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70年代的香港託派到今天還存在

2020-12-16 鳳凰網讀書

閱讀提示:用今天的眼光很難想像大商場裡一家開放式咖啡店對60年代文化人的吸引,甚至到70年代末大家都已經覺得難以理解。根據一個香港作家魏紹恩1978年11月在《號外》的目擊報導,從國外回來的音樂家林敏怡首次來到巴西咖啡,當場失望地叫出來:「哈?乜呢度就系巴西?」難道這裡就是你們傳說中的巴西嗎?

鳳凰衛視5月2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現在很多大陸遊客來到香港,都會去尖沙咀一個非常大型的商場,就是海港城。在海港城這個商場裡面,你看到非常多的時髦的名牌的商店,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大眾化的產品。反正無論如何任何遊客到了這個地方,好像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東西,或者消費的場所。但是這個地方在幾十年前也曾經是本地人心目中最新潮的地方之一。很多人都覺得星期六、日,一家大小到那裡去逛,或者平常一些比較時髦的、新近的城市白領階層都喜歡去那裡散步。那裡面最奇妙的是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咖啡店叫巴西咖啡店,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曾經是香港很多文化人、藝術家、小波希米亞族最愛泡的一個地方。是不是很弔詭呢?在一個商場裡面的咖啡店叫「巴西咖啡店」,然後大家都把它當成好像覺得是塞納河左岸的那種文藝咖啡屋一樣。而那個地方到了現在已經成為香港的文化史裡面的一個小傳說,只是如今還記得它的人並不多了,你必須要在這本書裡面才找到它的痕跡。這本書就是《事後——本土文化志》,作者是現在旅居北京的香港作家陳冠中。

陳冠中是個全面參與了香港在七十年代開始的一個新潮城市文化運動的元老級人物。當然他創辦了香港非常有名的《號外》雜誌,是兩岸三地裡邊第一份城市中產階級的文化雜誌。同時他甚至有份鼓吹了,創造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蘭桂坊這個地方,他參與過電視、電影、音樂、出版,各種各樣的文化事業、產業,是個很奇特的一個作者。我們在這本書裡面,看到他回憶他當年曾經參與過的這些香港本土文化事件裡面,他也提到了巴西咖啡屋,就是當年還叫「海運大廈」的海港城,他也說了用今天的眼光很難想像大商場裡一家開放式咖啡店對60年代文化人的吸引,甚至到70年代末大家都已經覺得難以理解。根據一個香港作家魏紹恩1978年11月在《號外》的目擊報導,從國外回來的音樂家林敏怡首次來到巴西咖啡,當場失望地叫出來:「哈?乜呢度就系巴西?」難道這裡就是你們傳說中的巴西嗎?

香港由這個角度看來,的確很符合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好像是很貧瘠的,沒有什麼文化風景的地方。但是很奇怪,它出現了很多奇花異草,甚至在整個華人世界裡面都是非常獨特的。例如說這裡面提到了70年代初的時候,香港還有很小眾的託洛斯基派,在兩岸三地恐怕只有香港才有託派,甚至到今天這個託派還存在。70年代初,激進的青年集聚在70年代雙周刊,當時本地的老託派寫長信向70年代雙周刊還進言隔代覓知音,以至該刊很多成員後來加入了託派。那個時候陳冠中說他認識王凡西的老戰友樓子春,也就是樓國華,筆名一丁,這是我們中國託派史上很有名的老人物,他說這個老先生到了1986年接受香港的雜誌訪問的時候,仍然元氣十足的解說託派運動不是歷史沉積,反而是代表世界的未來。這很有意思。

那我們再看看陳冠中,大家看到好像當年很幽僻,但是你看看1981年,他寫道:「我自費出版了第一本書叫《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為什麼寫這本書呢?那是因為當年我們一個很有名的影評人前輩叫羅卡,跟他說,「現在的新派文化人那是1981年、1980年,滿口什麼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總沒看到有誰老老實實寫幾篇介紹文章。我心想,對啊,70年代都快過去了,這方面還沒有用中文寫成的書,有點說不過去。」於是他就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到了後結構主義,印了一千本。那麼這個據我所知,應該是整個華文世界,談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以及後結構主義的第一本書,就在香港出版了。不只如此,1978年6月的時候,當時陳冠中辦的《號外》雜誌,還有個電影周刊叫《大特寫》,以及香港的電影文化中心,還在香港的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講座,這是不是聽起來很荒謬的一個講座。1978年辦的講座,但是當時有幾百人來參加這樣的一個活動,當時在香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文化氣氛呢。

當然除了這些文化先驅之外,我們想到香港,總是想到香港的物質文明。所以這裡面也就提到了,在1980年代的時候,當時他辦的《號外》雜誌裡面,有一對作者,他們開始一個一個牌子向香港人介紹喝瓶裝礦泉水,像……這些礦泉水,然後他們還堅持認為……是煮咖啡最好的水,陳冠中說,「我至今不確定是否如此。」那個年代是香港的鍍金年代,吃魚翅、鮑魚、喝白蘭地,但是這一小撮堅持優雅、高尚品位的人,在1981年開始寫到了葡萄酒,而且是從最基本的葡萄種類和產區談起,當時對新的富裕階層來說,葡萄酒還是個初級階段,不過你想想看,羅伯特帕克他的第一本書《波爾多》其實也是到了1985年才開始出版。

說到這些物質文明,很多人要講到香港的這種小眾流行文化,其實也非常有趣的,比如說1978年11月到第二年的2月,也就是1979年的2月,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了前後三個月的香港音樂新環境。這是什麼呢?這是個音樂節,這個音樂節裡面,全是當年香港一批音樂人、作曲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已經接上了香港現在最早的現代嚴肅音樂的創作潮流,因為這裡面有些人可能是一些外國大師的弟子。不只如此,我們知道前年的時候,著名的德國舞蹈家皮娜·鮑什去世了,她去世前也曾經來過我們中國各地巡迴演出,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是個盛事。可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早在70年代,皮娜·鮑什就已經來過香港演出了。這裡面陳冠中他引述了一個我的香港朋友胡恩威所講的,香港的文藝發展是煙花,曾經在香港出現過,存在過的文化藝術作品,包括全華文世界第一本介紹現代主義的文學刊物、文藝新潮,第一本現代意識流小說——劉以鬯,第一本魔幻寫實主義小說——西西,他們過去的作品都在煙花般的歷史之中出現過又消失掉了,但是我們好像一點都不在意。

相關焦點

  • 梁文道:我很討厭這兩年香港出現的極端族群態度
    梁文道  ●44歲,香港文化人、傳媒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的文化界、知識界,是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  【對話動機】  梁文道是香港文化界活躍的一員。  說到他的新書《關鍵詞》,梁文道感慨於這個時代的浮躁和暴戾,這和他在書中對社會群體情緒的不解與害怕相印證。  面對記者,梁文道始終保持著溫和和專注。從他關注的時下最熱的事件和詞語聊起來,聊貧富差距、談文化差異,也說出他眼中的內地與香港。
  • 性感的70年代香港
    林奕華70年代的香港在我看來比80年代往後的香港有趣,是它第一次在我輩小孩的成長史中引進太多引發好奇的新詞彙,例如:不設防。打開電視,豔星在主持電影信息節目。狄娜把嶄新的觀念注入我的腦袋裡——注意,大家印象中的奇女子在當年還未開始經營驕人事業如火箭抑或炮彈,正襟危坐在萬千的家庭前。免費電視與觀眾的關係豈是今天一對一的網絡模式可比?
  • 梁文道:真正歧視內地人的是香港中產
    梁文道從一個資深媒體人和一個香港人的角度,講述了香港人怎樣看待內地新移民。昨日下午,梁文道先生來到澎湃新聞會議室與採編團隊暢聊香港問題。梁文道:不管你是什麼階級,都會有這種感覺,除非你不跟香港基層社會往來。在香港有這樣一批內地人,主要做投行和金融產業,他們的活動地就在距公司方圓五公裡的範圍內。我認識這樣的內地朋友,從英美留學歸來進入美林、瑞銀等機構,住在公司給他們租的半山的房子裡。一個朋友在香港住了七年,從來沒去過旺角。他去倫敦、東京、新加坡的機會比去九龍和新界還多。
  • 梁文道x賈行家:東北「文藝復興」了嗎
    梁文道:第一回看它的MV,感覺怎麼樣?賈行家:現在看我也挺喜歡的,我也明白它為什麼這麼火。您剛才說聽裡面的廣東話都聽不太懂,其實這首歌是90年代我們在錄像廳裡看字幕,學到的想像中的粵語。您不一定知道,80年代開始,大陸流行一個字叫「港」。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人,街上的小汽車也比較少,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還是自行車。這一張是崇文門內大街的一個生活場景寫照,從照片中看去,行人、自行車、有軌電車這些都讓當時的街道充滿了生機!
  • 「公知」梁文道:雖有質疑卻一直屹立不倒,與他精心包裝人設有關
    大多數人提起香港首先想到的都是港灣的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關於香港的文化方面除了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似乎沒有什麼其他深刻的印象,但近年來"香港文化教父"梁文道的出現讓很多人一度十分崇拜,大有終結香港"文化沙漠"的勢頭。
  • 梁文道:香港女作家對大陸臺灣文藝界的批評
    鳳凰衛視4月1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我有時候會跟別人提起來,我們香港的文化,或者香港的文化人、文化界,有種很奇特的冷淡跟低調,這種冷淡跟低調,使得我們有時候一開始不是太容易接受大陸的激昂熱情
  • 思想 梁文道:香港的大小
    文章作者 / 梁文道      我有一些朋友,每年過來香港好幾趟,有的甚至沒什麼特別的理由,不過是想「呼吸一下這裡的空氣」。地鐵車廂裡頭,一些拖著行李箱的遊客壓過我的腳揚長而去,不留一聲抱歉;在我常去的商場和公園,地上的痰漬明顯增加;在路邊的垃圾桶旁,不時就會看到媽媽抱著小孩朝裡撒尿。我知道,這些內地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早已聞名各處,並非到了香港才特別厚待同胞。我也知道,這少數人不能代表全體,還有太多遊客就像我們的朋友那樣斯文禮貌。
  • 全球唯一星巴克冰室,裡面藏著70年代的香港
    全球唯一星巴克冰室,裡面藏著70年代的香港 對於香港人來說,冰室是小時候的回憶,小時父母說帶你去冰室就很開心,特別是炎熱的夏日,學生哥學生妹最愛光顧這裡
  • 梁文道造物:進入生活方式領域的梁文道和看理想在做什麼
    在生活節期間,趕場子是梁文道的常態。他每周奔波於香港的家裡和北京CHAO酒店,堅持了多年的每天六小時讀書時間不得不被壓縮至兩小時。梁文道當然追求也成為一個「職人」:以傳統的手法去做創新的東西,其中的審美和認真的態度一以貫之。所以他強調,從出版書,到出版影像,到出版器物,這幾個步驟雖然有先後次序,但彼此並不是割裂的。
  • 70年代香港娛樂圈公認的TVB四大花旦,她們現在怎麼樣了?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真是一塊風水寶地,經濟正處在繁榮發展的時期,各個產業:房地產、電影業、文學屆、音樂領域都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而在七十年代娛樂圈中有幾位處於塔尖的位置,她們就是TVB四大花旦:趙雅芝、汪明荃、李思琪、黃淑儀。
  • 梁文道:日本天皇家族有太多秘密 現在不能公開
    梁文道:沒那麼久吧,三年吧。馬家輝:三四年。梁文道:四年可能還沒有。竇文濤:可是當年你們倆多熟,為什麼現在越來越關係不太好了呢。梁文道:我不是老不在香港嘛。馬家輝:他都不在香港,而且你們都不把我們搭配。梁文道:對,為什麼呢,我也覺得奇怪。馬家輝:我覺得那個問題應該是我問你的。
  • 香港警察隊伍的夏季服,70年代,為何只換發了軍綠短褲?
    最近一段時間,作者寫了一系列關於香港警察隊伍建設的歷史故事。對於香港警察隊伍,很多朋友在各種影視劇中都看到過。尤其是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們來說,由於當時內陸地區的影視劇還沒有完全崛起,香港地區的影視劇,曾經佔據了內陸市場的一半份額。在這些影視劇中,出現了刑偵劇。
  • 70年代香港警隊"系統性貪汙" 44警察攜巨款潛逃
    中新網5月21日電據香港明報報導,加拿大卑詩皇家騎警於1999年曝光的一份報告透露,至少有44名在70年代被香港廉政公署追查的涉貪前香港警務人員以及其家人等移民到溫哥華和多倫多。該份騎警報告題目為《三合會及其它亞裔有組織幫派》,內容顯示騎警從70年代末期開始留意香港涉貪前警務人員在加動向,形容這些人為「百萬富警」,追蹤到至少有44人帶了妻妾子女等移居卑詩省和安大略省。當年,騎警在移民部協助下,發現30名「百萬富警」在卑詩投資13間公司,在大溫地區購買了約50個地產物業,包括大屋、商廈、空地及商場等。
  • 「亞洲四小龍」,70年代香港崛起
    70年代是香港崛起的年代。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轉型為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因此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70年代香港是港督麥理浩治下的10年。他在香港10年,提出「積極不幹預主義」的施政哲學。
  • 電影《20:16》還原70年代香港創業潮
    電影《20:16》還原70年代香港創業潮 發布時間:2017-05-18 11:04:12.0新華網       日前,由呂列、葉子涓編劇,呂列導演,劉松仁、呂星辰、吳俊餘主演,根據香港化工大王葉志成個人真實事件改編的勵志電影《20:16》在各大高校舉行了放映活動。
  • 威震70年代香港的「大圈仔」:80年代突然消失,10年後暴打越南黑幫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14K、新義安、和勝和還有汽水房這四個主要的幫派在香港活躍著,瓜分了香港主要的非我地盤和油水充足的場地,但是有一群來自內地的青壯年男子卻是他們想也不敢惹的存在,那就是黑化的"大圈仔"。
  • 70年代混亂的香港:四大黑幫與四大探長
    自 1949 年到上世紀 70 年代,香港黑幫有四大派系,分別是「十四K」、「和勝和」、「四大」、「潮州幫」。其中「義群」跟「新義安」又稱潮汕幫,「14K」 跟「和勝和」叫廣府幫(廣府幫主要指的是珠三角一帶)。
  • 梁文道:吃不懂的美食
    比方說上個世紀最有名的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他就批評過許多餐廳在冬天末尾,雪都還沒融化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推出竹筍料理,而人人甘之如飴的現象。因為從口味上來講,冬春交接時節出產的「孟宗竹」的纖維實在太過粗糙,遠不如其後接續的「淡竹筍」與「矢竹筍」的纖細。
  • 香港背包客鏡頭下的中國70年代(一)——廣東
    下面請進入時光隧道,回到70年代中國背包行。遺失了香港身分證,也同樣麻煩,並不因為進入香港境內需要出示身分證,更因為回鄉介紹書並不貼上持有人照片的,出國境時必須查驗香港身份證是否與介紹書持有人同屬一人。在80年代初以前,從那個口岸到港,就要從那個口岸離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