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 | 《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朗誦者:何炅

2021-02-17 播音麥田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責任編輯:王雅茹

朗誦 | 《紀念碑》 作者:普希金  朗誦者:陳鐸

朗誦 | 《想北平》 作者:老舍  朗誦者:李立宏

朗誦 | 《第一場雪》作者:峻青 朗誦者:康輝

朗誦 | 《我是青年(節選)》 作者:楊牧  朗誦者:尼格買提 方亮

朗誦 |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朗誦者:方明

圖片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侵權 即刪除

相關焦點

  • 《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誦/阿勒法貝特
    《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德州市朗誦藝術團的讀書人,一群正能量的讀書愛好者,公益傳播經典中華文化,推動普及引領州城全民誦讀。特別感謝德州市經濟開發區長河公園管理辦公室、德州市尼山新六藝書院(團隊音箱設備贊助單位)。
  • 朗誦 | 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朗誦:芹有獨鍾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熱門朗誦美文:朗誦 | 徐志摩致林徽因一首詩朗誦 | 泰戈爾:儘量讓自己快樂朗誦 | 席慕蓉:如果你願意朗誦 | 林清玄:秋天看楓葉
  • 【名家名作賞析】《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 桃花源記作者是誰 桃花源記作者是什麼朝代
    說到《桃花源記》,大家一定都十分嚮往文中所描繪的世界。那個世界是美好的、沒有黑暗的,是人們所嚮往的大同社會。那麼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答案吧。  《桃花源記》的作者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他是我國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 桃花源記的作者簡介 桃花源記的作者被稱為什麼
    關於這篇文章的內容小編就不多說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篇課文的作者吧。  《桃花源記》的作者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陶淵明集》等。
  • 陶淵明和《桃花源記》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文學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間歇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倦俗世,辭官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等。《桃花源記》借武陵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這就是《桃花源記》一一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在此,他極力描繪了一種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關於「桃花源」的原型究意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微古州的影縣,那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ー平方公裡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
  • 【美聲詩詞】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 虹雲、雅坤 朗誦《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裡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裡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
  • 陶淵明《桃花源記》出自「遂陽」
    陶淵明《桃花源記》出自「遂陽」 乃真為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桃花源」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遂安在淳安西邊,古時經新安江乘水路到遂安縣的外地人,往往在淳安縣港口鎮舍舟,「緣(武強)溪行,忘路之遠近。」經過武強溪與鳳林港的匯合處溪口附近的許由山後,「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古詩文賞析】​《桃花源記》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是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 陶淵明,你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東晉隱仕文豪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的遊記散文。千百年來,人們被桃花源裡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所迷醉。一直在尋找現實中的桃花源。在湖南常德武陵山脈腳下確有一處叫桃花源的地方。常德桃花源,位於湖南桃源縣西南,至今留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存。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據記載常德桃花源始於秦漢,見世於晉朝,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毀於戰火,後重建。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等在此留存了許多珍貴詩文和墨寶。
  • 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
    【淺賞】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也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內容極其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最後八句為第三段,是詩人發表的議論和感慨。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世人都聽說過桃花源記,但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首先來看一下桃花園記這篇文章,是由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風這個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這三個維度來分享我的教學設想。一、說教材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記》選自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9課,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陶淵明敘述了漁人迷路後誤入桃花源,從桃花源優美的景色以及人們自由平等的生活等方面展開描述,進而表達了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學習本文有利於進一步了解陶淵明,了解那個時代。
  • 《初中必背古詩文》陶淵明《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朗誦:靖雯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 南書房夜話|肖榮: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背後還有這鮮為人知的歷史...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桃花源」是否歷史上一個真實的存在,在哪裡?「桃花源」何以進入陶淵明筆下,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名篇傳誦至今?近日,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肖榮做客「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114期講座,從陶淵明所在的東晉年代考慮,從「事實的桃花源」和「事實之上的桃花源」兩個方面展開,為讀者揭開《桃花源記》背後的故事。肖榮認為,因為有陶淵明這個人,把「事實的桃花源」和「事實之上的桃花源」合在一起,最終融鑄出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兒?
    王瑤先生在編注《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注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託。」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桃花源」。盤山之水自古有名。在古代,漳河水大都源於盤山。清泉秀水,是盤山一絕。酈道元《水經注》云:「盤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十裡,望山上水可高二十裡,素湍浩然,頹波歷谷,沿流而下。」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真是人間仙境?3個細節揭露恐怖真相
    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而這首由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則表達著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戰亂的厭惡和懼怕。 但多年之後,卻有學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猜想,聲稱《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根本不像其表面那麼簡單,裡面的一些內容經過細想之後則讓人毛骨悚然,文中的3個細節便可以揭露出恐怖的真相。
  • 正安桃花源記、酉陽桃花源與湖南常德桃花源。
    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千百年來令人嚮往自由、安居樂業的理想國度。而桃花源到底在哪,一直是令人爭論不休。但套上桃花源外包裝的全國旅遊景點也越來越多。正安桃花源記景區,因景區入口為一個十分隱蔽的山洞,穿過山洞後的景象豁然開朗,是一片優美的山水畫,與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記》入口有類同感,所以景區取名桃花源記。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正安桃花源記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主題,設計布局景點,做到一步一景、一季一景。景區分為三部分:大阡古寨、桃花湖、接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