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2020-12-15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12月17日8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中新社記者 張素 攝

  視頻: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成功發射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酒泉12月17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17日在酒泉成功發射,一時間「暗」成為熱搜字。記者採訪相關專家,解析這顆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若明若暗:預示著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暗物質是什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的解釋是「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最早「發現」暗物質的是瑞士天文學家茨威基。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隨後的宇宙觀測結果逐漸驗證該觀點的可信性。

  由於暗物質等新發現動搖了已有理論假設,人類如今依然面臨「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一難題。根據最新天文觀測結果,宇宙被分為普通物質(5%)、暗物質(26.8%)、暗能量(68.3%)。

  「了解暗物質的性質,對於我們理解宇宙中星系、星系團等如何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說。另一方面,人類雖已面向普通物質建立了標準模型,「暗物質是目前最明確的突破了標準模型的觀測現象,將帶我們走進基本粒子更深入細微的結構」。

  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內的學者認為,當前物理學面臨的狀況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時類似,暗物質便是一個關鍵突破口。

  暗送秋波:三種探測方法互為補充

  科學家稱,雖然從未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這種物質,但卻發現了由於這種物質的引力作用對於其他可見的物質運動的影響。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項目組成員馮磊介紹,支持暗物質假說主要觀測證據之一是旋轉曲線,「漩渦星系的吸引力所需質量遠遠超出觀測到的物質總量,由此推斷另外一種物質存在」。而宇宙線在通過大質量的物質周圍時發生偏轉,在子彈頭星系團發現導致光線發生偏轉的地方沒有「看得見的物質」,也是暗物質存在的旁證。

  目前探測暗物質粒子方法大致有三種。第一是已知標準模型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相互作用的直接探測,比如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第二是標準模型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暗物質,比如歐洲DAMA團隊、美國LUS團隊和中國四川錦屏團隊。第三是暗物質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相互作用的間接探測,比如放置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日本量能器電子望遠鏡、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常進說,這三種方法互為補充、互相印證。「如果在太空找到一種暗物質粒子,而它的質量超過現有加速器的能量上限,意味著必須再提高加速器能量」。

  柳暗花明:打開窗陽光就會照進來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暗物質如何影響普通物質,模擬其引力效應,對其性質有了初步推斷,比如電中性、密度小、速度快,測算暗物質粒子每秒運動速度為220千米,應來自於宇宙大爆炸並播下宇宙絲狀結構的「種子」,其分布可能不均勻等。

  「由於人們不了解暗物質,不得已稱它們『暗』。一旦發現了它們是什麼,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賦予新發現粒子很多名字。」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

  不過,暗物質究竟何時發現仍難以估計。常進說,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將尋找暗物質粒子湮滅或衰變產物,但湮滅必須積累到一定程度,或是儀器靈敏度足夠高時才有可能發現,也無法使用單一標準衡量「觀測到什麼就表明是暗物質」。

  「探測器是一個望遠鏡。一旦正常工作,相當於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陽光就會照進來。」常進說這扇窗將會看到清晰的物理構成,必然逮到許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順利完成、發射、運行也標誌著中國正式加入到空間科學探索的大國行列。(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中國,衛星,悟空,暗...
    如果您曾經對暗物質感興趣,並去看相關文章,就會看到,網友們對暗物質的評論可謂是五花八門,甚是精彩:也許要用中國的陰和陽才能解釋暗物質;以前說有以太,後來說以太不存在,現在又說有暗物質,不就是以太換個名字麼?暗物質會不會是更高維度世界的某種能量對我們四維世界的影響?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如果中國發現了暗物質,可以說,這是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對人類科學做出的最有份量的貢獻。強調一下這裡的詭異,暗物質不發生電磁作用,意味著可見光、紅外線、X光、雷達波等等都無法探測,但這貨卻實打實與實物粒子發生了碰撞,典型的「看不見卻摸得著」,這事在我們這兒俗稱「見鬼」。這套路算比較高端了,暗物質目前連影子都沒有,所以不太高端的間接測量也備受熱寵。
  • 紫金山天文臺聯手「悟空」 已探測約86.9億個高能粒子
    而500公裡之下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悟空」號科研團隊,在首席科學家常進院士的帶領下也沒閒著,正在深入分析宇宙線和伽馬射線數據。從2015年12月20日接收到第一幀數傳數據,至2020年9月30日,「悟空」號衛星已在軌飛行1746天,完成了全天區的第9遍掃描,共探測並處理了約86.9億個高能粒子。
  • 錦屏地下實驗室裡「熊貓」探測暗物質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成都1月27日電 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地下2500米處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一隻「熊貓」正茁壯成長。它不會耍寶賣萌,卻在窺視宇宙「幽靈」——暗物質。
  • 暗物質「颶風」,一場銀河系的大餐,這是觀測它的好機會?
    一個遠距離星系碰撞的影響可能很快幫助我們找到一種神秘的粒子。圖解 :太陽系和地球各種各樣的暗物質探測器將體驗額外的暗物質以比「傳統的」暗物質快特別多的速度運動。全天天體物理學卓越中心(CAASTRO)我們的太陽系正在通過一個被銀河系吞食的星系,這提升了我們探測到暗物質殘留的可能性。
  • 「深地液氙暗物質、中微子探測」 國際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四川...
    2020年12月1日-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李政道研究所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承辦的「深地液氙暗物質、中微子探測」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dark matter detection and neutrino physics with deep underground
  • 科學家提出外星人可能隱藏在暗物質中,或者已經與自然融為一體
    》暗物質是科學家對宇宙進行觀測時,推測存在的一種物質。因為按照正常的萬有引力規律,銀河系的可見物質只能提供1/5的引力。而且,暗物質的數量遠遠超過可見物質,整個宇宙中暗物質和可見物質的比例是5:1。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沒有定論!》關於暗物質有一個模型認為它是一種在一維上振動的粒子,被稱為軸子。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英國學者:新發現的「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間形成了暗物質。科學家通過天文觀測和科學計算得出結論稱,宇宙中普通物質佔約4.9%,暗物質佔約26.8%,暗能量則佔約68.3%。儘管暗物質的數量比普通物質多,但科學家歷經數十年仍未探知到其物理起源。雖然無法直接看到,但它通過引力與可見物質(如恆星和行星)間相互作用,讓科學家證實了它的存在:暗物質由不吸收、反射或發射光的粒子組成。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在重的一端,他們認為宇宙中不可見的物質可能會聚集成和恆星一樣重的黑洞。在另一個極端,暗物質可能以微粒構成的細霧散開,比電子輕數千萬億倍。伴隨著新的假說,新的探測方法也應運而生。但為了防止暗物質過輕,一些科學家正在設置更小的「保齡球瓶」。一場比質子重量更輕的暗物質粒子雨,可以偶爾將電子從它們的主原子中釋放出來。
  • 暗物質什麼樣?地殼巖石告訴你
    暗物質之謎的答案也許正被我們踩在腳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是用來追蹤暗物質粒子效果最佳的項目之一。但據最新研究報告稱,最佳暗物質探測器也許正是地球自身。最具說服力的一種粒子名為WIMP(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弱相互作用」不代表粒子微弱,它表示暗物質通過弱核力與正常物質偶爾發生作用。但也正像它的名字那樣,弱核力強度不大,只有非常有限的範圍,所以這些相互作用十分罕見。
  •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
    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 5.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 6. 科學家模擬印巴核戰爭,結果是全球鬧饑荒 7. 手如何從魚鰭演化而來? 8.
  • 馬航搜索探測迄今無果 海洋衛星專家談中國海洋遙感探測之困
    原標題:馬航搜索探測迄今無果 海洋衛星專家談中國海洋遙感探測之困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題:馬航搜索探測迄今無果 海洋衛星專家談中國海洋遙感探測之困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   對失蹤的馬航MH370航班的搜尋在中斷4個月後,於近日重啟。
  • 德國物理學家是否真的在2014年偶然發現了暗物質?會不會是扯淡?
    如題:德國物理學家是否真的在2014年偶然發現了暗物質?會不會是扯淡?如果暗物質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數據在哪呢?我們是否真的發現了暗物質?「暗物質」到底是不是「扯淡物質」?作者概述了暗物質是如何由一種叫做d*(2380)六夸克的粒子構成的,這種粒子很可能在2014年就已經被探測到,只是那時候不叫「暗物質」而已。暗物質施加引力但不會發光,它並不是任何人接觸過或見過的那種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由什麼組成的,無數的搜索都是「空」的。
  • 暗物質?額外維度?大型強子對撞機來探索
    2012年首次運行期間,大型強子對撞機首次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新聞成為了頭條,新升級的粒子加速器有潛力通過研究反物質來提供新的發現,探索暗物質的奧秘,甚至揭示額外維度的存在。 一些粒子物理學家已經提出,我們通過標準模型知道的所有粒子實際上都有稱為「超對稱粒子」的合作夥伴。如果它們存在的話,LHC的高能碰撞應該產生這些粒子。這樣的探測將有力地證明超對稱性確實為我們的宇宙提供了一個解釋。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先聽聽它所擁有的頭銜:宇宙深處的神秘信使、幽靈粒子、暗物質已知的候選者,看到這些名詞,估計夥伴們已經知道它是誰了。對,沒錯!它就是一秒鐘能夠穿透你大拇指一萬億次的奇異粒子——中微子。哈哈,有沒有被震驚到,不過它的神奇之處才剛剛開始,我們就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始今天的探秘之旅吧!太陽內部發生了什麼?
  • 嫦娥二號探測衛星與拉格朗日L2點「共舞」
    這對我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具有怎樣的意義?嫦娥二號之後的命運將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吳志堅。    航天領域的又一個重大跨越    問:嫦娥二號飛到拉格朗日L2點,對我國意味著什麼,對我國深空探測有什麼意義?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 我國自主研發機載雲粒子探測系統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巖 紀英瑛報導 12月5日,「飛機機載雲粒子測量系統」順利通過由吉林省氣象局在北京組織國內有關專家的驗收。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可以完全替代進口的首套雷射雲粒子探測系統,該系統包括機載雷射雲粒子譜儀、雲粒子成像儀、降水粒子成像儀及相應軟體系統。經過吉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運-12人工增雨飛機上進行的30多架次飛行試驗驗證,設備工作狀態良好,能夠取得可靠的直接探測數據,滿足業務應用的要求。  這是自2009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籤署聯合研發協議以來所取得的又一高科技成果。
  • ...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針對無數天文愛好者們提出的「為什麼要離開地表,去往空間探測太陽」、「如何與太陽保持安全的探測距離」、「探測太陽的實際價值」等問題,A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甘為群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