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共同社報導了一則華裔初中生來到日本後才發現李白的名詩《靜夜思》存在兩種版本的趣聞。據稱,在日本流傳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原詩,而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可以說日本完整保存了這首詩的原初面貌。
日本文化界人士表示,在19世紀以前,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一直是日本學習崇拜對象。雖然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脫亞入歐」加入西方帝國主義的行列,但學校裡仍設有「漢文」課,學習中國的基本古典。
其實,日語裡有很多從中國傳下來的四字成語。日本人也把「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簡稱為「雞口牛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數字的成語更多,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裡霧中」。日本人對有些中國成語的來源「一知半解」,但成語在日語裡可謂「四通八達」。
專家還指出,有意思的是,漫長的時間過去後,有些東西在中國失掉或者改變,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樣。比如,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吳服」。日本歷史書《日本書紀》中記載了「吳國」應日本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紡織縫紉技術專家的故事。中國戰國時代和漢朝的服裝是寬衣博帶,很像日本和服,穿短衣褲子是北方騎馬民族進入中原以後的事。在日本除了騎馬的武士階層和勞動需要外,大部分人一般不穿褲子,裝束一直保持寬衣博帶,明治維新後才開始穿短衣褲子。(中新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