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很了解涪陵?其實你錯了。在涪陵李渡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若時間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中葉,你能看到當時的蒙古鐵騎,加緊對南宋朝廷的欺凌和掠奪。你也能看到,山城人民頑強抗敵,堅貞氣節和不屈精神,在這裡展露無遺。這裡,就是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涪陵龜陵城。
15日,為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氛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與馬鞍街道組織了2018年重慶市文化遺產宣傳月「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公眾考古活動」,40名來自涪陵本地的公眾代表受邀走進了遺址現場,感受到了文化遺產給千百年後的人們帶來的魅力。
等待數百年的重生 一年來發掘意義重大
本次公眾考古活動來到的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半島所在區域即為三臺山,中部高四周低,整體地勢較為險峻,除頂部外大部地區地形坡度較大。從長江南岸眺望,三臺城如一隻墩坐江邊的碩大烏龜,因此又稱龜陵城。
1981年,那時正值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涪陵龜陵城被登記入庫。
2017年底,為廓清龜陵城遺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區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2017年度龜陵城遺址的主動性考古工作。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徐進向參與本次公眾考古的代表介紹,經過2017年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初步了解龜陵城遺址文物遺存類型豐富,包括城牆、城門、炮臺、建築基址、道路、排水溝、蓄水池、題記等。整座城池根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隨形就勢,琚山圍城。城牆隨臺地邊緣和山脊走勢砌築,由山頂至山腳大致呈三級梯次布局,牆體多為條石壘砌,惟崖壁高險處利用天險為城。
關於這又一處山城防禦體系「標本」——龜陵城的基本概況,考古人員得出了以下初步結論:山頂內城平面近「魚」形,最高點為中部的王子頂(海拔308米),其餘區域地勢較平坦,周緣現存有城牆885米,東西兩側各設城門一座,環城圈構築有炮臺8座、排水溝7條、道路1條,城內有水塘1處、水井1眼、房址3座、建築基址2處及大量礌石。內城北部隨第二層山體走勢構築有城牆,殘存約238米,另有石板路1條由城外經北外城至山頂內城東城門。山頂內城以東、以南依山脊走勢構築「一」字城牆三道,將整個第三層臺地分割為東、南、西三座城池。東外城東城牆上接北外城,順山脊走勢下至雷家咀,殘存城牆約222米,外側構築有石砌弧形墩臺2座;南城牆殘存約160米。南外城東城牆殘存約58米;南城牆東段以崖壁為城,西段以條石砌築,殘長133米;西城牆包石均被拆毀,僅存內部夯土及碎石,殘長57米;東、西城牆上各設有城門1座,已毀;城內有寺廟遺址1處、石室墓1座、題記3則。西外城位於三臺山西部狹長型半島上,多數地段以高陡的崖壁為城,殘存南城牆約60米、南城門1座;山頂內城西城門外側有水井1眼、水塘1處。
龜陵城發掘至今三項重大意義
徐進介紹,通過2017年系統的田野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對龜陵城遺址有三大嶄新的重大認識。
龜陵城到底是什麼朝代的?本次考古勘察,基本探明了城址時代沿革和變遷。考古發掘顯示,龜陵城始建於宋代,宋末一度為涪州治所三臺砦,1280年被元軍攻破後廢棄。明末清初移民入川,鍾氏家族入住城內,一度更名為「鍾堡寨」,因音誤後被稱為「東堡寨」。清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席捲楚、川地區,在此背景下,城址得以重修,這一時期主要利用山頂環城、北外城、南外城和東外城抵禦匪患,西外城徹底廢棄。
龜陵城現狀如何?2017年,考古工作者基本摸清了龜陵城遺址的遺存類型及現狀,豐富了遺址內涵,遺址現存遺存類型豐富,整體保存較好,特別是宋代城垣格局保存較好,且地表散落大量宋蒙戰爭時期的遺物——礌石,極大的豐富了城址的文化內涵。
這處意義重大的山城防禦體系,布局和結構如何?本次勘察,初步廓清了龜陵城遺址的布局與結構,拓寬了城址範圍。調查、發掘結果顯示,龜陵城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踞山圍城。城址由山頂環城、北外城、東外城、南外城、西外城五部分組成,形成多重城垣布局、梯次防禦的城防模式。
感人故事在這裡代代流傳 未來將建考古公園
龜陵城,又名三臺砦,當地人俗稱東堡砦。鹹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陽立奉命於三臺山築城,更名三臺砦,同年涪州治所移於此,《宋史·地理志》載「鹹淳二年移治三臺山」,至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均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方被元軍攻破。
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考古工作多年,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的階段。
「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龜陵城作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於長江邊的三臺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系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個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徐進向40位代表介紹著龜陵城的重大意義。
因為有著如此重大的軍事戰略意義,從宋代建城至今,忠烈將士英勇守城的故事就代代流傳在歷史長河中。《宋史》中記載了一段殊死鎮守龜陵城的將領王仙寧死不屈的感人事跡:「王仙,蜀都統也。守涪州,北兵攻圍無虛日,勢孤援絕。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斷其亢不殊,以兩手自摘其首墜死。」意思就是說,鎮守涪陵的蜀都統帥王仙,在宋滅後的兩年,眼看龜陵城就要被破城,寧死不屈,在城門前自刎未果、直接親手把自己的頭摘下的壯烈故事。
談到龜陵城未來的發展,徐進介紹,2018年下半年,文化遺產研究院將會對龜陵城開展進一步、更深入的考古發掘,為將龜陵城升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做學術支撐。「同時,我們的勘察和發掘,也是為今後涪陵龜陵城建考古公園,作出學術支撐。」
上遊新聞記者 楊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