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穿越山城防禦體系 感受南宋末年的戰火硝煙

2020-12-14 上遊新聞

重慶發布消息,宋蒙(元)戰爭時期,一個龐大的以重慶城為中樞的「山城防禦體系」橫空出世。

南宋軍隊採取依山制奇、據險而守的方略,修築了包括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涪陵龜陵城、雲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在內的數十座城池,城中有林木田池可供長期駐守,且各城相互呼應,構成一個龐大的防禦體系。

日前,由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和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推出的「重慶國際古蹟遺址日地圖」中,山城防禦體系中的龜陵城、天生城、磐石城等多個遺址也榜上有名。

除了釣魚城、白帝城這兩個為世人熟悉的城池遺址,山城防禦體系內還有哪些少為人知的城池?這些遺址是如何發掘的?背後又有怎樣的傳奇?重慶發布《山與城》第59期,帶你走近龜陵城、天生城、磐石城等幾處地圖中推薦的經典遺址,講述背後的故事。

龜陵城東城門外部結構

火炮鎖大江

龜陵城上嘆王仙

龜陵城位於涪陵區馬鞍街道的三臺山上,2017年12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首次對龜陵城古遺址進行保護性發掘,諸多歷史謎團與文物,隨著發掘項目出土而重見天日。

一號炮臺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人員徐進介紹,作為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龜陵城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整體地勢非常險峻,築城於此可「據千刃絕壁而守,扼長江之咽喉。」

「經過發掘研究,發現龜陵城城址由山頂環城、北外城、東外城、南外城、西外城五部分組成,面積非常龐大。」涪陵博物館館長黃海介紹,龜陵城上現存有分設於八方的炮臺遺址八座,雖然大炮已被破壞,但炮臺邊至今還堆放著的眾多礌石,足以證明當時駐軍裝備的強大。

龜陵城的制高點在王子頂,海拔300餘米。比該段長江水面高出數百米,立火炮於此,足以橫鎖大江。徐進介紹,在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眾多遺存品,其中地表散落的大量宋蒙(元)戰爭時期的遺物礌石,讓專家們驚嘆不已。

礌石(宋)

王仙,龜陵城最後一任都護,也是南宋涪州的州治所裡最後的守將。公元1280年,南宋王朝已經滅亡,不過此時的龜陵城卻未被徵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王仙抱定「與涪州衙署共存亡」的決心,在西門與敵軍決戰,最後以驚天地般的方式自刎。《宋史》如是記載:「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斷其亢不殊,以兩手自摘其首墜死。」

繞過古老的宋代城牆進入城中,古城內極其安靜。徐進介紹,龜陵城自1280年被元軍攻破後廢棄,但明末清初移民入川,一支鍾氏家族入住城內,城址一度更名為鍾堡寨。目前,龜陵城遺址正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工作人員正為石碑拓片

城號天生照汗青

劉備率軍伐吳曾屯兵於此

「萬在江北浮流水,城號天生照汗青。」天生城考古現場負責人蔡亞林用這樣的詩句形容此城的傳奇。

天生城城址全景

天生城位於重慶市萬州區周家壩街道流水社區,作為古戰場遺址,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餘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時,為抗禦蒙(元)軍侵擾而築此城,並遷萬州州治於此,後又有數次增築。

天生城海拔328米,俯瞰長江,山勢險峻,有「天城倚空」的美譽,相傳蜀漢劉備率軍伐吳時曾屯兵於此,故又稱「天子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天生城遺址考古調查中發現,其山頂面積為13.2萬平方米,現存前、中、後三道城門,以及前門、後門處的兩道甕城門,分別為清代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和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建,中城門東側臺地還有兩道一字牆。

前城門

後城門

2017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天生城遺址開展了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調查面積約2平方公裡,新發現城門(卡門)、採石場等文物點28處。發掘面積3106平方米,清理揭露城牆、城門、房址、道路、排水溝、水池等各類遺蹟68處。

據了解,當時的考古工作在城址布局與沿革方面均有所突破,取得了系列重要收穫。不僅首次在鵝公包、東外城等區域發現多處宋代建築遺存,填補了城址年代的相關空白,還新發現一批保存較好的宋代至民國時期採石場、洞居建築、防空洞、炮臺,深化了對城址文化延續性的認識,同時重點清理的兩處清代大型院落基址,布局完整、保存較好,為內城功能分區提供了重要線索。

一號院落高空影像

天生城遺址公園已於2019年啟動建設。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工作,將建成一座以天生城文物建築遺存及周邊遺存區為主體,集歷史遺蹟保護、市民休閒遊憩、改善生態環境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園林景觀。

遺址公園設計方案

固若「磐石」之城

延續至明清時期都有駐軍

磐石城遺址位於雲陽縣青龍街道,又名大石城、磨盤寨,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磐石城西側有彭溪河(又稱小江),南側有長江,東、北方向為山谷地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史料顯示,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詩聖杜甫由成都舉家東遷,路過雲陽時,杜甫用一篇《將曉二首》,描述了磐石城在中唐亂世中的硝煙:「石城除擊柝,鐵鎖欲開關。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磐石城遺址

「南宋時期,呂師夔也曾屯兵磐石城,以抗擊蒙(元)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人員楊鵬強介紹,《元史•楊文安列傳》記載,公元1275年,元將楊文安率軍攻打萬州,並出兵小江口牽制磐石城援兵,於此地殺敗南宋守軍李皋、花茂實等將,面對萬州固守不下的情況,楊文安遂回師攻打磐石城,守將譚汝和投降。隨後,此要塞一直被延續,明清時期也都有駐軍。至乾隆年間,雲陽望族塗氏購得磐石城,硝煙才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散去。

磐石城遺址前寨門

1987年,雲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磐石城為雲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6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對磐石城進行了考古調查工作,並在對磐石城城內開展了小規模的試掘,共發現地下文物點4處,地面文物點9處,文物構件散落區9處。

2017年2月至8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磐石城開展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磐石城遺址現存遺蹟數量和種類眾多,包括城牆、寨門、題刻、祠堂、房址、炮臺、暗堡、石牆、建築構件等。

延伸閱讀>>>

這些古戰場遺址,帶你穿越時空

白帝城遺址

白帝城遺址位於奉節縣城以東10公裡的瞿塘峽西口,為東漢巴東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重慶地區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宋蒙(元)山城遺址。由白帝城、下關城(馬嶺夾城)、瞿塘關及子陽城組成,系「連環城」「城中城」「城外城」布局,具備南方山地城池獨特的防禦特徵。

作為南宋政權西線戰場防禦體系的組成部分,白帝城為西線最後一道防禦屏障,作用極其顯著,是連接和阻斷江漢平原與成都平原的一道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正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釣魚城遺址

釣魚城遺址位於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第二批考古遺址公園,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在宋蒙(元)戰爭中,釣魚城因鎖鑰三江而有「蜀口形勝」的美譽,為宋廷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八柱」之一,雄關高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臨下、憑山控江,為巴蜀要衝。合州軍民「嬰城固守,百戰彌厲」卅六載,竟「以魚臺一柱支半壁」河山,一度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元)軍的奇蹟。

釣魚城內現存古地道、南水軍碼頭、南北一字城牆、九口鍋、範家堰等多處宋代遺址。其中,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龍崖城遺址

龍崖城遺址位於南川區東南三泉鎮馬嘴山上,又名龍巖城、馬腦城、蟠龍寨,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龍崖城遺址所在地壤接黔省,緊扼川黔咽喉,具重要戰略地位。

龍崖城修築於南宋末年寶祐年間,利用馬嘴山雄奇的地勢修築城池,四周均為懸崖絕壁,惟馬頸關處有一徑通向城門,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在南宋時期被譽為「南方第一屏障」。

多功城遺址

多功城遺址位於兩江新區翠雲街道雲卉路社區翠雲山上,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末年,宋軍為拒蒙(元)軍而在重慶城以北築多功城,多功城位於「防禦支柱」釣魚城和「防禦核心」重慶城之間,是宋蒙(元)戰爭西線防禦體系的重要據點,也是防禦重慶城的重要前哨和屏障。多功城地勢險峻,巖石高聳,築城時以嶙峋的巖石為基,有「山石嶻嵲,因巖為城」記載。

原標題:山與城丨穿越山城防禦體系,感受南宋末年的戰火硝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
    導語: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川陝,乃南宋重要防禦區之一。四川處於長江上遊,首都臨安則居長江下流,在戰略上四川於臨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衛都城臨安的重要屏障。淳佑三年(1243 年)春,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餘玠入蜀主政,「集眾思,廣忠益」,「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矣。」餘玠採納建議,利用川蜀險要的地理特點,以重慶為中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岷江和長江等大河兩岸的高山臺地,特別是一些要衝之地,「凡地險勢勝,盡起而築之」,有計劃地構築了大量的山城。
  • 重慶珍檔丨700年龜陵城:撥開歷史煙雲 回望當年金戈鐵馬
    時間倒回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他和他的後代們所向披靡,在短短五十年間,橫掃歐亞大陸。時任南宋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餘玠,採取依山制騎,依託江河之險,構築了多重縱深的山城防禦體系。1266年,蒙宋戰事日趨激烈,南宋涪州守臣陽立,奉命在三臺山築城,並將涪州州治遷於此。
  • Organhaus【現場/讀本】 山城防禦體系 (董勳/吳劍平)
    、定居、遊牧、立體城市、原子化消費個體、共同工作、跨個體化、行動指南「山城防禦體系」是結合農耕定居文明生活和生產技術的特點而形成的多城池防禦綜合體,這涉及到「定居」和「遊牧」的關係。南宋末期的宋蒙戰爭催生了這樣一個新事物,沿著長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建造了很多點狀的山地城池,當時最有名的是「蜀中八柱」,包括釣魚城、運山城、青居城、白帝城等,形成了區域聯動、以「點帶線控面」的縱深防禦體系。
  • 這裡曾是山城防禦體系咽喉 深入發掘後將建考古公園
    在涪陵李渡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若時間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中葉,你能看到當時的蒙古鐵騎,加緊對南宋朝廷的欺凌和掠奪。你也能看到,山城人民頑強抗敵,堅貞氣節和不屈精神,在這裡展露無遺。這裡,就是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涪陵龜陵城。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鹹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陽立奉命於三臺山築城,更名三臺砦,同年涪州治所移於此,《宋史·地理志》載「鹹淳二年移治三臺山」,至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均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被元軍攻破。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 重慶珍檔丨黑院牆:瓊瑤以它為背景,寫出了《幾度夕陽紅》...
    重慶珍檔丨黑院牆:瓊瑤以它為背景,寫出了《幾度夕陽紅》...... 06-18 23:27:39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在重慶江北區大石壩往松樹橋方向的馬路邊,有一處被拆遷牆圍起來的荒地。
  • 重慶值得推薦的十處古遺址
    請大家跟隨我們的地圖,穿越時空,感受巴渝大地的文化遺產。 老鼓樓衙署遺址 01 在宋蒙(元)戰爭中,釣魚城因鎖鑰三江而有「蜀口形勝」的美譽,為宋廷川渝山城防禦體系的「八柱」之一,雄關高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臨下、憑山控江,為巴蜀要衝。合州軍民「嬰城固守,百戰彌厲」卅六載,竟「以魚臺一柱支半壁」河山,一度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古鐵騎的奇蹟。
  • 重慶十大主要抗蒙遺址,除了釣魚城你還知道幾個?
    一說起合川釣魚城,相信不少重慶人都知道它抗蒙遺址的身份。其實除了合川釣魚城,重慶還有好幾處抗蒙遺址。我們不妨跟隨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於發布的《重慶山城遺址地圖(南宋)》,一起去探訪那些抗蒙遺址,去了解發生在重慶的抗蒙故事。
  • 重慶市資訊|南宋抗元重慶是聯結長江流域的樞紐,合川釣魚城則是...
    重慶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南宋抗元重慶是聯結長江流域的樞紐,合川釣魚城則是防禦的重心南宋末期,冉璡、冉璞兄弟為餘玠獻策時,明確提出蜀口形勝之地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矣,將全川防禦體系的重點置於釣魚城。釣魚城三江合流的地理位置,西與涪江遂寧府相接,北與嘉陵江順慶府相連,東與渠江廣安軍比鄰,南與嘉陵江下遊重鎮重慶相連。是以,合川上可與川西、川北、川東聯絡,下通重慶、川南、荊楚。從整個長江流域的戰略形勢來看合川釣魚城的地理位置:合州居四川之中,釣魚山為蜀口形勝之地。南宋建都臨安,居長江下遊,四川居長江上遊。
  • 重慶涪陵龜陵城發現宋蒙戰爭時期遺物礌石 將建古戰場遺址公園
    13世紀中晚期,為抗拒蒙古軍事擴張,重慶修建了許多抗蒙山城防禦體系,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渝中重慶城、涪陵龜陵城等都是這個防禦體系之一。日前,文化遺產宣傳月公眾考古活動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感受易守難攻的龜陵城是如何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
  • 04年重慶現南宋衙門遺址,佔地近2萬平米,盡顯古城池防禦體系
    談起重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一定是麻辣火鍋。除了火鍋這張盡人皆知的名片之外,重慶還是全國知名旅遊城市,釣魚城範家堰遺址作為歷史鑑證,成為了很多遊客來重慶的必到之處。這座佔地近2萬平米的遺址,經專家研究後發現是南宋「廳級單位」。
  • 重慶發現南宋抗蒙遺址
    重報移動傳媒6月16日訊 (記者 徐文娟)提起南宋山城抗蒙的這段歷史,許多人會聯想到合川的釣魚城,被譽為「上帝折鞭之處」的它,抵禦住了蒙古鐵騎數十年的進攻。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與釣魚城一起組成南宋山城抗蒙體系的涪陵龜陵城卻鮮有人知。直到2017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介入開展涪陵龜陵城的考古工作,隱沒在厚重城牆裡的歷史故事,這才一點一點浮現出來。
  • 重慶市資訊|南宋抗元重慶是聯結長江流域的樞紐,合川釣魚城則是...
    重慶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南宋抗元重慶是聯結長江流域的樞紐,合川釣魚城則是防禦的重心南宋末期,冉璡、冉璞兄弟為餘玠獻策時,明確提出蜀口形勝之地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矣,將全川防禦體系的重點置於釣魚城。釣魚城三江合流的地理位置,西與涪江遂寧府相接,北與嘉陵江順慶府相連,東與渠江廣安軍比鄰,南與嘉陵江下遊重鎮重慶相連。是以,合川上可與川西、川北、川東聯絡,下通重慶、川南、荊楚。從整個長江流域的戰略形勢來看合川釣魚城的地理位置:合州居四川之中,釣魚山為蜀口形勝之地。南宋建都臨安,居長江下遊,四川居長江上遊。
  • 重讀「釣魚城」 一座小山城何以改寫亞歐大歷史
    1243年,命人築城於嘉陵江下遊三江交匯、重慶正北的合州釣魚山上,並遷合州治所、興元(今陝西漢中)戎司於此,駐以重兵。  同時,相繼在川東各山隘建山城數十座,最終形成以嘉陵江、長江為依託,以重慶為核心,以點控面的四川山城防禦體系。地處「蜀口形勝之地」、屏障夔渝的釣魚城,則成為這一體系的關鍵支撐。
  • 南充「川東北第一寨」,原是南宋巴蜀「抗蒙八柱」堡壘!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推動兩地宋蒙山城防禦體系在南宋末年四川抗蒙防禦體系中,曾在歷史上留下了巴蜀「抗蒙八柱」等遺址。其中號稱「川東北第一寨」的蓬安縣運山城,是南宋防禦蒙古騎兵南下的山城防禦體系中的前沿陣地的第二道防線。
  • 叩問龜陵城:尋找南宋最後的涪州衙署
    西城門外部結構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站在龜陵城遺址上,已無法想像,公元1280年時這裡經歷過怎樣戰火硝煙;只知道,戰爭結束後,數千南宋將士忠骨入土。   2018年6月15日,重慶發布隨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踏入這座古城,尋找眾多謎題的答案。早在1981年,龜陵城被收錄進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單,如今首次公開對外界開放,並展示階段性考古研究成果。
  • 重慶珍檔丨想一文了解重慶古城牆?那就這一篇了
    現留存的重慶古城牆遺址包括城牆、城門及與城池相關附屬建築,建築風格上具備「戰、雄、險、奇、秀、幽、古」等典型特徵。南宋末期的重慶城作為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指揮中心,其城牆築造所蘊含的「道法自然」營建思想和「山、水、城」合一的規劃設計,是古代山地城池防禦建築的傑出代表和範例。
  • 重慶珍檔|高臺長超68米!重慶老鼓樓規模直逼明清皇宮大門
    又在影印民國檔案《九年來之重慶市政》裡找到了1936年3月至6月擴修解放東路高臺基址段的記錄。 自此,塵埃落定。 這個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的高臺建築基址就是晚清的老鼓樓們,更是南宋重慶府前的威儀大門——譙樓。
  • 涪陵:市民走進三臺山城堡寨遺址 感受古戰場歷史文化氛圍
    華龍網6月2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王小波)周末,筆者在重慶涪陵新區李渡玉屏社區看到,三三兩兩的市民前往該社區,長江北岸的三臺山上的三臺城遺址參觀,了解古戰場遺址現狀,感受山城古寨堡壘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 南宋抗元名城神臂城的故事 合江人你知道嗎?
    南宋末年,為了抗擊蒙古鐵騎,南宋王朝在今四川、重慶境內修建了83座山城,如今保存完好者約十餘座,如合江的神臂城,釣魚城、多功城、雲頂城、虎頭城、運山城、大良城、凌霄城等等,憑藉這些城堡,蜀中軍民抗擊蒙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就算南宋已亡,猶未放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