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當 ▏照相館 漢口1872年就有了照相館

2021-02-25 人文武漢

 

鴉片戰爭後,我國海禁大開,照相技術隨之輸入。先是廣東,繼之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然後轉入內地。大約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位廣東人在漢口回龍寺(今江漢區大興路回龍巷附近),創設了武漢最早的一家照相館,名「榮華照相館」。緊接著,一位姓莊的江蘇人來漢,也在回龍寺一帶開設「鴻圖照相館」。

不久,又有一位日本人在武昌黃鶴樓開設照相館。這算得是武漢最早的一批照相館了,距今已有130多年。

1935年 奧略樓顯真照相館

光緒七年(1881年)前後,嚴添承在武昌黃鶴樓創設「顯真樓照相館」。最早由畫家轉業照相的,還有鮑俊軒在光緒四年(1878年)開設「文華照相館」於武昌城內總督署附近;翁耀卿在武昌鬥級營開設「美華照相館」。

光緒十九年(1893年),日本人山田清藏來漢口,在當時的法租界開設了「永清照相館」,成相清晰,神形兼備,其設備、技術都很講究,相片質量好,生意不錯。當時照一張6寸相片,收銀元兩元,為畫像館畫一張同樣大小肖像收費(需銀元20元)的十分之一。這以後,漢口又出現了「清葉」、「漢口」兩家日商照相館。

隨著照相業務的拓展,清代末年,漢口新開設了「榮昌」,武昌鬥級營又開設了「麗昌」、「珍奇」,三佛閣新開了「容康」等照相館。漢口和武昌的照相館增加到13家,漢陽還是空白。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所設照相館增加,競爭激烈,日商所開的照相館相繼歇業。1919年開設的真光照相館,以其設備富麗堂皇,技藝先進精湛而著稱一時。

20世紀20年代初期,顯真樓、品芳擴建四層樓的新型照相館,更新設備和技術,業務進一步發展。1931年武漢大水,照相業頗受影響。直到1933年營業仍不景氣,1936年前後才得以恢復。武漢淪陷期間,日商搶佔原照相館房屋改牌經營,照相業倍受摧殘。到抗戰勝利後,照相館相繼復業,車站路附近的「國泰」,大智路附近的「鐵鳥」等照相館開業。到1948年,武漢照相館達132家,由於經濟波動大,旋開旋停,變化頻繁,解放前夕只剩下89家照相館勉強維持。

前不久,我前去拜訪我在航空路的老街坊,隔壁鄰居老常夫婦,我們當鄰居有16年之久,感情很好。老常已經87歲了,精神依然矍鑠,記憶力仍然不錯。我跟他談起武漢照相館這行當,他一下子打開話匣子。

老常叫常忠賢,湖北監利縣人,1949年來武漢當學徒,就在漢口民權路清真寺對面的鴻光照相館。那時,民權路就有三家。六渡橋附近也不少,如天真、美真、真光、雅光等。我問,為何鬧市區有這多照相館?他說,以前,人們過年過節,不如現在消費多樣,習慣於或喜歡全家照張合影,有些年輕女子,也喜愛燙髮,穿旗袍,打扮一番,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倩影。

老常從武漢解放以來,先後在江漢路四明銀行旁的王吉照相館、民生路口的品芳照相館、民眾樂園對面的雅光照相館工作過,後任江漢區二商業局組織科長,江漢區飲食服務公司書記等職,直至退休。他老伴、女兒、女婿後來也在照相館工作,可以說,這家是照相世家了。

老常對我介紹說,過去由於照相館規模都不大,所聘請的師傅不多,所以師傅除了拍照,還要衝洗照片,還要畫布景、著色、當電工,就是說什麼活都得幹。

照相館一般設有照相室,背景是各式各樣的布畫,既有室內堂景,又有室外園林景。採用室內堂景時,配以地毯、高背椅、茶几、花瓶、盆花等道具,顯得高貴典雅。室外景,前有樹木,垂柳、後有寶塔、湖光山色,人坐在低矮的樹樁或仿製的石臺、石凳上,照出來相當自然、真實。

攝影師傅用的是古董式木質座機,旁邊布置了高高低低不同型號的聚光燈,師傅把頭藏在黑布袋裡,定格底片尺寸的木框和存底片的暗盒被弄得譁啦譁啦響,顧客在鏡頭裡只看到自己的倒影。然後,師傅一捏手中的氣囊,聽到「咔嚓」一聲,照相過程就完了。

暗房也是照相館工作之處,一隻小燈泡外面裹著紅布,發出幽幽的紅光,這裡除了印像機、上光機、放大機、切片機,往往瀰漫著顯像水、定影水的氣味。

那些年代沒有彩色照片,給黑白照片著色成了時尚,年輕人的結婚照、小孩的周歲照,人們都要多花點錢,放大著色,圖的是完美、喜慶。老常的老伴謝巧雲就是著色師傅,這要拿著纖細的毛筆,蘸著水彩,小心翼翼地在照片上描抹。有時色彩雖誇張,但彌補黑白片的色彩單調,人們還是蠻喜歡的。

時代的變遷,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儘管有了智慧型手機,人們青睞照相的依然不少,年輕人結婚要拍婚紗照;出生的嬰兒在滿月、百天、周歲時也要拍照,有些家長還要求製作精美相冊;有的人還拍攝懷舊照等,照相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有市場的。

 

1958年中山公園勝利門 雲霞照相

近期一些公眾號轉載、引用本公眾號內容並註明出處,本號表示歡迎;但有公眾號引用後未註明出處,請自愛!

相關焦點

  • 漢口1872年就有了照相館
    鴉片戰爭後,我國海禁大開,照相技術隨之輸入。先是廣東,繼之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然後轉入內地。大約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位廣東人在漢口回龍寺(今江漢區大興路回龍巷附近),創設了武漢最早的一家照相館,名「榮華照相館」。
  • 老上海的俄國照相館
    照相公司工作人員還為報紙提供上海外國人社團的各種社會和體育活動照片,例如郊外騎馬狩獵、賽馬、體育比賽等。上海攝影領域的俄國先行者是鄂木斯克人阿納託利·約澤福維奇(Anatoly Yozefovich)。1920年,他就在上海北部的百老匯路開了一家名為「Josepho & Co」的照相館。那裡有很多俄國人店鋪。
  • 老上海的照相館
    如今有了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拍照發個「九宮格」十分便利,只是日常生活的隨手打卡。但是在老一輩的記憶中、在那個沒有數碼和智能的年代,去照相館拍一張照,那是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那些老照片凝固了一個個歷史瞬間,記錄了歲月痕跡和美好,更是歷史的忠實見證。
  • 數碼時代傳統照相館何去何從
    以前,有街道的地方就有照相館,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單眼相機等數碼產品的普及,來傳統照相館拍照的人越來越少,街頭的傳統照相館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孫文迪數碼產品當道衝洗照片成「新鮮事」  「除了拍證件照,我已經很少去照相館了……」在城區的隨機採訪中,不少人表示,除了拍攝證件照,平時幾乎不去照相館。
  • 老式照相館 讓幸福定格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鍾宏連 通訊員邱發平一部講述照相館的電視連續劇《幸福照相館》在近日熱映。劇中的老式照相館始終堅持服務原則,為顧客拍出最好的照片。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家照相館,延續著30多年的經營守則,兩代人堅持為廣大街坊留住紀念性瞬間。
  • 普格菲照相館亮相凱德天府 為西南首家跨界咖啡廳的照相館
    作為西南地區首家跨界咖啡館的照相館,普格菲照相館(Puregraphy)為凱德天府購物中心的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形式。而且,該品牌已於6月16日開始試營業。 普格菲照相館凱德天府店   贏商網實地探訪普格菲照相館凱德天府店,從工作人員的口中得知,普格菲照相館在提前預熱時就吸引了不少的顧客。
  • 老上海風情:梁時泰照相館
    初到上海1876年,廣東人梁時泰到上海開了一家照相館。(來源:《宮廷攝影師梁時泰 中國新聞紀實攝影先驅》)這家照相館的特點:(1)技術來自西方。當時的華人還沒有自有照相的技術,因此大多數的技術都是學自外國人。(2)新的照相技術和中國的傳統「丹青」相關聯。與當時的「畫像」技術有一定的關聯。
  •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1988年國慶節過後,中國照相館遷入王府井大街307號新大樓,店面有八層之多,分別為照相器材銷售、各種影室、彩色暗房、工藝車間等。1999年,趁著「國際老人年」的時機,中國照相館成立外拍小分隊,為離休老幹部們免費照相;之後又安排數輛外照服務「直通車」,走街串巷,在不少城市和農村都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同年9月,改造後的王府井大街重新開街,中國照相館和其他老字號統一遷入路東集中開戶。
  • 上海展出昔日照相館「四大名旦」
    這一幅幅老上海人的肖像照裡,有狀似沉思的知識分子,也有手拉二胡的民間藝人,有喜氣洋洋的全家歡,也有獨自向壁的惆悵寂寥。  「照相館人像攝影藝術,在中國的藝術史上猶如一個匆匆的過客」。上海美術館學術部主任肖曉蘭介紹說,上海第一家商業照相館出現在19世紀中葉,此後迅速進入發展與成熟的繁華期。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誰都知道中國照相館有名,是個老字號,但它位於王府井大街,如果要想有張中國照相館的照片必須到王府井去一趟才行,這對於居住較遠的居民和出門不便的大爺大媽們真成了難題。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字號也放下了架子,中國照相館向小區開出了"社區攝影直通車",將照相館搬進了小區,您就在家裡等著就能照相,就能享受到中國照相館的高檔服務。
  • 照相館時代的照相表達
    1844年,法國人于勒·埃及爾在澳門、珠海、廣州一帶拍攝了中國最早的一批銀版照片;同年,英國人喬治·韋斯特在香港開設了首家照相館,收費標準是單人照每張2美金,合影照每張3美金。 1860年,英國攝影師費利斯·比託在北京為一名膽大而具有獻身精神的高官——恭親王奕訢,拍了一張坐在椅子上的肖像。據說,恭王爺當時嚇得面如死灰。
  • 重建老照相館 兩個藝術專業男生與白夜照相館
    白夜照相館的兩位掌柜楊威和王旭,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生,一位是老相機的收藏愛好者,一位是老照片的研究者,由興趣開始攜手創業。他們把重建一座民國時代的照相館看做「實驗性藝術創作」。他們不僅追求攝影風格的復古,在布景上還注重考證與還原,並重拾老式洗印上色工藝。他們的願望是「把一些遺失掉的精神、影像找尋回來,拍出傳世的照片。」
  • 人民照相館為老顧客拍婚紗照 引爆老上海人浪漫情懷
    朱先生夫婦1982年在人民照相館拍攝的婚紗照這幾天,幾乎每天都有幾十名市民,帶著自己數十年前拍攝的結婚照,趕到「蝸居」在巨鹿路上一條老弄堂裡的人民照相館,重溫曾經的美好。   對於參與此次免費拍攝婚紗照活動的顧客,人民照相館只有一個要求——必須攜帶25年前在人民照相館拍攝的結婚照片。於是,這兩天的照相館報名處,已然成了一個結婚照的展覽臺,前來報名的市民也紛紛傳閱彼此的結婚照。
  • 王開照相館
    1923年,廣東人王熾開在上海創設了王開照相館。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他打響了名氣。    第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另一件事發生在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組織方採用招標方式公開招募攝影師,王開照相館一舉中標。王熾開親自率4個攝影小組上陣,在運動場上拍攝了許多精彩照片。當時,上海各大報社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競相向「王開」購買每天的競賽新聞照片。王開照片的開價不高,但附帶條件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
  • 杭州開了60年的老式照相館,老闆見證無數杭城舊時光
    三墩老照相館,位於杭州拱墅的陳家橋南街9號,建立至今已經有整整60年的歷史了。站在三墩老照相館門前,腦海立刻閃現出一個詞:「大隱於市」。照相館的門臉保持著古樸的氣質,與一排外觀同樣陳舊的店鋪挨在一起,依稀帶著上個世紀的煙火氣息。走進店內,木製老櫃檯、上了年頭的裁切機,被大大小小的照片填滿的牆壁,以及充滿年代感的珍貴黑白老照片……隨處可見歲月的痕跡。照相館的老闆阿虎說,店裡的擺設從他進店之後就沒有變過,一直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同紅星相比,人民照相館是有點講頭的。它開業於1940年,老闆是俄商。店先在環龍路(今南昌路),名喬奇照相館,1947年,也搬到了茂名南路131號。翌年,產權易為中國人,更名喬士照相館。1959年再搬到淮海中路581號人民坊門口,改名人民照相館。
  • (城市地理)國營照相館:定格時代的美好記憶
    照相館,承載著一個人、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情懷。在上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韓祠街頭有一家名叫「紅日」的照相館,曾為老揭陽的文化與風情留下無數影像,多少普通百姓的第一張生日照、工作照、結婚照、全家照,都在這裡「出品」。
  • 老照片:名媛青睞的上海早期照相館
    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專門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  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技法嫻熟,照片「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當時很受推崇。
  • 1908年南昌出現第一家照相館 市民曾自製簡易照相機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芝鶴以此照相機在南昌市東湖百花洲畔清江試館一角開設照相館,取名「鶴記照相館」,這便是南昌第一家照相館。數年後,張芝鶴又購買進口相機,並買下了清江試館,擴大照相館的規模。  此後不久,又有「愛吾」、「容鏡」兩家照相館相繼開業。由於人們當時對攝影技術不了解,加上封建迷信的訛傳,認為會「攝走魂魄」,故光顧者甚少,業務發展緩慢。
  • 「二我軒」舊址拆除 昆明最早一批照相館絕跡
    (膠片拍攝的昆明:景星街) 照相術剛問世沒幾年,1899年法國人方蘇雅就來到昆明,他用玻璃乾片拍攝的多幅老昆明照片,為昆明人留下了百年前黑白的昆明影像。(膠片拍攝的昆明:景星街) 1942年,世界上有了彩色照片,兩年後,一個來到昆明援華抗戰的美國軍醫柯林頓米萊特,拍攝了一百多張昆明風景人物,還原了數十年前昆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