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被世界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曾是世界上最為耀眼的人類文明。埃及帝王被人們稱為是「法老」,全部由男性擔任,不過事情總有例外,在埃及的歷史上,真的出現過一位「女法老」,她的事跡堪稱傳奇。更有趣的是,這位女法老的兒子也同樣出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有一個成語叫做「牝雞司晨」,意思是母雞代替公雞鳴啼,代指女性竊權亂政。在中國的歷史上,牝雞司晨的例子有很多,如西漢呂后,清末慈禧等等,不過真正意義上取代男性的女子,當屬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她在位期間,朝廷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昌盛,是古代歷史王朝中少有的盛世,雖然後人對武則天以女性身份執政頗為反感,但是卻承認其本身的文治武功。
一直以來,武則天都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公元624年-705年),不過該說法真的不正確,因為在世界歷史中,第一位女皇帝出現在古埃及。這位埃及女皇帝被稱為女法老,她的名字叫做哈特謝普蘇特,(公元前1479年—前1458年)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
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后唯一的孩子,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孫女。從哈特謝普蘇特兒時起,父親圖特摩斯一世便時常感慨,自己應該生下一位男孩,以便繼承自己的王位,這也給哈特謝普蘇特帶來了很大的動力,野心勃勃的她,立志要成為埃及帝國的法老。隨著圖特摩斯一世的去世,王位被傳給了他的侄子圖特摩斯二世,而哈特謝普蘇特也被迎娶(埃及王室流行近親結婚,目的是保持血統純正),成為了王后。不過圖特摩斯二世體弱多病,根本無心處理國政,只能將一切託付給哈特謝普蘇特,這也讓她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軍隊和勢力。
圖特摩斯二世在幾年之後病亡,由其子圖特摩斯三世繼位,因其年齡幼小,由哈特謝普蘇特代為執政。如此一來,圖特摩斯三世雖有法老之名卻無法老之實,只能生活在繼母強勢的陰影與恐懼之下。時間一天天過去,隨著圖特摩斯的逐漸長大,他也到了親政的年齡,可哈特謝普蘇特並沒有將大權及時歸還,而是隨便找了一個藉口,將圖特摩斯三世發配到了偏遠的邊疆。
哈特謝普蘇特再也沒有了顧忌,在僧侶與祭司的鼓吹之下,以太陽神阿蒙之女的身份繼任國王,成為了古埃及歷史上第一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在位期間,著力穩定國內的政治形勢,加強了埃及與鄰國的通商貿易,令國內經濟一度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不過礙於眼界與政治觀念的不同,她終止了埃及對外的擴張計劃,令埃及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出現動搖。
哈特謝普蘇特的統治維持了22年,隨後她的政權就被推翻,因為圖特摩斯三世突然歸來了。史書中並未提及哈特謝普蘇特是如何將王位丟掉的,但是史學家推測,出現此種狀況的原因,很可能是她過於低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能力,圖特摩斯三世經過運作,取得了一部分軍權,取得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最後成功上位。
成功奪取了王位的圖特摩斯三世,並不是一位平庸的君主,相反,他還是一位埃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埃及帝國名副其實的締造者。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立的帝國,是古埃及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是一個最鼎盛的朝代。他對內實行集權統治,對外積極擴張版圖,徵服了地中海東岸的迦南與敘利亞地區,令埃及完成了由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華麗轉變,正是因為如此,圖特摩斯三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之一」。
圖特摩斯三世統治後期,他一直致力於抹掉哈特謝普蘇特的統治痕跡,不但命史官將關於哈特謝普蘇特的記載盡數銷毀,而且連壁畫、雕刻內容也全部刻意抹掉,不想讓後人知道她的存在。正是因為如此,在圖特摩斯三世奪回政權時,哈特謝普蘇特的下落也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沒有人知道她究竟去了哪裡?是被流放到了異地?亦或是被奪權的兒子處死?沒有人知道答案。
在1903年時,考古學家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他們在帝王谷的一座墳墓之內,找到了兩具棺材,其中一名女性木乃伊的屍體非常惹人注目,因為她的右臂被彎曲的放在了胸口,而該姿勢正是古埃及法老被製成木乃伊後的專屬動作。與此同時,另一座墳墓中也出土了一個黃金製成的小盒子,小盒子內的碎骨,被認為是哈特謝普蘇特的牙齒。通過對木乃伊牙齦的缺失處形狀與牙齒外緣對比來看,二者之間基本吻合,而DNA檢測結果也表明,牙齒正是屬於該具木乃伊,繼而確定了屍體的主人正是哈特謝普蘇特。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考古學家尚未找出她的死因,這就成為考古界一個待解的重大謎團。
無論是中國的武則天,還是古埃及王朝的哈特謝普蘇特,她們雖然被當時主流的男權社會所抨擊,但是卻完全不能否認二人對王朝的重要功績。不同的是,武則天的幾個兒子都相對軟弱,而哈特謝普蘇特的兒子卻強大無比,也許她將繼子流放到邊疆的雷霆手段,讓其得到了鍛鍊,艱苦的環境,最後將圖特摩斯三世磨練成了一隻雄鷹,這個事兒就不是我們知道的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