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通常是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約佔中風的87%。簡而言之,缺血性腦卒中是在血管阻塞引起的腦血流嚴重減少或中斷後發生的。缺血性腦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永久性殘疾的重要原因。兩種誘栓因素,包括缺鐵性貧血和聯合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均與腦卒中的患病風險增加相關,但其潛在分子機制尚不確定。缺鐵性貧血是全球最常見的營養失調症,在全球範圍內影響著超過約20億人口。早在三十年前就發現缺鐵性貧血與偏癱和失語症相關。而在過去的幾年中,缺鐵性貧血與血栓栓塞疾病,例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和頸動脈血栓形成等,之間的聯繫已得到更多認識。同時,大量研究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患腦卒中的風險顯著增加,是造成育齡期女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團隊等發現,缺鐵和雌激素分別通過調控轉鐵蛋白基因調控區的低氧誘導元件(HRE)和雌激素反應元件(ERE)上調轉鐵蛋白的表達,這表明轉鐵蛋白上調與缺鐵性貧血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之間存在關聯。前期研究闡明,血漿轉鐵蛋白與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以不同的親和力相互作用以維持凝血系統穩態平衡(T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020)。進一步的小鼠模型實驗發現,外源性轉鐵蛋白處理、缺鐵性貧血、雌激素給藥或轉鐵蛋白過表達可以誘導高凝傾向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而轉鐵蛋白抗體幹預、轉鐵蛋白敲降和設計的幹預多肽則能顯著減輕腦卒中的發病。這些數據表明,上調的轉鐵蛋白是腦卒中發病的危險因素,並且是與缺鐵性貧血和口服避孕藥誘導血栓形成相關的重要關聯因子。該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轉鐵蛋白在維持凝血系統穩態平衡中的核心作用。該研究為與缺鐵性貧血和口服避孕藥相關的血栓疾病藥物開發提供了新途徑和思路。
該研究結果以Iron-Deficiency and Estrogen Ar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by Up-Regulating Transferrin to Induce Hypercoagulability為題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刊物Circulation Research上。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唐小芃為論文第一作者,賴仞為論文通訊作者。
該工作得到了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及雲南省科技廳的資助。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缺鐵性貧血和口服避孕藥誘導腦卒中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