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
△石獅(宋)
巨大的礌石從牆頭傾瀉而下,士兵們的廝殺聲響徹長江兩岸,戰敗的將軍在城門處拔劍自刎……700年前,這悲壯的一幕將涪陵龜陵城永遠載入了史冊。700多年時光過去,這個記錄著當年血與火的城址,在考古專家手中被一一揭開。
近年,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考古專家們開始了對這座抗蒙山城的發掘工作,埋藏在龜陵城裡的故事,從史書中一躍而出,活生生地再現在了人們面前。
昨天,重慶市文化遺產月重要活動之一——走進考古現場,來到了這個城址,在考古現場負責人的講述中,龜陵城的歷史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一號炮臺。
抗蒙(元)防禦體系的咽喉之地
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半島所在區域即為三臺山,中部高四周低,整體地勢較為險峻,除頂部外大部地區地形坡度較大。頂部略呈橢圓形,為遺址的中心區。
龜陵城,又名三臺砦,當地人俗稱東堡砦。鹹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陽立奉命於三臺山築城,更名三臺砦,同年涪州治所移於此,《宋史·地理志》載「鹹淳二年移治三臺山」,至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均為涪州治所所在地,直至1280年被元軍攻破。
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是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多年對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的考古,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階段。
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龜陵城作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於長江邊的三臺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系扼守山城防禦體系指揮中心重慶與巴蜀門戶夔門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個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東城門外部結構。
呈三級梯次布局,琚山圍城
為廓清龜陵城遺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區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2017年度龜陵城遺址的主動性考古工作。
經過為期數月的考古發掘,專家們發現,整座城池根據三臺山三迭地勢而築,隨形就勢,琚山圍城。城牆隨臺地邊緣和山脊走勢砌築,由山頂至山腳大致呈三級梯次布局,牆體多為條石壘砌,惟崖壁高險處利用天險為城。
山頂內城平面近「魚」形,最高點為中部的王子頂(海拔308米),其餘區域地勢較平坦,周緣現存有城牆885米,東西兩側各設城門一座,環城圈構築有炮臺8座、排水溝7條、道路1條,城內有水塘1處、水井1眼、房址3座、建築基址2處及大量礌石。
△山頂環城城牆。
內城北部隨第二層山體走勢構築有城牆,殘存約238米,另有石板路1條由城外經北外城至山頂內城東城門。山頂內城以東、以南依山脊走勢構築「一」字城牆三道,將整個第三層臺地分割為東、南、西三座城池。
東外城東城牆上接北外城,順山脊走勢下至雷家咀,殘存城牆約222米,外側構築有石砌弧形墩臺2座;南城牆殘存約160米。
南外城東城牆殘存約58米;南城牆東段以崖壁為城,西段以條石砌築,殘長133米;西城牆包石均被拆毀,僅存內部夯土及碎石,殘長57米;東、西城牆上各設有城門1座(已毀)。
西外城位於三臺山西部狹長形半島上,多數地段以高陡的崖壁為城,殘存南城牆約60米、南城門1座。
△西城門城臺解剖全景。
城內礌石再現當年「炮戰」
在南宋末年,雖然已經有熱兵器出現,但大量用於戰爭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冷兵器,龜陵城中也同樣如此。
行走在龜陵城中,隨處可見可種各樣圓形或者半圓形的石頭散落在地。專家說,這些就是龜陵城主要的武器——礌石。
礌石就是宋軍抵抗蒙軍使用的「炮彈」,有考古發現,礌石一般是用投石機來發射。這種重約5公斤的礌石經投石機發射後,最遠射程可達400米。
考古專家說,在龜陵城發生的無數場戰爭中,礌石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空中拋射而出的礌石,會對敵人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雖然發現了大量礌石和炮臺遺址,但由於沒有找到具體的發射工具,當時宋軍究竟是如何將它發射而出的,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
據介紹,文字記載投石機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首次大規模使用,則是李信攻楚一戰——秦軍渡河時,楚軍秘密準備的投石機突然同時發射,20萬秦軍潰敗,李信自殺。《三國志》記載投石機,則為大家廣泛熟知:曹軍造出大量投石機,取名「霹靂車」,所向披靡。
到了唐代,投石機已作為摧城拔寨主要戰鬥裝備。《舊唐書·東夷·高麗傳》記載唐太宗遠徵高麗時攻城場景:「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觔石於一裡之外者,甚懼之,乃於城上積木為戰樓以拒飛石。」
△鹹淳創建碑記。
到宋代特別是南宋,投石機製造與戰術使用到達高峰。宋《武經總要》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機的重視。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機械,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最遠發射距離達500米。
宋以前投石機主要為人力或畜力發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戰馬同時向一個方向驟然扯動牽拉索,拉起力臂將沉重炮石以拋物線射出。隨後,蒙古軍隊因世界徵戰,將投石機發展到極為犀利和恐怖。
蒙古軍隊在攻城略地中認識到投石機的重要性,並迅速引進技術進行改進,設計了雙弩背的複合弓結構,彈力更加強勁。同時,這樣的弩機有時用於發射特製的鐵箭和燃油筒。
隨後,蒙古軍隊又發明了重式投石機,即由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絞盤將重物升起,裝上炮石後,釋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減少操作的人員和空間,可以調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擲準確度大為提升,並開始投射藥物與燃燒物混合的化學武器、腐爛的人畜屍體等製作的「生物武器」等。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