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山城防禦體系咽喉 深入發掘後將建考古公園

2020-12-14 上遊新聞

你以為很了解涪陵?其實你錯了。在涪陵李渡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若時間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中葉,你能看到當時的蒙古鐵騎,加緊對南宋朝廷的欺凌和掠奪。你也能看到,山城人民頑強抗敵,堅貞氣節和不屈精神,在這裡展露無遺。這裡,就是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涪陵龜陵城。

15日,為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氛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與馬鞍街道組織了2018年重慶市文化遺產宣傳月「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公眾考古活動」,40名來自涪陵本地的公眾代表受邀走進了遺址現場,感受到了文化遺產給千百年後的人們帶來的魅力。

等待數百年的重生 一年來發掘意義重大

本次公眾考古活動來到的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半島所在區域即為三臺山,中部高四周低,整體地勢較為險峻,除頂部外大部地區地形坡度較大。從長江南岸眺望,三臺城如一隻墩坐江邊的碩大烏龜,因此又稱龜陵城。

1981年,那時正值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涪陵龜陵城被登記入庫。

2017年底,為廓清龜陵城遺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區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2017年度龜陵城遺址的主動性考古工作。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徐進向參與本次公眾考古的代表介紹,經過2017年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初步了解龜陵城遺址文物遺存類型豐富,包括城牆、城門、炮臺、建築基址、道路、排水溝、蓄水池、題記等。整座城池根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隨形就勢,琚山圍城。城牆隨臺地邊緣和山脊走勢砌築,由山頂至山腳大致呈三級梯次布局,牆體多為條石壘砌,惟崖壁高險處利用天險為城。

關於這又一處山城防禦體系「標本」——龜陵城的基本概況,考古人員得出了以下初步結論:山頂內城平面近「魚」形,最高點為中部的王子頂(海拔308米),其餘區域地勢較平坦,周緣現存有城牆885米,東西兩側各設城門一座,環城圈構築有炮臺8座、排水溝7條、道路1條,城內有水塘1處、水井1眼、房址3座、建築基址2處及大量礌石。內城北部隨第二層山體走勢構築有城牆,殘存約238米,另有石板路1條由城外經北外城至山頂內城東城門。山頂內城以東、以南依山脊走勢構築「一」字城牆三道,將整個第三層臺地分割為東、南、西三座城池。東外城東城牆上接北外城,順山脊走勢下至雷家咀,殘存城牆約222米,外側構築有石砌弧形墩臺2座;南城牆殘存約160米。南外城東城牆殘存約58米;南城牆東段以崖壁為城,西段以條石砌築,殘長133米;西城牆包石均被拆毀,僅存內部夯土及碎石,殘長57米;東、西城牆上各設有城門1座,已毀;城內有寺廟遺址1處、石室墓1座、題記3則。西外城位於三臺山西部狹長型半島上,多數地段以高陡的崖壁為城,殘存南城牆約60米、南城門1座;山頂內城西城門外側有水井1眼、水塘1處。

龜陵城發掘至今三項重大意義

徐進介紹,通過2017年系統的田野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對龜陵城遺址有三大嶄新的重大認識。

龜陵城到底是什麼朝代的?本次考古勘察,基本探明了城址時代沿革和變遷。考古發掘顯示,龜陵城始建於宋代,宋末一度為涪州治所三臺砦,1280年被元軍攻破後廢棄。明末清初移民入川,鍾氏家族入住城內,一度更名為「鍾堡寨」,因音誤後被稱為「東堡寨」。清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席捲楚、川地區,在此背景下,城址得以重修,這一時期主要利用山頂環城、北外城、南外城和東外城抵禦匪患,西外城徹底廢棄。

龜陵城現狀如何?2017年,考古工作者基本摸清了龜陵城遺址的遺存類型及現狀,豐富了遺址內涵,遺址現存遺存類型豐富,整體保存較好,特別是宋代城垣格局保存較好,且地表散落大量宋蒙戰爭時期的遺物——礌石,極大的豐富了城址的文化內涵。

這處意義重大的山城防禦體系,布局和結構如何?本次勘察,初步廓清了龜陵城遺址的布局與結構,拓寬了城址範圍。調查、發掘結果顯示,龜陵城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踞山圍城。城址由山頂環城、北外城、東外城、南外城、西外城五部分組成,形成多重城垣布局、梯次防禦的城防模式。

感人故事在這裡代代流傳 未來將建考古公園

龜陵城,又名三臺砦,當地人俗稱東堡砦。鹹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陽立奉命於三臺山築城,更名三臺砦,同年涪州治所移於此,《宋史·地理志》載「鹹淳二年移治三臺山」,至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均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方被元軍攻破。

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考古工作多年,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的階段。

「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龜陵城作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於長江邊的三臺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系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個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徐進向40位代表介紹著龜陵城的重大意義。

因為有著如此重大的軍事戰略意義,從宋代建城至今,忠烈將士英勇守城的故事就代代流傳在歷史長河中。《宋史》中記載了一段殊死鎮守龜陵城的將領王仙寧死不屈的感人事跡:「王仙,蜀都統也。守涪州,北兵攻圍無虛日,勢孤援絕。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斷其亢不殊,以兩手自摘其首墜死。」意思就是說,鎮守涪陵的蜀都統帥王仙,在宋滅後的兩年,眼看龜陵城就要被破城,寧死不屈,在城門前自刎未果、直接親手把自己的頭摘下的壯烈故事。

談到龜陵城未來的發展,徐進介紹,2018年下半年,文化遺產研究院將會對龜陵城開展進一步、更深入的考古發掘,為將龜陵城升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做學術支撐。「同時,我們的勘察和發掘,也是為今後涪陵龜陵城建考古公園,作出學術支撐。」

上遊新聞記者 楊辛玥

相關焦點

  • 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記者日前從奉節文旅委獲悉,文物工作者在白帝城考古發掘中又有多個重要發現,包括發現一個梯形甕城,以及挖掘出鐵雷等冷兵器物件。據悉,這裡還將建一個考古遺址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工作也開始啟動。
  • 重慶珍檔丨穿越山城防禦體系 感受南宋末年的戰火硝煙
    重慶發布消息,宋蒙(元)戰爭時期,一個龐大的以重慶城為中樞的「山城防禦體系」橫空出世。南宋軍隊採取依山制奇、據險而守的方略,修築了包括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涪陵龜陵城、雲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在內的數十座城池,城中有林木田池可供長期駐守,且各城相互呼應,構成一個龐大的防禦體系。
  •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 2020-12-11 19:46:11該市未來將抓好考古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其中包括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工。  數據顯示,五年來,重慶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其中,主動性考古12項、三峽後續考古53項、基建考古326項,實施線狀調查4683.45千米,區域調查241.48平方千米,發掘面積168485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約3.7萬件/套。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抗蒙(元)防禦體系的咽喉之地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
  • 重慶涪陵龜陵城發現宋蒙戰爭時期遺物礌石 將建古戰場遺址公園
    13世紀中晚期,為抗拒蒙古軍事擴張,重慶修建了許多抗蒙山城防禦體系,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渝中重慶城、涪陵龜陵城等都是這個防禦體系之一。日前,文化遺產宣傳月公眾考古活動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感受易守難攻的龜陵城是如何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
  • 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重慶市博物館、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均對遺址做過調查和試掘,為遺址的保護奠定了基礎。1998年至今,為配合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我院以白帝城遺址為重點開展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 黃巖沙埠窯考古發掘公布最新成果 將來,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為全面了解沙埠窯址的窯業生產歷史與價值,並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基礎資料,2019年和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巖區博物館、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對窯址群內的竹家嶺窯址(考執字2019年第198號)和鳳凰山窯址(考執字2020年第156號)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並取得了重要收穫:
  • 又一考古發現!重慶發現南宋抗蒙遺址
    重報移動傳媒6月16日訊 (記者 徐文娟)提起南宋山城抗蒙的這段歷史,許多人會聯想到合川的釣魚城,被譽為「上帝折鞭之處」的它,抵禦住了蒙古鐵騎數十年的進攻。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與釣魚城一起組成南宋山城抗蒙體系的涪陵龜陵城卻鮮有人知。直到2017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介入開展涪陵龜陵城的考古工作,隱沒在厚重城牆裡的歷史故事,這才一點一點浮現出來。
  • 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
    導語: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川陝,乃南宋重要防禦區之一。四川處於長江上遊,首都臨安則居長江下流,在戰略上四川於臨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衛都城臨安的重要屏障。蒙哥分析了四川重要的戰略地位後,確立了以四川為攻宋的主戰場。南宋後期,新興蒙古政權在滅金並日益強大後,對南宋展開了激烈而長期的戰爭。蒙古前期把四川作為進攻的重點,四川地區形勢告急。蒙古依靠其強大的騎兵部隊,多次深入四川腹地,殘酷蹂躪四川大部分州縣。為了抵禦蒙古的進攻,四川軍民因地制宜,利用其特殊的地理形勢,採取「因山為壘」,結寨築城,搬遷府州治所的防禦形式。
  • 現場直擊|「抗元名城」虎頭城考古調查啟動 曾與釣魚城齊名,城牆...
    11月26日,四川省自貢市正式啟動對宋蒙戰爭山城遺址「虎頭城」的考古調查工作。據悉,此次考古調查,除了對虎頭城遺址現場進行全面詳細勘察,還將對其邊界範圍、遺蹟遺存實施考古勘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構件及原有歷史文化信息,為下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做準備,並希望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力爭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下基礎。
  • 黃巖有了首家考古工作站,還要建考古遺址公園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巖沙埠窯考古工作站授牌儀式在沙埠鎮青瓷村舉行,這是黃巖區首家考古工作站。接下來當地還將建設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黃巖沙埠窯起於晚唐,盛於北宋,196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漢路縣故城將建遺址公園 公園內設博物館、考古站
    幾年前,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的考古勘探,發現了西漢路縣故城遺址。如今,這處遺址有了最新動態。市發改委昨天披露,本市確定對遺址進行保護及展示,建立路城考古工作站,這裡將成為遺址公園並配套建設博物館。除了已經啟動實施的綠化工程外,遺址公園內還將建設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以「館站合建」的理念建設博物館、考古工作站、遊客服務中心。目前,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經下達前期工作函,意味著博物館、考古工作站的開工指日可待。
  • 重慶:考古發掘廓清龜陵城結構布局
    新華社重慶6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涪陵區龜陵城遺址的考古工作日前已初步完成,考古人員目前已基本摸清龜陵城遺址的遺存類型及現狀,廓清了遺址的布局和結構。  龜陵城遺址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玉屏社區一組,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西臨上橋河。
  • 深入解讀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二站:中山王厝墓
    編者按 /Editor's note第四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將於10月14日至16日在石家莊舉辦。平山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作為14個重點觀摩項目之一,整體環境與內涵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地下一層文化專題展示、王厝墓的保護展示工程、中山國文創園、考古探索中心、漫畫中山國等項目一一亮相。上一期小編帶領大家深入遊覽了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及地下一層新增的中山國文化專題展,本期將帶大家遊覽中山王厝墓。中山國王厝墓中山國王厝,是目前已知的中山國七代國君中的第五位,也是中山國最鼎盛時期的君王。
  • 穿越原始森林,走進長白山下的考古發掘現場,成為歷史見證者
    中朝邊界的長白山,是吉林的熱門旅遊目的地,無數遊客因為這裡的風光而紛至沓來。而我卻沒有走進景區,而是選擇沿著顛簸的砂石路深入長白山腳下的林海,徒步穿越原始森林中探尋歷史的痕跡。沿著山坡上行不久,便見到了長滿青苔的石牆,看來已經進入老黑河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了。
  • 高句麗的"附和式都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
    根據中國考古學者最新發布的發掘報告,"國內城"略呈方形,東、西、南、北各城牆分別長554.7米、702米、751.5米、730米。總周長2738.2米.城牆內外石砌,中層為土石混築。由於年代久遠,多次修葺,城牆大部分已失去原狀。目前北牆保存較好,東牆基本毀棄,現僅存基礎。南牆西段、西牆北段,尚有幾段高達4米左右。城垣以石條壘砌而成,逐層內收。
  • 4500年前「精裝房」 現身垓下古戰場 固鎮垓下遺址將重啟考古發掘
    4月13日,固鎮縣垓下古城及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考古專家齊聚蚌埠,共論垓下古城的前世今生,探討固鎮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暫停」十年後,我省將重啟垓下遺址考古發掘。圍繞「大汶口文化第一城」的眾多未解之謎有望找到答案。
  • 考古發掘60年後 馬橋文化如何吸引年輕人
    2020年是上海馬橋遺址首次發掘60周年,馬橋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仍不充分。2020年9月,為馬橋文化保護奔走多年的祝學軍和多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議將馬橋文化保護發展列入「十四五」上海文化發展重點項目,並在馬橋文化遺址的發掘地建設一個真正的遺址公園和考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