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輝 攝
黃山是我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重品牌的風景名勝區。
1990年12月
黃山作為中國第二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而今已有30年
黃山「申遺」的故事
黃山遺產保護的做法和成效
你都知道嗎?
一起了解一下吧
黃山「申遺」那些事兒
李超 攝
最早,黃山只申報了自然遺產,「國際大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世界遺產項目考察官員桑賽爾博士來山實地考察,並在世界遺產委員會局務會議上介紹情況後,與會的文化遺產小組專家對黃山的文化古蹟、遺址產生濃厚興趣,促成了黃山成功申報雙遺產。
黃山風景區黨工委委員、規土處處長劉一舉接受記者採訪
黃山的成功申遺,得力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助於桑賽爾博士的積極推薦;也凝結著老前輩們的心血、智慧與奉獻。
黃山風景區雲谷綜治組組長施春生就黃山文化相關內容接受記者採訪
黃山憑藉新標準中的第2條(主要指以「黃山畫派」為代表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文學和藝術史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第7條(自然美景和美學價值)和第10條(獨有的生物多樣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山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從2001年5月開始,經國土資源部嚴格審批,在同時申報的33個國家地質公園中,黃山以總分第一成績通過。2003年7月3日,黃山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儀式在慈光閣舉行。
2004年2月13日,第32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在巴黎舉行。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評審團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首批28家世界地質公園,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名列其中。
張濤 攝
2018年7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第30屆國際協調理事會上,黃山作為中國唯一的提名單位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為我國第34個、安徽省首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黃山遺產保護的做法和成效
一直以來,黃山高度重視遺產資源的保護,積極履行《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的規定,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精心呵護著黃山世界遺產資源。
汪雷 攝
科學保護:尊重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之路
01丨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2007年3月,新一輪《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經國務院同意批准實施,確立「從視覺景觀的保護轉向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從景區保護轉向區域統籌、聯動保護」思想。
嚴格執行核心保護區、低強度利用區、高強度利用區和社區協調區等功能區規劃,探索形成包括遺產保護專項規劃在內的總體、分區、地段、專業四層規劃體系,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保護,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
02丨紮實踐行「尊重自然、綠色發展」的理念
「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山上遊、山下住」
實施辦公、生活設施外遷工程,創建綠色酒店,禁售湯料類方便麵等容易影響環境的商品,減少生活汙水、垃圾產生量。
垃圾洗滌下山、淨菜淨物上山、汙水統管達標排放
景區實現袋裝化收集率、及時清運處理率、無害化處置率「三個100%」。2018年,建成了「景區綠色發展基地」,實現了高山餐廚垃圾就地生物處理,大幅減少垃圾下山運輸量。
景區目前共有汙水處理站15處,設計日處理能力6300噸,管網長度11公裡,採用點、片結合方法,對全山汙水處理設施實行統一管理、分片集中處理生活汙水,基本實現達標排放。
嚴控日最大承載量
段雪峰 攝
根據《旅遊法》規定,2013年9月30日,黃山在全國景區中率先公布了日最大承載量,晴好天氣5萬人,惡劣天氣3.5萬人。後在高峰日管理實踐中,又進一步將景區冬季日最大承載量調整為3.5萬人,北大門冬季日進山人數控制在4000人以內。當進山遊客數達到最大承載量80%時,啟動應急預案,提前對外發布預警信息,勸導遊客前往周邊景區遊覽或次日進山,積極運用營銷手段均衡淡旺季客流,堅決不超容量接待,確保旅遊安全順暢和遊客滿意度。
實施景點輪休
李勇 攝
對天都峰、蓮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獅子峰等高海拔熱點景區執行了為期2年至4年不等的封閉輪休、生態恢復保護措施,促進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和景觀資源的持續利用。2014年,「黃山景點封閉輪休」被列為「中國履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的典型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全球發布。
03丨著力強化科技、人才、資金支撐
科技支撐
建成世界遺產監測信息系統,對接52個職能監測部門,收集處理184項監測指標數據;建設高山防火管網、林火自動監測報警系統等,連續40年無森林火災;採取無人機遙感監測、飛機噴灑生物菌劑等措施防控松材線蟲病;研發投入物聯網、3D數位化建模、紅外線入侵報警、防雷氣象設備,專家組定期會診等方式,實行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
人才支撐
近年來,黃山直接面向「雙一流」高校引進各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30多人,與清華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創立「名山-名校合作論壇」「勞模工作室」,組建了保護管理人才梯隊。
資金保障
從2004年起,每年在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於實施遺產保護類項目,確保黃山遺產資源永續利用。
黃山保護管理經驗,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遺產保護體系:
省級法規: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為山嶽型景區量身定製的地方性法規。
市級法規:2018年,黃山市政府出臺《實施〈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辦法》,進一步細化實化了保護任務及要求。
風景名勝區制度:依據《條例》《辦法》,黃山在全國景區中率先出臺了有償救援、宿營帳篷、低慢小航空器、寵物進山等100多項具體實施細則規定。2018年,我們就實施了黃山首例有償救援,引發業界熱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周邊社區聯動機制。山下支持山上保護,山上反哺山下發展。
主客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文明氛圍。出臺《文明旅遊公約》、制定旅遊行為紅黑榜,開展藍絲帶、自帶垃圾下山積分換購等生態環保文明旅遊公益活動。
張希 攝
黃山先後加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與可持續旅行國際(組織)聯合發起創立了可持續目的地領導者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旅遊組織等合作建設「世界遺產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黃山)觀測區」「全球目的地可持續旅遊標準實驗區」,參與制定《全球可持續旅遊目的地標準》,實施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項目。與美國優勝美地、加拿大班芙等締結友好公園,牽頭成立中國山嶽旅遊聯盟,積極推進國際國內保護管理經驗交流互鑑,有力提升了黃山生態保護水平。
姚育青攝
過去的黃山
努力成為
綠色之山、文化之山、風景之山
改革開放之山、科學管理之山、可持續發展之山
未來的黃山
將繼續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
保護好、傳承好珍貴的世界遺產
///
來 源= 黃山廣電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徽味黃山
|導遊員資格證|研學黃山
投稿:hslwxxzx@163.com