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2020-12-21 GolevkaBao

物理學家計劃想盡一切辦法,檢查暗物質是否能接收到不同類型的探測器所產生的刺激信號,例如,推動恆星光,或是使行星核心加熱,甚至是檢測深入巖層中的巖石來尋找暗物質。

自從20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們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認為宇宙中的大部分質物質是不可見的——暗物質必須將星系粘合在一起,並在引力作用下塑造出整個宇宙,從那時起,實驗主義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尋找不發光的粒子。

首先,他們開始尋找一種重而緩慢的暗物質,稱之為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或稱WIMP)。WIMP是宇宙缺失物質早期最受歡迎的候選方案,因為它可以解決粒子物理學中另一個不相關的難題。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團隊建立了越來越大的目標,以巨大的晶體和重達數噸的外來液體的形式,希望能捕捉到WIMP撞擊原子時原子的罕見抖動。

但這些探測器卻一直保持「沉默」狀態,物理學家們也正越來越多地考慮更廣泛的可能性。在重的一端,他們認為宇宙中不可見的物質可能會聚集成和恆星一樣重的黑洞。在另一個極端,暗物質可能以微粒構成的細霧散開,比電子輕數千萬億倍。

伴隨著新的假說,新的探測方法也應運而生。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理論物理學家凱薩琳·祖雷克(Kathryn Zurek)認為,如果目前的WIMP實驗看不到任何東西,那麼我認為,相當大的一部分領域應該轉向這些新型實驗。

事實正是如此,該項工作已經開始了。以下是筆者總結的關於尋找暗物質的眾多新領域中的一部分(目的是讓讀者大致了解目前的研究進展,如有疏漏請多多指正!——GolevkaTech)。

在電子和質子之間

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有足夠的重量,足以偶爾能覆蓋整個原子。但為了防止暗物質過輕,一些科學家正在設置更小的「保齡球瓶」。

一場比質子重量更輕的暗物質粒子雨,可以偶爾將電子從它們的主原子中釋放出來。第一個專門設計用來探測這種暗物質的實驗是——亞電子噪聲跳躍CCD實驗儀器(Sensei,它使用類似於數位相機的技術來放大材料內部意外釋放的電子的信號。

Sensei原型機只用十分之一克的矽開啟時,它並沒有發現暗物質。即便如此,該團隊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立即排除了某些模型的可能性。

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物理學家、Sensei協作成員於天田(Tien-Tien Yu)說:「我們剛開機,就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極限,因為以前沒有極限。

最近,一個2克版本的Sensei結果進一步擴大了這些限制,現在於天田(Tien-Tien Yu)和她的同事們正準備在加拿大的一個地下實驗室裡部署一個10克的版本,以遠離宇宙射線的幹擾。其他團隊也在設計低成本的替代實驗,目標是同樣容易實現的目標。

讓暗物質變得更輕

如果暗物質變得更輕,或者對電荷視而不見,它可能就無法釋放電子。祖雷克(Zurek)已經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堆天馬行空的方法來找到它們,即使這些暗物質也可以通過影響粒子群的行為來幾乎隱藏它們的存在。

例如,將一塊矽塊想像成一個帶有代表原子核的彈簧的床墊。祖雷克(Zurek)表示,從床墊上彈起四分之一,雖然每一個彈簧都不會位移太多距離,但是這可能會引發一個漣漪,穿過許多彈簧。她在2017年就曾提出,暗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類似幹擾可能會產生聲波,使系統稍微加熱(溫度升高)。

「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暗物質探測器。只要你有足夠的創造力去思考如何使用它。」——麗貝卡·萊恩(Rebecca Leane)

其中一個走這一路線的項目,「魔方」(Tesseract),目前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地下室裡運行,尋找與Sensei目標類似的暗粒子波紋。不過,未來靈敏度的升級,理論上可以找到輕上千倍的粒子。

但是還存在更多小粒子的可能性。軸子——一個極為輕微的物質,它更像是波而不是粒子——它可以組成暗物質,同時也解開了一個關於強大核力的謎團。最近,軸子暗物質實驗(ADMX)開始掃描在強大磁場中衰變為光子對的軸子,並且正在啟動一些類似的搜索。

而還有一些實驗的目標是更輕的東西。暗物質最輕的可能是電子質量的千分之一萬億分之一--這將導致一種像極低能量波的粒子,其波長相當於一個小星系的大小。較輕(因此更長)的實體過於分散,這將無法解釋為什麼星系會粘在一起。

「雲團」上的線索

當科學家們準備下一代尋找與暗物質直接接觸的儀器時,其他人則計劃在天空中搜尋間接的路標。

巨大的暗物質雲團——被認為是通過引力吸引可見物質而形成星系和恆星的。但是,任何可能存在的較小的暗物質團都不會這樣做。這些不起眼中等大小的星團將是完全黑暗的,但它們仍然會在引力作用下彎曲經過的恆星光。一組研究人員正在從正在進行的蓋亞調查數據中尋找暗物質團對恆星光的這種透鏡效應

來自俄勒岡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娜·瑪麗亞·塔基(Anna Maria Taki)是研究小組的成員,她說:「暗結構正在整個銀河系中移動。」。當它們移動時,它們會扭曲光源的位置、以及正常的運動和軌跡。

9月份公布的初步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比太陽重1億倍的類似結構。通過未來更大的數據集,研究人員希望能夠辨別出更微弱的「暗物質團塊」的可能輪廓。根據這些假設結構的形狀和大小,科學家們可以推斷出暗物質粒子是否,以及以何種方式相互作用。

其他研究人員已經想出了一種方法來利用快速增長的系外行星目錄。「我們有數十億個這樣的物質放置在那裡。」麗貝卡·利恩(Rebecca Leane)如此解釋道,她是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粒子物理學家,也是9月份一份提案的合著者。

該假設理論認為——當一顆行星掃過銀河系時,它可能會在其核心收集暗物質。當這些暗物質粒子與它們的反粒子湮滅時,它們會使行星升溫。離銀河系中心更近的系外行星會穿過密度更大的暗物質,因此它們發出的紅外光應該更熱。利恩(Leane)和他的同事計算結果得出,如果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James Webb)望遠鏡能夠測量幾千顆系外行星的溫度,那麼這些數據集就可以在電子到質子質量範圍內留下湮滅黑粒子的指紋。

暗物質無處不在

弱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可能會頻頻失敗,但並不會被完全淘汰。一個近4噸重的氙氣罐將於明年3月在義大利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開始為期兩年的運行。韓國的一個團隊——Cosine-100協作小組,試圖驗證另一個名為DAMA的格蘭薩索(Gran Sasso)實驗的有爭議的說法。在那次實驗中,一組碘化鈉晶體記錄下的季節變化,與地球在暗物質經過時呈現不同面貌的情況下所預期的季節變化完全一致。「它們存在一個年度性的調整,這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本質又究竟是什麼呢?到目前為止,我們始終想不通。」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天體物理學家凱薩琳·弗雷斯(Katherine Freese)如此解釋道。

弗裡斯(Freese)的計算結果——幫助開啟了弱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實驗的時代,同時他也有了追蹤粒子的新想法。2018年,她提出弱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可能已經鑽進了埋在地下幾英裡的巖石中,而她最近籤署了一項提案,打算把它們挖出來。

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是無所不在的,因為它是超然的如果他們能想出足夠的方法來感知這種無形的東西——比如檢查它是否會觸動不同類型的探測器,或者它是否會輕推恆星光,使行星核心加熱,甚至是在巖石中棲居,那麼它那如同「幽靈」般的影響可能會在任何地方出現。

最後,正如同萊恩所說的那樣:「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暗物質探測器,只要你有足夠的創造力來思考如何使用它。

撰寫:GolevkaTech

重要聲明:此處所發表的圖文和視頻均為作者的原創稿件,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擁有。所刊發的圖片和視頻作品,除特別標註外,均視為圖文作者和被拍攝者默認此版權之歸屬權。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中國,衛星,悟空,暗...
    科學家們深信,有一種神秘的物質,它們就像幽靈一樣瀰漫在我們每個人周圍,它可以輕易穿過每個人的身體而又不被人察覺,在幾千米深的地下,各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在試圖捉住它。誰能第一個發現這種 「幽靈」必將載入史冊,它已經處在被發現的邊緣,時間緊迫,各國的科學團隊都在爭先恐後!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減少,是什麼在「淘汰」它?
    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通過觀測宇宙,發現星體周圍很可能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而在那之前,科學家們曾經認為,宇宙中普遍都是明物質,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可以看到的。那麼,這種看不見的物質會是什麼呢?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為了顯得更博學,說暗物質都會順帶提一句暗能量。其實吧,把「暗能量」和「暗物質」放一起是很業餘的(呃,我本來就是業餘的),兩者雖然同屬「暗」字輩,本質上卻大相逕庭。古人把解釋不了的現象歸結於上帝,科學家遇到解釋不了的現象,就把這黑鍋甩給「暗某某」,「暗」這個字並不是一種分類,而是「黑鍋」的意思。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世界」?多名科學家認可,另一世界真的存在?
    多名科學家猜想「暗物質世界」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也發現宇宙中物質密度要比可以保持宇宙穩定的密度值 時間進入到21世紀,對於暗物質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雖然暗物質看不到、摸不到,但是科學家們已經普遍相信,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
  • 地球接收到神秘信號,科學家認為與暗物質世界有關
    自上世紀初以來,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宇宙中的暗物質。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有關它的線索。但是,在暗物質領域的研究仍收效甚微。不久前,來自義大利的一組科學家表示。
  •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如何製作 暗物質臺座製作攻略
    導 讀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製作?暗物質臺座製作方法介紹。
  • 科學家提出外星人可能隱藏在暗物質中,或者已經與自然融為一體
    這位科學家還認為,外星人可能組成了宇宙的結構,甚至是構成物理法則本身。》暗物質是科學家對宇宙進行觀測時,推測存在的一種物質。因為按照正常的萬有引力規律,銀河系的可見物質只能提供1/5的引力。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的速度是240公裡每秒鐘,如果僅僅是由於可見物質提供的引力的話,太陽系老早飛出了銀河系了,所以科學家們推測,還有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提供引力。●我們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大星雲。根據現在天文學的觀測,絕大多數星系都包含著暗物質。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東西?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無法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直接觀測到暗物質,僅僅是通過觀測星系的非常規運動得出的結論!但我們無比確信存在著這樣的物質!但局限於測量精度,最終到了1970年天文學家魯賓與福特使用高精度光譜測量儀對仙女星系觀測後得出結論,其外圍運動速度遠高於預期,最終在一大批科學家的支持下,「暗物質」這個概念正式出自天文界專業文獻之中!當然命名方式相當厚黑,直接、暴力、有效一直都是科學界的特色!
  • 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2018年起,科學家曾發現兩個暗物質缺失星系,它們引發了天文學界關於天體性質和引力定律的激烈爭論。2018年,NASA與ESA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及其他幾個天文臺數據,首次發現了一個大部分暗物質都缺失的星系,距離我們4500萬光年,位於鯨魚座,被命名為NGC 1052-DF2。這一星系的古怪特徵令天文學家非常意外。因為依據現有理論,暗物質是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最關鍵組成部分,一旦缺失如此之多的暗物質,演化過程也就缺乏足夠的引力而無法形成星系。
  • 錦屏地下實驗室裡「熊貓」探測暗物質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成都1月27日電 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地下2500米處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一隻「熊貓」正茁壯成長。它不會耍寶賣萌,卻在窺視宇宙「幽靈」——暗物質。
  • 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若明若暗:預示著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暗物質是什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的解釋是「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最早「發現」暗物質的是瑞士天文學家茨威基。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
  •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用 暗物質臺座使用攻略
    導 讀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用?
  • 暗物質研究取得新進展,對暗物質的探索還缺少什麼?
    如圖所示的照片中,微弱地看到的這些星系的外部區域實際上可能包含了大部分暗物質。巨大的的暗物質暈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傑領導的一國際研究團隊指出,最大的暗物質暈環可包含巨大的銀河星團,其重量是我們太陽的四倍,據尚未報導的研究推測:最小的暗物質光環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
  • 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來源:AG Kroupa/Uni Bonn)有史以來第一次,一群宇宙學家在計算機中不適用任何暗物質創造了虛擬星系。暗物質的反對者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模型的勝利,這個模型被稱為MOND,或者改良牛頓力學。但這一結果不太可能說服大多數天文學家放棄幾十年來的暗物質理論。
  •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
    探測地球周邊的暗物質 5. 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新證明 6. 科學家模擬印巴核戰爭,結果是全球鬧饑荒 7. 手如何從魚鰭演化而來? 8.
  • 天文小知識:什麼是暗物質?
    如果早期的重子密度很低,那麼在大量中子衰變之前,質子很難找到一個中子來製造氦,而中子衰變的數量不足以解釋如今看到的氦的數量。因此,通過測量如今的He/H比值,可以估算出大爆炸後不久所需的重子密度,從而估算出如今重子的總數。我們需要0.05 M的總重子物質來解釋已知的輕同位素比例。所以宇宙總質量的1/20是重子物質。
  • 新宇宙模型無需暗物質並「與現實很接近」
    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首次模擬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宇宙模型,模擬宇宙從大爆炸初期演變至今的情況。研究者稱裡面誕生的星系形態和分布情況和現實宇宙「很接近」。
  • 小人國和暗物質
    今天,在不可見的世界裡,妖精、惡魔、仙女、小人國已經被科學驅逐殆盡,但隨著我們了解越多,這個世界不可見的範圍不是縮小,而是不斷在擴大。事實上,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感知的宇宙只是4%的宇宙,其餘的都是暗物質、暗能量,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 暗物質「治脫髮」、量子掛墜「防癌」?這些「偽科技」你也信?!
    暗物質「治脫髮」、量子掛墜「防癌」?這些「偽科技」你也信?!「永葆青春」……為你打造以上「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些想像力「豐富」的商家。「暗物質可以幫人暗中偷偷長頭髮、治脫髮,就收一瓶洗髮水的錢,59元。」「暗物質維生素功能飲料,來自宇宙的能量,能提神。一箱24罐只收你98元。」「古醫學能量自然療法,包括了最新科技的量子糾纏,暗能量的使用方法,能快速清理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