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來源 | 瞭望東方周刊(ID:lwdflwdf)
文 | 陳融雪
「關於南北經濟差距,雖然網上有一些過度解讀的傾向,但這也是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近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稱,南北經濟差距不僅存在,還可能繼續擴大。
他認為,造成南北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四個,包括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戰略傾斜和南北觀念差異。
「以前人們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後來社會上還喊出了『投資不過胡煥庸線』『投資不過長江』。這裡肯定會有一些誇張和調侃,但既然社會上有這種說法,北方政府的管理者就應該正面直視問題,不能迴避。」肖金成說。
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
《瞭望東方周刊》:隨著各地統計局發布的城市經濟三季報出爐,南北差距成了最近最火的話題。有人認為北方經濟淪陷了,有人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關於南北經濟差距,到底應該怎麼看?
肖金成:關於南北經濟差距,雖然網上有一些過度解讀的傾向,但這也是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
▲2020年前三季度城市GDP排名前20強
根據已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總量前十個市中,北方只剩下北京一個。即使在前二十名中,北方城市中也僅僅是加上了天津、青島、鄭州和濟南這四個市。北方市的數量遠遠少於南方。也是由於這個排名榜單,很多人關注到了南北差距。
其實,單從這個城市榜單得出「南盛北衰」的結論是不足為據的,因為前十名中有些市是地區概念,所用數據也不是城市數據,而是地區數據。所以,拿榜單說事,有故意炒作之嫌。
但從區域的經濟份額看,南北經濟差距確實在擴大。
▲近年來南北經濟總量差距迅速擴大
一般來說,淮河、秦嶺以南有16個省市區,謂之南方,以北有15個省市區,謂之北方。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南北經濟份額幾乎旗鼓相當,1978年時南北經濟份額分別為53.7%和46.3%,2019年經濟份額分別為64.6%、35.4%——差距從7.5個百分點擴大到29.1個百分點。
再看人均GDP:1978年至2012年,我國南北人均GDP差距由0.85縮小至0.97,到2019年,南北人均差距迅速反超到了1.30。
所以我認為,南北經濟差距的存在和擴大,是一個客觀事實,但經濟差距擴大的原因卻不是那麼簡單,應全面深入分析引起差距擴大的原因。
原因一:宏觀經濟形勢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這樣的差距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肖金成:我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由於下行壓力加大帶來的宏觀經濟形勢變化。
導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因素很多。第一個因素是基數越來越大,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絕對數就要比原來增加很多。第二個因素是經濟周期的影響,這既影響經濟效益,也影響經濟增長。第三個因素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仍不平衡。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如果我們把經濟增長率、市場需求和原材料價格做一條時間曲線,會發現這三條曲線的走勢是一致的。
為什麼說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和原材料價格下跌會擴大南北差距?原因就在於我國北方地區的產業以能源資源和重化工業為主,市場需求下降,能源資源的銷售量和市場價格受到雙重擠壓,給北方經濟帶來了明顯壓力。如果市場需求強勁,煤炭、鋼鐵、水泥的價格提高一倍,你看看北方地區的經濟表現如何?一定會強勢上揚。
原因二:產業結構調整
肖金成: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的第二個原因,就在於產業結構調整。「去產能、調結構」是我國從長遠發展出發採取的行動。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而北方地區就承擔了大部分「去產能」的任務。
以河北為例,為調整產業結構,河北提出三年退出鋼鐵產能4000萬噸,五年內關閉整合60%的鋼鐵企業。要知道,長期以來,鋼鐵是河北的支柱產業,關閉六成鋼廠對其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相比而言,南方地區以製造業為主,經濟外向度較高,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倒逼了南方產業結構升級。
以2005年、2014年和2017年的當年新增工商企業註冊數據來看,2014年後的新增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及相關服務企業基本集中在南方。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南方也在興建原材料基地。
一直以來,因為北方富集煤礦和鐵礦等,據此發展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產業。而現在鐵礦石大量進口,現在廣東、廣西也開始發展原材料產業。加之核電的發展使煤炭需求下降,南方也可通過進口煤炭發展能源產業。
目前,南方大量土地用於工業,而北方成為糧食主產區,糧價受到國際市場的擠壓,附加值不高。
原因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肖金成:縱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繼東部沿海開放之後,我國先後出臺了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始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馬上還要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對照地圖就可以發現,新出臺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聚焦南方的居多。
以長江經濟帶為例,該區域涵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1.4%。2019年,該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達45.78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46.2%;11個省市有7個省市的年度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十。
我們曾研究提出,通過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相關區域GDP將超過全國的50%,人口也將超過50%。長江經濟帶有上海、南京、杭州、武漢、重慶、成都、合肥、長沙、南昌九個都市。未來,貴陽、昆明甚至更多的城市都將與長江經濟帶有更加緊密的關聯。
相比之下,在京津冀地區,北京一枝獨秀,天津GDP增速持續放緩,河北近幾年經濟總量先後被四川、湖北、湖南超越。所以南北經濟發展差距不僅存在,還會繼續擴大。
但應該看到,經濟發展分為不同階段,各個階段必然呈現出不同特徵,不能簡單冠以「盛衰」的標籤。不能認為北歐的經濟總量小,就認為北歐衰落了。也不能認為英國的工業轉移到國外,就認為英國衰落了。英國的工業轉移到國外,但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並未受影響。
原因四:觀念與體制機制的原因
《瞭望東方周刊》:有種觀點認為,北方體制僵化、國企比重高,南方更重市場、經濟活躍。但上海三分之一的GDP來自於國有企業,經濟卻名列全國前茅。這說明了什麼?
肖金成:國有企業是優勢,不是劣勢。問題在於南方的國企和北方的國企體制機制是不同的。北方的國企行政化趨勢更強,而南方的國企行政化較弱,受政府的直接幹預不大。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古語說明了環境條件的重要。這個環境條件,既包括自然環境稟賦、歷史發展脈絡,也包括體制機制和社會文化。
以前人們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後來社會上還喊出了「投資不過胡煥庸線」、「投資不過長江」。這裡肯定會有一些誇張和調侃,但既然社會上有這種說法,北方地區的政府管理者就應該正面直視問題,不能迴避。思想觀念和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影響是深遠的,但短期影響肯定沒有輿論說的那麼大。
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確實應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並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應對,尤其是對營商環境的改善不能坐視不管。經濟發展更多地是靠企業而不是靠政府,不能像計劃經濟時期,發展產業主要靠政府。投資者在哪裡投資?取決於投資環境,取決於營商環境的好壞,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政府服務的優劣決定了投資者的投資意向。
覺得內容不錯
看完不吐不快,就給我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