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懂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未來的答案其實早已經發生。歡迎訂閱關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封建王朝開始後,經歷了千年的朝代更替。唐宋時期,中國與外國聯繫密切。那個時候,中國國力強盛,不少外國商人慕名而來,帶著本國特產交換天朝的物品。自明清後,統治階級狂妄自大,認為天朝自給自足,不必與外國交換。從而開展了長達百年的閉關鎖國。就在我國閉關鎖國之際,西方民族獨立加上工業革命,科技飛速發展,逐漸強大起來。而封閉百年的清王朝還沉浸在自己天朝大國的美夢中,最終被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了封閉百年的大門。此後數百年,清政府不斷戰敗,割地賠款,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終致使我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由於當時清政府相對外國不僅僅是國力低下,就連朝廷命官也都是奸佞之臣,制度的缺陷也暴露了出來。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不少有志之士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希望從中找到救國之路。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康有為。
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人的康有為,是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為的家庭是一個封建官僚世家,所以從小就能接觸到各種知識。本來以康有為的聰明才智,將來必能在朝堂之上大有作為。但偏偏康有為對西方的文化略有研究並且喜歡,在慢慢的接觸中,康有為發現,西方的制度更加先進,並且百姓的生活也能極大程度的改變,也能拯救當時與水火之中的清王朝。有了救國的想法後,康有為便付出了行動,苦心研究西方文化,並加以中國現有的文化,從中結合,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敗退後,康有為便將自己研究的成果向朝廷上書,想通過變法來拯救清王朝。此事得到光緒帝的重視,立即召見了康有為,並令康梁二人著手變法。但此時的光緒帝沒有實權,而康梁二人的變法又觸及到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打壓。最後,百日維新以譚嗣同等人慷慨就義,康梁二人逃亡而終。
在康有為逃亡途中路經瑞士,當時被瑞士的風景所吸引,因其在當時小有名氣,便在瑞士買下了一座島嶼,因為康有為是中國人,所以裝修也是按照中式來裝修的。康有為斥巨資,將一座中式的小島,矗立在了瑞士的小島上。
本能在小島上度過終生的康有為,因志向所驅,在島上僅住了三年,便繼續為清政府遊走奔波,因沒人打理,所以小島就荒廢了許久。康有為去世後,因沒人能繼承這座小島,最後被瑞士政府給收回了。
但面對這樣一座充滿中式建築風格小島,瑞士政府不忍心拆除,經過精心整理後,在島上發展旅遊業,如今這座小島也成為了著名的景點。瑞士政府便以康有為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小島,用以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