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2021-01-09 綠動未來e起來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他倆紛紛放棄了穩定舒適的工作,將所有的青春熱血傾注到治沙事業中,只為找回夢想中的科爾沁草原。

這名父親叫做萬平,女兒名叫萬曉白。

萬平:賠錢治沙的孤膽英雄

故事從30年前說起。那時候,年輕的萬平剛來這邊下鄉當知青。當時的科爾沁還是一片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鄉親們對這位小知青格外呵護,把家裡好吃的給他吃。在這裡萬平也找到了愛情,成了當地女婿。

時間一晃30年過去了,2000年,作為松原市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的萬平重回通榆,發現這裡黃沙漫天、鹽鹼遍地,日夜思念的鄉親們在日漸貧瘠的沙地上勞作,心情分外凝重。

為了找回記憶中的場景,幫助鄉親們重新過上水草豐美的日子,47歲的萬平狠心辭了工作,帶著用半輩子攢下來的30萬元積蓄,承包了新合屯西邊100公頃的沙地,開始自費治沙。

治沙的頭幾年很難,因為沒有經驗,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治沙就是種樹,萬平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春天,他帶著村民走進沙坨,每天挖坑栽樹,栽下5000棵楊樹和20000棵沙棘。由於乾旱高溫,全軍覆沒,他也生了一場大病,幾次暈倒在沙地裡。

就這樣經歷了一次次慘痛失敗後,萬平逐漸摸清了自然規律,改單純種樹為先挖方格鋪草埋草。他圍起4000米的圍欄,禁牧還草、恢復植被。

可是這樣一來,花費的錢就更多了。幾年下來,萬平不僅將辛苦積攢的30萬元花完了,抵押了父親在長春的房子,還借遍了周圍的親朋,最多時甚至欠債70多萬元。

萬曉白:為治沙事業注入新活力

2006年,在寧波市工作的萬曉白,在得知父親的情況後,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回到父親身邊,開始全職陪父親一起治沙。

沒有保險,沒有假期,每月只有800元「工資」,做著一份「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儘管別人都不理解,但萬曉白卻認為:「做環保是一份大有作為的事業,它的收益在長遠的未來。」

也就在這一年,為獲得更多的志願者和資金支持,父女倆註冊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並為協會撰寫項目策劃書,募集資金。

不同於父親孤膽英雄式的治沙方式,在萬曉白看來,環保不需要像「苦行僧」一樣,治沙也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和家族事業,而是公益事業,需要更多人參與。為此,她邀請企業家和都市白領進入示範區,體驗環保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事業,還跑到北京、上海,尋找企業和基金會募集資金。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捐款,支持他們的環保夢想。許多大學生自發加入志願者的行列。全國已有200多所大學的4000多名大學生來這裡做志願服務。

萬平父女還探索可持續農業發展,致力於讓治沙事業產生效益。他們用恢復的草原邀請村民們養草雞、放牛,置換他們的沙地,撂荒養護。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開始自覺加入到沙地還草的行動中來。這給了萬平父女莫大的信心與肯定。

綠色發展需要傳承與創新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萬平父女二人成功恢復科爾沁沙地3000畝,保護耕地4000畝,植被覆蓋率達95%,3萬棵楊樹栽種成活。在這片生態示範區內,沙地已變成綠洲,現有植物260種。

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也出現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後來竟跟來了雄健的蒼鷹、機靈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後來就是一窩一窩的鵪鶉,一群一群的野雞,一跳一跳的野兔……回歸的野生動物已達到300多種。

生態恢復、荒漠治理是世界級難題,而中國又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國家,靠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力量,遠遠不夠。綠色發展,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綠色的夢想,更應該代代傳遞。萬平父女倆的故事,值得我們反覆回味。

相關焦點

  • 「綠色衛士」沙地柏:讓「人沙共舞」變「沙地綠洲」
    烏婭娜 攝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16日電 題:「綠色衛士」沙地柏:讓「人沙共舞」變「沙地綠洲」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站在內蒙古毛烏素沙地柏自然保護區的觀景臺上沙地柏是一種天然生長在沙地中的灌木。這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境內、總面積46600公頃的沙地柏,是目前中國長勢最好、面積最大、最為集中連片分布的,在毛烏素沙地發揮著顯著的生態功效,被當地人稱為「綠色衛士」。
  • 為讓沙漠變綠洲,他在戈壁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為讓沙漠變綠洲,他在戈壁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2020-12-26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海芝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治理荒漠紀實:昔日「旱碼頭」 今朝變綠洲
    從青海格爾木沿格茫公路西行60公裡至拖拉海中橋,再向南10公裡左右,荒漠深處出現一片綠洲。在格爾木黃河實業集團公司青海芝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門口,站著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公司董事長黃應山。  黃應山帶記者進入封閉式陽光大棚,一股熱氣撲來,裡面種植的蒜苗、生菜、苦苦菜、桃樹、葡萄樹生機勃勃。
  • 萬平萬曉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原標題:兩代堅守,夢圓草原 ——萬平萬曉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著科爾沁沙地能變回一片草原,就像人間的天堂。」這是萬曉白的夢想。
  • 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當初是誰提出的,現在進展如何
    片中,牟其中又提到了當年自己的幾個宏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一時間,這一話題再次引發網友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喜馬拉雅山脈很「年輕」,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像一堵牆,令人驚嘆的高度,對於周圍的氣象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不毛之地變綠洲  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  可事情遠沒有她想像得簡單:好不容易栽下的樹苗,一陣大風吹過,就幾乎被拔起埋在沙地裡。種了埋,埋了種,歷經了冬寒春旱之後,栽種的600多棵樹,只活了10多棵。  但就是這10多棵樹,讓不服輸的殷玉珍看到了希望。
  • 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生態持續向好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6日電(記者王靖)記者16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全面綜合治理,近些年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呈現出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減少,固定沙地增加的態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據介紹,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9945萬畝,其中沙地面積5265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沙地。科爾沁沙地涉及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和遼寧省,其中內蒙古境內分布區面積8595.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的86.42%。科爾沁沙地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特別是2000年以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科爾沁沙地治理規模不斷擴大,治理效果顯著。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不毛之地變綠洲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可事情遠沒有她想像得簡單:好不容易栽下的樹苗,一陣大風吹過,就幾乎被拔起埋在沙地裡。種了埋,埋了種,歷經了冬寒春旱之後,栽種的600多棵樹,只活了10多棵。但就是這10多棵樹,讓不服輸的殷玉珍看到了希望。
  • 大美毛烏素,從萬裡沙海變綠洲,這是又一個中國奇蹟!
    拋開毛烏素沙漠的自然原因不談,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中國的大多數學者毛烏鴉素的大部分地區是殺人的水草豐美的綠洲,只有部分的原始沙漠,此後不合理的過度開墾,使當地的自然植被逐漸被破壞,最終失去了其自然修復能力,大風作用下在當地發生了沙子,日益惡化的想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離不開舊時代的戰亂,明朝在這裡大量挖沙建造長城,抵禦外敵,卻不知加速了沙漠的擴張。
  • 陝西榆林:善待自然的回報 毛烏素沙地變綠洲
    老人的希望是:子子孫孫植樹造林,直到沙漠都變成綠洲;右圖:2020年5月22日,99歲的郭成旺老人(左)與孫兒郭建軍抱著當年栽下的第一棵楊樹,向參觀者介紹當年植樹的情景。1984年,郭成旺承包了離家10公裡處的荒沙地,帶領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簡易房裡,為4.5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如今,他家一年的生態補償及林下經濟收入達40餘萬元。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 中國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總面積比海南島還大,80%的黃沙變綠洲
    只不過這些樹卻又真實的存在,螞蟻森林利用大家種「成功」的虛擬樹,已經在地球上種植了5552萬棵真實的樹,有效保護了地球3.5萬畝的荒漠地區。這只是治理沙漠的一小部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下中國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總面積比海南島還大,如今80%的黃沙已經變成了綠洲。這個沙漠就是毛烏素沙漠,雖然沒有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知名,但也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舍飼圈養,富民產業既治沙又治窮;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變矮變小,或徹底消失……這是金秋時節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採訪時,看到的情景。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毛烏素沙地綠色延展、沙丘退卻的滄桑巨變,正是殷玉珍們鍥而不捨、持續奮鬥的結果。毛烏素沙地南緣,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城東北30多公裡處,有個地方名叫「狼窩沙」。如今年近古稀的定邊縣農民石光銀,從小在這一帶的沙窩裡長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開始嘗試造林治沙。
  •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人們經常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綠化沙漠,如何科學又經濟的大範圍防沙治沙的方法,一直是最關心的問題。
  • 馬雲重金打造的螞蟻森林,荒漠變綠洲,背後其實隱藏了大項目
    如今螞蟻森林已經成立4年了,收穫了5億用戶,在地球上種下了2.23億顆真樹,成功實現了讓沙漠變成綠洲的想法。其實早在2016年馬雲提出螞蟻森林這個策劃的時候,很多用戶都不以為然,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農場的衍生遊戲在玩,而對阿里巴巴是否真的能種樹,也都在揣測其真假。
  • 從不毛之地變沙漠綠洲—走進青海省治沙試驗站
    在第1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之際,記者在省林業廳造林綠化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沈文錄的陪同下,走進位於共和縣沙珠玉鄉的省治沙試驗站,感受沙珠玉地區從「不毛之地」到「沙漠綠洲」的變遷。  從西寧出發,兩個多小時後車駛入共和盆地,經過數十公裡的半荒漠化高原草甸,一片綠洲呈現在眼前。
  • 你在網上種梭梭樹,他在戈壁沙漠種了18年
    年近70歲的圖布巴圖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一個小村莊他一直有個夢想要在這片戈壁荒漠種上一萬畝梭梭修復家鄉生態 讓沙漠變綠洲這一做就是18年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 「荒漠」變「綠洲」?武漢酒店進化論
    如果你經常逛常旅客論壇,你一定知道武漢的另一個稱謂——「酒店荒漠」。作為湖北省省會,武漢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的常住人口、GDP總量、人均GDP等數據均位列中部第一,頭頂國家中心城市、九省通衢大武漢等眾多城市光環,卻是如何與「荒漠」沾上邊呢?
  • 包貝爾萬聖節帶女兒變妝,父女倆造型太雷人,公園玩耍嚇懵眾人
    這不,過萬聖節萌娃們紛紛搗蛋、玩變妝,而孩子們在萬聖節的裝扮完全可以用千奇百怪來形容,有些裝扮很可愛很酷,而有些裝扮則太雷人了,嚇懵眾人,包貝爾萬聖節帶著女兒一起變妝,結果父女倆的萬聖節造型太雷人了,到公園去玩耍嚇懵眾人。
  • 沙地綠洲的那抹紅
    1985年,19歲的殷玉珍從陝西靖邊嫁到井背塘。一個半掩在荒沙裡、隨時可能被沙子吞沒的「地窨子」,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的新房。1985年秋天,殷玉珍在缺吃少穿的家境中,用僅有的一隻羊換回了600株樹苗。可寸草不生的大漠裡,樹豈是想種就種活的?好容易栽下去,一陣大風颳來,幾乎全被拔起消失在沙地裡。殷玉珍並沒有放棄,憑藉著堅強毅力開始了治沙造林的艱辛旅程。種了被埋,埋了再種,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沙戰鬥。
  • 湖南父女倆雙雙中招得腎病,土法鍊汞一個月,中了「硃砂毒」!
    近日,一對父女同時就診於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中毒科。 原因是父女倆先後在當地醫院診斷出「腎病症候群」,父親還出現了尿毒症,因療效欠佳且無法明確病因,輾轉來做毒物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