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廣闊的生鮮超市行業潛入一隻大鱷。擁有從田間到餐桌完整安全蔬菜產業鏈的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集團」)悄然在北京開出3家生鮮超市。北京首農食品經營中心書記、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付以彬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到2020年,首食生鮮連鎖超市計劃在北京市建立50家,理想狀態是100家。目標是在連鎖超市排名前三位。超市爭相加碼生鮮,相比之下,首農集團此前的流通經驗幾乎是空白,全產業鏈優勢能否撬動生鮮超市行業變局,現在還難下定論。
打平價安全牌
位於海澱區的中關村海中農貿市場在「農改超」下,將由首農負責改造為「首食生鮮」海中店,主要經營鮮活農產品,採取自選、統一收銀的經營模式,專營生鮮超市,其營業面積和商品的品種將佔超市的80%以上。
首食生鮮連鎖超市主打「安全」牌。在付以彬看來,普通市場和大型超市依然無法解決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首食生鮮通過「基地統管」、「封閉供應鏈」、「直供」等模式,減少流通中間環節,實現生鮮農產品的安全、不加價。「首食生鮮採用平價策略,價格不比周邊超市商品高,但更安全。」付以彬表示,首食生鮮連鎖超市是首農集團從生產型企業轉型成生產流通型企業的渠道之一,與其他社區網點將在首農安全農產品渠道建設中起到核心作用。在北京、河北、山西、山東、廣西、海南等地建有標準化蔬菜基地,全產業鏈優勢是首農進軍流通領域的資本,尤其是在生鮮的命門食品安全方面。
「富二代」的冒險
首食生鮮項目隸屬於北京首農食品經營中心,後者屬於首農集團下屬的專業生鮮產品和食材配送公司,首農食品經營中心有北京首農物流有限公司、北京首農商業連鎖有限公司、北京三元梅園乳品有限公司、天津港首農食品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和山東濟南生態農場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
其中,首農物流主營業務集中在「首食生鮮」超市以及「首農生活」社區網點的合作運營以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現農產品「交易電子化、物流和資金流分離化」的「網際網路+」創新模式。在實體連鎖店之外,首農集團在2016年初建設完「首農生活」電商平臺,「首農生活」微信商城、「首農生活」App等布局。
付以彬認為,年輕一代更加樂於在線上購買生鮮,但預計到2020年,北京的生鮮消費市場仍以線下為主,佔75%-85%的市場份額。首食生鮮已開業3家店,每家超市平均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蔬菜、水果、肉蛋等生鮮區域佔總面積的約2/3以上。據了解,首農旗下還有首農生活社區自營、加盟店近10家,與首食生鮮相比,首農生活屬於社區小店,經營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但是付以彬稱,這類小店效果不好,會陸續關掉。
付以彬稱,首食生鮮連鎖超市主要服務於周邊居民,首農物流計劃到2020年底在北京建成100家首食生鮮連鎖超市,面積在500-2000平方米之間,在50家新門店的目標中,包含新建也包含被改造的傳統菜市場。
首食生鮮連鎖超市是典型的「富二代」。三元、八喜、丘比、華都等品牌都屬於首農集團,截至2015年12月底,首農集團的經營性資產達到了638.98億元,營業收入約為350.28億元,利潤總額達10.22億元。作為直接操盤首食生鮮項目的首農物流,在北京市內有多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形成安全農產品配送體系。
但是首農集團之前在流通領域並未涉及太多,這將是它的軟肋,也是從生產型企業轉型生產流通型企業面臨的共同門檻。如北京二商擁有眾多品牌,如六必居、王致和、月盛齋、白玉和宮頤府等,2005年曾設10家社區零售店「北京二商食品店」。但僅過了一年時間就先後被「調整」。2012年再次試水零售終端,將旗下兩家零售門店開進社區並計劃陸續開30家。不過目前無明顯進展。
尚存盈利壓力
如果將2015年9月首農聯合益民市場進行「農改超」後的菜市場視為首食生鮮第一家門店的話,那麼在其之前,北京實體連鎖領域尚無真正生鮮超市品牌。「生鮮產品一直是北京消費品市場中最重要的品類之一,同店重複購買率更高,60%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生鮮時交叉購買其他零售品類,是最有效的引流武器。」付以彬計劃,在北京市建設100家生鮮連鎖超市,全面建成後「首食生鮮」連鎖超市預計排名在前三位。
不過,如今不僅各大超市紛紛加碼生鮮,不少生產商、供應商也先後入局。此前,位於朝陽區石佛營路的京客隆社區超市被改造成了「京捷生鮮」,嘗試生鮮超市業態;北京西部的海澱區也多了幾家超市發的生鮮超市,定位在200-500平方米為主,面向家庭化消費;香港回歸19周年之際,供港生鮮全國首家門店在朝陽區山水文園附近開業,並計劃10月前以加盟方式在北京城區開50家實體店;新發地旗下的生鮮超市也將於下半年在豐臺區開出首店,試點成功後在社區開3-4家生鮮超市。
「生鮮店做好不容易。」超市發總裁王增慶曾表示,從超市的經營和管控來看,技術要求高。除控制好進貨、售賣、促銷等前臺工作,後臺也需要基地、供應鏈、物流配送、標準化等一系列支撐。零售業內人士表示,有規模支持和成本優勢,生鮮超市才能找到生存點。生鮮品類毛利低、損耗大,傳統超市一直以生鮮帶人氣、日用百貨類商品賺利潤,一般情況下,生鮮綜合毛利在15%以下,而日用百貨類可達30%以上,將生鮮單獨運營,盈利壓力不小。 北京商報記者 邵藍潔/文 李烝/制表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