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香港女作家對大陸臺灣文藝界的批評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閱讀提示:遊靜是個非常奇怪的作家、詩人跟電影工作者,還是一個學者,其實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是成名太早。我年輕的時候就讀她的這些文章,我覺得這些文章很能夠描述出,當年那一代成長起來的香港的某些寫作者,或者文化人一種獨特的,跟兩岸都不一樣。

鳳凰衛視4月1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我有時候會跟別人提起來,我們香港的文化,或者香港的文化人、文化界,有種很奇特的冷淡跟低調,這種冷淡跟低調,使得我們有時候一開始不是太容易接受大陸的激昂熱情,也不一定能夠接受臺灣的溫情脈脈。那種冷淡低調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後來我反省一下,也許這並不是普遍現象,只是我個人心中的一種定見,而這樣的定見肯定是受到某些人的影響,看了某些作品,某些文字使我有這個感覺。後來我想起來,原來是我以前年輕的時候,曾經讀過一些非常出色的香港作家的作品,比如說像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遊靜,她這散文集《裙拉褲甩》。

《裙拉褲甩》其實是廣東話的說法,它的意思就是氣急敗壞,急急忙忙,東西零零碎碎的感覺。這本集子其實是舊書重出了,它是90年代出了書,後來早就絕版,到了今年居然臺灣又把它再版一次。而這裡面的文章更是古老,是上世紀80年代,遊靜在香港的一些報刊雜誌專欄上的結集。遊靜是個非常奇怪的作家、詩人跟電影工作者,還是一個學者,其實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是成名太早。我年輕的時候就讀她的這些文章,我覺得這些文章很能夠描述出,當年那一代成長起來的香港的某些寫作者,或者文化人一種獨特的,跟兩岸都不一樣。當然這都是專欄,平常想到香港的散文,就會想到香港的報紙專欄,而香港的報紙專欄大家都覺得是流水帳的東西,好像很難容得下一些特別創新的,特點有趣的試驗,但其實是有例外的。

比如遊靜的專欄作品就是個例外,我們來看看這裡面其中一篇文章叫《連夜》:「我喜歡看見安穩的人與不喜歡,怎麼說呢?如果我們在文字和形態上呈現了不安、邊緣、脆弱、動亂,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選擇向常規世界底蘊裡的差池搖頭。尋找一種新的秩序,或者乾脆不是秩序,怎麼說呢?動亂的養料來自生生不息的堅持,所以尋找一片流動的不安,依靠暫時的穩定來維繫。」後來她又提到,「想著我的猶豫與任性,我相信變了,我渴望安穩,我們只來一次。「怎麼說呢?她這種非常猶豫的,對什麼事情都有距離感的感覺,在她得文字裡面相當強烈,這種距離感到底來自什麼地方,有時候是在中文與英文之間,有時候在香港人的廣東話口語與書寫出來的白話文之間,有時候是地臺灣跟大陸之間,有時候是在兩性之間,有時候是在不同的性取向之間。這樣的種種不適應,不在其位,格格不入的這種距離感,出現的是什麼呢?就是一種格外冷靜的思考自覺,以及一種到哪裡都會覺得有點猶豫,感性上對所有東西產生距離。

因此這些文章寫於80年代的報紙專欄,不可避免要寫當地的事件,當時的人物,當時的書籍,當時的電影,當時的熱門話題,而那一切早就過時了,甚至被她描寫的人都已經死掉了,但是這中間的態度仍然是這麼鮮明。比如其中一篇文章她談到搭地鐵:「在上環上車買票的時候選擇了銅鑼灣,往柴灣去的方向上又記起有點瑣屑的事情要到中環辦。這兩年來,我好像就是在地鐵上,向不同的迷亂的方向走,想站起身走出去,才發覺門已經關了。一隻胳膊夾在門中間,在門縫中閃過丟了它在門外。感覺被傷害,原來是傷害,以為遺失了車票,原來它還好好的在口袋中。」同時這本集子裡面,很讓人意外的就是出現一些詩,當年沒想到香港的報刊專欄是能夠登詩的,其中一首詩裡面她提到——這應該是給一個外國女子寫的一首詩:「因為你不懂方塊字/我無法跟你說這些/有一種時間/十五的月亮永遠是滿的/初一是彎而且重新開始/但是的/我來自的地方亦不講這些」。這就是一種在語言之中的距離感覺,她特別敏感。

這裡面對於臺灣或者大陸的作家或藝術家,有時候有一些非常犀利的批判,而那些批判也造就了我們,或者說代表了我們過去香港的,在文化、藝術跟政治態度上的一種獨特的立場。比如她在批評鄭愁予,批判楊牧欣賞鄭愁予,說鄭愁予文學語言很現代,她就說這些現代,只是語言上的風格。她說臺灣當年的詩人所講的現代,指是語言、自由和行事,而抹煞在現代主義課題中同樣重要的自我,與集體意識的檢討和反思。她要罵的是什麼呢,就是這些詩詞,他們仍然是堅持一種非常物化女性的,把女人女奴化的一種態度,貫徹在他們一些表面看起來很現代的語言之中:」在他們的語言裡面,比如詩人對自信的追尋,是妻女和曇花如何知道的,男性是神,騎著女奴們,一步一個吻的走出來,神的女奴是有名字的,娶一個忘一個,有時會呼錯。「也就是說他們表面現代,骨子裡仍然是保守,這是她對當年臺灣非常有名的大師級的批判。

然後她又提到,看後來香港又重新展一次,當年震撼北京的星星美展,她說「最近看星星美展,若我把這些作品還原到藝術創作的討論上,而不是靠它們在既定的社會範疇中,政治活動上的象徵意義來給分,它們的存在價值立即縮水,它們對藝術理念、創作媒體,本質過程與當前以及整個世界藝術歷史脈絡上的觀眾關係的不自覺性,使作者在反政治建制的姿態上,顯得盲目、空洞、失去重心。」多麼的狠毒的批評。甚至她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上,比如說她看到學生絕食的時候,她首先會覺得首先肚子餓:「他們令我想到很多,比如說個人過份容易被煽動的感情。我的意思是,我坐在這裡看電視,就流了眼淚,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在渣打花園,在家中,在船上讀報的時候,在顯淺的道德對錯的識別上,這種事情自然是好的。因為我如此愛戀生命,但感性的洶湧又削奪人理性的認知。因為我流眼淚,我無法認真的思考事情,思考我對事情各種各樣的懷疑和可信,我懷疑這也是生為中國人的悲哀。」

相關焦點

  • 梁文道:臺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麼好
    梁文道大陸對臺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那時候,臺灣還有加工業,環境汙染跟現在大陸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條小河,下午5點顏色就準時變紅,因為上遊排汙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臺灣是看不到了。解嚴後,雖然政治鬥爭激烈,但是社會風氣變好了。我認為是整個公民社會發達了,社會成員開始把自己的當成社會的主人,跟這個社會的關係就不一樣。​​臺灣對大陸本身起碼都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 「公知」梁文道:雖有質疑卻一直屹立不倒,與他精心包裝人設有關
    大多數人提起香港首先想到的都是港灣的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關於香港的文化方面除了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似乎沒有什麼其他深刻的印象,但近年來"香港文化教父"梁文道的出現讓很多人一度十分崇拜,大有終結香港"文化沙漠"的勢頭。
  • 梁文道:臺灣1女15男租車廂搞性愛派對 但大陸更淫亂
    核心提示:竇文濤、梁文道深度遊臺灣,和曾寶儀一起聊聊臺灣人的生活。梁文道:臺灣我覺得有一點很好,就是那個寬容啊,是很健康的寬容。曾寶儀:因為之前比方在錄影,我們都是在香港。梁文道:是。曾寶儀:或者是在北京,我總覺得我是去你們家,或者你們家,那種感覺。現在,因為我常住臺北,所以很多人覺得我是香港人,但是其實我常住臺北,你們突然來我家了,我整個覺得好,好輕鬆,好開心,好歡迎,然後好希望告訴你們這裡有多好玩,然後我家有多漂亮,我們家的人有多好,這樣。
  • 梁文道:真正歧視內地人的是香港中產
    梁文道從一個資深媒體人和一個香港人的角度,講述了香港人怎樣看待內地新移民。昨日下午,梁文道先生來到澎湃新聞會議室與採編團隊暢聊香港問題。目前香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是人們最關心的。歧視內地新移民的香港人主要來自中產階級還是低層?是否已經步入香港中上階層的新移民就可以免於壓力?梁文道從一個資深媒體人和一個香港人的角度,講述了香港人怎樣看待內地新移民,歧視和敵對因何而起。
  •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春節檔最熱門的電影是《流浪地球》,最新的票房統計已經超過了29億元。根據票房預測,最終這部電影票房將會超過50億元。由於《流浪地球》引發了現象級的電影討論,臺灣媒體也來湊熱鬧,評價這件事。令人意外的是,臺灣媒體把《流浪地球》原作者劉慈欣變成了女作家。近日,臺灣一個叫《夢想街之全能事務所》的綜藝節目,在節目上對《流浪地球》進行很長很長的評價,言語之間充滿了自信。首先是簡單介紹這部電影的劇情,然後就開始話鋒一轉,開始批評電影了。
  • ...及物 故作高深 通俗易懂 批評家 當下 文藝界 批評 泛泛而論...
    ……」  在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古爐》問世,輿論間一片讚揚聲中,卻出現了似乎不太悅耳的批評聲。這是《文學報》剛推出的《新批評》專刊開出的第一槍。  當前文藝批評相當薄弱,商業化的炒作、庸俗氣的評論、市儈式的吹捧充斥文壇,甚至花錢買「捧場」等文藝界「潛規則」盛行,腐敗之風肆虐。
  •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逝世三周年」上了大陸熱搜卻被臺灣遺忘!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高達5.5億閱讀,18.5萬討論,#林奕含去世三周年# 在今天早些時候登上大陸微博時事熱搜第一。然而,臺灣卻將她徹底遺忘,以三立為代表一些平日裡「硬幣掉進下水道」都要「深度分析」的媒體,集體在這個日子裡掉線。    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新京報、頭條新聞等多家大陸媒體發文,以此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藉此反思當前社會上猖獗的性侵現象。而大陸網友也從未對其遺忘紛紛留言緬懷。
  • 竇文濤:臺灣山水如盆景 大陸人對海恐懼
    梁文道:是。竇文濤:你過去對臺灣的海有認識嗎?梁文道:有一點吧,因為我小時候上學的地方,就在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竇文濤:是。梁文道:所以那時候,跟臺灣這個海水的關係是很近,而且我覺得有一點,是臺灣跟大陸,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 臺灣女作家三毛遺屬告大陸節目侵權案勝訴獲賠
    臺灣女作家三毛遺屬告大陸節目侵權案勝訴 獲賠6萬餘元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於立霄)5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朗讀類節目《見字如面》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臺灣女作家三毛父親家書一案公開宣判,法院認定該節目侵害了涉案書信的修改權
  • 梁文道造物:進入生活方式領域的梁文道和看理想在做什麼
    在生活節期間,趕場子是梁文道的常態。他每周奔波於香港的家裡和北京CHAO酒店,堅持了多年的每天六小時讀書時間不得不被壓縮至兩小時。早年的梁文道是極「左」的人。他從臺灣回到香港後積極投身於各類社會運動,包括工人權益、社區維權、反戰運動,也出入於電視臺、電臺、紙媒,開專欄,主持節目,寫時評。那時候,他倡導的開放,多元、寬容、理性、獨立,是他認為值得交給公眾的東西。
  • 梁文道:我很討厭這兩年香港出現的極端族群態度
    梁文道  ●44歲,香港文化人、傳媒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的文化界、知識界,是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  【對話動機】  梁文道是香港文化界活躍的一員。  說到他的新書《關鍵詞》,梁文道感慨於這個時代的浮躁和暴戾,這和他在書中對社會群體情緒的不解與害怕相印證。  面對記者,梁文道始終保持著溫和和專注。從他關注的時下最熱的事件和詞語聊起來,聊貧富差距、談文化差異,也說出他眼中的內地與香港。
  • 謝長廷批評大陸新版護照納入臺:破壞和平
    謝長廷在爭奪黨內兩岸政策主導權「挫敗」後,日前在廣播節目中批評大陸新版護照將臺灣日月潭等風景納入是「破壞和平」。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  香港「中評社」報導,大陸新版護照內頁將臺灣、南海島嶼等納入,謝長廷27日認為,雖然國際法對我們比較不利,但我們還是可以讓國際知道我們的立場,可以在國際媒體上登報或者以國際記者會表達立場。他批評,「這是破壞區域穩定和平,我們追求的是兩岸要民主和平解決」。  謝長廷昨日下午主持廣播節目時,作了上述表示。
  • 香港文藝界人士冀香港文聯促進交流合作
    多位香港文藝界人士表示,香港文聯匯集了香港文化藝術界的頂尖人才,希望香港文聯的成立可以進一步促進文化藝術的交流合作,助力香港文藝工作者開拓更廣闊的市場。18日晚,香港文聯成立典禮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各界代表共約1000人到場參加典禮。香港文聯於2019年由香港文藝界發起,並獲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聯)及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得到業界充分肯定。
  • 大陸女作家:我媽從臺灣旅遊回來開啟了新人生
    作者介紹:李娟,阿勒泰女作家。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  自從我媽從臺灣旅遊回來,可嫌棄我們大陸了,一會兒嫌烏魯木齊太吵,一會兒嫌紅墩鄉太髒。整天一幅「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下去」的模樣。抱怨完畢,換了衣服,立刻投入清理牛圈打掃雞糞的勞動中,毫不含糊。
  • 臺灣拒與大陸「三通」戴爾採購總部移至香港
    中新網紐約7月29日消息:臺灣當局同祖國大陸的政治對抗開始推開它的外國公司客戶,戴爾計算機公司(Dell Computer)二十七日批評臺灣當局不肯同大陸建立直接貿易的政策,並決定把採購總部遷移到香港。
  • 梁文道:吃不懂的美食
    文/梁文道京都美食家柏井壽翻成中文的新著《美食有這麼了不起嗎?》
  • 梁文道:70年代的香港託派到今天還存在
    鳳凰衛視5月2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現在很多大陸遊客來到香港,都會去尖沙咀一個非常大型的商場,就是海港城。那個時候陳冠中說他認識王凡西的老戰友樓子春,也就是樓國華,筆名一丁,這是我們中國託派史上很有名的老人物,他說這個老先生到了1986年接受香港的雜誌訪問的時候,仍然元氣十足的解說託派運動不是歷史沉積,反而是代表世界的未來。這很有意思。那我們再看看陳冠中,大家看到好像當年很幽僻,但是你看看1981年,他寫道:「我自費出版了第一本書叫《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為什麼寫這本書呢?
  • 從公知變成商業節目的運營者,梁文道談了談他在想些什麼
    德國每個地方的差別很大、又很分散,他們就開著車,在一個鎮待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去另一個鎮。「但後來妹妹覺得我很煩。每次去新地方,我都像是去學習而不像是旅行的,讀書、寫東西,對每個景點尋根問底,好像總得幹點兒什麼。」旅行加上短暫的閉關,梁文道每年給自己的休假時間近二十天,在這期間誰都聯繫不到他。在很多人眼裡,在中國這片文創產業剛剛起步的地方,他是個香港來的文化明星。
  • 梁文道:臺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麼好,也沒有臺灣人說的那麼壞
    不是說小清新不好,而是過去臺灣曾經出過很多厚重的東西,已經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會覺得比較可惜。大陸對臺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它的確保留著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表現在語言或者是說話的方式上。實質上,臺灣已經不是傳統中國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臺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
  • 梁文道x賈行家:東北「文藝復興」了嗎
    梁文道:第一回看它的MV,感覺怎麼樣?賈行家:現在看我也挺喜歡的,我也明白它為什麼這麼火。您剛才說聽裡面的廣東話都聽不太懂,其實這首歌是90年代我們在錄像廳裡看字幕,學到的想像中的粵語。您不一定知道,80年代開始,大陸流行一個字叫「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