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聯手「悟空」 已探測約86.9億個高能粒子

2020-12-18 南報網

2020-10-14 10:19圖文來源: 科技日報

過去的幾天,當全國上下都在慶祝國慶、中秋佳節時,天上那隻「猴子」依舊奔跑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忙忙碌碌。而500公裡之下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悟空」號科研團隊,在首席科學家常進院士的帶領下也沒閒著,正在深入分析宇宙線和伽馬射線數據。

從2015年12月20日接收到第一幀數傳數據,至2020年9月30日,「悟空」號衛星已在軌飛行1746天,完成了全天區的第9遍掃描,共探測並處理了約86.9億個高能粒子。

「『悟空』號的設計壽命為3年,目前探測器及衛星平臺運行狀態良好,已於2019年1月正式進行首次延壽運行,為期2年。基於悟空號目前優異的工作狀態,有望於2021年1月再次延壽運行。」團隊負責人之一、範一中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

「悟空」的使命是尋找宇宙暗物質。科學家推測,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佔26.8%。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它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波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人類探測暗物質的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撞機探測,主要有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二是在地下進行的直接探測,我國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中正在開展相關實驗;三是間接探測,主要在空間進行。

「悟空」衛星就是採用第三種方式。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能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布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目前,國際上有三個著名的暗物質探測器,「悟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空間探測器。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於密雲、喀什、三亞的三個數據接收站,每天要接收它回傳的約16G數據。而「悟空」號科研團隊就是要從日積月累的海量數據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早在2017年,「悟空」號科研團隊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確測量的太空中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2019年,團隊再次公布了對質子宇宙射線能譜的精確測量結果,發現能譜上存在一處新的結構。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是鄰近某宇宙射線源的印記。

目前,「悟空」號科研團隊正開展氦核宇宙射線能譜分析。「我們發現氦核能譜也存在類似質子譜的拐折結構,這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宇宙射線起源這一世紀謎題提供了重要數據。」紫金山天文臺袁強研究員告訴記者。

此外,「悟空」號團隊還在伽馬射線數據中搜尋暗物質信號,並正積極推動下一代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甚大面積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VLAST)」的關鍵技術攻關。

相關焦點

  • 「悟空」號發布最新成果,開啟揭秘宇宙線起源的關鍵一步
    9月28日,「悟空」號國際合作組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布有關宇宙線的最新成果——通過對高能段宇宙線質子的精準測量,在約14TeV(TeV為能量單位,即萬億電子伏特)處發現一明顯「拐折」。  「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認為宇宙線模型更趨於一條平滑的『直線』。」
  • 「悟空」每天傳回約20G數據
    據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 在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升空約一個月後,科學家們正在加緊為「悟空」調製出能測量宇宙高能粒子的精確「尺子」。 中國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說,衛星已經採集了一億多個高能粒子。目前衛星科學應用系統團隊正加緊開展標定工作,他將標定比喻成打造一把精確的尺子。
  • 公眾科學日|本周末雲遊紫金山天文臺,天文科普盛宴雲端開啟
    交匯點訊 5月23、24日是第十六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開啟「雲遊紫金山天文臺」活動,探訪「悟空」老家、探秘太赫茲「芯」、探究太陽系奧秘……多場活動與您相約雲端。紫金山天文臺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1950年5月20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 「悟空」服役期再次延長
    新華社南京12月17日電(記者王珏玢)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科研團隊17日宣布,鑑於衛星運行情況良好,項目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再次將其「服役期」延長1年。  截至17日,「悟空」已在軌運行1827天,繞地球飛行27822圈,共探測宇宙射線粒子93.6億個。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它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原定工作期限3年。此次已是「悟空」第二次「延壽」。
  • 「悟空」服役期再次延長1年
    據新華社南京12月17日電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科研團隊17日宣布,鑑於衛星運行情況良好,項目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再次將其「服役期」延長1年。 截至17日,「悟空」已在軌運行1827天,繞地球飛行27822圈,共探測宇宙射線粒子93.6億個。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
  •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已發布,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獲悉,報名截止日期: 2016年12月31日。詳情如下:  201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人才招聘啟事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位於江蘇南京,於1950年5月建成,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招聘信息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招聘信息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位於江蘇南京,於1934年9月建成,其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
  • ...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針對無數天文愛好者們提出的「為什麼要離開地表,去往空間探測太陽」、「如何與太陽保持安全的探測距離」、「探測太陽的實際價值」等問題,A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甘為群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解答。
  • 黃金周「加班猴」:「悟空」和「師傅」們的600多個日夜
    這說法放在「悟空」和他的「師傅們」身上可是貨真價實的。10月7日,國慶長假的歡騰還在持續,距地球500公裡以外,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已經進入巡航宇宙的第652個工作日。截至7日這一天,這隻中國造的「太空猴」,已經繞地球飛行9680圈,探測宇宙粒子34億個。「悟空」已經能在浩渺的宇宙空間日行60萬公裡、睜開火眼金睛「抓捕」暗物質,全賴背後一群科研人員每天360度無死角保駕護航。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嫦娥四號在月球表面探測到太陽高能粒子
    嫦娥四號在月球表面探測到太陽高能粒子 光明日報 | 2020-12-24 08:53:42 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2月22日5時和21日19時22分完成第25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紫金山天文臺舉辦2019年公眾科學日活動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本部和青海觀測站、青島觀象臺舉辦2019年公眾科學日活動,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  青海德令哈:5月19日,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在德令哈市天文科普館舉行主題為「科技強國,科普為民」的科普活動,現場擺放天文科普展板,架設科普望遠鏡,並配備天文科普講解員,德令哈市第二中學的老師、家長和學生,以及德令哈市民與旅遊者參加活動。
  • 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12月17日8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中新社記者 張素 攝   視頻: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成功發射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酒泉12月17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17日在酒泉成功發射,一時間「暗」成為熱搜字。記者採訪相關專家,解析這顆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 首次確認37億光年外「幽靈粒子」源頭,引力波後又一重大天文事件
    如果你伸出你的拇指,每秒都會有 1000 億個中微子通過你的指甲。但自 100 多年前首次被發現以來,中微子一直是一個謎團:科學家對這種粒子的來源十分困惑。它們就像飄散在空間中的「幽靈」,沒有人知道它們為什麼在空間中,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幽靈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在中國第一的天文臺俯瞰金陵|紫金山天文臺記遊
    說起天文臺,總覺得神秘又神奇。五一期間,我們帶孩子前往紫金山天文臺。久聞大名,卻一直未能得見。與其說是出遊,不如說是一次天文朝聖之旅。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人自己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兩顆小行星 以院士名字命名
    中新網南京9月20日電 (齊琦 朱曉穎)20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給南京大學發去兩封賀電,祝賀國際編號為「185538號」和「185640號」小行星分別以南京大學兩院士名字命名,小行星名字分別是「方成星」和「孫義燧星」。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所發現小行星命名為宋健星
    昨天,這顆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發現的小行星有了一個中國名字——宋健星。至此,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已有約120顆以中國人名、地名、機構等命名的小行星。現場這是分給我的一枚小紅花「何梁何利基金會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合謀』分給我一枚小紅花」,在昨天的命名儀式上,今年83歲的兩院院士宋健笑意盈盈,對於得到這份殊榮,他高興得像個孩子。
  • 紫金山天文臺獲得第二屆全國深空軌道設計競賽優勝獎
    全國30餘支隊伍報名參賽,紫金山天文臺代表隊(季江徽、夏炎和盧濤)、南京大學和紫金山天文臺(孫榮煜)聯合代表隊同獲優勝獎。這次大會是由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聯合主辦,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具體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