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裝甲和巨大的艦炮曾是海洋霸權的代言。不過當艦載機與航母出現後,人類海戰進入超視距立體攻防的時代——
航母,決勝於千裡之外
導 讀
上回說到在馬漢海權論的推動下,威風凜凜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成為海戰「雙雄」。不過,隨著航母的誕生和成熟,海戰迎來新的革命。能攻善防的艦載機讓航母的攻擊距離延伸到千裡之外,使其成為有史以來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海上「移動堡壘」。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海上「移動堡壘」破繭成蝶
20世紀初,飛機的發明迅速推動軍事變革。1909年,法國人萊門特·艾德爾首次論及飛機在軍艦上的起降問題,指出載機艦需具備飛行甲板、升降機、機庫和島式上層建築。
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家尤金·埃利駕機從輕巡洋艦「伯明罕」號上起飛。次年1月18日,他駕機成功降落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為航母誕生創造了條件。
英國不甘落後,隨後完成了飛機在艦上的起降試驗,並迅速推動對航母的研究。初期,英國和別國一樣,青睞水上飛機母艦,但發現作戰性能不佳。隨後迅速轉向研發艦載機直接從艦上起降的航母。
1917年起,英國先後拆除了巡洋艦「暴怒」號的前、後主炮,分別加裝飛行甲板,實現飛機起降互不幹擾。一年後,英國改裝客輪「卡吉林」號,鋪設全通式甲板,設置機庫,現代意義的航母基本成型。
不過,由其他船改裝的航母航速低、載機少。為此,各國開始設計製造專業航母。1922年底,日本海軍接收了世界首艘專門建造的航母「鳳翔」號。航母終於破繭成蝶,成為獨立艦種。
一戰結束後,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各國紛紛把超規戰艦改裝為航母,並且全通式飛行甲板、攔阻索、升降機、島式艦橋成為標配。二戰爆發前,各國服役和在建的航母數量激增,但受限於戰略轟炸決定論和大艦巨炮主義,戰列艦依然佔據主導地位。航母的時代,即將在二戰中到來。
艦載機威震塔蘭託
1918年7月19日,英國「暴怒」號航母的艦載機成功炸毀德軍的2艘「齊柏林」飛艇,取得固定翼艦載機的首勝。不過,此戰並未引起足夠重視。直到二戰中英軍夜襲塔蘭託,才讓航母揚眉吐氣。
塔蘭託港地處義大利半島「腳後跟」,是天然良港。意艦隊在此可以隨時攻擊地中海中的英國艦船。摧毀塔蘭託港內的意海軍主力,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便成為英海軍的必然選擇。
與意海軍相比,英地中海艦隊的實力遜色很多,只擁有2艘航母,但掌握著海上制空權的優勢。為此,英軍司令坎寧安制定了以航母為核心的空襲計劃。
1940年11月6日,英海軍編隊從亞歷山大港起航。11月11日18時,「光輝」號航母抵達出擊陣地。20時35分,第一波艦載機升空,在夜幕掩護下飛赴塔蘭託港投彈。緊接著,第二波艦載機升空再襲塔蘭託。此戰英軍以損失2架飛機的代價,擊沉義大利戰列艦1艘,重創2艘,擊傷巡洋艦、輔助船各2艘,使意海軍元氣大傷。
空襲塔蘭託開創了航母艦載機夜間攻擊敵方港口的先河,展示了艦載機攻擊艦艇的強大威力,刺激各國更深入地研究航母的建造和運用問題。
珊瑚海首演航母超視距對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航母編隊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不久,日軍航母艦載機輕鬆擊沉英遠東艦隊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此役標誌著海軍航空兵成為現代海戰的主力。5個月後,史上首次航母對決在珊瑚海打響。
1942年5月,日軍集結3艘航母、7艘重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決定奪取紐幾內亞島的莫爾茲比港和索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以切斷美國通向澳大利亞的海上交通線。截獲日軍情報後,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命令由「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航母,以及5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的第17特混艦隊奔赴珊瑚海迎敵。
5月7日,「列剋星敦」號航母發現日航母編隊,艦載機搶先發動攻擊。日本「祥鳳」號航母被13枚炸彈和7枚魚雷炸沉。第二天,雙方艦載機展開猛烈廝殺。美艦載機重創了日軍「翔鶴」號和「瑞鶴」號兩艘航母。日艦載機擊沉了「列剋星敦」號,重創了「約克城」號。
珊瑚海海戰的作戰距離超過了目視距離和火炮射程,是史上首次超視距海戰,使戰列艦重炮製勝的海戰模式走向衰亡。在隨後的中途島、馬裡亞納等海戰中,航母成為中流砥柱。
二戰的血火歷練,讓航母成為海軍實力的象徵。時至今日,航母依然是「海上霸主」,並在越南戰爭、馬島戰爭、海灣戰爭中大放異彩。而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燈光助降裝置、核動力等發明,讓現代航母更加完善。不過,隨著飛彈等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的興起,海戰又會發生哪些變化?請看下回分解。(劉徵魯)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