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原創: 吳曉璐 中國新聞周刊
在上市這件事上,墨跡天氣仍舊磨嘰。
2016年12月,墨跡科技向證監會報送了創業板招股書(申報稿)。三年之後,墨跡天氣上市仍舊遙遙無期,就在10月11日,證監會網站披露,墨跡科技IPO未通過。
墨跡科技是第一家擬A股上市的純App類公司。公司成立於2010年,通過App「墨跡天氣」為用戶提供免費的天氣預報、生活資訊等服務,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據公司官網,截至目前,墨跡天氣擁有約6.5億用戶,相當於全國近一半人都使用過。
對於墨跡科技首發被否,證監會主要披露四點問題,包括曾違規發布網際網路新聞信息;獲取用戶數據及標籤進行商業化變現;收入來源單一;與股東(阿里、蘇寧、騰訊等)關聯交易金額佔比較大。
在IPO被否之後,墨跡科技創始人金犁發布一份員工內部信稱,「創業板明年就出註冊制了,那時候就是市場機制而不是過會的機制了,速度也會快很多,同時港股、美股都是我們潛在的資本登陸機會。」
業務曾違規
對於App類公司來說,流量和用戶數據是公司的核心資產。但隨著國家對個人隱私保護法律的不斷完善,如何合法合規採集和使用用戶數據,成為網際網路運營者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據Analysys易觀2017年發布的《中國天氣應用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在中國天氣應用活躍用戶裡,墨跡天氣覆蓋率達69.1%。在員工內部信中,金犁提到,目前每年有超過1.2億人使用墨跡天氣App。
大數據時代,墨跡天氣沉澱下來的大量用戶數據,顯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隱私協議中,墨跡天氣表示,「我們有權對用戶資料庫進行分析並予以商業化的利用。」
圖/墨跡天氣App截圖
「雖然《網絡安全法》和《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沒有對去標示化的數據使用進行明確的限制,但技術在不斷發展,去標示化的技術是否可逆還是個問題」,廣東融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餘杭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個人信息無具體使用範圍的授權給自己是不合適的。
今年7月份,因違規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墨跡天氣等40款App被中消協點名要求整改。證監會在問詢中,也直指上述問題,「公司針對App專項治理工作組通知指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及整改效果,是否獲得主管部門的認可,是否面臨被處罰的風險。」
據了解,去年我國開始實施《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要求信息收集者在收集個人信息時,需獲得個人的授權同意,若涉及個人隱私,應取得個人明示同意。另外,信息收集者在使用個人信息時,不得超出與收集時所聲稱的目的具有直接或合理關聯的範圍。因業務需要,確需超範圍使用時,應再次徵得個人明示同意。
證監會對墨跡天氣是否合規採集和使用用戶數據也非常關注,在問詢中要求公司說明,「在獲取用戶數據及標籤的過程中,是否對用戶有明示提示,用戶授權在法律上是否完備,是否明確告知收集信息的範圍及使用用途,發行人獲取用戶數據的手段及方式是否合法合規,以及日益加強的數據行業監管及個人隱私保護政策,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及相關應對措施。」
彼時,墨跡天氣相關負責人對外界回應,公司已經主動進行內部整改,並且已初步通過國家App安全認證初步審核。
另外,據證監會披露,墨跡科技運營的網站、「墨跡天氣App」存在未經其許可違規發布網際網路新聞信息,被責令限期整改的情形;公司存在在取得《網際網路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之前,發布藥品廣告的情形。目前公司現有的App存在視頻節目與遊戲節目,以及發布醫院廣告,是否辦理相關許可或履行備案程序,廣告業務是否符合相關法律。
關聯交易佔比較高
近3年等待,背靠眾多大佬,墨跡科技衝刺A股依舊失敗,引起市場感慨。據招股書,墨跡科技背後的股東有「阿里系」、騰訊、「盛大系」、「創新系」和「險峰系」等,且持股比例均不低。
但是,成也大佬,敗也大佬。
據招股書,墨跡科技的收入絕大部分是廣告收入,2014年至2017年前9個月,公司廣告收入在營業收入中佔比在95%-99%。公司前五大客戶中,經常出現阿里系、騰訊等股東的身影。2014年,公司的第一大客戶是阿里,2015至2017年前9個月,第一大客戶均是騰訊。
背靠大樹好乘涼,墨跡科技業績增長非常快。2014年至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從4473萬元增至2.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17%;公司淨利潤從193萬元增至2054萬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26%。
但是,墨跡科技與股東的關聯交易較多。2014年至2017年前9月,墨跡科技向股東阿里創投的關聯方提供勞務,收入分別為2044萬元、1873萬元、68萬元和1175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 45.69%、14.79%、0.33%和 5.26%。另外,在採購上,2016年和2017年前9個月,墨跡科技的第一大供應商均是支付寶。
對此,墨跡科技表示,經常性關聯交易確係業務經營需要,交易價格公允,無以關聯交易形式進行利益輸送或其他損害公司利益的情況。
「對股東來說,關聯交易由於其客戶訂單的特殊性,對於商業模式的驗證很難有說服力,投資者難免會擔憂這些交易對於客戶而言是否是市場行為」,艾媒諮詢CEO張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對墨跡天氣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果業務可以甩開大股東,由此取得的業績增長,相信更有說服力。「墨跡天氣在過去數年沉澱的巨大用戶基礎如果不出現大規模卸載的話,應該是有機會實現的。」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的獲取和競爭越發嚴峻,近一年墨跡天氣MAU(月活躍用戶數)不斷下滑。據QuestMobile數據,2018年6月,墨跡天氣MAU為1.64億,到2019年6月跌到1.46億,一年內下降了11%。
MAU下滑的原因,或許從評論中可以看出。有用戶在知乎吐槽,「我只想進去看看天氣,沒想到卻有這麼多廣告」,「天氣是個剛需,但是對於用戶而言,墨跡天氣不是剛需。」
目前,墨跡天氣採取了付費開通會員免廣告的模式,會員有專屬客服、專屬播報、精準預報等服務。
圖/墨跡天氣App截圖
擬再次上市
IPO被否之後,墨跡天氣發出聲明稱,公司接受證監會提出的詢問並已做相應解答。對於已經整改部分,公司將加強自我監察,未完善部分已建立專項組,納入調整措施。
業內人士認為,墨跡天氣的解答顯然沒有讓證監會釋疑。
對於金犁在內部員工信中表示會再次上市,張毅表示,「在資本市場上,關聯交易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登陸A股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甚至赴美或港股上市,也並不輕鬆。」
有評論稱,墨跡科技若想繼續上市,不能只考慮股東利益,必須識別和考慮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合法權利,保護用戶合法權益,夯實社會責任。
另外,張毅認為,從科創板的註冊制來看,雖然證監會下放了審核權限,但上交所審核的流程和透明性,合規性等方面並不比原來的輕鬆。「從這次IPO被否的情況來看,跟是不是註冊制沒有必然的關係。」
其實,墨跡科技早已意識到自身業務缺陷,嘗試拓展其他業務。早在2014年,公司推出智能硬體系列產品空氣果,用於檢測室內空氣的健康程度,售價999元。但是因為售價高,而且與用戶需求有巨大反差,前後3代產品的銷量並不高,而且公司一直是虧本銷售。
「小米空氣淨化器和豹米空氣淨化器不僅能檢測,還能淨化空氣,價格都比這個低」,空氣果也被網友吐槽。
墨跡科技相關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兩年,公司在進行To B業務轉型,「在車聯網、物流和航空等領域都有進展」。金犁在員工內部信中也表示,「我們公司的To B業務正在快速發展,去年有547萬的籤單,今年預計這一數字會達到1500萬」。
公司官網顯示,2016年底,墨跡天氣開始布局B端企業級氣象服務,目前已經覆蓋航空、物流、電力、零售、保險、汽車、智能家居等行業。
張毅對墨跡科技TO B業務前景表示不完全看好。「我國的天氣產品是由氣象局系統來主導的,墨跡天氣可算個中間分銷渠道,有沒有特別的優勢,其對有剛性氣象需求的B端客戶的競爭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國外來看,AccuWeather是全美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氣象預報公司,其數據來源獨立,擁有最大數量的預測氣象數據,號稱能預測世界任何地方氣象,為美國政府以及付費機構提供氣象信息,客戶涵蓋了安卓手機廠商、鐵路系統和農場等。
據報導,2015年,氣象產業價值在美國達到1600億美元,在歐洲超過2600億美元,日本為10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由於之前的政策壟斷,2015年產值只有6億美元。但根據最新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發布的公報,當前中國按需定製氣象服務的價值會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張毅表示,從國外模式來看,氣象類商業運作無非就兩個,一是專業的氣象服務機構,對有深度需求的企業,可以提供定製化服務,進行商業變現。另外一個就是廣告。「如果墨跡天氣能把兩個模式都運作成功,還是有一定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