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市民在伊寧市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跑步。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毗鄰伊犁河,由河流溼地和人工庫塘溼地組成,水資源充足,水質優良。 記者 李瑞 攝
天山網訊(記者 陳薔薇報導)一隻白鷺飛快地從河面掠過,幾隻野鴨悠閒地在水上嬉戲,一對新人在朋友們的簇擁下在拍婚紗照,不遠處幾位廣場舞大媽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9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伊寧市伊犁河旅遊風景區時,立刻被眼前這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所吸引。
如此美妙的畫面,得益於近年來伊寧市持續開展的「溼地保衛戰」。2015年至今,伊寧市恢復重建溼地1120.7畝,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溼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抵禦洪水、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
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歷史上,伊寧市溼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多種水禽越冬和珍稀候鳥遷徙的停息地。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該市的溼地資源一度遭到破壞,溼地面積逐年減少。
2013年,針對溼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狀,伊寧市制定了恢復溼地生態用水保障機制,開始了溼地搶救性恢復工作。
「我們通過疏通城市水系、加大城市溼地公園建設、開展溼地恢復工作,多管齊下,使伊寧市的溼地面積得到了恢復。」伊寧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苑華說。
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是這場「溼地保衛戰」的勝利成果之一。苑華指著皮裡青河和伊犁河交匯處以西說:「2014年以前,伊犁河河邊居民生活區、生產區和林帶界限不明晰,溼地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如今這裡增加了河堤、圍欄、道路、標識等設施,不僅方便遊人遊玩,還有效減少了人類活動對溼地的影響。」
2013年12月31日,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開始試點建設,2019年成功躋身國家溼地公園行列。除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2015年以來,伊寧市新增後灘溼地公園、東苑溼地公園2個溼地公園,增加了437.47畝水系,243.49畝的綠化面積,目前,巴依庫爾勒溼地、達達木圖溼地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江寧溼地建設也已經進入規劃實施階段。
「這些年,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力度,2018年至今,地方財政已投入9千多萬元用於環境保護。伊寧市森林覆蓋率也從5年前的7.5%提高為目前的12.71%,增加了5.21個百分點。山清水秀的伊寧不僅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