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場景下的快遞行業,能否成長出國際快遞巨頭?

2020-12-11 快遞觀察家

「內循環」在打開快遞行業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將加速快遞市場份額向龍頭集中,另外也會激勵國內快遞企業加速開拓跨國物流市場。

01

什麼是「內循環」

「內循環」的相關表述始於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當時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劉鶴副總理也在不同場合中提到,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提到,「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字面上看,「內循環」是相對於「外循環」的另一面。中國經濟傳統意義上「外循環」指的是中國製造業生產出商品,出口給海外客戶,然後獲得(外匯)收入;隨後生產商把獲得的收入用於擴大再生產,把商品出口給更多的海外客戶,然後獲得更多的(外匯)收入。中國的生產製造企業重複以上過程進而形成「外循環」。

與「外循環」相比,「內循環」在生產端的模式不發生改變,但消費端發生了變化,商品的消費者由海外客戶變為國內居民;深層次看,「內循環」對生產端要求自給自主,也就是整個產業鏈自主可控,這不僅僅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也是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化的話語權提升後的終極要求。

「內循環」與「外循環」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經濟體系中,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時強調「內循環」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中美貿易爭端有擴散的趨勢,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具備了實現「內循環」的基礎。

從供給層面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擁有了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多數產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可以同時收穫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

從需求層面看,中國擁有超大的市場規模,是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目前中國有1億多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如果人民收入提高,市場需求將更加巨大,依靠內需將有力支撐整體經濟增長。

理想的「內循環」場景下,生產端全產業鏈都應該實現自給自足,也就是說從原材料到生產設備,再到生產技術都能夠實現自主可控;而消費端需求都產生於國內,生產企業不需要去尋找海外客戶對接,只需要服務國內消費者並實現收入。

深層次看,我們在追求「內循環」的同時,也應該通過「內循環」促進「外循環」的發展,(比如使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品在國內產生「本地市場效應」進而產生出口競爭力)最終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強國戰略。

02

「內循環」對交運行業的影響

交運行業屬於輔助性行業,服務於全社會各行各業。交運子行業所服務領域的景氣度往往決定了子行業的景氣度。下面我們從「外循環」場景向「內循環」場景的轉變入手,分析「內循環」對交運行業的影響。

1.消費端變化對流通領域的影響更快更直接

我們簡化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相關環節,從製造端與消費端兩個視角分析生產要素和資金的流動。

在製造端,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生產要素的流通並未發生本質的變化。在原材料流通領域,由於各個國家的資源稟賦很難在短期內發生改變,具有比較優勢的原材料提供商地位比較穩固,相關流通領域的格局較為穩定;在相關產業鏈領域,在傳統外循環模式下的部分海外產業鏈業務,將會轉移到國內生產(國產替代),進而帶來流通領域的變革。

在消費端,之前銷往海外的產品在內循環場景下轉變為銷售給國內消費者,即出口轉內銷,由此帶來的流通渠道的增量需求是巨大的,而且相對生產端國產替代帶來的流通領域變革,消費端變化對流通領域的影響更快更直接。

所以在短期內,消費端流通領域變化>產業鏈流通領域變化>原材料流通領域變化。由於不同流通領域對物流的要求不一樣,我們把以上三個領域對應的物流公司做個大致的分類,簡單來看,主要服務於消費品流通領域的快遞行業,受「內循環」的積極影響會更大。

2.為什麼快遞比其他物流行業更受益於「內循環」

一般來說,對於專業運輸的物流標的,運輸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專車專用」;對於非專業運輸的物流標的,運輸工具的用途比較廣泛,通常按照體積重量來區分運輸標的的類別。

根據國家標準對快件的定義:快件的單件重量不超過50公斤;快件的單件包裝規格任何一邊的長度不超過150釐米,長、寬、高三邊長度之和不宜超過300釐米。所以快件運輸的標的相對而言是比較零散的物流需求,服務的對象更偏向於終端消費者。

基於快遞行業服務對象具有更多的消費屬性,我們從商品流通渠道的變革入手,分析快遞行業的相對於其他物流行業的比較優勢。

快遞行業發展受益於電商行業發展

從國內快遞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快遞行業的發展本身是依託於電商發展帶來的物流體系的變革。

傳統經濟模式下,產品從生產者流轉到最終消費者手上通常是依靠各生產者的分銷網絡完成分發。消費者拿到手上的產品經歷了,從生產商→各級代理商→終端零售商→消費者,這樣一個比較冗長的過程,中間環節的參與者越多,所需要的支付的物流成本就越高。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購物的興起對傳統經濟模式下的分銷網絡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由於網絡購物不需要實體店面,代理商可以直接通過網站頁面與消費者進行低成本的交互,從而大大縮減了終端零售商的數量。

對於代理商來說,傳統模式下代理商需要通過物流把產品發送給終端零售商,而電商模式下的代理商則通過物流把產品直接發送給消費者。電商模式下物流成本顯著降低,使得商家可以進一步降低商品價格,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通過網絡渠道購物。

從物流服務企業的角度看,電商渠道發展帶來的顯著影響,就是to B的大件物流需求減少,而to C的小件包裹需求增加。正是由於國內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針對小件包裹的快遞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2009年至2019年快遞行業包裹量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42.4%。

第三方快遞公司在電商流通渠道中不可或缺

快遞行業能夠保持較高的行業增速,還與其自身行業屬性密切相關。對於一些專業運輸標的,運輸工具只能「專車專用」,有物流需求的公司基於成本、安全性、運輸效率等多方面考慮,往往會自建物流體系,即使是使用第三方物流,往往是比較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而服務於消費端的快遞行業,從發展初期就同時存在自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兩條路線。

自營物流體系的代表是京東物流。京東公司成立初期短暫使用第三物流的配送體系,隨後在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2012年註冊物流公司開始獨立運營。目前,京東物流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達達)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東物流在全國運營超過730個倉庫,運營管理的倉儲總面積約1700萬平方米。

使用第三方物流體系的代表是淘寶天貓。淘寶天貓的發展始於C to C的個人交易,隨後發展成為以B to C為主網購商城。公司發展過程中,淘寶天貓一直堅持使用第三方物流,包括順豐以及通達系快遞公司。雖然2013年阿里、順豐、三通一達等共同組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也只是著力於電商快遞軟體上的創新,硬體上只涉足實體倉儲投資,快遞公司的整體運營依然獨立於淘寶體外。而作為電商後起之秀的拼多多,則是完全依賴第三方物流作為自己的配送體系。

第三方快遞公司在電商流通渠道中不可或缺,主要原因如下:

1、快遞公司需要全國區域的網絡覆蓋。C端消費者遍布全國各地,第三方快遞公司網絡覆蓋的區域越大,市場競爭力越強。由於全國性網絡布局需要時間和資本的投入,電商企業使用自建渠道的短期成本要遠高於使用第三方快遞公司。

2、第三方快遞公司的規模優勢具有很深的護城河。相對重貨運輸,快遞運送的貨物重量、體積較小,易於標準化進而產生規模優勢,快遞服務企業可以通過不斷擴張來獲得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對於順豐、通達系這種具有規模優勢的快遞公司,大部分電商企業自身的流量規模難以與之匹敵。

事實上,京東物流作為自營物流體系代表,連續虧損了12年才實現盈利。我們判斷未來國內不再會有電商從無到有自建物流體系,第三方快遞公司將成為市場的主導。(京東物流2017年開始承攬第三方快遞業務。)如果未來電商市場進一步發展,第三方快遞公司將直接受益。

第三方快遞公司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面,第三方快遞公司由於種種原因,在快遞服務質量上有所欠缺,主要體現在投遞服務、郵件延誤和郵件丟失短少等方面。

後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深,第三方快遞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用於提升快遞服務質量,取得良好效果。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順豐、通達系等快遞公司2019年12月的消費者有效申訴率都在0.04(件/百萬件)以下,處於較低水平。

在第三方快遞公司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加堅定了部分電商繼續使用現有第三方快遞配送體系的信心。

我們前文提到,「內循環」場景下,消費端流通領域變化>產業鏈流通領域變化>原材料流通領域變化,由此可以推演出未來更多的物流增量是來自於消費端(to C)的快遞包裹量,其次是消費端(to B)的增量,最後才是生產端(國產替代)的增量,考慮到第三方快遞公司在電商流通領域所處的重要地位,我們認為快遞行業比其他物流行業更受益於「內循環」。

3.「內循環」對快遞行業的影響

「內循環」場景下,零售行業的變革將直接影響到快遞行業發展,結合快遞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我們認為快遞行業將會產生以下變化:

1、社零需求的增加以及電商滲透率的提升將直接利好快遞行業。「內循環」場景下,出口轉內銷的商品必然會增加,零售市場空間會進一步增加;同時電商滲透率在「內循環」場景下將繼續提高,因為對於原本的出口生產企業來說,無論是自建渠道還是利用第三方銷售渠道,開發國內市場需要時間和成本,而藉助網絡銷售模式能夠快速打響產品知名度同時打開國內市場,快遞公司將因此而受益。

另外,部分物流企業本身就經營供應鏈業務(比如京東、順豐),他們在給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提供基礎物流服務的同時,一併提供倉儲、融資等供應鏈相關服務。

2、在競爭格局上,快遞行業市場份額將加速向龍頭集中。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在帶動快遞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快遞行業的內部競爭,特別是在國內幾大快遞公司上市之後,行業價格戰不斷升級,單票價格呈下降趨勢。

本來著眼於高端時效件業務的順豐,也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電商特惠件業務,大力開拓電商件市場,導致價格戰進一步升級。隨著快遞價格戰的延續,快遞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剔除新冠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2020年6月快遞行業CR8已經達到84%以上。

在「內循環」場景下,快遞行業預計仍能維持較高增速,而行業龍頭間價格戰或將繼續延續,這也將加速市場份額向龍頭集中。長期來看,具備綜合服務能力的順豐控股、京東物流,以及具備網絡成本優勢的中通有較大概率在價格戰中勝出。

3、「內循環」場景下,物流業自主可控是必然趨勢。從全球範圍看,中國目前還未有能與Fedex、UPS 等匹敵的物流快遞公司,國內物流龍頭順豐與國際物流巨頭相比,無論是硬體投入還是網絡覆蓋上都有較大差距。以全貨機數量為例,截至2019年底,國內註冊的全貨機僅有173架,其中順豐航空、圓通航空各有58架、12架,而Fedex、UPS、DHL分別擁有679架、572架飛機260架飛機。

雖然「內循環」可以實現消費端的物流留存在國內,但生產端的全球分工將一直存在,在生產端的跨國物流領域,我們的實力較弱,考慮到之前出現過Fedex「劫持」華為包裹事件,跨國物流自主可控是必然趨勢。

長遠來看,擁有全貨機的順豐、圓通有望藉助「內循環」的機遇,著力發展跨國物流快遞,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

綜上所述,在「內循環」的機遇面前,快遞行業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打開,快遞公司直接受益,但同時也要看到行業面臨市場競爭加劇、國際化擴張等挑戰。

長遠來看,我們相信「內循環」場景下的快遞行業,能夠成長出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快遞巨頭。

來源:光大證券 作者:程新星

相關焦點

  • 快遞100:用「場景+生態」賦能快遞物流行業
    但是進入到新時代以後,查快遞和寄快遞的業務範疇就有些狹隘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雷中南開始研究快遞100的再定位。在他看來,首先要弄清楚快遞和物流行業的區別。以疫情期間日益火爆的社交電商為例,從下單到發貨的場景,怎麼能儘可能高效地實現從客戶下單、到把今天下單全部都列印出快遞單來,最後再把東西寄出去,這就需要特別的設計。而一個一個這樣的場景開發,串連起了快遞100向上遊、向下遊擴張信息服務的思路。
  • 幾大巨頭聯合絞殺的這家快遞新秀 能否打破「四通一達」局面?
    9月25日,申通快遞發出通告,要求下屬加盟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加盟極兔快遞,也不得代理極兔快遞的業務。更早之前的今年7月,圓通就發布過類似通知,要求下屬公司不得代理棘突的業務,收派點也不得接受極兔的包裹。至此,「四通一達」中已經有三家快遞公司將極兔快遞拒之門外。極兔之前,也有一些小的快遞公司,比如德邦、全峰等,試圖來快遞行業「插一腳」,但都沒有掀起水花,更不需要幾大巨頭動用封殺大棒。
  • 2021年快遞行業會如何發展?
    雙壹認為,在國家大力推動內循環的政策和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雙重影響下,2021年快遞業務量在大基數情況下,依舊會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放緩並且還會伴隨激烈的競爭,「增量不增收」「增量不增利」情況會更加嚴重。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會體現在價格上,在服務質量及經營管理層面的競爭也將會成為新的焦點。
  • B2C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可類比10年前快遞行業,正處成長紅利期
    B2C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可類比10年前快遞行業,短期保持40%+業務年增速,長期巨頭將在這幾家誕生(中信證券)中信交運團隊認為,當前B2C跨境電商物流市場的景氣度和行業競爭格局類似於10年前的國內快遞行業
  • 「白龍馬」順豐跨過3000億,超國際巨頭聯邦快遞,快遞「五糧液...
    同時超越了久負盛名的國際快遞物流巨頭聯邦快遞;還能繼續漲嗎?從各家企業的債券評級角度看,順豐是唯一拿到「AAA」評級的上市快遞公司,根據國際快遞行業的數據排名,順豐已經位居全球第四。 如果順豐的航空梯隊能達到100架,亞洲樞紐機場開始運行;筆者看到公司市值4500-5000億,公司年收入將有望達到2000億,年利潤有望達到180億左右。筆者正式對順豐控股命名為「白龍馬」和快遞業的「五糧液」。
  • 中信證券: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可類比10年前的快遞行業 正處高速成長...
    B2C跨境電商物流行業複雜性大於國內快遞、規模效應強於傳統外貿物流。與國內快遞單次服務可由一家快遞公司完成不同,B2C跨境電商物流由於跨國界、鏈路長、環節多、客戶需求多樣,因此複雜性遠高於國內快遞。與傳統外貿相比,由於B2C跨境包裹形狀、重量較為標準,因此B2C跨境物流行業規模效應要明顯高於傳統外貿物流,有望推動跨境物流行業加速整合。目前B2C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可類比10年前國內快遞市場,短中期享受成長紅利,長期走向寡頭。
  • 劉強東斥巨資30億,將國內快遞巨頭招入麾下,快遞行業大洗牌
    電商時代的到來,迅速拉動了快遞行業的發展。如今快遞行業可謂是如日中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網上購物模式,那麼可想而知這個市場也就越發地壯大了,有市場必然就有競爭力,快遞行業經過了幾次的大洗禮,目前主要有三大巨頭,順豐、京東和「三通一達」。
  • 聚焦國際快遞業務 DHL借道國內快遞公司布局中國
    千裡之外的北京,第一個將快遞服務引入中國的DHL則在同一日迎來國內首個快遞合資企業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遞有限公司三十周年。  時機撞得這樣巧,似乎是個隱喻。插上資本翅膀的中國快遞公司正尋求邁向全球,而領先國內快遞公司三十年進行國際合作的快遞巨頭DHL已經做出了示範。
  • 網際網路快遞下半場,菜鳥裹裹:場景為王
    1992 年,創立了申通的聶騰飛,開闢了中國民營快遞業務的市場開局。1997 年,王衛帶著 4 個夥計,為順豐快遞後來的事業版圖嵌下第一顆『鉚釘』,也打開了中國快遞市場競爭的新格局。時光飛逝。隨著消費市場升級,人們對於寄快遞的需求與期待也與往日截然不同。從安全性、時效性、便捷性,到場景差異服務等方面,市場對於快遞行業有了全新的需求。菜鳥裹裹一組數據顯示,55% 的人在過去三個月都寄過快遞,還有 1% 的人每個月寄出的快遞超過 7 件,值得市場注意的是,寄出快遞的場景變得愈發多元化,從家庭場景到商務場景;從特產到文件票據等等。
  • 四大國際快遞巨頭調高燃油附加費
    每經記者  宛霞  發自北京        隨著國際航線紛紛上調燃油附加費,下月起,TNT、Fedex、UPS等四大國際快遞巨頭將大幅調高燃油附加費率,漲幅在2到3個百分點之間。8月份的費率成為近半年來調整幅度最大的1個月。
  • 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中國區轉運中心落戶杭州
    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中國區轉運中心落戶杭州
  • 順豐對標聯邦快遞
    「空天大戰」這一軍事場景正在快遞業上演——中國快遞企業的競爭已從地面轉向天空。當下,「空運實力」已經成為當今物流行業核心競爭力,也日趨成為新的角力場。在國內諸多民營快遞企業中,僅順豐控股與圓通速遞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具有獨立的航空運輸能力。
  • 小米快遞:跨界者入侵,巨頭企業的物流野心
    早期,小米的大多數物流需求都是通過與如風達快遞進行合作完成的,但是物流時效卻不怎麼讓消費者滿意。此後,小米逐漸將訂單轉向順豐、圓通等快遞公司。因此現又申請「小米快遞」商標,或準備自己做快遞。雖然目前小米官方沒有對「小米快遞」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但是「小米快遞」有很大機會會成為小米商城App和有品商城App的物流體系,用於其自有商品的配送。
  • 錯過「黃金十年」的極兔,能否在快遞軍團中突圍而出?
    投稿來源:螳螂財經疫情之後,快遞行業的價格競爭問題正逐漸浮出水面。疫情期間,線下實體行業紛紛停擺,唯有電商行業持續加速,隨之而至是巨大的快遞業務量,為了趁機爭奪市場,各快遞公司也一再降低自己快遞費,搶佔業務。但很明顯,快遞費的降低,直接導致了快遞員和中轉站網點的收入減少,隨之帶來的便是快遞員罷工,快遞派送過慢等問題。依「螳螂財經」看來,價格戰似乎還沒有結束。
  • 3個月送46億件快遞,又一快遞巨頭誕生了,成功超越順豐
    超越順豐的快遞巨頭 在國內,順豐、京東、郵政、菜鳥網絡等形成了龐大的快遞物流體系。每一家快遞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專屬的快遞網點,物流配送團隊。 其中順豐一直都有很好的口碑,配送服務快,銷量高,雖然價格比一般的快遞公司高,但順豐的服務擔得起這個價格。
  • 「快遞代收+便利店」,藍店快遞合作模式強勢切入
    當下,我國社區經濟主要呈現三大方面特點:第一,就從業屬性而言,大多是民營經濟,主要從事服務行業,其體量往往較小;第二,就服務對象而言,主要針對所在社區或相鄰社區居民,服務群體相對固定;第三,就經營方式而言,呈現形態較為靈活,通常以定製式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前提。
  • 激蕩四十年 · 中國郵政快遞行業大發展
    中國郵政先後於1980年、1984年開辦了國際、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開中國大陸快遞業之先河。1980年中國郵政開辦全球郵政特快專遞業務(EMS),隨後國際快遞巨頭也紛紛通過合資、委託代理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 中國快遞物流行業呈現八大發展趨勢
    2014-2019 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及增速02行業格局演變加速行業格局演變加速,領先企業優勢繼續擴大,二三線企業加快出清,新主體新模式不斷湧現二是國通、全峰、快捷、如風達等二、三線快遞企業受到衝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陸續被淘汰出局,速爾受母公司友和道通影響處於生死邊緣,優速在資本推動下被壹米滴答併購,唯品會旗下品駿快遞終止業務。二三線快遞快速退場已成定局,前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三是平臺型企業加強對快遞物流領域的滲透介入。
  • 社區團購火熱,快遞公司們能否從中分得一杯羹?
    伴隨著阿里、美團、滴滴以及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紛紛入局,與公眾福祉高度相關的社區團購無疑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之一。社區團購的賽道變得擁擠,像極了當年百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的「盛況」。以往,快遞人大多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巨頭間的混戰,畢竟社區團購併非新鮮事物。因為多年前,社區團購還是一門毛利低、履約成本高的生意。
  • 快遞行業大洗牌,日本巨頭入駐,國產企業崛起,聯邦快遞要慌了
    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國際巨頭企業。當然,也有一些外資並沒有撤離。中國市場的潛力是無限的,就算競爭激烈,很多企業依然想從中分一杯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風險和收益並存,稍不注意就會被取代。如今美國聯邦快遞的處境,就極為尷尬,老大哥的地位,都難以保全了!聯邦快遞於1984年,進駐中國市場,主要業務集中於國際快遞業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