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和暗物質

2020-12-12 三聯新知

文 / 陳賽全文刊登於《新知》2016年9月刊,總第17期

小時候,我經常長時間的盯著草地,或者在花園裡挖一個洞,幻想著在那裡有一個秘密的國度,有國王,有公主,有騎士,有戰爭,有陰謀,有天長地久的愛情。

對於微縮世界的迷戀,也許是出於一種顯而易見的渴望,渴望在我們的感官知覺之外,還存在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種生活。但是,出於種種原因(也許僅僅是因為太小了)我們無法感知到那些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們只好用妖精、惡魔、仙女、兔子洞、小人國的幻想來填充這個空白。

今天,在不可見的世界裡,妖精、惡魔、仙女、小人國已經被科學驅逐殆盡,但隨著我們了解越多,這個世界不可見的範圍不是縮小,而是不斷在擴大。事實上,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感知的宇宙只是4%的宇宙,其餘的都是暗物質、暗能量,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幾年前,我在劍橋大學採訪天體物理學家馬丁·裡斯時,他甚至告訴我,「也許這個世界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真相,是超出人類的理解範疇的,比如,我們通過望遠鏡所能觀察到的宇宙,可能並非全部的物理事實。很可能有另外的完全不同的空間維度,被完全不同的法則所規定,但我們無法感知或理解,就像一隻猴子不可能理解量子物理學一樣,只能留待後人類,或者超人類,他們也許會擁有更加高級的智慧,能理解這些東西。」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面對這些不可知的空白呢?

在《隱形:不可見之物的危險誘惑》一書中,英國作家菲利普·波爾探討了一個類似的,但相對小一點的問題: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中,不可見之物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發現,世界各地的文化,包括童話、民間傳說裡都有關於隱形的故事:看不見的人,看不見的生物,看不見的世界。他還發現,在這些故事裡,「隱形」的動機大多不良,通常是為了錢、窺淫癖,或者為了復仇,甚至與最基本的邪惡力量結合在一起,比如《指環王》裡的那隻魔戒。

波爾認為,《指環王》裡的魔戒比《哈利·波特》的隱形鬥篷更神奇,因為它的魔力不是偶然的,或世俗的,而是提供了一條通道,讓人們帶著欲望、誘惑和可能性進入閾限之地。

隱形與道德有關。它是一種具有腐蝕性的權力——「沒有人會拒絕碰觸不是自己的東西——如果能夠安全將其拿走的話。」也許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地流傳的種種關於隱形的秘方,無一例外都帶著恐怖邪惡的氣息。比如在日落之前把一個剛自殺的人的頭顱埋在地下,輔以七顆黑豆,然後以白蘭地澆灌;挖出活的貓頭鷹的眼睛,埋在某個秘密的地方;還有甲殼蟲糞便、蝙蝠的心臟、被活活煮熟的貓的骨頭……

既然隱形這種能力通常都是催人學壞,為什麼現代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還這麼熱衷於研究「隱形鬥篷」之類的裝置呢?由此,波爾引出了他的全書最重要的一個觀點——至少在「隱形」這個問題上,科學並不是以破除迷信的姿態出現的,而是與這些神話、魔法、宗教相互交織、彼此滋養的。

17世紀,當顯微鏡最初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面對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神學問題:如果人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終極目的,他為什麼還要創造這些人類看不見的東西?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不可見之物的構造是如此的精巧、微妙,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1665年,英國哲學家羅伯特·胡克在《顯微圖譜:關於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並研究微小實體的生理學描述》一書中提到自己第一次在顯微鏡下之下觀察一隻跳蚤時的震撼:「啊!我不禁讚賞跳蚤的美,跳蚤毛的結構、排列次序,我不是只看到一種藝術的美,我是看到一種神聖的美,一種信仰的美。」

到了19世紀,物理和化學方面的發現來的又快又猛——電報、電話、無線電、x射線、發射性……這一切在幾十年前都還屬於魔法的領域。誰能想得到,不可見的電磁波會帶著聲音穿越海洋,一束不可見的粒子流能呈現我們體內的骨頭?但與此同時,神秘主義仍然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比如《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爵士,他在小說中賦予他的偵探以絕對的理性和邏輯,但在現實中卻相信靈媒,相信死後的靈魂,相信仙女和精靈,相信胡迪尼是真正的魔法師。

19世紀的科學家裡有很大一批人都屬於靈異研究會的成員,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也是其中一員,他最關鍵的發明輻射儀就是出於對他對靈媒現象的興趣。他相信有一些靈媒是真的,所以發明了儀器來測量通靈時能量的微妙變化。

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了x 射線之後(1895年),當時《人物周刊》的標題是「今天的巫師」,而x 射線是「人類的天才在知道與未知的邊界召喚的最新謎團」。第二年,這本雜誌連載了喬治·威爾士的科幻小說《不可見的人》,講村裡來了一個渾身纏滿繃帶的人,解開繃帶后里面卻什麼都沒有。這個人是一個窮教師,他發明了一種隱身藥物,卻沒辦法重新顯形,最後靈魂走火入魔,妄圖利用隱身術統治世界。

直到今天,科學與魔法之間的親緣關係從未完全消失。雖然科學已經成功地將自己從超現實中剝離出去,但它對不可見之物的想像並沒有停止。物理學家談論超弦、多維度、暗物質、暗能量,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都是基於非直接的觀察或者數學分析。與此同時,魔術師仍然在利用光學原理製造舞臺上的奇蹟,就在幾年前,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在眾目睽睽之下讓自由女神像消失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暗物質研究取得新進展,對暗物質的探索還缺少什麼?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指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它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人們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和喜愛,及其適用的所有物理定律,僅僅適用於宇宙的百分之四。
  •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用 暗物質臺座使用攻略
    導 讀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用?
  •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如何製作 暗物質臺座製作攻略
    導 讀 我的世界暗物質臺座怎麼製作?暗物質臺座製作方法介紹。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物理學家計劃想盡一切辦法,檢查暗物質是否能接收到不同類型的探測器所產生的刺激信號,例如,推動恆星光,或是使行星核心加熱,甚至是檢測深入巖層中的巖石來尋找暗物質。在重的一端,他們認為宇宙中不可見的物質可能會聚集成和恆星一樣重的黑洞。在另一個極端,暗物質可能以微粒構成的細霧散開,比電子輕數千萬億倍。伴隨著新的假說,新的探測方法也應運而生。
  • 天文小知識:什麼是暗物質?
    有關暗物質的故事可以分成兩部分。首先,有證據可以證實它的存在。其次,是關於它究竟是什麼的解釋。為什麼宇宙需要暗物質?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觀察中得出結論:宇宙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是嚴格平衡的。這個平衡需要一定數量的物質來完成。
  • 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東西?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無法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直接觀測到暗物質,僅僅是通過觀測星系的非常規運動得出的結論!但我們無比確信存在著這樣的物質!圖片中白霧狀的是通過引力透鏡繪製出的暗物質分布圖,但宇宙中並非只有暗物質,通過宇宙膨脹加速以及引力透鏡等技術手段觀測後認為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的暗能量,與暗物質相反,暗能量的作用是加速宇宙膨脹的!
  • 用《道德經》原理理解宇宙中的物質和暗物質,兼論宇宙膨脹原理
    根據陰陽理論,宇宙是物質和暗物質兩種狀態互相作用下的產物。關於宇宙中物質與暗物質的秘密:物質溶解於空間生成不可見物質----暗物質;暗物質飽和後對宇宙內物質形成反向飽和壓力----暗物質壓力,物質膨脹推動暗物質膨脹。
  • 暗物質什麼樣?地殼巖石告訴你
    (圖片: SuperCDMS/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暗物質是宇宙中我們假設存在的一種組成物質,它被用來解釋恆星和星系出現的許多奇怪行為。雖然幾乎所有證據都證明暗物質的存在無可辯駁,但我們對於它的構造卻一無所知。
  • 宇宙暗物質迷科學家的新發現
    暗物質是構成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星系的神秘的看不見的東西,它再次使科學家感到困惑,對遙遠星系的新觀察結果與當前對其性質的理解相矛盾。本周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圍繞著數萬億顆恆星的三個巨大星系團中,暗物質濃度的觀測結果與應如何分配暗物質的理論計算機模擬之間存在出乎意料的差異。
  • 錦屏地下實驗室裡「熊貓」探測暗物質
    它不會耍寶賣萌,卻在窺視宇宙「幽靈」——暗物質。  這隻「熊貓」名為PandaX是「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器」的英文簡寫,該實驗利用在空氣中提純的惰性元素氙作為探測媒介來尋找暗物質,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組織。  記者近日從該實驗組了解到,目前探測器核心區液氙的規模正從一期120公斤級升級至二期500公斤級,2015年升級完成後將有望成為世界上最靈敏的暗物質探測器。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中國,衛星,悟空,暗...
    如果您曾經對暗物質感興趣,並去看相關文章,就會看到,網友們對暗物質的評論可謂是五花八門,甚是精彩:也許要用中國的陰和陽才能解釋暗物質;以前說有以太,後來說以太不存在,現在又說有暗物質,不就是以太換個名字麼?暗物質會不會是更高維度世界的某種能量對我們四維世界的影響?
  • 薦新|暗物質新歌《也空》上線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聽到來自暗物質的搖滾樂,更多的人可以關注搖滾樂。手捧靈魂,滿身舍利,我們是暗物質樂隊...此刻你沒有看到暗物質,但是你會聽到我們的掙扎和吶喊。來吧,借你的耳朵驗驗貨,暗物質樂隊新歌《也 空》您嘗嘗...
  • 新宇宙模型無需暗物質並「與現實很接近」
    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首次模擬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宇宙模型,模擬宇宙從大爆炸初期演變至今的情況。研究者稱裡面誕生的星系形態和分布情況和現實宇宙「很接近」。
  • 暗物質有了新的存在證據,地球生命和月球形成有什麼聯繫?
    這其中比如說一部分的碳和氮等元素,這些都是生命所必須的揮發性元素。第一作者Damanveer Grewal也解釋了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比如說,研究小組們發現這些物質的總量(碳,氮和硫)剛好和月球的撞擊是一樣的,這也就能解釋月球的形成和地球上後來有了生命的關鍵。關於宇宙的探索,一直有很多疑問等待著科學家們去解答。
  • 專家解析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如何「棄明投暗」
    由於暗物質等新發現動搖了已有理論假設,人類如今依然面臨「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一難題。根據最新天文觀測結果,宇宙被分為普通物質(5%)、暗物質(26.8%)、暗能量(68.3%)。   「了解暗物質的性質,對於我們理解宇宙中星系、星系團等如何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說。
  • 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2018年起,科學家曾發現兩個暗物質缺失星系,它們引發了天文學界關於天體性質和引力定律的激烈爭論。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利用哈勃望遠鏡的最新數據,解釋了為什麼星系中會有大部分暗物質「失蹤」。該研究不僅解決了一項天文學難題,也讓有關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現有知識與宇宙學模型達成一致。
  • 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從一開始,物質就不是均勻分布的。 宇宙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密度更大。天文學家之所以知道這些變化的存在,是因為他們可以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中看到它們。引力把越來越多的暗物質和普通物質吸引到這些區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宇宙絲狀網,這些絲狀網現在正在我們的宇宙中旋轉。最初的恆星,最終的星系,都是在這裡形成的。
  • 《格列弗遊記》——小人國奇遇
    為了討得心愛的女孩妲西的歡心,吹噓自己是一個熱愛旅行和寫作的文藝青年,回家從《放空》網站上抄襲了一些遊記片段謊稱是自己的原創,不僅得到妲西的欣賞,還因此得到一份公派任務——探索百慕達三角洲。次日,格列佛乘坐飛機抵達百慕達,獨自開著「飛賣品號」航向大海朝百慕達三角洲而去。
  • 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對風車星系的觀察表明,看不見的物質支撐著它們的恆星,而一種排斥性的能量將星系分開。為了了解更多信息,貝內特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來自天空中各個方向的微波——這些光線很久以前就離開了它們的星球,當時宇宙只有38萬年的歷史。通過拍攝這張年輕宇宙的照片,WMAP團隊可以確定它的年齡和形狀,並準確地確定它包含了多少所謂的暗物質和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