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華僑打「飛的」回廣州看病 中醫為何吸引「海外粉」?

2020-12-24 南方新聞網

近日,記者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見到馮伯時,他的病情已大為好轉,「經過教授一個多月的診治,我覺得自己好像換了一個人。」馮伯為何專程「打飛的」回國看病?中醫為何吸引海外「粉絲」?一起來看看馮伯和「德叔」的故事。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宋莉萍 唐麗娟)「我是專門從美國回來看病的。」走進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名中醫張忠德教授的診室,77歲的美國華僑馮伯開門見山,「我被疾病折磨快2年了,可以加個號嗎?」

  馮伯和「德叔」的故事就此開始。近日,記者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見到馮伯時,他的病情已大為好轉,「經過教授一個多月的診治,我覺得自己好像換了一個人。」

  馮伯為何專程「打飛的」回國看病?中醫為何吸引海外「粉絲」?一起來看看馮伯和「德叔」的故事。

  胸悶、氣喘久不愈,他決定回國看病

  胸悶、心煩、咳嗽、站立不穩、走路喘氣、睡不著覺……從前年開始,馮伯就出現了多種不適。他在美國的家庭醫生認為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做了心電圖、血壓等多項檢測,都沒有發現問題。但上述症狀如影隨形,且越來越重,但專科醫生並不主張用藥治療,只能繼續觀察。

  「我當時覺得仿佛大難臨頭,終日惶惶不安,連睡眠也出現障礙。」就在馮伯感到煩悶時,今年初,他在美國出版的《僑報》上看到一名義大利僑胞專門坐飛機回國看病的故事。馮伯覺得那位病人的情況與自己病症相似,有「同病相憐」之感,於是決定回國找張忠德醫生看病。

  回國的航班長達10多個小時,77歲高齡值得這樣折騰一趟嗎?馮伯的祖籍在廣東,家人對中醫也十分信任,都支持他的決定。然而千裡迢迢落地之後,他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難——掛不上號。

  「我要去找張教授,希望獲得一次面診的機會。」4月19日一大早,馮伯就在診室外守候,等到張忠德下午開診時,他幾乎第一個走進診室,這就是馮先生與被患者親切地稱為「德叔」的張忠德的首次見面。經過詳細的望聞問切,張忠德給出了與其他專家幾乎完全不同的診斷:是呼吸系統的疾病,並根據患者症狀,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給患者開出了處方。

  回家當晚,馮伯就煎上了中藥。一周下來,他的身體就感覺輕鬆了不少,「真有點神。」服藥一個月後,他感覺「仿佛換了一個人」。

  為什麼效果這麼好?張忠德介紹,患者剛來時,有胸悶、呼吸不暢、情緒焦慮等表現,經過問診和檢查,考慮因受寒遷延導致肺腎陽氣不足,由於症狀反覆又引起肝氣鬱結,導致焦慮驚恐的情緒產生。辨證準確後,再對症下藥,病情自然就好轉了。「對風溼、哮喘、慢阻肺、痛風、失眠和更年期症候群等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醫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廣東中醫藥「走出去」

  像馮伯這樣專門「打飛的」回來看病的患者並不少,當問及為何選擇回國治療時,馮伯說:「我相信中醫,相信張教授,祖國的中醫藥療效讓人信賴。」

  他介紹,中醫藥在美國其實也挺常見,在他生活的紐約的超市、小藥房裡都有中藥售賣,也有西醫院開展了如拔火罐、針灸等中醫傳統療法。在海外看中醫的雖然還是華僑為主,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西方面孔。

  近年來,廣東中醫藥的腳步也不停走向海外。張忠德回憶,在省僑辦、省中醫院的組織下,從2010年至2017年,連續多次舉辦了「南粵文化海外行妙手仁心慰僑胞」活動,省中醫院多名專家,去到秘魯、智利、美國、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紐西蘭等,遍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近40個城市,進行相關講座與義診。

  有一次,在海外「粉絲」們的熱情呼籲下,張忠德原本計劃1個小時的講座延長到了整個下午,講座後「粉絲」們還圍著提問。在美國和加拿大交流時,團隊還收到了駐外使領館對中醫文化交流的感謝信。

  「海外也保留著很多中醫精華,我們都是雙向交流。」張忠德說,在交流時發現的海外中醫「一技之長」,也會引進回國試用。希望通過更多的交流與推廣,讓中醫藥的發展之路走得更寬更穩。

  「我們把對外交流作為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內容,廣東正日益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此前曾在採訪中指出,目前,我省中醫藥機構與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機構建立了長期的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合作關係。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全省中醫藥機構向境外居民提供中醫藥服務收入增長了317%,為我省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徐慶鋒表示,今後要繼續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

相關焦點

  • 「回歐洲開中醫診所!」懂中醫的老外越來越多,不少來自廣東這所學校
    「我還有一年就畢業了,回歐洲打算和朋友在德國開一家中醫診所兼研究所。」來自法國的「90後」吉貝,操著一口略帶京味的普通話,兩年前從北京來到廣州,攻讀中醫研究生學位,並跟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羅廣波老師學習。
  • 於衛東:讓中醫在海外發揚光大
    在溫哥華中醫眼科大夫於衛東看來,中醫就是中國在海外的一張名片。多年來,他憑藉對中醫的嫻熟掌握,幫助700多位「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重見光明。 20餘年來,於衛東身體力行地向加拿大社會展現華人醫生的形象,讓中加兩國民眾的心越走越近。如今,作為加拿大知名中醫的他,在海外推廣中醫文化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主旋律。
  • 廣州貴族醫院看病起步價上千 打點滴享私人影院
    而天河區政府早前則表示,天河擬整合資源打造「天河醫療旅遊一條街」,引導和吸引港澳臺醫療機構在該區開展非基本(高端)醫療服務。記者採訪獲悉,其實廣州早有醫療機構瞄準高端人群,主要集中在天河、越秀等高端寫字樓周邊,單次診療費在600元以上,部分專科問診費更可超過1000元。
  • 掛號網聯合廣州華僑醫院推出手機上的「微醫院」
    輕鬆掛號,三步操作不到三分鐘 周一早上,黎女士打算下午去廣州華僑醫院看病,她拿出智慧型手機。 這次廣州華僑醫院實現的智能「微醫院」,除了以往的預約掛號外,還可以提前4小時實現當天掛號、支付掛號費、取報告單等多項功能。廣州華僑醫院門診辦陳超主任說:「我們希望患者能以較快的時間實現就診,減少排隊次數,把時間還給患者,一是不浪費時間,二是整個醫院的流程和分流得到改善,提高門診患者滿意度。」
  • 紅二村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坐診居民看病更方便
    今年以來,他們專心致志打造精品中醫館,設立中醫健康文化牆;大力宣傳中醫文化;推行中醫上門服務;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服務,轄區居民感到看病尤其是看中醫越來越方便了。    變「坐堂看病」為「上門服務」    在紅二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記者看到幾位患者在此就診,打針輸液的,取藥煎藥的,留觀待查的,人來人往。幾位來看病的大媽,你一言,我一語與記者聊了起來。
  • 河北省上線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服務平臺 助力海外抗疫
    (抗擊新冠肺炎)河北省上線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服務平臺 助力海外抗疫中新社石家莊4月21日電 (李曉偉 黃歆堯)由河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河北省中醫院聯合主辦的「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服務平臺」21日正式上線。
  • 上千病人上訪要求看病,海南中醫「小濟公」太難了!
    前幾天一位讀者留言讓我關注一位海南農村赤腳中醫黃海濤面臨的處境和他的來自全國各地癌症病患者和家屬的呼籲,意思是讓我們共同關注和呼籲,傳播來自患者的呼聲,為好中醫吶喊!所以也請各位參與!
  • 發掘廣州歷史建築:東山華僑房 落葉歸根情
    發掘廣州歷史建築:東山華僑房 落葉歸根情   有文物保護人士指出:「在20世紀20年代以個人名義建造紀念樓保留至今,目前在廣州罕見。之所以命名為『平正紀念樓』,是建造者希望子孫永遠記住祖輩曾經的辛勞。這棟老房子是華僑為國貢獻的縮影。」
  • 出國看病市場或達10億元 海外醫療諮詢公司爆增
    有數據顯示,每年赴海外就醫的人次已突破6000萬。2016年中國海外醫療服務市場規模達7.3億元人民幣,預計2017年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未來3-5年,海外醫療服務市場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在這一趨勢下,一種專門提供跨境就醫服務的產業吸引了眾多資本。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大約存在近千家海外醫療健康公司。  A 赴海外就醫人次一年超6000萬?
  • 出國看病,選擇海外醫療轉診機構有技巧
    據了解,由於中國醫療水平有限,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出國看病,選擇海外醫療機構。但是因為他們尋找的轉診平臺經驗少,翻譯能力低,從而造成出國看病難的現狀。     可能你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何要慎重選擇海外醫療轉診中心?首先,正規的海外轉診中心與國外權威就診機構合作,可以提前為你預約目的醫院,讓寶貴的時間節省下來,讓你儘快接受到尖端的治療技術。
  • 看病選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有用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罵中醫?
    我們小時候就知道有醫院和醫生,生病了就去醫院找醫生看病,但是絕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醫院醫生還有中醫西醫之分。新冠肆虐,戰勝病毒,國家是動用中醫西醫一起上的!中醫,是指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醫學,是根據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出來的醫學體系。
  • 體驗針灸按摩藥膳 北京向海外推出中醫養生遊
    日前,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舉辦新聞發布會,首次向廣大海內外遊客推出了7條中醫養生旅遊產品。   ?中醫藥資源變身旅遊產品   此次推出的7條中醫養生文化遊線路,由國旅、中旅、中青旅、康輝、凱撒、攜程6家旅行社設計推出,既有突出中醫藥文化的主題遊,也有涵蓋北京經典景點的綜合遊。
  • 海外華僑華人戰「疫」記:貨物上飛機,心終於放下來
    來源:中新網中新社蘭州2月2日電和泰國員工挨家挨戶尋貨後,連夜將47箱口罩重新拆裝壓縮至32箱,尋找中國遊客「人肉帶貨」……回想起從泰國向全國各地運送口罩的經歷,在電話那頭的泰國華人虎炎有些哽咽,「把所有的貨都送上飛機
  • 常德中醫瑞士顯身手憑几根銀針在國外「圈粉」
    陳正華與前來看病的當地居民合影。紅網常德站7月17日訊(記者 鄭江暉)一根細小的銀針就能活血化瘀,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舒筋健骨……這一切聽上去很神奇,卻是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針灸推拿門診主治醫師陳正華的拿手好戲。2011年至2017年間,一手針灸推拿功夫使得「出神入化」的他,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兩次選派駐瑞士工作四年。
  • 問止中醫人工智慧聯盟」打造中醫診所加盟新模式
    醫生短缺又是行業的一大難,名老中醫資源高度稀缺,有名老中醫的機構是「富了和尚窮了廟」,沒有名老中醫的機構更是很難吸引到顧客。第三大難是管理:人力成本高、工作流程亂、營銷水平低,這些管理問題又構成了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居高不下的成本。
  • 廣州以後醫院名中醫可以開私人診所,你會去嗎?
    看病難,並不是真正給醫生診斷病情的時候難,而是掛號難。為了能掛一個專家號,有些患者都是提前排隊在醫院門口等待,但這並不是最離譜。記得前幾年,心軒帶一位朋友去中山眼科醫院看眼睛,為了能掛到一個號,已經是半夜趕過去了。
  • 中國赴義大利中醫專家胡旭:為華人華僑網上問診 將和意方分享中醫...
    北京時間3月21日早上9點,廣州日報記者連線上了正在義大利米蘭進行援助的我國專家,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中醫師胡旭。這個時間,是義大利當地時間的深夜,胡旭結束了又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剛剛準備休息。
  • 中藥打粉曾是藥店標配 緣何現在「關多開少」?
    中藥打粉悄然流行的原因劉大媽告訴記者,聽幾個老鄰居說吃三七可以活血、調養身體,就上網買了半斤,她打算打成粉後衝牛奶或者加入核桃粉一起喝。記者了解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上班族及退休在家的老人更注重食療養生問題,不少人喜歡將買來的中藥粉碎後直接衝水喝,或裝入膠囊裡,以便於隨身攜帶。
  • 來西安看病被「醫託」忽悠到容大中醫館 35天中藥花費4561元
    妻子患重病需要手術,為確診來西安交大二附院檢查,卻被醫託忽悠到容大中醫館,在沒有任何檢查,只是簡單問詢後,醫生便開了35天中藥,花費4561元,並稱藥到病除不用做手術。
  • 海外疫情暴發,華人中醫自製防疫「小妙招」守護當地華人健康
    海外疫情日益嚴峻身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們怎樣渡過難關?本周《華人故事》將為你講述兩位海外華人的抗疫故事德國疫情大暴發,華人中醫自製防疫「小妙招」,為當地華人守護健康今年3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快速蔓延,德國已經成為了疫情重災區,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