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劉曠
在首次衝擊IPO被拒近一年多之後,夢碎「APP第一股」的墨跡天氣又傳出將要重新啟動上市的消息。9月22日,墨跡天氣與中信證券籤訂上市輔導協議,將在近日擬在創業板上市。
當初,墨跡天氣在眾多資本的加持之下,依然難圓夢。如今的墨跡天氣正在嘗試向B端方向發展,擺脫單靠C端的困擾。不過在B端,墨跡天氣能否再創出工具類軟體的新世界,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頭部商業化困境
作為從塞班時代就存在的墨跡天氣,從創立到如今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
墨跡天氣挑選了一個好的賽道。在氣象領域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該定律表明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約為1:98。也就是說,在氣象領域每投資1元,就可以獲得98元的回報。
由此,墨跡天氣成長過程中,獲得了諸多資本的加持。
公開信息顯示,在墨跡天氣的母公司北京墨跡風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為15.5%,上海盛資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持股6.27%,北京創新工場投資中心持股4.95%。
墨跡天氣從塞班時代走到iOS與Android時代,累積下來了一定的用戶群體。
墨跡天氣官網信息顯示,作為全球天氣服務類平臺,通過墨跡天氣可以查詢到約199個國家、超過20多萬個城市以及地區的生活類天氣。截止至目前,墨跡天氣擁有約6.5億用戶,天氣日查詢次數超過6億。
多家媒體報導,從2015年開始墨跡天氣在各類天氣APP榜單中,基本排名榜首。
不過與眾多工具類軟體一樣,墨跡天氣也一直面臨著用戶粘性不強、商業化困難的局面。根據墨跡天氣披露的數據,在墨跡天氣APP上單個用戶停留的時間只有2分36秒。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僅擁有流量底盤還不能夠打贏勝仗,把握用戶的注意力與時間才是制勝利器,「用完即走」成為眾多工具類軟體的軟肋。對於墨跡天氣而言,用戶不能變成消費者,是個難題。
其他工具類軟體的發展軌跡,同樣可以看見儘管穩坐同類產品中的頭部交椅,但是盈利同樣是問題。例如:影像社區應用賽道裡處於頭部位置的美圖,在2016年-2019年間均處於虧損狀態。
當下,面臨著變現難題的墨跡天氣,核心廣告業務前景也同樣難測。
脆弱的營收結構
從墨跡天氣之前提交的招股書中,可以看見在其營收高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廣告業務的支撐,廣告業務佔比高達90%以上。
但是廣告和用戶體驗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對抗性,廣告投放過多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可能會導致用戶的進一步流失,最後使廣告業務也下滑。找到廣告與用戶體驗之間的均衡點是墨跡天氣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此外,墨跡天氣還面臨智慧型手機通常都會自帶天氣軟體的尷尬。用戶通過系統自帶的天氣軟體就能查詢天氣信息,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再額外安裝一款軟體,使墨跡天氣獲客難度有所增加。
易觀分析的《2020年7月移動App TOP1000榜單》數據顯示,目前墨跡天氣的月活躍用戶環比增長5.59%達到1.3億人。這與之前墨跡天氣披露的月活躍用戶1.4億人相比有所下降。
用戶量出現下滑,這對於墨跡天氣的廣告業務是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疫情的影響下,整體的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增速變緩,這對於依賴廣告業務的墨跡天氣而言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中國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到6464.3億元,由於整體經濟環境下行的影響,2019年中國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為30.2%,和2018年相比有所下降,廣告市場的流量紅利正在逐漸消失。
雖然,墨跡天氣對於一味依賴廣告業務也早有所警覺,此前墨跡天氣曾經研發銷售了具有監測內外溫溼度、空氣品質的智能家居設備「空氣果」,嘗試以軟硬體結合的方式進入智能家居市場,但是新業務似乎並沒有能打通墨跡天氣的另一條路。
墨跡天氣在C端遇挫之後,開始往B端發展,想要變成C端與B端兼顧的商業氣象服務平臺。對於墨跡天氣來說,B端帶來的價值更加長久與具有穩定性,不過墨跡天氣能否在B端一展拳腳還要另說。
「數據搬運工」的難題
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曾經表示過,墨跡天氣未來的B端收入要佔50%。
想要往B端發力的墨跡天氣,第一個接入的行業就是需要線上與線下結合,天氣影響較為明顯的外賣行業。天氣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外賣平臺訂單的增減與騎手的配送速度,以科學手段對天氣變化的精準監測來調整配送時間和營銷活動,從而減少平臺、用戶、騎手之間的損失。
目前墨跡天氣已經接入多家外賣企業,為一眾外賣平臺提供精確的天氣信息服務。同時,墨跡天氣在企業端的解決方案,已經覆蓋至農業、物流等受天氣的行業,例如墨跡天氣和平安農險的合作。
墨跡天氣竭力在其他方向推進自身的業務,不過與服務C端不同,在B端市場對氣象數據的精準度要求更為嚴格,只有把握氣象數據的時時變化,才能夠做出正確及時的應對解決方案。
而目前氣象數據均由國家氣象局以及其下屬單位發布,提供給大眾以及機構使用,還沒有民營組織進行系統的氣象數據採集和預測。墨跡天氣的氣象數據也是與北京氣象局下屬的公司,通過籤約的方式獲取。
也就是說,現在的墨跡天氣只是氣象數據的搬運工,還需要在B端建立更有優勢的技術硬實力,才能進一步建構自身的護城河。
在首次IPO被拒之後,墨跡天氣沉澱了長達將近一年的時間。而這次,再準備IPO的墨跡天氣不僅面對著工具類軟體前景不明、營收結構脆弱的問題,還面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緊迫,墨跡天氣必須拿出更多行動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