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2020-12-24 史讀書

紹聖二年,黃庭堅被貶黔南,那是荒遠之地,路途艱險。黃庭堅就曾寫過《竹枝詞》「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來形容路途有多坎坷。今天,我們來欣賞他在赴黔南途中寫到詞《醉蓬萊》,看黃庭堅在這一段艱難的旅程中有怎樣的心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裡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看天空中雲彩覆日,細雨霏霏,煙雨悽迷,高入雲霄的山峰層層相倚。那綿延的巫峽,像高唐觀一樣的楚國公觀,不知多少佳麗身處其中,終身未出。當地的官員聽說我路過此地,都身著盛裝,前擺儀仗,歡迎我的到來,他們的熱情如春風拂面。但我始終是被貶到邊遠之地的逐臣,形影相弔,孤獨無依,又怎麼歡喜得起來呢?

人們都說黔南地勢極高,離天只有尺五,在那裡回望中原,只見山重重,水重重,煙水迷離不知處。置酒公堂上,觥籌交錯,其中也有朝中的風流名士,我置身其中,看到的是白裡透紅的面頰,聞到的是氤氳馥鬱的香氣,聽到的是令人陶醉的歌聲,還有那隨樂而起的優美舞蹈。宴罷而歸,夜深人靜,聽杜鵑一聲一聲「不如歸去」,直到天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片起首的「朝雲」、「暮雨」,出自戰國宋玉《高唐賦》巫山女神對楚王說「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靉靆(ai dai)」形容雲彩很濃而覆日。「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峰相倚」,這三句寫景,描繪煙雨迷濛的峽江之圖。接下來的兩句「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接前三句的神話故事,即楚王晝寢高唐,夢見女神的故事。「高唐」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臺觀。「楚宮」指楚國的離宮。巫山十二峰,神女峰最高,相傳就是神女所化。黃庭堅遙望這山峰,仿佛神女被幽閉在高峰之上,就好比佳麗被困在楚國宮殿之中。這樣一幅悽迷悠遠的境界,正好跟黃庭堅被貶荒遠之地的惆悵心情相諧,這是悲。

之後「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這說的是當地官員的熱情迎接。「畫戟」指彩飾之戟,出迎官員的儀仗。「靚妝」盛裝,美麗的裝飾。「靚妝」的「靚」,在古詩詞中應該讀「jing」,而不是「liang」。這樣一幅熱鬧的場景,這是一種樂。面對此種快樂的場景,黃庭堅闋有了形影相弔,孤獨無依的悲涼之感。「萬裡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黃庭堅被貶到萬裡之外的蠻荒,對影自憐,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下片承接上片之悲,設想在貶所之地回望中原的惆悵。「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黔南」就是黃庭堅被貶之地,那裡地勢極高。「去天尺五」出自《辛氏三秦記》中的「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黃庭堅在黔南回望神州大地,卻被萬裡煙水隔絕。接下去是一個轉折,前幾句黃庭堅還沉寂在惆悵之中,接下來的「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yin)歌袂」,寫的是地方官員設宴款待他的熱情場面。宴席上是多麼的熱鬧,有朝中的風流名士,他們盡情痛飲,臉頰都紅透了,他們唱歌跳舞,好不快活。這樣極盡華麗的場面,反襯出的卻是黃庭堅內心的悽楚。

「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杜宇」就是杜鵑,相傳古蜀帝杜宇精魂所化,「望帝春心託杜鵑」。宴罷之後,夜深人靜,黃庭堅聽到那杜宇聲聲,分明是一種深深的鄉愁。

這首詞的寫法結構很分明,上下兩片都分三個層次,先寫悲情,再轉入歡快場景的描寫,最後又轉入悲情。(《宋詞鑑賞辭典》)這樣「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相關焦點

  • 黃庭堅這首著名的《醉蓬萊》,可謂是「以樂景寫哀」的典範之作
    紹聖二年,黃庭堅因為修撰《神宗實錄》的事情而被誣告,遂被朝廷貶為涪州別駕,他在前往赴任的途中,寫下了許多詞作。當他來到夔州巫山縣之後,寫下了下面這首著名的《醉蓬萊》詞作。一方面,黃庭堅作為當時的一位名士,受到了當地官員的熱情招待,還在當地遊覽了好山好水;另一方面,黃庭堅作為一個受冤被貶的人,內心也有著一種難以排解的抑鬱之情,所以在這首詞作中,這兩方面的感情都有所體現,可是黃庭堅卻憑著自己的妙筆,將它們統一了起來。
  • 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賞析】杜宇聲聲,似乎正啼叫在愛人久別不歸的思念之痛處。零落一地的白色花瓣和一個在門縫間被夕陽拖得又瘦又長的孤獨背影此時在畫面中呈現。不忍聞杜宇聲聲,不忍見雨打梨花。藏於深閨,將杜鵑悲啼、黃昏暮景關在門外,正見其相思悽楚之難堪。這風雨過後,不知明日梨花是否還依舊?嘆息一聲,輕輕掩上了房門。
  • 領悟禪詩的神韻|宋守端 聲聲解道不如歸 往往人心會者稀
    子規 周守端宋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賞析:子規,又叫杜宇、杜鵑、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鳴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叫杜鵑啼歸。詩人為何以子規為題?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有信仰的人總認為自己獲得了值得用自己一生去傳播的真理,就像杜鵑啼鳴般盼子回歸。
  • 解鞍欹枕綠楊橋 杜宇一聲春曉——最高級的「某某到此一遊」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1人在低落期,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有人選擇靜默,有人放蕩不羈,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口出狂言……。被貶黃州的蘇軾,首先要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他先家人而到好幾個月),加上他那個團練副使的虛職及「限」住該區,不能隨便離開,也無權籤署公文這些限制條件,其他諸如對社會、文化、經史的研究等工作都成了次要。
  • 「布穀」還是「不如歸去」
    杜鵑鳥,古時又有子鵑、子規、謝豹、杜宇、布穀之稱。民間傳說,杜鵑的叫聲是催促耕種,認為其鳴叫之聲為「布穀、布穀」,所以又被叫做布穀鳥。杜甫即有詩句「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杜甫《洗兵馬》) ;明代大詩人李東陽也有「春雨園林布穀聲,聲聲不住勸春耕」(李東陽《布穀》)之句。
  • 為你品讀中華好詩詞—黃庭堅《踏莎行》「畫鼓催春,蠻歌走餉」
    黃庭堅《踏莎行》「畫鼓催春」與《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品讀吳斌紹聖二年(1095)初,黃庭堅從開封附近的陳留鎮出發前往被貶的黔州(四川彭水)。巫山上那延綿不盡的爛漫山花,它們也不管我這被貶之人愁腸欲斷的鬱悶。春天持續的降雨,江面變得如此寬闊、深遠,它們可知我這被貶之人,需要渡江前往貶所的著急心情?
  • 黃庭堅: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一個乳娃娃,筆下流露出來的坦蕩安然,連成年人都難以企及。這首詩立刻驚呆了那些自命不凡的大人們,一時間家喻戶曉,大有天才少年的磅礴氣勢。黃庭堅十四歲的時候,父親黃庶死了。家中的頂梁柱一下子倒了。黃挺堅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和眾多弟弟妹妹。家道中落,他只得隨舅舅外出求學。
  • 布穀聲聲催麥黃,麥頭低低等人收
    聽到布穀鳥的聲聲啼鳴,這就預示,秧苗可以栽插了,麥子也要開始變黃了,農村人眼巴巴的糧食,就要收割了。可是,我有好多年沒有聽到這種鳥鳴了,因為,我生活在城裡。城裡噪音大,或許是這鳥兒不敢來光顧吧。  「麥黃何哥,麥黃何哥」,煙雨朦朧的日子裡,布穀鳥叫的特歡。江邊的蘆葦已經有人那麼高了,捕魚花子的人來了,他在江邊搭一小窩棚,這就是他臨時的家了,小缸灶燒的飯,很香。
  • 風格奇崛的黃庭堅:他是蘇門四學士,他也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
    2、《清平樂·春歸何處》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首詩是黃庭堅七歲時創作的,詩人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被稱為千裡之才。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
  • 惟願「春眠不覺曉」
    既然無眠,不如去看詩人如何春睡,做怎樣的夢,解怎樣的愁。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說到春眠,最熟知的莫過於孟夫子一首《春曉》,夜裡風急雨驟,卻仍未驚醒詩人,怕是只在夢裡隱約聽得風雨聲,且佐著風雨聲,一夢醒來未覺已曉。這樣的酣睡,真真羨慕。前些日子春雪來襲,島城夜夜風聲大作,雪葉紛飛,冰冷的海風狂躁地把怒火撒在牆上窗上,冷意絲絲縷縷滲透進小室裡。本就不易安睡的人此刻更無法入睡。於是聽風聽雪一夜,讀書看劇又一夜。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歐陽修是一代宗師,他的文學風格甚至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蘇軾,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蘇軾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稱他為宋代文學史的第一人也不為過。而蘇軾的學生黃庭堅,在文學上也有他自己的造詣。黃庭堅的路子是生新廉悍,在創作理論上提倡步步為營,要在了解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新自己的一代詩風,由此形成的江西詩派更是在宋代影響深遠。【臨其詩境】不過北宋的文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在文學中是比較從容的,你看蘇軾,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了怎樣的挫折,反映在他的詩或者詞中,還是一種比較淡然的心態。
  • 蘇軾和黃庭堅:朋友一生一起走
    2蘇軾受李白影響比較大,寫的詩詞大開大合、縱橫捭闔,不按常規套路出牌,而黃庭堅受杜甫影響比較大,他寫的詩詞更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行文凝練、基調沉鬱。黃庭堅的詩詞,我背得下來的只有這兩句(其他的,都需要現查詢):「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 黃庭堅:是入世,還是出世?樂觀豁達的我,真是很煩惱!
    黃庭堅出生於公元1045年,洪州分寧,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他的父親黃庶中過進士,當過官,善寫詩文,學杜甫,崇拜韓愈,黃庭堅家庭文學氛圍很濃,對他影響不小。 相傳,他從小聰明過人,書讀幾遍就能背誦,一時被稱為小神童。有一天,他父親請了幾位師友在家飲酒吟詩。
  • 黃庭堅的一首詞,鑄詞造句新警生動,豪邁之氣動人心魄!
    黃庭堅於宋哲宗紹聖元年冬貶謫黔州,這首詞就是黔州安置期間所作。《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宋代:黃庭堅萬裡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上片寫黔州的生活實景。黔州整日陰雨連綿,好像天漏了,到處是水,在家裡也仿佛整天困在破船上。到了重陽節,又逢雨過天晴,喜上加喜,於是在蜀江畔放懷暢飲。
  • 讀睡詩詞|浮生自古多離別,杜宇聲聲喚不回
    《鷓鴣天哭梁龍芝》文|李家榮歲月無情抵死催。禍來猶恨劫成灰。浮生自古多離別,杜宇聲聲喚不回。人已逝,淚空垂。一壺濁酒洗餘悲。荼蘼擁雪三春盡,天命依然未可違。讀睡詩社桂冠詩人李家榮,原名李茂青,筆名柳秦,庚午年生,粵北人。連州市賓於詩社顧問、茂名市鑑社社員,曾多次在詩詞徵文中獲獎,詩詞作品散見於多種刊物。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
  • 黃庭堅:東縣聞銅臭,江陵換裌衣
    圖片來源於網絡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遇赦出川東歸,途徑巫山縣。黃庭堅用這首詩的韻腳,寫出自己八年遷謫,今日得歸,而朝局反覆,前途尚難預料的複雜心情。巴地有好客的風俗,他們多次挽留我,但我自己還是想趕快回去。因為語言不通,所以要走,並不是我故意要和你們分離。過了巫山縣,就進入了使用銅錢的區域,到江陵時也該換上袷衣了。我要跟巫峽的雨說一聲,不要遮蔽了早晨的陽光。
  • 「山谷道人」黃庭堅十首經典詩詞,淡然從容,賞心悅目!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其父黃庶(字亞父)慶曆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於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一、君不見黃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