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起二戰,向成為東亞大帝國的目標進發,試圖取代傳統中國,成為東亞地區「天朝」的夢,或者說是國運。在其發動七七事變之時,就已經註定輸掉了。
七七事變的日軍,有旗開得勝的「得意」
歷史的結果印證,在「追夢」的過程中,日本不但「美夢不成真」,至今還背負「戰敗國」頭銜,無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整個國家體制,被世界級的霸主們,死死地抓住。
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上,幾乎都難以獨立判斷以及做出行動。我們常說的現代國家,最慘的遭遇,被它國「幹涉內政」。
而這個角度出發,目前被世界霸主們「監督」的日本,無疑是最慘的國家之一。當然從民族情感出發,這是日本活該,是「罪有應得」。
至於為什麼文章開頭要說日本人在選擇發動七七事變之時,就已經戰爭失敗?本質上的著力點是七七事變代表了日本人,決定全力的武力侵華,把快速佔領中國,定為了戰略目標。
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在崛起為東亞大帝國的國策上,「蠶食」一直是主旋律,沒有做一口吃成大胖子的行為。
1904年5月,日俄戰爭爆發期間,日本以「保證過境安全」為由,控制朝鮮財政和外交。結果1910年,日本才正式逼迫朝鮮王國總理李完用,推動《日韓合併條約》,將全部朝鮮王國主權,移交給日本。
日本用足足6年時間,去消化他們在朝鮮王國的影響力,進而才推動對朝鮮王國的吞併。也正是因為這個「慢」的消化過程,日本統治朝鮮後,整個政局雖然有反對聲,但總體上是平穩。
而朝鮮的平穩,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朝鮮可以給日本整個大的國家體系輸血,而不是「耗血」,根據日本勞動厚生省統計,二戰期間朝鮮籍日本兵共24萬2341人。
朝鮮親日派人物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日本對中國侵略,相對而言有點著急,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件,冤枉中國人挑釁日本在華利益,直接將中國整個東三省給佔領了,這是日本正式對中國發動佔領訴求的第一步。
而這一步其實初始狀態,是非常好的,日本秉承了佔領朝鮮的經驗,利用中國清朝的皇族,聰明的扶持出了一個偽滿洲國,一個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以告訴老百姓「我們不是來侵略,而是幫你們的」的姿態,最大化降低當地老百姓的抵制。
偽滿洲政府班底
然後用潛移默化之力(日本領先的工業文明),對整個東三省附加文化影響,一步一步的讓中國東三省跟整個日本經濟體系、文化體系融合。
計劃最後到二者難以分開的狀態之時,進行戰略合併。由於偽滿洲國本身就是日本官員在具體執政,這個合併可能就是政府換個牌子,從滿洲到日本。
然而七七事變的爆發,完全打亂了這個蠶食。1937年7月7日,還未完成對偽滿洲國的消化。日本軍部內部的激進分子,就迫不及待地想把中國吃掉,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七七事變後的日軍在北京
當時的日本激進分子,甚至認為一個月就能幹掉中國。但是事實是日本人低估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以及廣闊的戰略縱深,他們此後打了8年,中國軍人就是不投降,耗到了日本本土投降。
最後的勝利屬於了中國人。
抗戰中的中國軍隊
在廣闊縱深、人民抵抗意志的力挺下,日軍幾乎根本無法快速佔領全中國,而沒有這個全面佔領,帶來一個客觀問題,就是日本人他們的中國佔領區,因為前線還有完整中國政權在抵抗,區內的反抗有主心骨,不是小打小鬧。
直接日本佔領區不但無法給日本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助力,反而需要大量軍力去維護,讓佔領區成為了日本的負擔。
這個負擔反向作用下,日軍幾乎就陷入了中國的泥潭,無法自拔。走也不是,打又打不下去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拿下中國首都南京,而結果在此之後,就沒有大規模的新領土佔領了,中國雖兵敗首都,卻依舊死死地握住西部半壁江山。
綜上,小袁堅定地認為,二戰時的日本,在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日本在七七事變,放棄蠶食路線,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時,就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