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樂樂殿
編輯:胡同串子 郝姑娘
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老北京小吃13絕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故而得名。
❤去哪吃: 白魁老號,護國寺小吃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去哪吃: 徐記燒餅鋪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據說奶油炸糕是1900年庚子年以後,學洋人的玩意兒,後來進行改良的。用料為麵粉、奶油、雞蛋、白糖、香草等,吃起來稍有些嚼頭。這東西一問世,便很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去哪吃:護國寺小吃店、隆福寺小吃店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去哪吃:錦芳小吃、護國寺小吃店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去哪吃:鴻賓樓、紫光園、聚寶源
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去哪吃:南來順
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去哪吃:李記醬肉爆肚、白魁老號飯莊
麵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去哪吃:大興胡同麵茶、隆福寺小吃店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散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去哪吃:護國寺小吃店
薩其馬是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鬱的特色。
❤去哪吃:稻香村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配上;辣鹹菜絲,真叫人吃不夠。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
❤去哪吃:寶記豆汁店、老磁器口豆汁店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
❤去哪吃:稻香村、白記年糕、偽善飯莊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去哪吃:南來順、護國寺
除了這十三絕,老北京還有這些小吃!
小窩頭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由小米麵、糜子面、玉米面、慄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圓錐形,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小巧玲瓏,蒸熟後呈金黃色。傳說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
❤去哪吃:仿膳飯莊
燒麥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外形如石榴,餡多皮薄。
❤去哪吃: 都一處
羊眼包子是北京的一種名小吃,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
❤去哪吃:護國寺小吃
門釘肉餅或門丁肉餅是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
❤去哪吃: 錦芳小吃, 白魁老號,門丁李
據說老佛爺慈禧太后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她吃了一種夾著肉末的燒餅,非常的好吃。很巧的是當天用膳的時候竟也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因為這道菜圓了慈禧太后的夢,所以後來流傳下來就叫做「圓夢燒餅」。
❤去哪吃:仿膳飯莊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常見的漢族名點,相傳,褡褳火燒由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創製。製作時,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
❤去哪吃:左鄰右舍褡褳火燒 鑄鐘褡褳火燒
灌腸是老北京的漢族傳統小吃。早在清朝就有讚美灌腸的詩句:「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汁說美鮮」,足以見北京人對灌腸的鐘愛。
❤去哪吃:豐年灌腸
芝麻燒餅色澤金黃,香氣濃鬱,外皮酥脆,芝麻醬,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坐在一起涮一鍋羊肉,最後來一碗湯,一個剛出爐的麻醬燒餅,那是真絕了。
❤去哪吃:南來順、護國寺
它是一種比老北京城還老的北京特色食品。它伴隨京杭大運河之生而生於運河源頭之通州,早時候,有人將煎餅捲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之久不變質。咯吱盒很快成為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運河碼頭張家灣己方圓數十裡的京東一帶民間傳開。
❤去哪吃: 胡氏咯炸盒 護國寺小吃
螺絲轉兒是用半發麵抻成細條加麻醬、油、鹽、花椒、茴香等料,盤成如螺絲狀,經烤而熟的餅類,吃起來特別酥脆,撕著吃特別過癮。
❤去哪吃:徐記燒餅鋪 楊記老北京燒餅
北京的豆腐腦講究色澤潔白細嫩,澆滷後食用,滷汁味道醇厚,一般的滷裡有黃花、木耳、雞蛋,再講究點的豆腐腦滷會加入牛肉或者羊肉沫以及口蘑,不膩不羶、利口清香、回味無窮。
❤去哪吃:鴻賓樓 白魁老號 護國寺小吃
豆汁是北京獨具特色的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同時,豆汁那「酸臭」的味道也讓很多人皺眉頭。
❤去哪吃:老磁器口豆汁店
杏仁茶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一種漢族傳統茶飲。它選用精製杏仁粉為主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制的沸水衝制,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乾,枸杞子,櫻桃,白糖等十餘種佐料。色澤豔麗,香味純正,是滋補益壽的佳品。
❤去哪吃:茶湯李京味餐廳
豆面丸子是用粉皮、綠豆、胡蘿蔔、澱粉調製而成。被做成圓形,再過一下油,放置在一邊,放入花椒調製的湯裡。吃的時候放些香菜、稀薄的鹹麻醬、辣椒油。經過均勻攪拌,就可以品嘗。味道鮮美。
❤去哪吃:老磁器口豆汁店 南來順飯莊
白水羊頭是由羊肉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是源於北京的一道回族菜餚,其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刀工講究,成品色白潔淨,肉片又大又薄,蘸著特製的椒鹽吃,軟嫩清脆醇香不膩,風味獨特。
❤去哪吃: 又一順飯莊 東來順飯莊
爆肚在清乾隆年見就有記載了,多由回民經營,過去人們吃不起肉,所以爆肚是「窮人樂」裡的上品。水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極佳。
❤去哪吃:爆肚馮 老滿爆肚 老門框爆肚
滷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的漢族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
❤去哪吃:陳亨滷煮小腸 百年門框滷煮
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配著小包子一塊吃,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
❤去哪吃:合義齋
醬牛肉,是指以牛肉為主要原料,經過多種調味料的醃製而製成的一種肉製品,香味純正,五香濃鬱,鹹中透香,北京醬牛肉以清真月盛齋的最負盛名。
❤去哪吃:月盛齋 以及各熟食店
羊雜即羊下水,把羊頭、蹄、心肝、腸肺以及羊血洗淨、煮熟、切碎。加上蔥、蒜、辣椒等調料,裝入鍋內,放一塊羊尾油,還可另加細粉條,煮好後,撈到碗裡紅白相間,熱氣騰騰,油而不膩,令人垂涎欲滴。是一道暖胃、驅寒的保健佳餚。
❤去哪吃:武聖羊雜割 北平羊湯館
芸豆卷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嘗,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製作,芸豆捲成了慈禧的御前御點。
❤去哪吃:仿膳飯莊 羲和雅苑 御膳飯莊
奶酪最早是滿洲人常吃的一種日常小吃,宮廷奶酪由於技藝和秘方從不外傳,清朝曾是只有皇家才能獨享的宮廷小吃,尋常百姓更是對此等珍饈聞所未聞。多少年後隨著清廷衰亡,這奶酪也便隨之散落民間,成為了老北京首屈一指的著名小吃。
❤去哪吃:奶酪魏 三元梅園
杏仁豆腐是漢族傳統名點之一,主要用甜杏仁磨漿後加水煮沸,待冷凍凝結之後切塊而成,因形似豆腐而得名。
❤去哪吃: 三元梅園
小豆涼糕是一道流傳多年的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點,製作特別簡單,適合在夏天食用,冰涼清甜、解暑祛溼。
❤去哪吃:小吊梨湯 印象小館 護國寺小吃
墩餑餑是北京頗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名點。墩餑餑味道甜潤,質地鬆軟且富有彈性,耐嚼有味。
❤去哪吃:護國寺小吃
點擊查看頭條↓
微信新增了6個牛B閃閃的功能,只有北京人才能用!
北京電視塔就這麼被發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