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鄉村路,暢談三農事,歡迎大家與我一同走進鄉村,共同探索農家故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農村故事和文化,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哦!今天與大家探討的話題是:農村推行「禁炮令」,過年放鞭炮或成歷史,可能被丟的習俗還有啥?
古詩中曾經寫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放鞭炮是人們的一種習俗。以前農村過年,燃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噼裡啪啦的爆竹聲,既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又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過年燃放爆竹是人們的習俗,為何要禁止呢?
首先,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其主要目的就是環保。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在幾年前,想要見到藍天白雲,對有些地區的人們來說,也變成了一種「奢望」,為了改善居住環境,國家實行了嚴厲的環保政策。在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禁用普通燃煤和土灶之後,不少地方連燃放煙花爆竹也都禁止了。
其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可以減輕農民的負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水平也隨之提高,現在的煙花爆竹,其實價格不菲。春節期間,有的農民為了購買煙花爆竹,需要花掉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隨著農村「禁炮令」的推行,人們也省去了這一大筆開支。
最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可以減少安全隱患。煙花爆竹是一種易燃、易爆物品,如果在儲存、燃放時操作不當,極易引起事故。近些年來,由煙花爆竹引發的事故讓人歷歷在目,隨著「禁炮令」的推行,此類悲劇將得以避免。
農村「禁炮令」對農民有何影響?過年燃放鞭炮會成為歷史嗎?
過年燃放爆竹,這是農村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突然被禁止,農民可能會在情感上一時無法接受。同時,沒有了爆竹聲的春節,也缺少了一些年味,讓過年變得更平淡。另一方面,農民不再燃放鞭炮,這樣會更環保,也可以減輕農民朋友的經濟負擔,還可以避免相關安全事故的發生。從總體來看,農村推行「禁炮令」,對大家有弊也有利。
在強有力的禁令之下,人們的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就像禁燒秸稈一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農村推行「禁炮令」,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年放鞭炮的風俗也有可能被人淡忘,「爆竹聲中辭舊歲」或許真的就會成為歷史。
過年放鞭炮或成歷史,那麼可能被丟掉的習俗還有哪些?
1,起五更
「起五更」顧名思義就是五更天起床,在北方有不少農村,人們把「起五更」看作是過年。在大年初一,天還沒有亮,一家人就會起來吃餃子、放鞭炮、給長輩們磕頭拜年。隨著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起五更」在不少地方也被禁止,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2,焚香燒紙
以前每當逢年過節,農村的廟裡面,香火就會不斷,而且人們還有燒紙錢的習慣。近年來,隨著相關禁令的推行,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這種習俗也將逐漸被丟棄。
3,正月十六烤火、踩麥根
在冀魯豫交界區域,不少農村都有正月十六踩麥根、烤火的風俗。過完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基本也算過完了,那麼到了正月十六,人們就要開始新一年的農業生產工作。因此在正月十六早晨,村民們起床之後就要到地裡踩麥根,然後撿些柴禾在村口烤火,以求來年莊稼豐收。現在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很多人在初六之後就要上班,踩麥根的人也少了。另外,如今燒柴禾在某些地方也不被允許,因此這種風俗也逐漸被人們所丟棄。
你對農村「禁炮令」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農村的這些風俗習慣應該被丟棄嗎?歡迎大家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