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宋莉萍 唐麗娟)「我是專門從美國回來看病的。」走進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名中醫張忠德教授的診室,77歲的美國華僑馮伯開門見山,「我被疾病折磨快2年了,可以加個號嗎?」
馮伯和「德叔」的故事就此開始。近日,記者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見到馮伯時,他的病情已大為好轉,「經過教授一個多月的診治,我覺得自己好像換了一個人。」
馮伯為何專程「打飛的」回國看病?中醫為何吸引海外「粉絲」?一起來看看馮伯和「德叔」的故事。
胸悶、氣喘久不愈,他決定回國看病
胸悶、心煩、咳嗽、站立不穩、走路喘氣、睡不著覺……從前年開始,馮伯就出現了多種不適。他在美國的家庭醫生認為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做了心電圖、血壓等多項檢測,都沒有發現問題。但上述症狀如影隨形,且越來越重,但專科醫生並不主張用藥治療,只能繼續觀察。
「我當時覺得仿佛大難臨頭,終日惶惶不安,連睡眠也出現障礙。」就在馮伯感到煩悶時,今年初,他在美國出版的《僑報》上看到一名義大利僑胞專門坐飛機回國看病的故事。馮伯覺得那位病人的情況與自己病症相似,有「同病相憐」之感,於是決定回國找張忠德醫生看病。
回國的航班長達10多個小時,77歲高齡值得這樣折騰一趟嗎?馮伯的祖籍在廣東,家人對中醫也十分信任,都支持他的決定。然而千裡迢迢落地之後,他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難——掛不上號。
「我要去找張教授,希望獲得一次面診的機會。」4月19日一大早,馮伯就在診室外守候,等到張忠德下午開診時,他幾乎第一個走進診室,這就是馮先生與被患者親切地稱為「德叔」的張忠德的首次見面。經過詳細的望聞問切,張忠德給出了與其他專家幾乎完全不同的診斷:是呼吸系統的疾病,並根據患者症狀,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給患者開出了處方。
回家當晚,馮伯就煎上了中藥。一周下來,他的身體就感覺輕鬆了不少,「真有點神。」服藥一個月後,他感覺「仿佛換了一個人」。
為什麼效果這麼好?張忠德介紹,患者剛來時,有胸悶、呼吸不暢、情緒焦慮等表現,經過問診和檢查,考慮因受寒遷延導致肺腎陽氣不足,由於症狀反覆又引起肝氣鬱結,導致焦慮驚恐的情緒產生。辨證準確後,再對症下藥,病情自然就好轉了。「對風溼、哮喘、慢阻肺、痛風、失眠和更年期症候群等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醫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廣東中醫藥「走出去」
像馮伯這樣專門「打飛的」回來看病的患者並不少,當問及為何選擇回國治療時,馮伯說:「我相信中醫,相信張教授,祖國的中醫藥療效讓人信賴。」
他介紹,中醫藥在美國其實也挺常見,在他生活的紐約的超市、小藥房裡都有中藥售賣,也有西醫院開展了如拔火罐、針灸等中醫傳統療法。在海外看中醫的雖然還是華僑為主,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西方面孔。
近年來,廣東中醫藥的腳步也不停走向海外。張忠德回憶,在省僑辦、省中醫院的組織下,從2010年至2017年,連續多次舉辦了「南粵文化海外行妙手仁心慰僑胞」活動,省中醫院多名專家,去到秘魯、智利、美國、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紐西蘭等,遍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近40個城市,進行相關講座與義診。
有一次,在海外「粉絲」們的熱情呼籲下,張忠德原本計劃1個小時的講座延長到了整個下午,講座後「粉絲」們還圍著提問。在美國和加拿大交流時,團隊還收到了駐外使領館對中醫文化交流的感謝信。
「海外也保留著很多中醫精華,我們都是雙向交流。」張忠德說,在交流時發現的海外中醫「一技之長」,也會引進回國試用。希望通過更多的交流與推廣,讓中醫藥的發展之路走得更寬更穩。
「我們把對外交流作為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內容,廣東正日益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此前曾在採訪中指出,目前,我省中醫藥機構與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機構建立了長期的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合作關係。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全省中醫藥機構向境外居民提供中醫藥服務收入增長了317%,為我省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徐慶鋒表示,今後要繼續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