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風情:梁時泰照相館

2020-12-12 晚清故事
晚清上海照相館。

梁時泰作為中國早期的攝影者,為中國的晚清歷史留下了一份珍貴記錄。對近代中國的攝影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初到上海

1876年,廣東人梁時泰到上海開了一家照相館。

1876年5月29日的《申報》廣告版上,梁時泰做了一個「豆腐塊」廣告《香港新到照相》,廣告詞中寫道「本館向設香港已歷多年,得西人秘授,盡斯業之精微,巧照石片、牙片、絹片,而情景逼真,誠丹青描摹之捷法也」,同時梁時泰還特別提到「倘蒙官商賜顧,價目格外公道。」(來源:《宮廷攝影師梁時泰 中國新聞紀實攝影先驅》)

這家照相館的特點:

(1)技術來自西方。當時的華人還沒有自有照相的技術,因此大多數的技術都是學自外國人。

(2)新的照相技術和中國的傳統「丹青」相關聯。與當時的「畫像」技術有一定的關聯。

梁時泰拍攝的醇親王奕譞視察北洋水師。

為官員服務

梁時泰到上海之後,主要為官員照相服務。(詳見仝冰雪著《中國照相館史》,第236頁)

其中,有記錄的文獻見《曾紀澤日記》:

光緒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偕法、勞二君至時泰相館照相,約二時乃畢。(《曾紀澤日記》,第849頁)

結合曾紀澤的相關日記:

(1)曾紀澤對照相本身就很喜歡,也很接受。在此之前,自己經常照相,還帶女兒、妻子去照相。因此,此次照相也是其經常的活動之一。

(2)這次照相是和兩名外國人的一起的。其中法蘭亭(Frandin)是法國人,是要跟隨前往擔任駐英法大臣的曾紀澤,並充當翻譯的。

(3)這次照相,應該是曾紀澤出訪前為了友情紀念而專門拍攝的。很可惜,這些照片現在找不到了。

小結

晚清文人士大夫的照相,曾紀澤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其在日記裡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1878年,是時泰照相館在上海的第二年,而曾紀澤就去照相,說明這家照相館在當時已經比較有名了。

寫於2020年6月26日。

相關焦點

  • 宮廷攝影師梁時泰 中國新聞紀實攝影先驅(上)
    晚清上海一家照相館。梁時泰拍攝的俄國炮艦索貝洛號在天津時的照片,時間大約是1879年。1879年5月17日,梁時泰在李鴻章衙署西花廳,為李鴻章拍攝了一張單人肖像。梁時泰照相館招牌。梁時泰拍攝的醇親王奕譞視察北洋水師的照片。更多甲午遺事,掃碼上封面新聞。影像傳播照相館從香港開到上海根據現有資料梳理,梁時泰是廣東人,大約在1870年左右在香港開辦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照相館「SiTai」。1840年前後,現代照相術在法國巴黎誕生。
  • 老上海的俄國照相館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上海的俄國照相館最早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當時上海剛剛出現來自俄羅斯帝國的移民社團。最早的俄國照相館高伯贊照相公司(Kobza Art Studio)是最早的俄國照相館之一,1925年由西伯利亞人葉甫根尼·高伯贊(Evgeny Kobza)創立,開在南京路的商業街上。作為公認的攝影藝術權威,高伯贊經常舉辦公開講座,報紙紛紛發表他的講座摘要。
  • 穿越老上海:老克勒套餐人民照相館 摩登思南第二季啟幕
    原標題:穿越老上海:老克勒套餐人民照相館 摩登思南第二季啟幕  時髦的上海人,始終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迎接新事物,總走在時代的前列。位於思南公館的摩登思南俱樂部,眼下已經開啟了第二季體驗季,帶你一起回味老上海風情。
  • 人民照相館為老顧客拍婚紗照 引爆老上海人浪漫情懷
    朱先生夫婦今年在人民照相館拍攝的婚紗照    東方網10月30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凡是25年前在淮海中路人民照相館拍過婚紗照的顧客,只要能找出當年拍攝的婚紗照,就能到上海人民照相館免費重拍婚紗照
  • 上海展出昔日照相館「四大名旦」
    春節期間,上海美術館攜手良友文化基金會和《老照片》編輯部舉辦「海風:1949-1999上海照相館人像攝影藝術展」,吸引了不少上海民眾走進美術館,在老照片的光影之中,感受時代的變遷、人生的況味。  走進上海美術館三樓,人們恍如進入了時空隧道。半個世紀前上海人生活的細微點滴,被泛黃的老照片放大得分外清晰。
  • 上海王開照相館首次向公眾展示80張絕版老照片
    包括40位老上海電影明星 尋找60對鑽石婚夫婦免費拍照  東方早報記者 李淑平   前日,王開照相館首次向公眾展示了新近整理出的近80張歷史老照片,其中包括胡蝶、金焰等老上海明星的照片。  為了慶祝福建中路新店開張,王開照相館首次公開展示新近整理出的近80張歷史老照片。這是2007年在王開照相館偶然發現的,開店以來唯一保存完整的包括五六百張老照片中的一部分。這些老照片中有胡蝶、金焰、路明、黎莉莉、高佔非、王熙春等40位老上海的電影明星。
  • 老行當 ▏照相館 漢口1872年就有了照相館
    鴉片戰爭後,我國海禁大開,照相技術隨之輸入。先是廣東,繼之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然後轉入內地。
  • 老照片:名媛青睞的上海早期照相館
    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  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清末勞合路(今六合路)上麗華照相公司  早期照相館設施簡陋,在玻璃棚內攝影,不用燈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過頂棚的日光。所用底片為碘化銀溼片,感光速度很慢。
  • 王開照相館
    1923年,廣東人王熾開在上海創設了王開照相館。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他打響了名氣。    第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組織方採用招標方式公開招募攝影師,王開照相館一舉中標。王熾開親自率4個攝影小組上陣,在運動場上拍攝了許多精彩照片。當時,上海各大報社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競相向「王開」購買每天的競賽新聞照片。王開照片的開價不高,但附帶條件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這樣,王開的照片每天在上海報紙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報紙也紛紛轉載。從此,王開成了聞名全國的名牌。
  • 老式照相館 讓幸福定格
    劇中的老式照相館始終堅持服務原則,為顧客拍出最好的照片。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家照相館,延續著30多年的經營守則,兩代人堅持為廣大街坊留住紀念性瞬間。這家老式照相館便是高埗鎮的高光照相館。街坊在照相館「留下」青春幾年前,《重返二十歲》登上大銀幕,遲暮之年的女主人公走進「青春照相館」,體驗了一把曾經的年輕光陰。
  •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光明日報記者 閆匯芳  去過王府井大街的人都知道,中國照相館的店外櫥窗是王府井的一景,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駐足。不久前,中國照相館迎來了82歲生日。82年來,中國照相館用鏡頭記錄著人們最真實的時光、收藏著人們的歡笑與感動。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來到中國照相館,共同譜寫著一本時光相冊,譜寫著時光裡永恆不變的愛。
  • 海上年俗風情展亮相群藝館 「團團圓圓照相館」免費拍攝全家福
    本報訊(記者 諸葛漪)「吉羊開泰——第九屆海上年俗系列風情展」日前在市群眾藝術館開幕。風情展以年俗文化與年俗用品主要內容,集中展示漢民族與上海春節飲食文化等。互動節目「團團圓圓照相館」將為市民提供免費拍攝全家福的服務。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誰都知道中國照相館有名,是個老字號,但它位於王府井大街,如果要想有張中國照相館的照片必須到王府井去一趟才行,這對於居住較遠的居民和出門不便的大爺大媽們真成了難題。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字號也放下了架子,中國照相館向小區開出了"社區攝影直通車",將照相館搬進了小區,您就在家裡等著就能照相,就能享受到中國照相館的高檔服務。
  • 人民照相館免費拍結婚照!五對夫婦的愛情,見證上海40年巨變
    周到君在這裡發現了《上海婚照(1978——2018)展,一角的「人民照相館」為預約的夫婦免費拍結婚照,一起坐上時光機,傾聽40年改革開放影像裡,上海百姓人家柴米油鹽,悲歡離合的光陰故事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同紅星相比,人民照相館是有點講頭的。它開業於1940年,老闆是俄商。店先在環龍路(今南昌路),名喬奇照相館,1947年,也搬到了茂名南路131號。翌年,產權易為中國人,更名喬士照相館。1959年再搬到淮海中路581號人民坊門口,改名人民照相館。
  • 85後「海歸」創辦上海首家3D照相館
    85後「海歸」創辦上海首家3D照相館 >   中新網上海6月28日電(記者 葉藝勤)今年5月,4位「海歸」聯手創辦了上海首家3D照相館——「EPOCH時光機」。
  • (城市地理)國營照相館:定格時代的美好記憶
    在上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韓祠街頭有一家名叫「紅日」的照相館,曾為老揭陽的文化與風情留下無數影像,多少普通百姓的第一張生日照、工作照、結婚照、全家照,都在這裡「出品」。在人們的心裡,這個名字響亮的「老字號」,不僅僅是一個拍照的地方,更是一位忠實的記錄者,見證著幾十年來揭陽人民生活的巨變。1.
  • 「理髮去時美,拍照去杭州照相館!」說出你和杭州照相館的回憶,我們...
    ▲徐彥 攝說起杭州照相館,是很多老杭州滿滿的回憶。今年春節前夕,住在杭州市郊的一個大家族人聚齊了。老父親給杭州照相館打來電話,想給這個30多個人的家族拍張全家福。這是他這輩子的一個心願。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這一天,一輛大巴車開到了位於青年路上的杭州照相館門口,真的就從大巴車上下來了30多個人,一個大家族老老少少,全都到齊了,隊伍浩浩蕩蕩。老父親下車後,看到杭州照相館幾個字時,特別激動,一定在這個招牌下面照一張全家福。
  • 重建老照相館 兩個藝術專業男生與白夜照相館
    2016年4月5日訊,不久前,影星劉燁拍攝的復古全家福照片在網絡上引起熱評,拍攝地白夜照相館因此聲名鵲起。隨後,知名作家和導演接踵而至。如今,地處東五環外城中村的白夜照相館,拍攝預約早已排得滿滿的。 白夜照相館的兩位掌柜楊威和王旭,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生,一位是老相機的收藏愛好者,一位是老照片的研究者,由興趣開始攜手創業。他們把重建一座民國時代的照相館看做「實驗性藝術創作」。他們不僅追求攝影風格的復古,在布景上還注重考證與還原,並重拾老式洗印上色工藝。他們的願望是「把一些遺失掉的精神、影像找尋回來,拍出傳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