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衛士」沙地柏:讓「人沙共舞」變「沙地綠洲」

2020-09-16 中國新聞網

圖為連片生長的沙地柏。 烏婭娜 攝

圖為連片生長的沙地柏。 烏婭娜 攝

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16日電 題:「綠色衛士」沙地柏:讓「人沙共舞」變「沙地綠洲」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站在內蒙古毛烏素沙地柏自然保護區的觀景臺上,若不是尚有沙地斑駁,很難想像眼前的這片蔥鬱竟是毛烏素沙地腹部。

沙地柏是一種天然生長在沙地中的灌木。這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境內、總面積46600公頃的沙地柏,是目前中國長勢最好、面積最大、最為集中連片分布的,在毛烏素沙地發揮著顯著的生態功效,被當地人稱為「綠色衛士」。

圖為沙地「剋星」沙地柏。 烏婭娜 攝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大片的沙地柏遭到破壞,風沙肆虐、牧草不長。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風天裡,生活在這裡的百姓「與沙共舞」。新中國成立後,當地將生態建設擺在發展的首位,民眾也越來越明白唯有「人進沙退」才能盼到苦日子的盡頭。

而治理沙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護沙地柏。

毛烏素沙地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許永富介紹說:「保護區2000年成立,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好、管理好這片沙地柏,預防火災和病蟲害。」

如今,自然保護區內沙地柏灌叢匍地滋生,伴隨著沙丘綿延起伏,在毛烏素沙地形成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能夠減緩和阻滯沙塵暴南侵。

「這片天然植被還有強大的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補充和解決毛烏素沙地東南部人畜飲水和灌溉,並孕育了納林河、海流圖河、白河等水資源,每年還向黃河輸水3.23億立方米,也是黃河中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許永富進一步介紹道。

作為沙地的「剋星」,沙地柏抗旱耐貧瘠卻不受牲畜喜愛,很少遭到動物的破壞,這裡也因此成為毛烏素沙區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共有植物種類394種,動物25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36種)。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基因庫,成為中國西北乾旱荒漠地區的科研基地,受到國內外動植物學、生態學專家的關注。

「你看那片裸露的沙地,我們將周圍的沙地柏壓枝擴繁,它就會貼著沙地蔓延生長,最終連成一片。而那些已經完全覆蓋沙地的區域,沙地柏則會向上生長,鬱鬱蔥蔥。」許永富向記者介紹道。

管理區現有管護員70人,在沙地柏邊界設立了界樁界碑,並對核心區進行圍封,減少人為破壞,同時通過巡防管護對沙地柏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火監控。

目前,當地也在開展以沙地柏為主要原料的香皂、薰香等產品的試驗。

據悉,沙地柏以每年3000餘畝的速度自然擴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用沙地柏製作盆景需要注意什麼?
    沙地柏是不錯的盆景好素材!沙地柏屬於常綠、低矮、匍匐型灌木。同時沙地柏外形比較好,特別是枝葉密集,幼樹整形,老樹鱗片型,也比較耐修剪。
  • 沙地變綠洲 群眾樂悠悠
    沙地變綠洲,這是扎囊縣近幾年創造的奇蹟。通過治沙,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讓周邊原本貧窮的山村改頭換面。今年27歲的仁次羅布沒有讀過書,家裡有5口人,他是老大,能幫大人做事情的時候,他便開始在家種地,從早到晚都在地裡勞作,可幾畝微薄的青稞地只能勉強滿足全家的口糧,有時候還得餓肚子。當年,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山谷衝積平原的扎囊縣,一到春天或是秋末,縣內便會風沙四起。當地人形容:「風沙像白馬一樣到處跑」,連附近的村莊看起來都是灰濛濛的。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
    困難面前不低頭,誓把沙地變綠洲。在毛烏素沙地,一場抵禦風沙危害的攻堅戰打響了!殷玉珍所在的烏審旗,正是主戰場之一。「毛烏素沙地近1/3的面積位於烏審旗境內。」旗委書記額登畢力格說,上世紀50年代,烏審旗荒漠化、沙化土地達90%以上,森林覆蓋率僅為2.6%,漫漫黃沙無情地吞噬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一定要讓綠色趕走黃沙!」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成效顯著: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綠意盎然,牢牢拴住腳底黃沙;一群群牛羊進了棚圈、舍飼圈養,富民產業既治沙又治窮;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變矮變小,或徹底消失……這是金秋時節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採訪時,看到的情景。
  •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人們經常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綠化沙漠,如何科學又經濟的大範圍防沙治沙的方法,一直是最關心的問題。
  • 「毛烏素變綠記」寧夏篇:眾志縛沙數十載 萬畝綠洲展新顏
    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沙進人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論提出15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深入陝蒙寧三地,探訪當地幹部群眾,推出「毛烏素變綠記」系列報導,展現三地的治沙舉措、成效,用一份「毛烏素治沙樣本」講述新時代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註:乾旱區的流沙堆積稱為沙漠,半乾旱區的流沙堆積則稱為沙地。)沙,對於寧夏來說,既是羈絆又是饋贈。
  • 沙地雖軟卻危機四伏 開車衝沙技巧解析
    (原標題:沙地雖軟卻危機四伏 開車衝沙技巧解析)
  • 「一方沙養一方人」 這個地方靠沙吃沙 越來越好!
    「我們就是照片裡那個地方生活的人。」手指展牆上標有「綠色中國夢」的大幅照片,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老支書陳寧布感慨萬千:庫布其過去可是被喻為「死亡之海」啊!曾經有很多人被迫「沙逼人遷」,無奈留下生活的人那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 人進沙退 綠洲孕育新希望
    但千萬不要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曾經的無數個日子裡,遮天蔽日的狂沙肆虐村莊,企圖吞噬這片綠洲。在無情的風沙中,亞爾買裡村村民守望相助,打響了一場綠進沙退的環境保衛戰。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一條條林帶在村莊周圍拔地而起,猶如一個個「沙漠衛士」守護著人們的家園,逐步遏制了沙漠前進的勢頭。有了防風林的守護,村民的生產生活有了質的提升。「去年我家收入達到6萬元,我們種植了西瓜、核桃,還養了羊,生活越來越好。」亞爾買裡村村民買吐送·買買提說。
  • 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時間一晃30年過去了,2000年,作為松原市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的萬平重回通榆,發現這裡黃沙漫天、鹽鹼遍地,日夜思念的鄉親們在日漸貧瘠的沙地上勞作,心情分外凝重。為了找回記憶中的場景,幫助鄉親們重新過上水草豐美的日子,47歲的萬平狠心辭了工作,帶著用半輩子攢下來的30萬元積蓄,承包了新合屯西邊100公頃的沙地,開始自費治沙。
  • 鄂爾多斯治沙標兵殷玉珍:誓叫荒沙變綠洲
    央廣網鄂爾多斯9月17日消息(記者李昊 白圓)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爾林川村農民殷玉珍, 32年堅持不懈治沙造林,成就6萬畝綠色生態屏障,創造了人間奇蹟。「誓叫黃沙變綠洲」,簡短的7個字是支撐她32年植樹造林的動力。殷玉珍:過去的話是一望無際的明沙,那為了生存啊,你把樹種活你也能活下來,你就得努力就得犧牲。1985年,殷玉珍嫁到鄂爾多斯烏審旗爾林川村一個叫「井背塘」的地方,當時那裡漫漫黃沙,一颳風就有被沙子吞噬的危險。為了生存,殷玉珍變賣了值錢的家當,開始買樹苗種樹。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過失敗,遭受過不理解。
  • 沙地綠洲的那抹紅
    好容易栽下去,一陣大風颳來,幾乎全被拔起消失在沙地裡。殷玉珍並沒有放棄,憑藉著堅強毅力開始了治沙造林的艱辛旅程。種了被埋,埋了再種,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沙戰鬥。,也給人信心,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使殷玉珍漸漸摸索出治沙造林的經驗。
  • 馴沙記
    那一汪綠色直通天際。當然,還有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它們都在呈現著各自的美好,綻放著各自的絢麗。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
  • 馴 沙 記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致信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
  • 內蒙古~馴沙記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 他們以「綠」為中心,在「綠」上做文章,沙中種綠,用心養綠,點綠成金,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大道。
  • 向沙地宣戰,他們贏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 如今,綠色已成為沙漠沙地的主色調。它不只是生長的樹、青色的草、潔白的羊群、曼妙的風景,還是一種信仰,一種無形的價值觀。當地人們把它記在腦中,裝在心裡,踐行在行動上。 他們以「綠」為中心,在「綠」上做文章,沙中種綠,用心養綠,點綠成金,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大道。
  • 向沙地宣戰,他們贏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如今,綠色已成為沙漠沙地的主色調。它不只是生長的樹、青色的草、潔白的羊群、曼妙的風景,還是一種信仰,一種無形的價值觀。當地人們把它記在腦中,裝在心裡,踐行在行動上。  他們以「綠」為中心,在「綠」上做文章,沙中種綠,用心養綠,點綠成金,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大道。
  • 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生態持續向好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6日電(記者王靖)記者16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全面綜合治理,近些年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呈現出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減少,固定沙地增加的態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據介紹,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9945萬畝,其中沙地面積5265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沙地。科爾沁沙地涉及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和遼寧省,其中內蒙古境內分布區面積8595.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的86.42%。科爾沁沙地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特別是2000年以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科爾沁沙地治理規模不斷擴大,治理效果顯著。
  • 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題: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新華社記者胡璐、李琳海、李雲平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底色。曾經,由於上遊來水減少,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下遊生態急劇惡化,民勤綠洲一度因水而困。治沙,要害是治水土。為涵養流域生態環境,民勤縣在石羊河畔修建了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以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鳥類資源為出發點,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努力恢復溼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