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2020-12-14 上遊新聞

△拓片。

△石獅(宋)

巨大的礌石從牆頭傾瀉而下,士兵們的廝殺聲響徹長江兩岸,戰敗的將軍在城門處拔劍自刎……700年前,這悲壯的一幕將涪陵龜陵城永遠載入了史冊。700多年時光過去,這個記錄著當年血與火的城址,在考古專家手中被一一揭開。

近年,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考古專家們開始了對這座抗蒙山城的發掘工作,埋藏在龜陵城裡的故事,從史書中一躍而出,活生生地再現在了人們面前。

昨天,重慶市文化遺產月重要活動之一——走進考古現場,來到了這個城址,在考古現場負責人的講述中,龜陵城的歷史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一號炮臺。

抗蒙(元)防禦體系的咽喉之地

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半島所在區域即為三臺山,中部高四周低,整體地勢較為險峻,除頂部外大部地區地形坡度較大。頂部略呈橢圓形,為遺址的中心區。

龜陵城,又名三臺砦,當地人俗稱東堡砦。鹹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陽立奉命於三臺山築城,更名三臺砦,同年涪州治所移於此,《宋史·地理志》載「鹹淳二年移治三臺山」,至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均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被元軍攻破。

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多年對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的考古,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階段。

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龜陵城作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於長江邊的三臺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系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個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東城門外部結構。

呈三級梯次布局,琚山圍城

為廓清龜陵城遺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區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2017年度龜陵城遺址的主動性考古工作。

經過為期數月的考古發掘,專家們發現,整座城池根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隨形就勢,琚山圍城。城牆隨臺地邊緣和山脊走勢砌築,由山頂至山腳大致呈三級梯次布局,牆體多為條石壘砌,惟崖壁高險處利用天險為城。

山頂內城平面近「魚」形,最高點為中部的王子頂(海拔308米),其餘區域地勢較平坦,周緣現存有城牆885米,東西兩側各設城門一座,環城圈構築有炮臺8座、排水溝7條、道路1條,城內有水塘1處、水井1眼、房址3座、建築基址2處及大量礌石。

△山頂環城城牆。

內城北部隨第二層山體走勢構築有城牆,殘存約238米,另有石板路1條由城外經北外城至山頂內城東城門。山頂內城以東、以南依山脊走勢構築「一」字城牆三道,將整個第三層臺地分割為東、南、西三座城池。

東外城東城牆上接北外城,順山脊走勢下至雷家咀,殘存城牆約222米,外側構築有石砌弧形墩臺2座;南城牆殘存約160米。

南外城東城牆殘存約58米;南城牆東段以崖壁為城,西段以條石砌築,殘長133米;西城牆包石均被拆毀,僅存內部夯土及碎石,殘長57米;東、西城牆上各設有城門1座(已毀)。

西外城位於三臺山西部狹長形半島上,多數地段以高陡的崖壁為城,殘存南城牆約60米、南城門1座。

△西城門城臺解剖全景。

城內礌石再現當年「炮戰」

在南宋末年,雖然已經有熱兵器出現,但大量用於戰爭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冷兵器,龜陵城中也同樣如此。

行走在龜陵城中,隨處可見可種各樣圓形或者半圓形的石頭散落在地。專家說,這些就是龜陵城主要的武器——礌石。

礌石就是宋軍抵抗蒙軍使用的「炮彈」,有考古發現,礌石一般是用投石機來發射。這種重約5公斤的礌石經投石機發射後,最遠射程可達400米。

考古專家說,在龜陵城發生的無數場戰爭中,礌石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空中拋射而出的礌石,會對敵人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雖然發現了大量礌石和炮臺遺址,但由於沒有找到具體的發射工具,當時宋軍究竟是如何將它發射而出的,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

據介紹,文字記載投石機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首次大規模使用,則是李信攻楚一戰——秦軍渡河時,楚軍秘密準備的投石機突然同時發射,20萬秦軍潰敗,李信自殺。《三國志》記載投石機,則為大家廣泛熟知:曹軍造出大量投石機,取名「霹靂車」,所向披靡。

到了唐代,投石機已作為摧城拔寨主要戰鬥裝備。《舊唐書·東夷·高麗傳》記載唐太宗遠徵高麗時攻城場景:「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觔石於一裡之外者,甚懼之,乃於城上積木為戰樓以拒飛石。」

△鹹淳創建碑記。

到宋代特別是南宋,投石機製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武經總要》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機的重視。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機械,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最遠發射距離達500米。

宋以前投石機主要為人力或畜力發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戰馬同時向一個方向驟然扯動牽拉索,拉起力臂將沉重炮石以拋物線射出。隨後,蒙古軍隊因世界徵戰,將投石機發展到極為犀利和恐怖。

蒙古軍隊在攻城略地中認識到投石機的重要性,並迅速引進技術進行改進,設計了雙弩背的複合弓結構,彈力更加強勁。同時,這樣的弩機有時用於發射特製的鐵箭和燃油筒。

隨後,蒙古軍隊又發明了重式投石機,即由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絞盤將重物升起,裝上炮石後,釋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減少操作的人員和空間,可以調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擲準確度大為提升,並開始投射藥物與燃燒物混合的化學武器、腐爛的人畜屍體等製作的「生物武器」等。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相關焦點

  • 這裡曾是山城防禦體系咽喉 深入發掘後將建考古公園
    你以為很了解涪陵?其實你錯了。在涪陵李渡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若時間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中葉,你能看到當時的蒙古鐵騎,加緊對南宋朝廷的欺凌和掠奪。你也能看到,山城人民頑強抗敵,堅貞氣節和不屈精神,在這裡展露無遺。這裡,就是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涪陵龜陵城。
  • 重慶珍檔丨700年龜陵城:撥開歷史煙雲 回望當年金戈鐵馬
    10公裡,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龜陵城,就藏在這山林之中。時任南宋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餘玠,採取依山制騎,依託江河之險,構築了多重縱深的山城防禦體系。1266年,蒙宋戰事日趨激烈,南宋涪州守臣陽立,奉命在三臺山築城,並將涪州州治遷於此。
  • 重慶涪陵龜陵城遺址展現宋代城防格局
    圖為涪陵龜陵城遺址東城門外部結構。作為重慶文化遺產宣傳月的重要活動之一,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涪陵區博物館日前邀請公眾代表及媒體記者走進涪陵龜陵城遺址了解考古進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氛圍。龜陵城遺址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
  • 重慶涪陵龜陵城發現宋蒙戰爭時期遺物礌石 將建古戰場遺址公園
    13世紀中晚期,為抗拒蒙古軍事擴張,重慶修建了許多抗蒙山城防禦體系,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渝中重慶城、涪陵龜陵城等都是這個防禦體系之一。日前,文化遺產宣傳月公眾考古活動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感受易守難攻的龜陵城是如何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
  • 又一考古發現!重慶發現南宋抗蒙遺址
    重報移動傳媒6月16日訊 (記者 徐文娟)提起南宋山城抗蒙的這段歷史,許多人會聯想到合川的釣魚城,被譽為「上帝折鞭之處」的它,抵禦住了蒙古鐵騎數十年的進攻。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與釣魚城一起組成南宋山城抗蒙體系的涪陵龜陵城卻鮮有人知。直到2017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介入開展涪陵龜陵城的考古工作,隱沒在厚重城牆裡的歷史故事,這才一點一點浮現出來。
  • 重慶珍檔丨穿越山城防禦體系 感受南宋末年的戰火硝煙
    重慶發布消息,宋蒙(元)戰爭時期,一個龐大的以重慶城為中樞的「山城防禦體系」橫空出世。南宋軍隊採取依山制奇、據險而守的方略,修築了包括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涪陵龜陵城、雲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在內的數十座城池,城中有林木田池可供長期駐守,且各城相互呼應,構成一個龐大的防禦體系。
  • 考古現場探秘之旅 ——「國際古蹟遺址日」走進涪陵區龜陵城遺址
    一行人抵達龜陵城遺址後,考古現場負責人孫治剛化身為「考古導遊」,帶領大家參觀了城牆、建築基址、炮臺等遺蹟,一路邊看邊解說,別開生面地為大家講解了龜陵城考古發掘的階段性成果和價值意義。龜陵城又名三臺城、三臺砦、東堡寨,宋鹹淳二年(1266)由宋涪州觀察使兼安撫使陽立所築,同年涪州移治於此,至祥興二年(1279)南宋滅亡均為涪州州治所在地,是涪州的軍政指揮中心,也是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遺址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涪陵:市民走進三臺山城堡寨遺址 感受古戰場歷史文化氛圍
    華龍網6月2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王小波)周末,筆者在重慶涪陵新區李渡玉屏社區看到,三三兩兩的市民前往該社區,長江北岸的三臺山上的三臺城遺址參觀,了解古戰場遺址現狀,感受山城古寨堡壘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 重慶:考古發掘廓清龜陵城結構布局
    新華社重慶6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涪陵區龜陵城遺址的考古工作日前已初步完成,考古人員目前已基本摸清龜陵城遺址的遺存類型及現狀,廓清了遺址的布局和結構。  龜陵城遺址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玉屏社區一組,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西臨上橋河。
  • 重慶十大主要抗蒙遺址,除了釣魚城你還知道幾個?
    一說起合川釣魚城,相信不少重慶人都知道它抗蒙遺址的身份。其實除了合川釣魚城,重慶還有好幾處抗蒙遺址。我們不妨跟隨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於發布的《重慶山城遺址地圖(南宋)》,一起去探訪那些抗蒙遺址,去了解發生在重慶的抗蒙故事。
  • 首屆涪陵繡球花節·直播|涪陵區委書記變身「帶貨主播」,全網閱讀...
    5月15日,首屆重慶·涪陵繡球花節開幕式結束後,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在現場變身「帶貨主播」,開展網絡「雲」銷售,向廣大網友推介涪陵的特色農產品。這次直播,重報上遊抖音直播間、上遊新聞APP直播間、探百村、涪風在線、大愛傳媒等直播間近50萬人次在線觀看。
  • 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
    導語: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川陝,乃南宋重要防禦區之一。四川處於長江上遊,首都臨安則居長江下流,在戰略上四川於臨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衛都城臨安的重要屏障。「宋室南渡,以四川為上遊重鎮。」「東南立國,倚蜀為重」。「四蜀可守,而後東南始可立矣。」從軍事地理上看,四川與荊襄和兩淮構成南宋三大防區,共同屏蔽都城臨安。三大防區之間連成一片、統一作戰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任何一個防禦區的丟失都將牽制其他防禦區作戰功能的發揮。四川地處三大防區之首,一旦失守,沿江而下,荊襄和兩淮兩大防區將輕易而取,臨安將處於不可保的境地。
  • 上遊深閱讀丨夜郎古國在何處?貴州投33億元在可樂鄉建遺址公園
    這句話語出2100多年前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的通史名著《史記西南夷列傳》,後來被認為是漢語圈認知度最高的成語之一「夜郎自大」的原始出處。一句「夜郎自大」留給後人無數猜想,夜郎古國到底在何處,仍是歷史界爭論的話題。
  • 長江上遊朝天門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開工
    長江上遊朝天門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今天開工,項目建設範圍為朝天門至涪陵河段約123公裡航道,建設標準為I級航道。 問題,進一步提升重慶長江上遊航運中心聚集輻射能力。
  • 現場直擊|「抗元名城」虎頭城考古調查啟動 曾與釣魚城齊名,城牆...
    後在此設富義監(也稱富順監,今富順縣城關地區)分部,專門負責管理從上遊自流井方向經沱江流域出口至下遊瀘州方向的鹽務工作,同時服務當地百姓。「乘船在沱江上遠望虎頭城,我們能清楚看到它的老虎樣子。」西城門深約5米,高3米多、寬近2米,若不是專家告知內側牆上刻有「古虎頭城」四個字,著實難以辨認;城門外側的兩端分別鑿有多個圓形凹槽。李華禮介紹,這是內城城門之一,凹槽是用來放擋門柱的,正是當時的戰略考慮,需要多根擋門柱來加固城門,抵擋外侵。
  •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中國古代成熟的城防設施體系,有三個子系統。一是城牆防禦系統,二是城門防禦系統,三是護城河防禦系統。我們今天先說一說由牆體、城牆四角的角樓、馬面、敵樓、女兒牆、垛口共同構成城牆防禦 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馬面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精彩的篇章。
  • 預告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學術交流會
    以集中展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的最新考古成果為主旨,邀請川渝兩地從事巴蜀考古一線工作的青年業務骨幹,在我院舉辦一場網絡同步直播的專題考古成果學術交流活動。《巴韻巫風——宣漢羅家壩遺址2019~2020年度考古新發現》演講人:陳衛東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博研究館員 「天府萬人計劃」文化領軍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員主持的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分獲「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發掘一等獎」和「社科院2018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
  • 長時間暴雨 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臨時閉園檢修
    .jpg",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2599004", "classid":"2"} 長時間暴雨 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臨時閉園檢修
  • 琅琊臺考古:發現2000多年前「海景房」 青島的「龐貝古城」等待...
    2000多年前的「八主」中的「四時主」祭祀地在琅琊臺?因地震而深埋於地下的琅琊古城能否重現江湖?持續推進的考古發掘拼接起的恢宏時空情節,將為青島帶來意料之外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並破解這些千古謎團。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琅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近日進入收官階段,記者現場見證:在琅琊臺臺頂區域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以及柱礎、瓦當等建築構件;在臺西頭村亭子蘭發現的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築基址,及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碎片遺存,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為青島古代歷史文化的豐富演進再添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