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還未到,各種補習班的廣告已是滿天飛了。
很多家長正在「班比三家」,一心想為孩子的寒假找一個「高質量」的補習班、興趣班……
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做了個小調查,身邊十多位家長,從幼兒園大班到初一學生,大家的寒假安排幾乎都已妥當。很多人報了培訓班,查漏補缺,有孩子一放假就開始上課,一直上到年三十中午;也有人要趁假期,回老家來場深度遊,要把家族的故事帶回來……
人民日報就此發文說,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整治校外培訓、規範競賽活動,雖然中小學校積極改進育人方式、做好課後服務,但不少家長的「拼娃」心態仍然根深蒂固。這是為什麼呢?
「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過寒假」。每逢假期前夕,這句順口溜就會高頻出現。確實,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假期的主角是孩子的學業。「我知道孩子負擔重,我也知道孩子補課作用不大,但是,別人的孩子補課我不補,孩子豈不是更跟不上了呢?誰敢拿孩子的前程作賭注呢?」
家長的這種心態,是一種典型的「劇場效應」。所謂劇場效應,是指在劇場裡,當第一排觀眾站起來,後排觀眾也只能無奈站起。同理,當家長看到周圍別人家的孩子在「搶跑」時,自己當然無法淡定,只能「隨大流」地「跟跑」。
但是,這種「跟跑」的效果如何?我想,許多家長心中其實也心知肚明。對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補課並沒有多少效果,相反由於孩子長期封閉在書屋裡,埋頭於書本中,不僅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更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眼睛近視、體質下降,精神抑鬱。
即便孩子如家長所願,十二年寒窗苦終沒白吃,終於考上了大學,可是,為數不少的孩子在大學裡卻沒有了學習的動力,逃課、翹課、打遊戲,沉溺於娛樂,將學習丟在了一邊,掛科、畢不了業;就算有孩子「爭氣」,卻因缺乏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思想不夠開闊,鑽進了學習的「死胡同」,只知道一味地求學、求學、再求學,當求學之路走不通時,便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
元旦前後,同濟大學碩士生陸某因不能「直博」而跳樓、河南理工大學大四學生小苗因獲不到學士學位而自縊輕生的悲劇,我以為與家長們從小「教育過度」孩子「思想狹隘」不無關聯!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樹才能參天。人民日報說,減負更是一場觀念的轉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與特點,如果只為提高成績而強行加壓,很可能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因此,家長朋友們必須轉變觀念,放下「別人的孩子補課我不補,跟不上怎麼辦?」的焦慮,放手一搏,把孩子放歸自然、社會、生活,讓孩子到社會上走一走,到自然中轉一轉,多接觸社會,多參加生活實踐,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瑰麗,生活的五彩繽紛,社會大舞臺的寬廣,或許孩子視野開闊了,智力發展會更快,情商會更高,能力會更強,更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從而產生更為強烈的自我學習動力,從而創造一個燦爛的未來!否則,如果仍抱著「分數」「名次」的包袱,讓孩子「伏壓」前行,孩子只能隨著年級的升高,成績越來越差,直至高考時一敗塗地;即便僥倖題名金榜,也只是一時的歡娛,很可能給孩子埋下終生不幸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