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天氣潮溼,早晚溫差大,人易感受邪氣,但自古以來人們也有應對這時節的養生方法。清明菜是當季的養生食材之一。每年的4月初人們會把清明菜做成糕點祭祖,除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之外,這也是一道養生的傳統美食。
清明菜學名叫鼠麴草,《中國藥學大辭典》載:「本品葉形儼如鼠耳,其花黃似曲色,且可知為粉食之故名」。與艾草一樣,鼠麴草也是南方人最喜歡的應季食材之一。其為一年或兩年生草本,高10至15cm,全株密被白綿毛。莖直立,葉互生,基生葉花後調落,下部和中部葉匙形,兩面均有白綿毛,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傘房狀。花黃色,邊緣雌花花冠絲狀,中央兩性花管狀。由於其生長的季節一直延續到清明時節,所以,人們管它叫 「清明草、清明菜」。因其喜歡長在田壟,氣味清香,人們又叫它為田艾;又因其全身長白綿毛,又叫絨毛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王小英副主任中藥師介紹,鼠麴草,性平味甘,具有化痰止咳、健脾和胃、降壓之效,主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蠶豆病、急性溶血症、胃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腹瀉、水腫、白帶、筋骨痛、疔瘡癤腫等疾病。據資料介紹,鼠麴草嫩莖葉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灰分、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鈣等成分。
鼠麴草是民間草藥,艾已歸入藥典,兩者雖為藥食同源,但不在藥監局規定藥食同源的目錄內。鼠麴草和艾草在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中都佔有一席之位。在南方,每到清明節前後,都會看到有鼠麴草或艾草做成的青團、艾餈,深受人們的喜愛。
兩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艾草為菊科植物艾的全草,多年生草本,多生於路旁、草地,鼠麴草為菊科植物鼠麴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多生于田壟;艾草花期為7~10月,花朵顏色為紫色,鼠麴草花期為4-7月,花朵顏色為黃色;艾草葉羽狀半裂,厚紙質,上面有灰白色短柔毛,鼠麴草葉匙形,兩面均有白綿毛。艾草葉香氣濃烈,鼠麴草葉芳香。在味道上,艾草味苦,鼠麴草味甘微酸。功效上,艾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鼠麴草化痰、止咳、平喘、降壓、袪風溼、健脾和胃。
食療藥膳方:
1.鮮鼠麴草嫩莖葉適量,煮粥常食,用治高脂血症。
2.鼠麴草20克,紫蘇葉15克,生 姜5克,水煎服,用治風寒感冒。
3.鼠麴草、金櫻根各30克,芡實15克,淮山10克,豬瘦肉適量,水燉服,用治遺精。
4.鮮鼠麴草100克,豬瘦肉適量,水燉服,治帶下病。
王小英提醒說,鼠麴草不能過量食用,大量食用會引起胃痛、噁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梁譯尹、高三德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張青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