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2020-12-2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奕梵

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了題為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一直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儲成才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水稻營養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礎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鑑定到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B的自然變異是導致水稻秈粳亞群間氮利用效率差異的重要原因 (Hu et al., 2015)。該研究組進一步研究發現,NRT1.1B在硝酸鹽存在情況下,通過招募泛素連接酶NBIP1,介導細胞質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從而釋放調控磷信號的核心轉錄因子PHR2,促進磷吸收;此外,SPX4還可與硝酸鹽信號核心轉錄因子NLP3互作,SPX4的降解同時促進了NLP3從細胞質向細胞核中的穿梭,進而激活硝酸鹽應答反應。

因此,這一系列工作不僅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還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Hu et al., 2019)(點擊查看:專家點評 Nature Plants | 遺傳所儲成才組揭示氮磷協同利用實現植物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儲成才研究組張志華博士等通過對硝酸鹽誘導的水稻進行RNA-seq分析,篩選鑑定到6個受硝酸鹽顯著誘導上調的轉錄因子HINGE1-HINGE6 (Highly Induced by Nitrate Gene),其中HINGE1編碼一個GARP家族轉錄因子,之前已報導參與磷調控的葉夾角響應 (RLI1, Ruan et al. 2018),與磷飢餓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HR2具有較高的序列相似性。HINGE1/RLI1可以激活包括磷酸鹽轉運蛋白基因在內的許多磷飢餓誘導基因的表達,參與了NRT1.1B-SPX4-PHR2介導的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 (Nitrate 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NIPR)信號通路,且位於PHR2下遊。

有意思的是,對於典型的NIPR基因 (如PT6和IPS1),HINGE1/RLI1本身的轉錄激活活性顯著低於PHR2,然而水稻中過量表達HINGE1/RLI1可造成嚴重的磷毒害表型(與PHR2過表達類似),暗示HINGE1/RLI1還存在其他的作用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HINGE1/RLI1可在細胞核中與PHR2競爭SPX蛋白 (包括SPX2和SPX4),進而釋放PHR2對下遊磷飢餓應答基因的激活。因此,在外界高氮條件下,PHR2從細胞質穿梭進入細胞核內,激活HINGE1/RLI1表達,而大量表達的HINGE1/RLI1一方面可直接激活磷飢餓誘導基因,另一方面通過與細胞核內SPX蛋白互作,阻止SPX蛋白對PHR2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增強對下遊磷飢餓基因的激活,促進磷吸收利用。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水稻氮磷互作信號網絡在細胞核內的調控機制,對於植物營養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HINGE1/RLI1工作模式圖

儲成才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生張志華和吉林大學師資博士後李釗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儲成才研究員和胡斌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參考文獻

1. Zhang Z^, Li Z^, Wang W, Jiang Z, Guo L, Wang X, Qiang Y, Huang X, Liu Y, Liu X, Qiu Y, Li A, Yan Y, Xie J, Cao S, Kopriva S, Li L, Kong F, Liu B, Wang Y, Hu B*, Chu C*. (2020) 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 Molecular Plant doi: 10.1016/j.molp.2020.12.005

2. Hu B^*, Jiang Z^, Wang W^, Qiu Y^, Zhang Z, Liu Y, Gao X, Liu L, Qian Y, Huang X, Yu F, Li A, Kang S, Wang Y, Xie J, Cao S, Zhang L, Wang Y, Xie Q, Kopriva S, and Chu C* (2019) Nitrate-NRT1.1B-SPX4 cascade integrate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ignaling networks in plants. Nature Plants 5(4): 401-413.

3. Yuan W, Guo M, Xu L, Wang X, Zhao H, Wang J, Yi K (2018) An SPX-RLI1 module regulates leaf inclination in response to phosphate availability in rice. Plant Cell30(4): 853-870.

4. Hu B, Wang W, Ou S, Tang J, Li H, Che R, Zhang Z, Chai X, Wang H, Wang Y, Liang C, Liu L, Piao Z, Deng Q, Deng K, Xu C, Liang Y, Zhang L, Li L, and Chu C* (2015) Variation in NRT1.1B contributes to nitrate-use divergence between rice subspecies. Nature Genetics 47(7): 834-838.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0304366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遺傳發育所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2020-12-1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並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Hu et al., 2019)
  • 賴仞團隊等揭示缺鐵性貧血和口服避孕藥誘導腦卒中分子機制
    兩種誘栓因素,包括缺鐵性貧血和聯合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均與腦卒中的患病風險增加相關,但其潛在分子機制尚不確定。缺鐵性貧血是全球最常見的營養失調症,在全球範圍內影響著超過約20億人口。早在三十年前就發現缺鐵性貧血與偏癱和失語症相關。而在過去的幾年中,缺鐵性貧血與血栓栓塞疾病,例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和頸動脈血栓形成等,之間的聯繫已得到更多認識。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氮和磷是農業生產中需求最大的兩大必需營養元素。之前菌根共生提高植物對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作用機制較為明確,也有間接證據顯示菌根真菌可以從土壤中吸收銨態氮並傳遞給植物。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旱地土壤中,硝態氮是最主要的無機氮素形態,因此,宿主植物如何從菌根真菌獲取氮素並促進對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一直不清楚。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2021年1月5日,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生物與化學系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Attenuation of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caused by perturbation of TRIM25-mediated RIG-I activation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的研究論文。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Qing Wang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X射線衍射(XRD)、納米紅外光譜(AFM-IR)、電學表徵和第一性原理揭示了鐵電聚合物材料弛豫特性起源於聚合物的手性。
  • 動物所等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7月2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團隊與山西農業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華大基因、智利比奧比奧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科學家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post-Spanish conquest evolution of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Leucine-rich repeat extensin proteins regulate plant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從而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獼猴(Macaca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
  •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2019-08-2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研究結果突出了由時間生態位分化形成的種間異步性在調節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和樹種組成(優勢種)對溫帶天然林穩定性影響主要發生在老齡林的現象。因此,為了維持森林地上碳庫的穩定性,在森林經營過程中,在物種配置時應著重考慮具有強異步性特徵的樹種。
  • 科學網—揭示鹽生植物「幼年」耐鹽機制
    了解鹽生植物的耐鹽機制對於培育耐鹽作物和牧草品種具有重要意義。日前,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揭示鹽生植物早期生長階段耐鹽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植物與土壤》。 以往研究植物的耐鹽機制大多使用單鹽,通常是氯化鈉,事實上鹽漬化土壤中包含各種陰陽離子。此外,前人研究多關注一個物種或幾個物種,缺少不同鹽生植物間的對比研究。
  • 南農生科院張阿英團隊揭示細胞壁組分調控植物耐鹽新機制
    近日,植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阿英教授團隊題為「Cell Wall β-1,4-galactan Regulated by BPC1/BPC2-GALS1 Module Aggravates Salt Sensitivity in Arabidopsis
  • 重編程路線圖揭示人誘導滋養層幹細胞的生成途徑
    重編程路線圖揭示人誘導滋養層幹細胞的生成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9:59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Jose M. Polo研究團隊利用重編程路線圖揭示了人類誘導滋養層幹細胞的生成途徑。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由於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過去還被報導可以結合Dab2,而Dab2的結合會誘導Myosin VI形成二聚體,從而發揮其行走的功能。通過詳細比較Myosin VI/Tom1和Myosin VI/Dab2的複合物結構,並結合相關的NMR和ITC實驗,進一步證實Tom1的結合不會誘導Myosin VI發生二聚或寡聚。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CCM3與GCKIII激酶異源二聚化的分子機制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tructure近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周兆才和張雷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CM3 Heterodimerization with GCKIII Kinases。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Mol Cell|閆博/艾有為等揭示鐵死亡的生化機理
    xCT是cystine-glumate antiporter(胱氨酸-穀氨酸-逆轉運蛋白)的功能亞基(『珍藏版』綜述 | 甘波誼團隊全面分析SLC7A11/xCT在癌症中的作用——鐵死亡,營養依賴,腫瘤治療),抑制其功能減少cystine轉入,導致細胞中cysteine缺乏,造成GSH和CoQ10的減少從而削弱細胞的抗氧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