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風雲四號衛星如何獲取高光譜大氣探測數據

2020-12-12 儀器信息網

大氣輻射亮溫垂直分布動態圖。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上第一臺在靜止軌道上以紅外高光譜幹涉分光方式探測大氣垂直結構的精密遙感儀器。通過該探測儀,我們成功獲取了全球首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作為第一次露出真容的大氣高光譜圖,應該如何解讀圖像和展開數據應用呢?這非常值得探析。

  探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探空」:氣球帶著測量儀器從地面不斷升高,包含溫度、溼度等傳感器,邊上升邊測量並把數據傳回給地面跟蹤和接收雷達。這好比用溫度計,在一個高度上量一下,在下一個高度上再量一下。它能把大氣的溫溼度測量得非常準確,本質上屬於直接測量,一般測量高度為30公裡,能夠對對流層和平流層在各垂直高度上進行測量。

  地面探空近乎直接測量,其精度很高。但是,這些探空站在海洋上是沒有的,而陸地上也只能在約200×200公裡設置一個,一般每天全球統一在世界時00時和12時兩個固定時間進行兩次探空。

  怎麼探?

  大氣結構是三維的,又是隨著時間快速變化的。由於探空站在地理、空間分布密度和觀測頻次上的局限性,其探測數據無法支撐快速發展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

  探測大氣三維結構的方法除了地面探空外,天基(衛星)紅外和微波被動探測已經成為國際主流。在衛星上進行大氣溫溼度三維結構探測的優勢在於可以全球覆蓋,而靜止氣象衛星的優勢在於獲得高頻次的觀測數據。

  在衛星上利用紅外遙感怎麼測大氣三維結構呢?進行三維大氣溫度溼度探測,主要基於光譜通道選擇。比如,選擇大氣混合比穩定的二氧化碳紅外吸收帶,探測大氣的溫度廓線;選擇水汽紅外吸收帶探測大氣的溼度廓線。不同的二氧化碳吸收通道探測到的紅外輻射主要來自於特定的高度層,對該高度的大氣溫度變化敏感,利用此原理可以獲得大氣的溫度垂直分布信息。同樣,不同的水汽吸收通道對不同高度層的大氣溼度變化敏感,從而可以獲得大氣的溼度垂直分布信息。

  要滿足數值預報對大氣探測精度的要求,在技術上高光譜紅外探測是必選的技術途徑。高光譜探測的優勢在於探測通道的光譜解析度越高,即通道的權重函數越窄,受到的臭氧、水汽等其它吸收氣體的汙染就越小,對特定高度層的敏感程度也越高,不僅提高了大氣溫溼度探測精度,而且也提高了大氣探測的垂直分辨能力。

  「風雲四號」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採用麥可遜幹涉分光的方式實現大氣紅外高光譜探測,可以獲取高頻次區域晴空和雲頂以上的大氣三維結構。

  那麼,雲內部和雲底以下大氣怎麼實現高頻次探測呢?這就需要氣象人期盼的「風雲四號」微波星在未來發揮其功效。

  怎麼用?

  國際上沒有利用靜止軌道高光譜大氣探測數據的成功先例,我國氣象應用勢必要經過從試用到業務應用的過程,特別是要根據應用需求(觀測精度、區域範圍和觀測頻次等)來確定儀器觀測模式,需要應用部門和地面應用系統鼎力合作。

  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數據主要的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該儀器具有對我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僅16公裡的密集的大氣溫溼分布垂直探測能力,其探測數據可以同化到全球和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改進數值預報初始場,特別是像海洋上等缺少常規探空觀測的區域,對於提高預報的精細化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利用該儀器反演得到大氣不穩定指數,可以提前數小時有效監測到暴雨系統發生前環境條件的變化,在還是晴朗無雲的大氣中提前發現極端天氣的蛛絲馬跡,直接提供給預報員進行天氣分析和預報;可以對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系統進行高頻次探測,直接服務於短臨天氣預報預警。

  怎麼讀?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有超過1600個探測通道,不同高度的大氣對不同探測通道的紅外輻射貢獻存在差異。根據這些差異可以反演出大氣溫度、溼度的三維結構。下圖所示為選取該儀器觀測到的7個長波紅外通道在權重高度的紅外輻射亮溫垂直分布圖。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衛星順利抵達發射基地
    「風雲四號」成像輻射計的輻射成像通道由風雲二號的5個增加到14個,與歐美目前正在研製的第三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水平相當。  與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一樣,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也是我國首次研製。它的光譜探測通道達到912個,可在垂直方向上對大氣結構實現高精度定量探測,相當於對大氣進行CT掃描。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傳統衛星的太陽翼都是雙翼構型,分布在衛星的兩側,好像兩隻展開的「翅膀」。風雲四號卻只有一側裝有太陽翼,研究團隊專門設計了一款「T」構型的太陽翼,大大縮短了太陽翼質心與衛星的距離。一旦太陽翼發生晃動或抖動,對衛星的幹擾將大大減少。風雲四號上的數管計算機和數據處理器,是衛星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的核心部件,相當於整顆衛星的「心臟」,一刻也不能停頓。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高分系列衛星覆蓋了從全色、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到雷達,從太陽同步軌道到地球同步軌道等多種類型,構成了一個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能力的對地觀測系統。風雲氣象衛星系列(FY)風雲氣象衛星系列是中國於1977年開始研製的氣象衛星,1988年發射了風雲系列第一顆風雲一號A衛星。目前風雲系列衛星已經發展出了兩類四個系列。
  • 洞察天下的中國對地觀測衛星
    (來源:《國際太空》) 2018年5月9日發射的高分五號是我國首顆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且擁有多部大氣環境和成分探測設備,可間接測定PM2.5的氣溶膠探測儀,使我國建成了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高精度觀測的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系統。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風雲」衛星數據服務年度報告發布
    「風雲」衛星向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數據服務。其中,隨著巴勒斯坦和約旦等用戶的加入,40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用戶選擇通過「風雲」衛星了解大氣、海洋和地表相關信息。  從途徑來看,國內外公眾獲取「風雲」等氣象衛星數據的途徑更加豐富多元,公眾可以通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所屬「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FTP數據共享、「風雲海洋」APP、「風雲」衛星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獲取衛星數據、圖像和產品,而氣象行業工作人員可通過CMACast、衛星直收站、衛星數據資源池、FTP內網等方式獲取數據。
  • 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收官」 七大關注點一一解讀
    H星成功發射後,我國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免費分發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將我國贈予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的衛星雲圖接收站進行免費升級,並提供風雲衛星氣象應用技術培訓,滿足本地區對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數據獲取及應用的急需。風雲二號總設計師曹亮說,自然災害是「一帶一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魏彩英介紹,風雲四號衛星採用了三軸穩定控制方案,衛星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等多個有效載荷,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有望提高我國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
  • 一文讀懂「風雲二號」升空背後:今後東半球氣象預報主要靠中國衛星了
    梁珂巖 攝梁珂巖 攝2018年6月5日21時07分,中國最新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1977年11月開始,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成功發射了17顆,目前在軌運行的有8顆,形成了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包括其中5顆運行距離地面3.6萬公裡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F/G/H,風雲4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B/C/D)。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高度評價中國風雲四號衛星資料共享 及資料...
    風雲四號A星發射於20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其搭載了包括世界首臺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GIIRS)在內的四臺先進儀器。自2019年1月以來,ECMWF持續接收並分析風雲四號A星GIIRS的1級輻射資料。弗勞倫斯·雷迪爾表示,GIIRS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
  • 「風雲三號」D星傳回處女作!快來看看這張神奇的照片
    「風雲三號」D星成功接收第一幅圖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獲悉:今天下午14時07分,「風雲三號」D星首幅可見光圖像成功傳回地面。下一步,衛星將進行為期半年的在軌測試。「風雲三號」D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二顆業務星,於11月15日成功發射。此後,該星地面應用系統各技術分系統和地面站功能狀態正常,並於12月8日下午2點07分正式開機。此次成功接收的圖像來自於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據介紹,這是「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核心儀器之一,升級改進後可以媲美美國最新發射的聯合極軌氣象衛星JPSS的成像儀器。
  • 揭秘微信"變臉"背後故事 祖國高清全景寫真出爐記
    我國的風雲一號、三號衛星分別是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距地面高度大約500公裡至1000公裡,而風雲二號、四號衛星則分別是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對地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距地面約36000公裡。   但同為靜止衛星,風雲四號比風雲二號性能更加優異。「風雲四號更『清、快、準』,圖像更清晰,拍攝圖像的時間更快,探測結果更加準確。」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說。
  • 中國首批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可監測罌粟大麻
    高分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觀測幅寬達到45公裡,在亞米級解析度國際衛星中幅寬達到最高水平。8月19日,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並於3天後首次開機成像並下傳數據。截至9月29日,高分二號衛星已生產標準化圖像產品19287景,覆蓋面積超過976萬平方公裡,涵蓋我國全部的領土面積。
  • 國產衛星影像數據團購
    目前已經成功發射高分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高分一號02、高分一號03、高分一號04星、高分五號、高分六號、高分七號、高景一號等衛星。 高分一號衛星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有效載荷包括2臺高解析度相機和4臺中解析度相機及配套的高速數傳系統。衛星搭載了兩臺2m解析度全色/8m解析度多光譜相機,四臺16m解析度多光譜相機。
  • 馬航搜索探測迄今無果 海洋衛星專家談中國海洋遙感探測之困
    在這場已有26個國家參與但迄今無果的「史上最艱難搜索」中,中國海洋衛星應用發揮了什麼作用?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林明森、劉建強日前接受新華社採訪,共同解答這些問題。   如何參與全球大搜尋?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國際用戶評價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 弗洛倫斯·拉比耶  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接收到該儀器觀測數據以來,中國氣象局對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數據處理軟體進行多次升級,使數據的光譜和輻射特性更加精確
  • 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
    在邊遠臺站和海島,氣象實測數據最先通過北鬥導航系統試驗衛星傳到中心預報服務部門。早在北鬥導航衛星系統建設之初,在中國北鬥第二代導航衛星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中國氣象局就開展了基於北鬥MEO試驗衛星的北京上空大氣水汽探測試驗,參與了奧運氣象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