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六月起,黑暴摧殘香港經濟大半年,趕客害民,而新春旺季又遇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導致百業蕭條。
其中,飲食業是典型代表。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11月4日公布,香港第3季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170億元,按年下跌35.3%,跌幅是37年以來最大。
同期食肆購貨總額的臨時估計為57億元,按年下跌33.4%。扣除期間價格變動的影響後,今年第3季的食肆總收益以數量計的臨時估計,較上年同季下跌34.8%。
第三季食肆收益暴跌35.3%
香港飲食業曾如同港片一樣,有過如日中天的鼎盛時代。
但自從去年黑暴開始,香港餐飲業已經有下行勢頭,而在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後,飲食業更是暴跌,多家老字號倒閉,失業率攀升。尤其第三季食肆更是下跌35.3%,創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
政府發言人則表示,受第三波新冠病毒病影響,第三季食肆總收益價值按年跌幅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然而,由於本地疫情在9月減退,食肆總收益在當月的跌幅較7月及8月明顯收窄。
儘管本地消費氣氛在近期似乎稍見改善,整體經濟的就業和收入狀況依然存在很大壓力,加上訪港旅遊業短期內難以迅速反彈,故食肆的經營環境仍然充滿挑戰,會密切留意發展。
中式餐館及酒吧最傷
另一方面,若按食肆類別分析,今年第3季與去年同期比較,中式餐館的總收益跌幅最大,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46.6%及46.3%;而非中式餐館的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30.9%及28.3%;
其次為酒吧,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62.7%及63.6%;至於快餐店的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23.1%及24.2%;雜類飲食場所的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20.9%及21.8%;
此外,經季節性調整後,今年第3季與上季比較,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分別下跌22.6%及21.6%。今年首3季與去年同期比較,食肆總收益以價值計及數量計則分別下跌30.8%及31.4%。
對此,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政府公布的數字,實際上低估了業界整體情況。他指出,整體業界生意跌幅至少有四成以上,在7到8月這段時間,為了防控疫情,政府收緊每桌人數上限,餐廳一度經歷晚市禁堂食,酒吧業更是勒令關門兩個月,為餐飲業界寒冬。
而對於中式餐館與非中式餐館有近兩成的跌幅差額,他認為,中式餐館一般多舉辦大型聚餐與婚宴,因應政府限聚令而未能營業,加上不如其他餐廳有人手、配套打入外賣市場,或與外賣平臺合作,因而中式餐館做外賣的生意額只有3%至5%,較整體業界15%至25%的外賣生意低。
有在灣仔區經營中式食肆的老闆表示,儘管現時食肆每檯人數增至6人,仍只恢復五成的生意額。
他還指出,未來11與12月,為聖誕、新年等節日,傳統上市民較以往外出機率會增加,生意比起其他月份也會高出兩至三成,是業界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故期望政府能持續控制疫情,逐步放寬禁聚令,令業界可恢復以往生意額。
食肆的經營表現每況愈下,倒閉的餐廳數量也在增加,雖然堂食禁令是疫情失控時期的必要之務,但由於飲食業界僱用人數甚多,因而港府須在食肆倒閉潮繼續擴大前,加大「防疫抗疫基金」的資助範圍和金額,力挺業界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