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模型無需暗物質並「與現實很接近」

2020-12-16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首次模擬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宇宙模型,模擬宇宙從大爆炸初期演變至今的情況。研究者稱裡面誕生的星系形態和分布情況和現實宇宙「很接近」。

很多宇宙學家認同的宇宙發展理論認為,大爆炸誕生宇宙後,物質分布不均衡,密度大的區域由於其引力大,所以從周圍吸收更多物質,幾十億年後,逐漸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各個星系。

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還有一種重要的「暗物質」成分,因為僅靠恆星之間的引力不足以維持它們在高速旋轉的星系中的位置,需要一種像「油灰」一樣的物質,防止大量恆星被甩出去。

可是,至今科學家也找不到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另一些科學家有其他的理論。比如「修改版牛頓力學」(MOND)就是一種。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天體物理學教授克魯帕(Pavel Kroupa)說:「也許,引力的作用和之前認知的不一樣。」

修改版牛頓力學認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只在一定條件下遵循牛頓定律,可是在加速度很小的情況下,就像星系的情形,引力將變得很強。這就能解釋高速旋轉的星係為什麼不會散開。

這份由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合作的研究,從大爆炸後幾十萬年的時候從一個氣團開始模擬宇宙的發展。「我們的模擬結果在很多方面都和望遠鏡觀測的結果相近。」克魯帕說。比如,恆星的分布和運動速度,與我們在夜空中觀測到的一樣。

「而且,我們的模擬產生的星系大多數是像銀河系和其他大量我們看到的星系一樣,是盤狀星系。」克魯帕說,「而暗物質理論模型,演變出的大量星系不具有物質盤特徵——這與觀測結果不符,(暗物質理論)很難對此作出解釋。」

研究人員稱,另外,對於像超新星頻率這樣參數的變化對暗物質模型的計算影響很大,而在無暗物質模型中這個因素幾乎不起作用。

研究者表示他們的模型還不夠完善。「這只是第一步。」克魯帕說,他們對宇宙初期的物質分布只進行了最簡單的模擬,「我們得重複計算,把複雜一些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我們將會看到MOND模型能夠解釋現實宇宙。」

相關焦點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是什麼在維持宇宙運行?首度模擬出無暗物質的宇宙
    看似永遠也找不到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一些科學家為此提出不含暗物質的理論,並且最近,有研究人員首度模擬出真沒有暗物質填充也能成形的宇宙。當今宇宙學主流理論認為,大爆炸之後物質並未均勻分布,而是凝聚成一團又一團氣體雲,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就是暗物質從中作用;隨著氣體雲團巨大的引力又從周圍吸引更多物質,演變量十億年後,最終形成如今我們看見的星系。暗物質的存在也解釋了過去觀察到的一些未解現象,比如發現星系的轉速超乎預期之快,代表星系中應該還有大量看不見的暗物質。但是,至今都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暗物質的存在。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  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一個新的計算機模擬可以在沒有暗物質的情況下形成星系,為一個存在爭議的宇宙理論支持者提供依據,這個理論認為暗物質並不存在。天文學家模擬了星系的形成過程,但沒有使用括暗物質,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宇宙模型---- 改良牛頓力學模型的勝利。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東西?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無法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直接觀測到暗物質,僅僅是通過觀測星系的非常規運動得出的結論!但我們無比確信存在著這樣的物質!圖片中白霧狀的是通過引力透鏡繪製出的暗物質分布圖,但宇宙中並非只有暗物質,通過宇宙膨脹加速以及引力透鏡等技術手段觀測後認為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的暗能量,與暗物質相反,暗能量的作用是加速宇宙膨脹的!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幾乎佔宇宙重量的85%,這意味著它是我們所熟悉的組成恆星、行星、人類和其他一切的「普通物質」的6倍。但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暗物質是什麼。這種神秘的存在是不發光的,它是極其困難的研究。學者們只能通過暗物質對天體的引力作用來揭示其存在。
  • 河圖宇宙模型和宇宙大爆炸
    人類歷史上有兩個宇宙學高峰,一個是現代宇宙學;一個是河圖洛書宇宙學。2005年,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制訂了超越愛因斯坦計劃(Beyond Einstein),瞄準宇宙大爆炸、黑洞物理和暗能量等三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空間天文項目,但是,由於經費原因至今兩次擱淺。「河洛宇宙學」是兩個頂尖宇宙學經過大碰撞和大融合後產生的新的宇宙學體系。
  • 創造宇宙:大爆炸後宇宙演化的精準模型出爐
    科技日報訊 科學家們現可以在計算機上「從零開始」創建一個宇宙,更重要的是,還能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模擬出星系的分布和組成。5月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宇宙學論文,就描述了這樣一個比之前都要準確的宇宙演化新模型,其代表著模擬星系形成上的一項重要進步。
  • 暗物質研究取得新進展,對暗物質的探索還缺少什麼?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指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它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人們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和喜愛,及其適用的所有物理定律,僅僅適用於宇宙的百分之四。
  • 法國推出結構模型演示大爆炸至今宇宙進化史
    法國宇宙理論實驗室宇宙學小組的科學家經7年努力完成了該模型。該項目在法國國家大型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CURIE上運行,追蹤了5500億個粒子的演化情況,模擬了從大爆炸到今天的全部可觀察的宇宙結構。首次演示只是整個項目的1/3,利用含有宇宙常數的標準模型,描述了跨度900億光年的宇宙中暗物質和星系的分布。另外兩次預計在今年5月底進行,將集中演示宇宙暗能量的進化。
  • 重大新發現:暗物質佔宇宙多大比例?這超級難題竟這樣被巧妙破解
    他們的計算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正常物質和暗物質,兩者加起來,約佔宇宙物質能量密度的31.5% ,剩下的則是暗能量,約佔68.5%。不過,他們如此言之鑿鑿,反而引起了大家的懷疑了!因為,人們都很清楚,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直接捕捉到暗物質,而天文物理學家,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就是,宇宙的物質、能量密度的大部分,都是由暗能量組成。
  • 用《道德經》原理理解宇宙中的物質和暗物質,兼論宇宙膨脹原理
    關於宇宙中物質與暗物質的秘密:物質溶解於空間生成不可見物質----暗物質;暗物質飽和後對宇宙內物質形成反向飽和壓力----暗物質壓力,物質膨脹推動暗物質膨脹。這是一張關於宇宙混沌狀態下,關於物質物質的狀態圖,如下:黑色部位代表空間(宇宙),中間的白點代表物質,物質就像容器中的糖塊一樣,如下圖:在宇宙混沌到現在的過程,就是物質不斷的溶解於空間的過程,期間不斷產生生成不可見物質----暗物質。
  • 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隨後的宇宙觀測結果逐漸驗證該觀點的可信性。   由於暗物質等新發現動搖了已有理論假設,人類如今依然面臨「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一難題。根據最新天文觀測結果,宇宙被分為普通物質(5%)、暗物質(26.8%)、暗能量(68.3%)。   「了解暗物質的性質,對於我們理解宇宙中星系、星系團等如何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說。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比如這個:某牛叉物理學家提出的膜宇宙模型。為了顯得更博學,說暗物質都會順帶提一句暗能量。其實吧,把「暗能量」和「暗物質」放一起是很業餘的(呃,我本來就是業餘的),兩者雖然同屬「暗」字輩,本質上卻大相逕庭。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減少,是什麼在「淘汰」它?
    提到暗物質,總會讓人覺得神秘。近期,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美國萊斯大學、歐洲核子中心等多所大學、科研機構聯合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大量數據研究分析後,提出了一種有關與暗物質的新看法: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正在不斷減少,這是怎麼回事呢?什麼是暗物質?
  • 天文小知識:什麼是暗物質?
    有關暗物質的故事可以分成兩部分。首先,有證據可以證實它的存在。其次,是關於它究竟是什麼的解釋。為什麼宇宙需要暗物質?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觀察中得出結論:宇宙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是嚴格平衡的。這個平衡需要一定數量的物質來完成。
  • 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或者說,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呢?為了給宇宙稱重,天文學家做出了許多嘗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者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某種計算誤差導致的。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這一差異會導致現有的標準宇宙模型崩潰。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 迄今最詳細宇宙模型建成
    來源:科技日報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近創建了迄今最詳細的大尺度宇宙模型TNG50。這一虛擬宇宙「芳齡」約138億歲、寬約2.3億光年,包含數萬個正處於演化中的星系,星系的細節程度與單星系模型中的相當。該模型跟蹤了200多億個代表暗物質、氣體、恆星和超大質量黑洞的粒子。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0日報導,這一模型擁有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規模,使研究人員能了解有關宇宙過去的重要信息,揭示宇宙間各種曼妙多姿的星系如何演化為如今這般「模樣」,以及恆星爆炸和黑洞如何觸發了星系的這些演化。
  • 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宇宙微波從天空的各個方向射向我們,提供了年輕宇宙的快照,它充滿了由黑暗和可見物質構成的凝結流體。2003年初,查克·貝內特了解了宇宙的精確內容。那時,大多數宇宙學家已經得出結論,宇宙中包含的物質遠比我們看到的要多。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