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日本,在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葬送了成為大帝國的國運

2020-12-16 騰訊網

日本發起二戰,向成為東亞大帝國的目標進發,試圖取代傳統中國,成為東亞地區「天朝」的夢,或者說是國運。在其發動七七事變之時,就已經註定輸掉了。

七七事變的日軍,有旗開得勝的「得意」

歷史的結果印證,在「追夢」的過程中,日本不但「美夢不成真」,至今還背負「戰敗國」頭銜,無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整個國家體制,被世界級的霸主們,死死地抓住。

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上,幾乎都難以獨立判斷以及做出行動。我們常說的現代國家,最慘的遭遇,被它國「幹涉內政」。

而這個角度出發,目前被世界霸主們「監督」的日本,無疑是最慘的國家之一。當然從民族情感出發,這是日本活該,是「罪有應得」。

至於為什麼文章開頭要說日本人在選擇發動七七事變之時,就已經戰爭失敗?本質上的著力點是七七事變代表了日本人,決定全力的武力侵華,把快速佔領中國,定為了戰略目標。

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在崛起為東亞大帝國的國策上,「蠶食」一直是主旋律,沒有做一口吃成大胖子的行為。

1904年5月,日俄戰爭爆發期間,日本以「保證過境安全」為由,控制朝鮮財政和外交。結果1910年,日本才正式逼迫朝鮮王國總理李完用,推動《日韓合併條約》,將全部朝鮮王國主權,移交給日本。

日本用足足6年時間,去消化他們在朝鮮王國的影響力,進而才推動對朝鮮王國的吞併。也正是因為這個「慢」的消化過程,日本統治朝鮮後,整個政局雖然有反對聲,但總體上是平穩。

而朝鮮的平穩,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朝鮮可以給日本整個大的國家體系輸血,而不是「耗血」,根據日本勞動厚生省統計,二戰期間朝鮮籍日本兵共24萬2341人。

朝鮮親日派人物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日本對中國侵略,相對而言有點著急,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件,冤枉中國人挑釁日本在華利益,直接將中國整個東三省給佔領了,這是日本正式對中國發動佔領訴求的第一步。

而這一步其實初始狀態,是非常好的,日本秉承了佔領朝鮮的經驗,利用中國清朝的皇族,聰明的扶持出了一個偽滿洲國,一個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以告訴老百姓「我們不是來侵略,而是幫你們的」的姿態,最大化降低當地老百姓的抵制。

偽滿洲政府班底

然後用潛移默化之力(日本領先的工業文明),對整個東三省附加文化影響,一步一步的讓中國東三省跟整個日本經濟體系、文化體系融合。

計劃最後到二者難以分開的狀態之時,進行戰略合併。由於偽滿洲國本身就是日本官員在具體執政,這個合併可能就是政府換個牌子,從滿洲到日本。

然而七七事變的爆發,完全打亂了這個蠶食。1937年7月7日,還未完成對偽滿洲國的消化。日本軍部內部的激進分子,就迫不及待地想把中國吃掉,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七七事變後的日軍在北京

當時的日本激進分子,甚至認為一個月就能幹掉中國。但是事實是日本人低估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以及廣闊的戰略縱深,他們此後打了8年,中國軍人就是不投降,耗到了日本本土投降。

最後的勝利屬於了中國人。

抗戰中的中國軍隊

在廣闊縱深、人民抵抗意志的力挺下,日軍幾乎根本無法快速佔領全中國,而沒有這個全面佔領,帶來一個客觀問題,就是日本人他們的中國佔領區,因為前線還有完整中國政權在抵抗,區內的反抗有主心骨,不是小打小鬧。

直接日本佔領區不但無法給日本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助力,反而需要大量軍力去維護,讓佔領區成為了日本的負擔。

這個負擔反向作用下,日軍幾乎就陷入了中國的泥潭,無法自拔。走也不是,打又打不下去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拿下中國首都南京,而結果在此之後,就沒有大規模的新領土佔領了,中國雖兵敗首都,卻依舊死死地握住西部半壁江山。

綜上,小袁堅定地認為,二戰時的日本,在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日本在七七事變,放棄蠶食路線,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時,就已經輸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的日本,在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葬送了成為大帝國的國運
    無論時間多麼貪婪地吞噬一切,我們都應該在還能呼吸的時候盡最大努力來贏得聲譽,這樣時間的鐮刀就不會傷害我們。—— 莎士比亞 日本發起二戰,向成為東亞大帝國的目標進發,試圖取代傳統中國,成為東亞地區「天朝」的夢,或者說是國運。在其發動七七事變之時,就已經註定輸掉了。
  • 二戰時日本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
    日本是一個很執著的國家,千年來都奉行著一個原則,那就是欲徵服亞洲,必先徵服中國,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朝鮮,而千年來每當日本強大起來,就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付諸行動。日本自明治維新強大起來後,對外擴張的野心又上頭了,再次按照先輩的設想,一步步實現他的瘋狂計劃。
  • 三次賭國運!日本面對疫情,已經走上絕路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笑話」,例如說經久不衰的蘇聯笑話、永遠不過時的《是,大臣》截圖、辱法梗等等。在網際網路文化圈當中,若是要說什麼「日本笑話」的話,那麼結合歷史尤其是二戰歷史,關於賭國運的段子就會大量呈現在我們面前。
  • 三次賭國運!日本面對疫情,已經走上絕路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笑話」,例如說經久不衰的蘇聯笑話、永遠不過時的《是,大臣》截圖、辱法梗等等。在網際網路文化圈當中,若是要說什麼「日本笑話」的話,那麼結合歷史尤其是二戰歷史,關於賭國運的段子就會大量呈現在我們面前。
  • 二戰中大英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體實力不輸德國
    作為盟軍的三大巨頭,英國人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由於英國人在二戰中表現得比較平庸,所以總被人們歸入打醬油的一類。實際上,這是人們對英國的誤解,因為很多人並不理解大英帝國的含義,也不清楚大英帝國的真實實力,而僅僅是通過兩場戰爭而草率下的結論。事實上,二戰時的英國實力絲毫不弱,總體實力其實並不輸德國。
  • 日本以國運為賭注,贏了籌碼,輸了賭局
    ,應該是一場賭局,這場日本以國運為賭注的賭局贏得了籌碼,卻輸了賭局!日本在賭1940年,當日本和德國籤署同盟的時候日本就是在賭,日本在賭美國給自己再來點橄欖枝,你看看我已經有新相好的了,你美國不趕緊再來巴結巴結我,再來點好處,初期的戰爭美國為日本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石油。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而每一次露出獠牙的時候,整個日本都是在賭國運,所以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上最為瘋狂的賭徒,明治維新之後一共賭了3次國運,居然還贏了2次。早在1931年,日軍開始侵華戰爭,日本國內就已經開始了積極的侵略準備。國內發行了大量的短期國債,並推行赤字財政政策,開始軍需通貨膨脹。到1937年,日本的國債已經超過1000億日元,佔GNP的68%。而在二戰太平洋戰場開闢之後,日本的國內經濟狀況更是呈現病態。
  • 日本以國運為賭注,贏了籌碼,輸了賭局
    ,應該是一場賭局,這場日本以國運為賭注的賭局贏得了籌碼,卻輸了賭局!日本在賭1940年,當日本和德國籤署同盟的時候日本就是在賭,日本在賭美國給自己再來點橄欖枝,你看看我已經有新相好的了,你美國不趕緊再來巴結巴結我,再來點好處,初期的戰爭美國為日本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石油。
  • 日本幾次賭國運,一次賭贏成為美國狗腿,一次把自己賭到身敗名裂
    日本在經歷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家迅速崛起當時的日本全國已經進入了賭國運的狀態。據統計,1893年日本政府的財政總收入為8500萬日元,而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當中,日本的總預算為2.5億日元。當然日本是存不下這麼多錢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短期高利率國債。通過這些國債,日本才擁有了充足的軍費打這一仗。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而每一次露出獠牙的時候,整個日本都是在賭國運,所以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上最為瘋狂的賭徒,明治維新之後一共賭了3次國運,居然還贏了2次。早在1931年,日軍開始侵華戰爭,日本國內就已經開始了積極的侵略準備。國內發行了大量的短期國債,並推行赤字財政政策,開始軍需通貨膨脹。到1937年,日本的國債已經超過1000億日元,佔GNP的68%。而在二戰太平洋戰場開闢之後,日本的國內經濟狀況更是呈現病態。
  • 二戰堅決抵抗的邱吉爾是不是輸了帝國,嬴了二戰?英國值得嗎?
    在邱吉爾極其堅定的抵抗政策之下,英國最終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二戰勝利之後的英國不但沒有保留日不落帝國的桂冠,反而迎來了殖民體系的崩潰。邱吉爾那麼,二戰時期邱吉爾領導的英國算不算贏了戰爭卻輸了世界呢?或者說,邱吉爾帶領英國如此堅定地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是否值得?英國的選擇是不是虧本了?
  • 為什麼邱吉爾贏得了二戰,自己卻輸了?
    邱吉爾在亞洲依然是綏靖政策,當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我們抗擊日本侵略時,邱吉爾對中國卻非常不屑一顧。因為邱吉爾的骨子裡認為這不是真麼大事,是一個發達的國家徵服一個落後的國家。大英帝國當年都是這樣做的。甚至怕惹火上身,緊接著關閉了滇緬公路。這個可以說對中國的抗戰傷害非常大!也就是因為滇緬公路的關閉,後來才開闢了著名的駝峰航線。
  • 德國人發動二戰,是因為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憋屈?
    德國人之所以挑起二戰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之一就是覺得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太憋屈,心裡非常不服氣,而且戰後對於德國的懲罰有些太嚴厲了,德國人從上到下都憋了一股氣。 一戰表面上是世界大戰,但其實只不過是這些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以及爭奪霸權的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
  • 日本的國運之戰:一個人拿著一百萬日元經費,賭贏日本國運之戰
    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情報工作一直是很差的,很少能及時準確地發現美軍動向,自己的機密卻屢屢洩露。只有在偷襲珍珠港時保守住了秘密,其他時候則一塌糊塗,造成中途島挨揍、山本五十六在空中被截殺等敗績。日俄戰爭之前,全世界都不看好日本。俄國是個老牌帝國,被歐洲人稱為蒸汽壓路機,無論國力或軍力都遠勝日本。而日本儘管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歐洲人從來沒有把清朝看作是一個強國,日本人的這份勝利是要打很多折扣的。明石元二郎是真正的武士後代,雖然因為父親早亡而家道中落,但他父親死於倒幕戰爭,受到了明治政府的優待。
  • 二戰的時候,韓國在幹什麼?
    1909年10月26日,自稱義兵中將的朝鮮人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刺殺了日本韓國統監伊藤博文,卻沒有料到這位前首相的死導致日本政府中的「合併派」掌握了政策主導權,進而在1910年8月22日強迫韓國接受《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鮮半島納入日本帝國的領土,已經遜位的太上皇李熙被廢為「德壽宮李太王」。大韓帝國僅僅存在了13年就滅亡了。
  • 二戰時的英國海軍是否浪得虛名?其實放到太平洋比日本還猛
    作為世界老牌海軍強國、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英國的家底是非常雄厚的,特別是在海軍方面。首先,英國的造船能力很強,英國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數倍。二戰時英國的年造船能力高達600萬噸,而日本僅僅100萬噸左右。英國的造船能力完全碾壓日本。英國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產量是日本的4倍,護衛艦產量是日本的20倍。即使在航母領域,日本仍然處於絕對的劣勢。
  • 二戰後日本如何對待本國女人?為何短時間人口大增?真相難以啟齒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女性的地位十分卑微,這不光是因為古代封建制度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從古至今,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已經將男性的地位在根源上固定在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這都來源於一種十分落後的認識,也就是女子就是用來傳宗接代生孩子的。
  • 庫頁島見證日本國運巨大變遷
    對於擁有巨大戰略地位和富含多種礦藏的北方四島至今緊握俄羅斯手中,日本更是耿耿於懷。但必須指明的是,日本曾經以「叢林法則」來對待東亞各國,而今天面對強力的北極熊,日本的無力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國際關係現實的回饋。實際上,除了北方四島,對於近代日本來講,其北方的庫頁島(日本稱之為「樺太」,俄羅斯稱之為「薩哈林島」)自幕府末期到二戰結束的歸屬爭奪,更是十分精準地印證了日本國運的巨大變遷。
  • 日本賭上了國運,真的輸不起
    來源:商業洞察截至日本當地時間26日,日本國內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862例。不斷擴散的疫情,引發國民焦慮,有六成民眾呼籲取消東京奧運會。日本政府宣稱沒有「B計劃」,嘴上說不願取消,行動上卻也推遲了原定於2月22日舉行的志願者培訓活動。日本賭上國運的東京奧運會,真的會取消嗎?
  • 二戰時德國有沒有接近勝利的時刻?如果有,是在什麼時候?
    自打二戰一開始就註定了德國失敗的結局,德國確實有接近勝利的時候,但卻永遠夠不到勝利 毋庸置疑,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錯誤,二戰對德國的傷害要遠大於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