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熟讀的辛棄疾《西江月》其實很多人至少有2處理解錯了

2020-12-12 十日讀書閒話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應該就都背過辛棄疾的一首《西江月》,其中印象最深的2句,大概就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而這2句裡,「豐年」到底是「稻花」說出來的,還是人們說的,還是蛙說的呢?不光如此,其實本詞另外還有2句,同樣因為詞人的創作技巧而存在類似的疑問。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早就爛熟於心的作品。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又名《江月令》、《步虛詞》等,這是個極受當時文人歡迎的詞牌,雙調50字,上下片同調,各片第2、3句押平聲韻,第4句又押原韻的仄聲韻。平仄通押的情況阻擋不了文人的熱情,諸多「大咖」都有《西江月》作品。

此前曾介紹過辛棄疾另一首《西江月·遣興》,由於該詞上下片前2句都沒有使用對仗,故此並沒有進行介紹,實際上無論是按詞譜,還是依該詞調的作品來看,各片前2句通常都使用對仗,今天這首《夜行黃沙道中》同樣使用了對仗。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本詞題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城西。首2句詞人就描繪了一個清風明月之下的夏夜,大概開始的時候明月被烏雲給遮住了,現在努力從雲裡面跑了出來,月色一下將在大樹斜枝上已經入眠的烏鵲給驚動了;一陣陣清風拂過,大概是這涼爽之意將樹上的蟬給嚇到了,以為秋天都快來了,大半夜的拼命在那裡鳴叫。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今天題目中提及的,第1個疑問。是不是還依稀記得當年的老師給我們講解的內容?是的,這「豐年」,不是農人們說的,也不是稻花說的,這2句應該這樣理解:在稻花香裡,聽著那些青蛙的叫聲一片歡騰,呱唧呱唧,嗯,就是呱唧呱唧,仿佛在告訴人們,這一定是一個豐收的年景。

之所以這樣理解,並且應該最為接近詞人的創作原意,是因為這2句使用了倒裝,而且不是普通的整句倒裝,而是將「說豐年」這3個字,安置到了「聽取蛙聲一片」前面。這裡不僅僅因為「說豐年」放在第4句合詞律,並且讓後1句「片」與「年」形成平仄通押,還有一個詞人的修辭技巧在其中。至於為什麼這麼說,等一下看下片最後2句的情形就能明白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沒有真切的野外的體會,是絕不可能寫下如此精妙的句子的。唐代詩人盧延讓有夏夜《松寺》詩,其中有「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即便同樣夏夜出行的人,又能否化用到如此不著痕跡,又是否恰好能夠遇上有烏雲,有月亮和星星,正好又遇上零星雨點的情形?這世上恰好有一個辛棄疾。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2句與「說豐年」2句存在的情況相像,但是使用的手法又稍有差別。「說豐年」2句是這3個字組成的一個短語,本來應該是「聽取蛙聲一片(像)說豐年」,現在這個被詞人用了個倒裝的手法,放在了「稻花香裡」後面。

而現在這2句,同樣使用了倒裝,只不過這一次由於「舊時茅店」就在「社林邊」,因此詞人使用的是整句倒裝。也就是說,這2句話的意思,不是在「社林邊」,「路轉」之後「忽見」了「溪橋」,而是在「溪橋」那裡「路轉」之後,再次看到了「社林邊」的「舊時茅店」。詞人應該到這家茅店打過尖兒或者住過店,現在可能還是想在這裡歇息一晚,明日再走。

明白了上下片在同樣的位置,同時都使用了倒裝的手法,那麼上片2句以及下片2句句意的確切理解,就不會出現偏差,同時也能從中明白古時文人賦詩填詞時的一些修辭技巧,不光能夠讓句子合律,而且運用過程中讓句子更有詩情畫意,看似費解的句子,了解了相關的修辭手法之後,再去讀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僅美,還能領會到其中的另一種意境。

今天想到這首讀了很多年的《西江月》,倒也不算是突發奇想,而是發現很多人對於這2處,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但又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熟悉古人在詩詞中運用到的所有修辭手法,只好在遇到某一個情形時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不僅對我身邊的人有用,當然也希望對喜歡讀詩詞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這首詞沒有生僻字,也沒有用生僻的典故,字面意思也較容易理解,但這樣的作品能夠傳誦千年,絕不僅僅因為簡單、平白如話,而更多的時候是使用了各種修辭技巧,從而讓整首作品「活」了起來。從這一點來說,讀同一首詩詞的每一遍,都可以換個方式去了解它,方式越多,你對這首作品了解得才會更多。

在這首詞中,至少使用了省略、擬人、倒裝、比喻等修辭手段,再加上點化前人詩句,反而在這個場景中,運用得比《松寺》中那種詼諧的場景還要讓人心折。只要了解了修辭手法在詩詞中的運用,再揣摩作者的藝術手法,理解類似今天這2處句子就不會出現偏差。而想要學習這些,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古詩詞。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

相關焦點

  • 《西江月》是辛棄疾在什麼時候寫的,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詞牌名解釋「西江月」是詞牌名,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蘇臺覽古》一詩,因為李白此詩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句子。「西江月」後成為唐教坊曲名,再後來才用作詞調。期間雖然曾有復出,但都持續的時間很短,這期間辛棄疾的活動軌跡都以上饒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和閒情逸緻去領略黃沙嶺的風光。這首《西江月》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夜行黃沙道時寫下的一首詞作。小序中寫道「夜行黃沙道中」,黃沙道,就是通向黃沙嶺的道路。
  • 大草創作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書法:張德進)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南宋王朝已經退避江南,北方人民在金朝的壓迫下怨聲載道。所以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愛國的大志。23歲那年,辛棄疾憑藉區區五十騎人馬,勇闖五萬金軍大營,擒拿叛徒、南下歸宋,一戰成名,舉國震驚。
  • 辛棄疾與蘇軾的巔峰對決,悠然與悽然,誰的《西江月》更能打動你
    辛棄疾生活於南宋時期,一生致力於抗金復國,卻屢屢被奸臣陷害,閒居時期,他留下了不少想要一心報國的鐵血之作,"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而《西江月》,則是稼軒為數不多的田園之作,閒趣悠然,體現了他英雄柔情的一面。
  •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我們在學習豪放派古詞的時候,常常聽人們把蘇軾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蘇軾和辛棄疾雖然分別處於北宋、南宋兩個朝代,而且二人年齡相差百餘歲,但是卻都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再來看看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作這首詞的時候,也是剛剛被罷官回到家鄉,操勞半生的他終於有時間清閒下來,就在這樣一個夏日月明之夜,辛棄疾用清麗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美妙的鄉村圖景。雖然看似非常平淡的一首詞,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
  • 今日詩詞賞析: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期間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即是其中一首,也是辛詞中難得的閒逸之作。
  •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中人!
    《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後為詞牌,取自李白「只今惟有西江月」。眾多《西江月》作品中,數辛棄疾描寫的作品最充滿歡樂的情趣,清風明月,鵲驚蟬鳴,稻香蛙聲,看寥落疏星,聽輕微陣雨。經過許多挫折,辛棄疾很享受此刻的清幽。淳樸寧靜的農村生活,讓辛棄疾的心靈得到一絲慰藉,享受一種歡樂。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西江月,美到純粹,多讀幾遍能治癒心靈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因為受到排擠而被迫免官,開始到上饒地區閒居,誰知道這一住,便是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雖然有過短暫的復出,但是卻很快又被免職。在這閒居的十多年中,辛棄疾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優秀詞作。
  • 西江月明春萬裡,東風無語夢一生;淺析詞牌西江月的特點及寫作
    最常見的平仄韻通葉格的詞調就是是《西江月》。《西江月》一調,古來名作很多,比如蘇軾、辛棄疾、柳永等詩詞大家都有很多傳世名篇。西江月明春萬裡,東風無語夢一生。古典君分享七首《西江月》詞,並粗略淺析這個詞牌的特點及寫作常識,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皛玊題記西江月,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後用作詞調。
  • 很多人都解錯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苦行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後目睹明星而悟道,那麼,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其實都解錯了。很多人認為他悟到的是「緣起性空」,但他自己說的卻是另外一番話,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詞牌溯源——《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詞牌《西江月》原是唐代教坊樂曲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中的詩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遊蘇臺(姑蘇臺)時作了這首詩,通過描寫蘇臺的今昔變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
  • 十首《西江月》,盡得詞中風流
    《西江月》,詞牌名,西江月雙調五十字,前後闋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前後闋起首兩句例用對仗。「西江月」的由來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吳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
  • 硬漢柔情 辛棄疾那些柔情和小清新的詩詞
    談起辛棄疾,我想不用過多介紹,著名豪放派詞人、南宋將領,有「詞中之龍」的美稱。他出生於金國,但是和金國有深仇大恨的他少年便抗金歸宋,高舉抗金大旗。儘管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一生以恢復為志,始終沒有改變抗金之志。於是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 8月,賞讀辛棄疾《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歷城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 彤嫿依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辛棄疾篇)
    常常會有學生問我,有什麼好的詩詞學習方式?想來想去,學習古典詩詞創作,首先,要熱愛古典詩詞,然後,除了勤學苦練,實在沒有特別的捷徑可走。要說好的學習方式,我個人以為,唱和古典詩詞,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就像練武時,找到一位高手過招,會心領神會得更快些一樣。記得一位演員說過,她之所以喜歡演員這一職業,是因為,她活了別人好幾輩子也活不到的精彩。當她演繹一個人物的時候,總感覺這些人的魂魄從她的心中穿過。
  • 孩子讀完《西江月》,卻問下雨天哪來的星星,多少家長都被問懵了
    其實,詞人之所以這麼寫,自有他的道理。六種意象,勾勒一幅寧靜祥和的夏夜素描我們讀過辛棄疾許多的經典詞作,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朦朧唯美,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自信輕狂,但辛棄疾更是像嶽飛一樣的愛國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徵戰沙場、收復河山,才是他畢生追求的夢想。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辛棄疾詩詞專項練習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詞人。其詞多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作。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 辛棄疾夜晚出門散步,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詞,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
    辛棄疾也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愛國詞人,如果要給整個兩宋期間的詞人排一個座次的話,那麼辛棄疾一定是可以進入到前五名。而且他的作品數量眾多,寫作的風格也是不盡相同,各種不同題材,可謂是應有盡有。南宋時期整個社會其實是處於一種矛盾之中,底層的人們想要去抗金,想要去收復北方淪陷的土地,可是無奈當時的南宋朝廷卻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也使得辛棄疾這些主戰派一直是受到打壓,始終是沒有機會。儘管早年間的辛棄疾也上過戰場,但即使是在戰場,他也是受到了懷疑,畢竟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人家從根子上就不信任他。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後來一度被閒置起來的原因。
  • 辛棄疾的經典詩詞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辛棄疾與眾不同,底氣足,不迂腐,是因為真打過仗,萬軍縱橫,渡江南來。他聊兵戈戰事,和範仲淹的「塞下秋來風景異」類似,是有生活體驗第一手材料的。蘇辛並稱豪邁,但蘇大鬍子是空曠灑脫,辛棄疾就古拙雄奇。這倆一個浮遊半空找跟UFO聊天,一個噼裡啪啦拍欄杆,不是一路。因為有底氣,辛棄疾也不稀罕喊口號。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