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在佛坪縣開展特色小鎮建設的項目拉開序幕。
陝西佛坪縣「熊貓小鎮」揭牌儀式
特色小鎮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於2017年在全國劃分了四個大熊貓國家公園片區,旨在把大熊貓的棲息地變成生態天堂,為「國寶」提供更高層次的生存保障。今年,為了更好地貫徹我國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陝西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決定在公園周邊地區建設特色小鎮,作為接待訪客的集散地與承載區。
陝西佛坪縣
該項目計劃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當地特色文化、歷史遺產、自然風光以及特色建築等資源為依託,在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同時,充分發掘當地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陝西佛坪縣
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特色小鎮項目實施地主要位於漢中市生態條件最好的縣區之一——具有「中國熊貓第一縣」美譽的佛坪縣。佛坪縣境內植被豐茂,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90.3%,全縣總面積的41.19%被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範圍,境內野生大熊貓自然分布密度居全國第一,這奠定了佛坪縣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中的特殊地位,也成為建設特色小鎮的首選地區。
野生大熊貓現身佛坪縣
另外,雖然佛坪縣作為「大熊貓的故鄉」,在全國小有名氣,但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從GDP角度來看,仍被列入陝西「最窮」的三個縣之一。所以,這次的特色小鎮建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從而保證當地訪客接待能力與遊客承載量。
綠袋寶取袋機助力景區環境保護
1995年在西班牙沙羅特通過的《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指出:「旅遊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旅遊能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同時旅遊也加劇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許多旅遊區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一個共通的突出問題就是:一昧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生態保護恰恰是實現當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例如2019年的新聞報導稱,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來到四川九寨溝旅遊,這個國家5A級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不文明遊客將垃圾隨走隨丟,原本清澈的水裡漂滿了各種食品包裝袋、各色一次性塑膠袋;前來野炊的遊客也在享受「盛餐」後直接走人,留下滿地的垃圾。景區內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景區內很多地方不能行車,加上垃圾實在太多,環保人員的工作量非常大。
九寨溝裡遊客隨意丟棄的垃圾
許多景區內雖然裝有垃圾桶,但是由於間隔不近,遊客也不願意一直把垃圾拿到手上等到下個垃圾桶再扔;雖然有些遊客會自備塑膠袋進入景區,可以避免隨意扔垃圾的情況,但是畢竟是少數。
於是,為了積極響應國家下達的「禁塑令」相關政策,同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理念,綠兜研製出一款綠袋寶自助取袋機(或稱環保袋售袋機),其操作原理與自助售貨機相似。將其投入景區,像自助售貨機一樣沿路設點擺放,當遊客需要時通過手機掃碼自助獲取可降解環保袋,就可以避免找不到垃圾桶只能隨意丟垃圾的尷尬情況。
綠袋寶自助取袋機
這款綠袋寶自助取袋機除了可以投入景區使用,在商場、超市、醫院、學校等公共場所均可以投入使用。因其智能操作,可以為顧客提供方便服務;因其提供可降解環保袋,可以幫助市場杜絕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助力人們培養綠色環保的好習慣。
2007年,國家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和休閒娛樂等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被譽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許多地區正在加大力度開發各種物質遺產、自然資源、特色文化等,以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然而,顧此失彼只會取得短期利益,只有將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