地塊各1幅,成交總價80.1億元。
  • 美麗江寧丨如果我們在江寧相遇~
    |我們在江寧相遇如果,我們在江寧相遇,我們一定要品黃龍峴山間一壺茶,輕啜一口茶湯,感受茶的清淡超脫,更別有醇厚馥鬱之氣。【地址】江寧街道牌坊社區龍坊路1號如果,我們在江寧相遇,我們一定要在陽春三月去世凹桃源,看牛首山山勢奇特,狀如牛頭,陽春三月的自然景色極佳。
  • 江寧博物館入選!
    江寧區博物館等6家單位被江蘇省歸國華僑聯合會評定為「江蘇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江寧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江寧博物館坐落在竹山公園外港河河畔佇立於綠水青山之中環境十分清雅地址:江寧區竹山路80號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憑有效證件領票免費進入參觀全館設4個大型展廳由千秋江寧、風流東晉
  • 四川雙流機場發現大型古墓 挖出南宋夫妻火葬墓
    雙流挖出南宋夫妻火葬墓  雙流機場新航管區發現25座大型古墓  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雙流縣文物管理所對位於雙流縣東升鎮青岡村雙流機場新航管樓建設工地發現的古墓群進行了現場發掘和清理,其中一座大型西漢土坑木槨墓,規模僅次於綿陽雙包山的西漢諸侯王木槨墓
  • 江寧賞楓圖鑑!
    據江寧融媒江寧發布報導:春賞櫻花冬賞楓四季光景不相同江寧的紅楓>迎來了一年中最美麗的時候《江寧賞楓圖鑑》收好走,賞楓去!竹山公園竹山公園經過這幾年的改造可謂是「四季有景景不同「公園中樹木繁密,層林盡染深黃、淺紅、橘紅、大紅、紫紅楓葉多彩,煞是好看
  • 南宋古墓出土珍玉,極美
    南宋玉器流行以螭虎紋為飾。南京江寧建中村宋墓出土的螭虎紋玉橢圓環,外形為長方形委角,內孔為橢圓形,一面滿飾勾雲紋,一面光素,環繞兩隻鏤雕的螭虎。這類設計元素在江蘇寶應西漢墓、河北定州43號墓(東漢)、河南洛陽東漢墓、湖南衡陽東漢墓、南京中央門外郭家山東晉墓等出土的玉佩上已經出現,可視為南宋中興復古思潮的表現。
  • 南宋黃默堂古墓藏身蓮花山 墓塔呈六邊形(圖)
    早些年,記者還以為它是香港什麼人的墓,在清墳行動中倖存;這次因策劃「尋訪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大型採訪,我們才知道這是一座大有講究的南宋古墓。  黃默堂墓的發現  蓮花山並不雄偉,高僅百米,自古這裡便是當地居民的風水山,墓葬多多。  1991年深圳考古工作者在下沙走訪時聽說,村裡在蓮花山下尚有祭祖的祖墓。
  • 重慶萬盛青年鎮堡堂村近日發現古墓群 初步確定為南宋時期
    ­  記者從重慶市萬盛經開區獲悉,萬盛青年鎮堡堂村近日發現古墓群,經搶救性考古發掘,初步確定該古墓群為南宋時期。­  據了解,在古墓群發掘現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和當地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將地表雜草和泥土清理後,其中一座古墓的輪廓初步顯現。從古墓出土部分可以看到,古墓由沙石砌成,墓室呈長方形。
  • 一塊青磚揭開南宋古墓,專家大喜:墓主人是抗金名將,與嶽飛齊名
    都說盜墓賊有望聞問切的本事,只要稍微一看就能夠發現古墓所在及其年代。這種說法必然是帶有了一定的誇張成分,但是卻並不代表它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很多時候,專家僅僅憑藉一個小物件,就能發現一個古墓。杭州東北部的山上,就有這樣一個被發現的古墓。當天,施工隊只是在進行基礎挖掘,卻一不小心發現了一塊青磚。其實,這塊磚頭也不是有多稀罕,不過是看起來塊頭大了一點,顏色略有稀奇。然而,就是這樣一塊磚頭的消息傳到了專家耳中。
  • 南宋自號文山、疊山、竹山的三位先生,一人一首詞,讀後肅然起敬
    公元1279年厓山海戰南宋滅亡後,元朝逐步統一,南宋那些抗元殘餘部眾的烈火漸漸熄滅了。元朝初年朝廷為籠絡人心而頒布了尋賢令,想搜羅前朝遺賢為己所用。但有一些文人只忠於宋朝,寧死不肯屈就於新朝廷。如宋末四大詞家的周密,王沂孫,蔣捷,張炎,他們或者因為感覺復興無望而殉國,或者匿名隱居,或者東躲西藏,飄零江湖,把遵從於故國的內心寫進一首首詩詞裡。
  • 海南三亞新發現南宋古墓葬等21處文物點
    新華網海口7月18日電(記者趙葉蘋)記者從三亞市文化體育局獲悉,該市在執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新發現文物點21處,其中包括南宋時期的古墓葬。  從去年12月開始,三亞成立專門的文物普查小組,對全市範圍進行文物普查。
  • 南宋古墓土豪風,棺材釘子也是黃金制!最重金器陪葬品重達半斤
    水庫邊的古墓2014年5月,貴州遵義市以北20公裡外的新蒲鎮外的楊家湖邊,因為要改建水庫,需要水淹周圍部分區域,根據規定,考古隊先進入進行前期古代遺存勘探。遵義城外的楊家湖果然,勘探中發現了兩座緊靠的墓葬,經過前期研究,專家們認為是兩座南宋時期古墓
  • 江寧迎來第二座金鷹!萬豪MOXY酒店也來了
    江寧有多少人口?2019年底,南京實有人口,達到了1031.22萬,而作為經濟強區的江寧,總人口達到了208.9萬,一個區撐起了1/5的南京總人口。 生活在江寧的人怎麼看待江寧?
  • 江西吉安發現南宋詞人劉辰翁古墓
    新華網南昌9月23日電(記者胡錦武)近日,江西省吉安縣的文物普查人員在當地發現一座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南宋古墓。經考證,墓主為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  古墓位於江西吉安縣梅塘鄉的六公山上,地勢崎嶇,墓碑刻有「萬曆七年重修」和「宋故祖大學士劉公須溪府郡」等字樣。
  • 南京江寧這裡正在拆遷平整!又一座綜合體要來?
    近日,有消息稱江寧竹山路地鐵站旁一大塊土地正在進行拆遷和平整工作。據了解,該幅地塊就是之前和華潤萬象城傳出「緋聞」的地塊,進入拆遷平整是否就意味著下階段就將拍賣出讓,隨之迎來重磅商業?帶著種種疑惑,作者特地去實探了一番,為大家帶回來現場一手消息!一、暴走實探!竹山路地鐵站旁正在拆遷!一大塊土地正被清理出來!
  • 天一閣昨日收錄《竹山胡氏宗譜》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陳曉旻    昨天上午,《竹山胡氏宗譜》捐贈儀式在天一閣晝錦堂舉行。  這些年,民間興起了撰修家譜的熱潮。除了自己家族保存以外,一些市民還將新修的家譜送到了天一閣。天一閣工作人員應方舟告訴記者,家譜如今已成為天一閣新的藏品增長點。他表示,天一閣很歡迎市民的捐贈,不管是寧波的還是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